中华文化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华文化,是中国的文明体系,其最早的形式为发展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后来经过长时间历史演变,以及期间不断与外族的接触与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亦包括众多少数民族文化。

释义

说文·文部》中写“华,荣也”。《周书·武成》:“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古人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中央之国)。

文化形成及歷史沿革

史前

智人时代,中原地区便已经开始出现文化,此时期的主要考古发现有织缝衣物葬礼。文献记载,首次人工耕作出现在湖南。群居文化逐渐开始出现,并形成了氏族公社。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

后来,陶器玉石文代开始兴起,其中以仰韶文化以彩陶(在红底上描绘出彩色的陶器)与龙山文化的黑陶为主要特色。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其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各种水器、等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红色,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故也称之为彩陶文化。从挖掘的墓地遗迹证据显示,仰韶时期为母系社会。后来在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黑色陶器,并且拥有更先进的建筑技术。除了石锄和石锹与兽骨与木制的锹之外,还使用石制的菜刀与镰刀与贝类制的刀子。陪葬品多在男性的墓中,似乎成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夏王朝晚期的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已出现中国最早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其中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还有镶嵌录松石的兽面铜牌饰,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玉器有等用品,与制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冈文化的遗址经研究确认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权历经多次变动,盘庚迁都到殷墟之前,应该已经迁都多次,二里头遗址也可能是被废弃的首都之一。

除了黄河下游出现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以外,还有处于前5000年~前3300年的河姆渡文化。其遗迹说明,在新石器时代的前半期,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均已发展出了农耕文化。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表明,古代四川一带(古蜀)的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此外巴蜀等长江流域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古文明发祥地。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并且一起继承之前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证明中国文化早期是多元发展的,其中中原文化是主体。

起源

三皇五帝相传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上古历史和人物很多时都以神话形式出现,已难考究其真确性,当今学术界有不同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假说。但良渚文化的发掘经年代测定为距今5100年以上,且有巨型水坝工程遗迹,为尧舜大禹等时代的众多故事提供了一种间接的研究基础,至少其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玉璧、尊、琮、钺等中华特征的礼器,且动员万人以上的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在当时已经可行。

根据考古学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河南辉县出土的祖辛卣上的金文,年代为商朝中期,早于殷墟甲骨文。绝大多数的金文,都出现在盘庚迁殷以后。商朝晚期的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愈增多,然所述仍简,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称。至商朝末期,方有铸刻的文章出现,如帝乙时期的小子蒚卣,有器铭文4行44字、盖铭文3字。商朝金文中已发现的单字总共有1300多个。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一套更完整的文字表述系统,至今发现有五千余字,其中解读约三分之一。

史记》记载历史从黄帝开始。自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分封制,其中周代相对于夏商两代的最大区别在于有了一套成体系的宗法制度礼教。商周时代的礼器青铜器玉器,造型典雅庄重为当时的文化特质。商周时期亦有甲骨文金文。商朝初期至中期虽然是个君主王朝,但实际上只是聚集许多部族所形成的松散城市国家联盟,到后期变成依靠分封亲戚友族和武力压制敌族进行统治的初步集权国家。从墓地遗迹显示此时期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君王和贵族是世袭制,卜人(进行占卜的神官)在商在政治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而且担任大臣级官职,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几乎都与祭祀有关,而且商朝政治特色是以占卜来进行决策,对于当时人民来说,最重要的神被称为“帝”,君主的宫殿就是祭祀神和神官常驻的地点。《诗经》中的《商颂》和《尚书》中的《商书》保存了一些商朝的文学作品和关于商朝历史的记载。殷商后期到周中期之间所铸造的青铜器,其造型之美至今也令人感到惊奇。在青铜器众多的精美图案也成为中式碗盘边缘上所绘制图样的始祖,细小甚至只有1厘米宽,在容器表面上全刻上兽类图案、旋纹的复杂程度,都显示当时拥有极高的青铜器制作技术。

中国神话一般指的是关于上古传说、历史、宗教和仪式的集合体,通常它会通过口述、寓言、小说、仪式、舞蹈或戏曲等各种方式在上古社会中流传,神话可能反映古时实况。由于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各自至少有一部神话史诗,中国神话最初的文字记载可以在《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礼记》、《楚辞》、《吕氏春秋》、《国语》、《左传》、《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发现。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有《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诸如南方20个民族共有30多部创世史诗,仅云南16个民族就有20多部创世史诗。不同民族间的神话史诗内容不同,样式、文学特点也会不同,如汉族神话史诗多书面记载,文献典籍丰富,而众多少数民族多口头流传,且内容篇幅多于汉族。并且也受地域的影响,中国北方民族多流传英雄史诗,南方多流行创世史诗。

西周所形成的封建礼教对中国后世有极大影响,也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周朝流传下来的《》、《》、《》、《》、《春秋》,成为中华文化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和思想最自由的时代,也因此产生了诸子百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在政治与文化统一了中国,开始对向北方和南方同时扩张,并要求前来朝贡

秦汉两代,由于中国皇帝对于武功的追求,版图扩大,影响力急剧向周边延伸。中华文化随着臣服藩属国增加不断的扩大。历经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之后以后的中国成为儒家社会。此时西域文化(即中亚文化与西亚文化)沿着丝路传入中原。西域盛行的风俗文化,诸如舞蹈杂技、鼓吹乐等纷纷传入中国。骆驼石狮辟邪天鹿等珍奇异兽造型也传入中国。而丝织品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销品。

中世

魏晋五代十国期间,佛教的传入与随后的道教的兴起,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隋唐时期时胡人的大量移入与活动,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特色。大量的胡人高僧也影响了中国佛教。由于胡人在北方长期处于统治者的地位,使得中国在文化交流一度出现胡风现象。宋朝虽然在军事方面是弱势,但在经济与文化上却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北宋时期以儒家学术为核心并融合儒、道、释为一体,形成了加强儒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宋朝理学,并影响其后的明朝。宋朝时发明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制瓷器技术、针灸医术传入阿拉伯世界,再辗转输往欧洲地区;在南宋中期则由阿拉伯世界传入数学的“笔算法”及“阿拉伯数字”。女真人建立的蒙古人建立的亦将“胡乐番曲”带入中国,形成将诗歌与词的变化文学体裁-曲。

西洋文化与科技自明朝时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因此晚明时期,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医学、声律学等诸多学科以及机械冶金农业水利等技术都有科学开创与总结。但因科举采用“八股文”,为了思想的统一化与考试评分的公正化,导致文人思想日益僵化,后来明朝灭亡,但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研究风仍持续至清朝君主康熙后期,后因罗马教廷下令禁止清朝治下的中国教徒祭孔祭祖而发生“中国礼仪之争”,导致接续的清朝君主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都厉行禁教,阻碍了中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

近世

清朝开疆拓土,并采取一系列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政策,间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康熙乾隆时期在文化上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例如收录了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等。考证经书古义的考据学亦有所发展。清朝治下的中国的小说戏曲甚至流行至欧洲,清朝盛行的辑佚学亦令到早已失传的大量中国古籍重现,以致于梁启超称清朝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在明朝年间失传的宋朝及元朝两代的数学经过清朝学者重新发现并加以研究发展,而清朝的特殊科学“考证学”是受到清朝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发达所促成,中国近代科学方法的采用亦始于清朝的“考证学”。但是在施行文字狱,加强对中国文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下导致清朝治下的中国人思想上封闭。

清朝灭亡前夕和民国初期,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革新的影响。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共产主义思想等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12年民国建立后,北洋军阀政府却又主张信奉孔学,于是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提倡以现代民主科学西方文化替代儒家文化,以西洋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传统文化破坏严重,但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兴起、社会自由化,复兴中华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大陆的社会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将中华文化定义为境内56民族文化总汇,主张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下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国境内至少有30种以上民族文字,不论是满文藏文蒙文等,皆为中国文字,乃中国文化的遗产宝库。

文化表現

中华文化从中国人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出来,包括其语言、饮食、服饰、艺术及文学。

語言和文字

中华民族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汉语,因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各地还使用不同的汉语方言进行交流。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方面主要是汉语。汉语属汉藏语系也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汉语是汉藏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汉语口语在不同地方的分歧是相当大的。在说官话的地区,即使相隔几百公里,一般也可以相互理解;然而在其他一些地区,相隔十几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理解;从大的范围上说,如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完全无法互通;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尤其在中国南方)“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同口音的现象,即使在号称“相对统一”的北方方言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口音差异。

除了中国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台湾的现行官方语言是所谓“国语”(即1949年以前的现代标准汉语标准),官方文字是繁体字,相应的口语是台湾闽南语(河洛话)、客家话。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所使用的文字是简体中文,其他地方如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华人社区繁简并用。

由于长期受到汉语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现在大部分都能使用汉语进行交流。除个别民族以外,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也要求汉族尊重自己的平等的语言权利和文化遗产。而且由于长期的交流合作,对于语言的影响很大。有的民族同其他民族一起使用同一种语言。中国各民族语言从语言系属分类上来说,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南岛语系。另外朝鲜语的归属存在争议。有十个民族从来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发明了新的语音字母

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正式语言和工作语文之一[1],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中国和新加坡,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外语,加入授课内容。现代标准汉语北京话为标准语音,这是以东北官话作为标准基础的语言[2]

中国大陆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规范汉字。目前,中国的官方语言文字包括普通话、规范汉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香港的法定语文是中文英文,相应的口语是通常是指粤语(俗称广东话)、英语(部分情况下包括普通话);澳门的官方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粤语葡萄牙语,使用葡文者约为2%。

在标准语文教学方面,中国大陆的语文课,以普通话授课;在香港粤语英语授课,而另设普通话课程,或者双语授课;澳门普通话外,会用官方语言教学。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中小学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都是中国语文科之谓。在地区为“华语”,在某些汉字的取音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的,而且口语读音也出现不少分野,亦有一些汉字的读音在三者中根本不同。

目前,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通用语言,但同时在广东、香港与澳门等地区以及不少海外华人多以粤语作为通用语,另外使用普通话客家话闽南话或其他家乡语言(汉语方言)的人会使用自己的母语作为社区交际通用语言。

汉语作为一个语种是普通话(国语)以及众多方言的统称,中国国内语言学家根据汉语分支的不同特点,一般把汉语划分为传统的七大方言,将官话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主要方言。关于汉语方言的地位,中外学者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按照语言学的一般观点,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国际上还把汉语细分为13种语言,就是闽东语晋语北方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即使语言学还可细分数百种方言,然而实际上,习惯上所称的“汉语方言”相互之间或与标准汉语之间无法互通,语言距离往往比欧洲同一语系之下的各种语言之间还要远。例如一个只会葡萄牙语的和另一位只会西班牙语的人大致尚可沟通,但若仅懂赣语的人和一仅懂粤语的人互相对话,几乎是无法听懂对方在讲什么。在地理上的方言分别也是同样状况,操官话或西南方话,或许相隔几百公里的人还可可以相互口头交流;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与地理区隔可能以方言相互口语交流却非常困难,相同语言在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极端一例,在福建某地因丘陵地相隔,虽只有数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口头交流了。

汉字不仅在中国存在,也被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或地区曾使用。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八卦仓颉造字(事实上,汉文字为汉先民之各自创作,并非仅由一人一时一地所创,仓颉应为对文字整理有功之人,故流下造字之传说)。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近些年亦出现比甲骨文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导,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治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秦国大篆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中国大陆进行过简化字的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或称繁体中文)两种主要书写系统。

在汉字的影响下,还产生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壮字(方块壮字)、古白字(方块白字)、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字喃等文字。但它们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而汉语中的女书,如今也无几人能识。日语的假名(仮名)在创制时也大量受到汉字字形的影响。此外如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等也是在汉字影响下,书写方式改为从上到下书写,文字的结构也随之有所变化。

当前汉字书体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

視覺藝術

艺术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像朝鲜越南琉球曾为藩属,或者有华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即使从未受中国统治的日本,在艺术方面同样不能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日本的追随者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师,比如在日本达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艺。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中国书法中国画瑶琴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艺术,亦影响到日本书法与其他东亚书法

在中华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书法是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艺术。中国书法随着汉字而广为流传在东亚流传发展成为日本书道朝鲜书艺越南书法琉球书道,因此汉字书法也包括韩国汉字日本汉字与越南喃字[3]。书法被认为是东亚的重要艺术和最优雅的写字形式,并受东亚文明社会敬重并被广泛实践,亦促成了其他东亚艺术发展。中国书法毛笔墨汁书写,基本上分成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汉字书法的使用工具也有特别的名称,称之为文房四宝,也就是。书法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是用笔,使“点画”呈现,由一点一笔一画组合成整体结构,而且要依照汉字的笔顺,与绘画大不一样不能重复和填描。书法是由汉字的形体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笔法”有中锋、侧锋,提按、使转,顺势、涩势。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用笔方法,才能写出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点画”,不同的书体,用笔的方法亦有所不同。例如写篆书时,运笔要柔软而庄重;在写草书时,运笔则表现顺畅而有力。书法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写出具有力感、动感,自然美观的上乘的作品。

使用工整的书法书写,写在纸上而成的对联艺术也是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文的俪句发展而来的,一般是贴在墙、门之上,特色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且言简意深。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等地,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中国时期,以秦始皇陵兵马俑石刻为代表,唐朝周昉张萱仕女画标志着人物画的进一步完善。山水画已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属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五代、两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期。随着画院的设立,宫廷绘画呈现兴旺活跃的景象,后世文人画通常将绘画传统回溯至此时。新的绘画内容如民俗画也开始出现,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生动地描绘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如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陶瓷方面,宋朝亦到高峰,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建窑都有非常高度的发展,并有大量外销,影响周边东亚等地。南宋官窑则被认为是继承汝窑,供给宫廷使用的高级瓷器,龙泉窑景德镇此时也有大量生产,供应外销,近年考古发现的海底沉船可为佐证。

元朝是景德镇真正驰名的时期,最著名的瓷器即为青花瓷釉里红。此时的瓷器外销极为畅行,所以有研究认为青花的纹样是伊斯兰教客户的要求而出现。龙泉窑的青瓷也非常著名,外销日本朝鲜半岛的数量甚多,亦大量外销到东南亚一带。

明朝以元四大家为学习对象,出现后来成为文人画传统的“吴派”(代表画家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与浙派为明朝画坛的两大主要派别。由于晚明崇尚吴派而贬低浙派,致使吴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甚至在台湾地区,蒋介石当局逃往台湾后不久的绘画教育,依然以吴派绘画为主。

清朝亦为西方绘画逐渐进入的时期,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时期任职于宫廷的郎士宁,然而这种西方的风潮并没有影响到民间。但中国当时唯一对外的口岸广州,出现专门替欧洲商人以油画作画的画工,此是西方绘画进入中国民间之始。晚清上海辟作通商口岸,由于地处辐辏,成为重要港口,也带动油画的需求与发展,中国画家逐渐学会透视法等西洋绘画方式,并使用进口颜料作画,影响传统绘画的风貌。

民国美术大体延续清末发展,著名有李铁夫颜文梁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以颜文梁徐悲鸿为首新式绘画仍强调古典写实的训练。此种训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学习苏联的社会写实主义所继承。另一方面,以林风眠方干民吴大羽等崇尚现代主义的画家则让表现主义、立方注意等现代主义思潮渐渐在中国萌芽。同时,透过共产党引入的木刻版画,也是民国之后所出现的新风格,同样影响了中国之后的美术发展。

文學

在西周时期的的文学高峰是易经诗经。易经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以阴阳两种元素的中心思想,以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被广泛介绍到西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集是《楚辞》,收录中国战国时期楚地诗歌的诗集,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都得到更大的发展。

汉兴起的乐府最早称“歌诗”,是合乐的声诗,也就是可以歌唱的诗,广义上凡是可传唱的诗歌,都可称为乐府。两汉乐府诗着重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多长篇的叙事诗,如讽刺上层社会之丑态《陌上桑》、《孤儿行》、描述爱情、家庭悲剧《孔雀东南飞》等;六朝乐府大都是缘情而绮靡的小诗,故大半为抒情诗,如《子夜歌》、《华山畿》、《襄阳乐》等,而北朝则相对于雄浑大方,如《木兰诗》。

在中国唐朝之前的诗,往往都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多半是字数不拘的偶数句,不严格讲究平仄与对仗,也不讲究韵脚。最广为人知的古体诗多为五言诗或七言诗,具代表性的有《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诸多古风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四言诗有诸如曹操的《观沧海》。杂言诗有诸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等。在唐朝则是近体诗到达其顶峰,其形式为律诗绝句。近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叶韵的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宋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北宋朝表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人,其后苏轼进一步“以诗入词”,完全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传统风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多方面内容的新诗体。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辛弃疾。著名的如《稼轩长短句》《破阵子》、《鹧鸪天》、《水龙吟》、《永遇乐》等,辛弃疾早年在北方曾从金人学词,成名之后,又成为金朝词人学习的榜样。

白话小说之代表自元朝章回小说开始,到了明清,小说成为主流。元朝名作有《水浒传》,明朝名作有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罗贯中三国演义》,清朝者前期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等,晚期逐渐出现讽刺时政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曾朴孽海花》、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民国时期张恨水金粉世家》等书。

音樂及表演藝術

传统戏曲方面,表演形式主要以歌舞说唱形式表达,有别于同样是舞台表演艺术的歌剧,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朝的“参军戏”、宋朝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朝的元杂剧,明朝的秧歌,清朝的京剧。现在中国六大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4]

京剧又称平剧、国剧,是在北京形成的中国戏曲曲种之一,融合了徽剧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腔调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演员角色种类主要分“”、“”、“”、“”四种。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念”就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京剧中的念白分京白、韵白和苏白,京白是用北京音,韵白则用湖广音、中州韵,苏白使用苏南地区的方言。“做”就是做表情和肢体身段。“唱”就是唱腔。“打”是结合民间武术将其舞蹈化的武打动作。京剧是13世纪中期元朝的杂剧所形成,而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19世纪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五幕剧本在法国巴黎公演[5];又因其音乐伴奏枣木梆子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河南省的简称是“豫”而将该剧种定名为“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被称为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豫剧主要流行于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本省外,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山西安徽江苏四川甘肃东北新疆西藏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豫剧在台湾地区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2004年的统计,中国大陆的豫剧团达160个,是全国之最。

潮剧,又称潮州戏,用闽南语潮州话演唱的地方剧种,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香港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东南亚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潮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潮剧亦有就传入了泰国,在1685年至1688年泰国宫廷宴会中用以招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使节。20年代至30年代泰国曾是世界潮剧的中心并成为潮剧的第二故乡,同时也是在潮剧历史扮演着重要角色。在2006年,泰国有30多个职业与半职业的潮剧团。

源自南戏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亦有传播海外。19世纪末,大量大批华工前往美国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担任矿工,于是从旧金山有粤剧戏班定期演出,并且在纽约与旧金山经营粤剧戏院。粤剧为华人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当年拥有123名演员的鸿福堂剧团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上演粤剧,大获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剧场。1920年代中有粤剧戏班在北美各地公演。

福建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和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流传在闽南地区台湾东南亚华裔闽南人聚居区,梨园戏可分为“上路”、“下南”及“小梨园”(七子戏)三大流派,前两者又称大梨园。每个流派风格与剧目不尽相同,三大流派各有其代表剧目,称为十八棚头。常见剧目有荔镜记、吕蒙正、郭华、朱弁等等,剧目通常以主角名字命名。演唱的曲调和乐队、乐器系福建南音(南管)系统,在台湾的戏路以小梨园为主,因此较常称为南管戏或是七子戏(小梨园)。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被列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仔戏(芗剧)是台湾地区唯一原生的剧种,亦为中华传统戏曲的独特分支;由福建闽南移民入台后,歌仔戏在台湾宜兰地区结合了福建漳州地区的“锦歌”(台湾称“歌仔”)与“车鼓戏”的场面和动作表演,并搭配南管乐曲与唱腔,产生形式简单的“老歌仔戏”;之后又吸收其他多种流行剧种的戏目、音乐和表演艺术,而发展为成熟的歌仔戏。1925年之后,歌仔戏在内台、野台、广播、电影和电视中都有进行演出;其后,又大量吸收上海与福州京剧戏班的机关布景和表演,丰富了通俗剧场的内涵。歌仔戏在台湾热门之后,不仅传回了福建,也同时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地区。明华园引进了现代剧场、实验剧场及电影分场的节奏,将现代歌仔戏跃登国际舞台。

1950年代,当时中国有367个戏曲剧种;到了1982年,仍有317个剧种;而到了2005年,仅剩下267个剧种。于是,中国政府将京剧、粤剧、越剧、潮剧、歌仔戏(芗剧)…等剧种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6]

中华传统舞蹈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原始舞蹈。现在主要分为古典舞、民间舞两大类。另外有著名少数民族舞蹈有维吾尔族木卡姆藏族囊玛壮族铜鼓舞傣族孔雀舞彝族跳月苗族芦笙舞朝鲜族农乐舞等。

中国原始时代舞蹈是华夏文化初始形态,而且此时期舞蹈的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这时期主要是通过舞蹈来反映狩猎农耕生活,战争,或者性爱生殖,以及祭祀祈祷等活动。

中国乐舞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是周代雅乐舞蹈,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对公元前26世纪到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壮举。周公制礼作乐,除了为了纪念其父兄建周灭纣之乐舞的“大武”之外,周公还把传说中的帝王从黄帝尧舜到商汤等五帝的乐舞整理与大武并称为“六代舞[注 1]。在“制礼”的同时“作乐”,用“乐”这种声形谐和的艺术型式来表现礼。为雅乐舞蹈前声,也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之后,雅乐在其他东亚文化的广泛流传。

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早在秦始皇即把民间的角抵戏引入宫廷,后来汉武帝大兴角抵百戏就是延续秦制,发展至东汉已成为极为丰富的宫廷舞乐百戏,富豪贵族的家庭宴会也多是杂技的成分的综合性演出。汉代舞蹈有即兴歌舞和宴饮中的“对舞”,即是女子长袖对舞、男女长袖对舞、男子宽袖对舞和男子短袖对舞。一般宴会中是由主人先舞,客人再起舞为报,还有舞剑、舞刀、舞棍、干舞、戚舞、长袖舞和巾舞等,舞姿舞容都很考究。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这时期的民间舞名称之为“杂舞”,融合了汉、魏以来的杂舞,江南的“吴歌”荆楚的“西曲”等歌舞,形成“清商乐”和汉族的“清商乐”相平行,而少数民族的“胡乐”、“胡舞”及外国乐舞如“天竺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高昌乐”等,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而形成汉族乐舞“西凉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明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为隋唐乐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础。唐朝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因南北朝朝野崇信佛道也出现以宗教为背景的宗教乐舞。

隋文帝汇辑当时流传各地的汉族传统舞、少数民族舞、外国传入的各类乐舞计七部,称七部伎;而后来更增加疏勒乐康国乐,改称为九部乐。隋唐帝曾征各地散乐及舞蹈进行表演,此后成惯例于每年正月演出用来招待突厥客人。到唐朝时,唐人把舞蹈视为抒情和展示才华,表示礼节的手段能文能武、能歌善舞的文化素养。著名代表人物有善作曲能伴舞的唐玄宗与以善舞“霓裳羽衣”的杨贵妃,亲自排练过声势浩大的破阵乐唐太宗李世民;即兴善舞以抒情的诗人李白。唐朝的宗教乐舞也很发达,如鹤舞和花舞等礼佛娱人的舞蹈在佛寺中很常见;祭祀巫舞巴楚之地到中国西北荒村都很兴盛,唐朝宫廷的驱傩是种面具神舞,继承汉代的宫仪规模亦即为盛大。

唐朝不仅有自娱的民族舞蹈还有大量的表演性舞蹈,唐朝对歌舞的分类比前代更为细腻有按风格特点来分的健舞软舞类别;有以结构的严谨和统一归类的歌舞大曲,其中霓裳羽衣舞最为著名;有以故事情节归类的歌舞戏;有从用途和表演方式归类且用于宫廷朝会、宴飨的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等。尚有一些名舞不能归类,如赞美龙女的凌波曲是盛唐著名舞人谢阿蛮依舞曲编舞表演的,深得唐玄宗杨贵妃的喜爱;唐懿宗的伶官李可及编创的“菩萨蛮舞”是表现佛国仙女的美音妙舞,其他不能归类的名舞如“何满子”、“叹百年”等都在当时兴盛有深远影响力。

宋朝的宫廷乐舞虽衰退但完善了宗法礼教,所以宋朝宗庙祭祀一直保存着雅乐舞蹈。宋朝的雅乐舞现保存在文献中的有《大善乐舞》、大顺乐舞、《大庆乐舞》、《大定乐舞》、《天盛乐舞》、《大和乐舞》、《大昭乐舞》和《大熙乐舞》等。宋朝的《燕乐》是队舞,男子队有拓枝队、剑器队、异域朝天队等;女子队有菩萨蛮队、拂霓裳队、菩萨献香花队、彩云仙队等。宫廷队舞在宋初尚为兴盛,宋朝文人喜好填词,士大夫家有家伎歌女善歌舞,如北宋寇准喜好拓枝舞,传说每宴必有拓枝歌舞表演。宋朝的赵构在晚年时留下一部舞蹈动作谱《德寿宫舞谱》。

宋朝燕舞比起民间的舞蹈已大为逊色,宋朝是民间舞蹈兴起的时代,既有节日的社火舞队,又有日常在市集街坊的卖艺演出。竹马旱船舞狮等在宋朝已极为兴盛,有些则为后来的戏曲所吸收,如《抱锣》、《舞鲍老》等。有些民间舞蹈传入日本如《龙舞》、《九连环》、《扑蝴蝶》等;而有些燕乐舞传入朝鲜并作为宫廷乐舞保存下来,其中有《五羊仙》、《献仙桃》、《抛球乐》、《莲花台》等。宋朝舞蹈走向市井也使明清以后的中国舞蹈演变成武艺和民间娱乐整合发展的新型式。

自元、明、清以来,舞蹈艺术从两方面得到继承与发展,一是戏曲表演“打”即是武术动作,即元杂剧称为“科”在京剧称为“做”的“武舞”。另一方面是在民族文化活动中的长足发展,元、明、清时期民俗活动、民间舞蹈如《高跷》、《旱船》、《舞狮》、《舞龙》各种鼓舞和《秧歌舞》等,不但具有地方风情也有群众性。

元朝虽在宫廷舞上继承宋朝的队舞型式,但在内容上则大大不同。蒙古族古代的萨满巫舞(如安代舞)在蒙古地区广泛流传成为群众喜爱的娱乐型式。元朝的帝王在宫廷队舞中,不仅有说法队舞;还有元顺帝创制的十六天魔舞,表现佛国仙女的曼妙舞姿。元杂剧中吸收了宋朝宫廷队舞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吸收元朝戏曲与民间舞蹈的生动舞姿。

舞蹈发展在清朝是一个比较衰落的时期,但宫廷舞蹈仍流行《佾舞》与《队舞》。佾舞主要用来祭祀神灵,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又叫《文德之舞》,武舞又叫“武功之舞”。一般是在祭祀开始时舞“武功之舞”,武舞生左手执干,右手执戚。祭祀中间及结束时跳“文德之舞”,文舞生右手执羽,左手执,两边还有执节者,指挥舞队。清朝宫廷队舞又叫《庆隆舞》,是从《蟒式舞》、《玛克式舞》演化而来,本为满族传统舞蹈,入宫后用于皇帝宴飨巡酒。因舞蹈艺术呈衰落之势,因此民间社会没有专业的舞蹈演出团体,但仍有于灯节和迎神赛会的舞蹈活动,作为自娱性、群众性的娱乐,民间舞蹈并常与技艺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表演队伍,称为走会花会,其中著名有《秧歌》、《高跷》、《狮舞》、《胯鼓》、《旱船》、《小车》、《竹马》、《大头和尚》等民间舞蹈。

而西方舞蹈约始于光绪初年传入中国,主要是西方人聚会时的交际舞和后来的舞台表演的舞者传入,但未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直到近代以后,西方舞蹈作为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来,并融入古代舞蹈的。由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人员建立的一套复古的中国舞蹈体系-中国古典舞,是从中戏曲中取材,采用世界芭蕾的训练舞种,发展创建并起来的一个有独特的韵律、形体语言及审美特征的中国风舞蹈。而台湾地区的舞蹈团体云门舞集许多经典舞蹈融会了中西与古典与现代的特色并享誉世界,演出许多经典舞蹈作品。其中包括有《白蛇传》、《水月》、《红楼梦》等节目都是中华文化的发扬。

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中华传统音乐以楚风燕乐、文佾武佾、南北朝夏昭乐、北朝迎神曲、北魏吴歌西曲、唐朝教坊乐曲、破阵乐、雅乐、明朝的十番乐等在历史上颇具盛名。其中在西周初年制定雅乐成为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雅乐原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的仪式体系。日本雅乐中自中国传入的唐乐曲目,却演变成是自唐朝的宴会音乐燕乐,至今仍是日本的宫廷音乐。朝鲜雅乐最初于1116年经由中国宋朝皇帝宋徽宗赠与朝鲜的乐器引入朝鲜。越南雅乐自1400年至1407自胡朝引入,1996年由顺化大学复兴,并已以顺化宫廷雅乐之名列入2003年第二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台湾的南华大学亦有与中国古乐专家的搜集、考证,雅乐团所演奏的雅乐以“大晟乐”为基础。考证从上古的巫傩乐舞到明万历的十番锣鼓,甚至以编钟演奏“歌钟鸣舞”。

乐器就以乐器的演奏方式,概分为管乐器,弦乐器和击乐器。常见的管乐器有唢呐巴乌等。弦乐器常见的有柳琴琵琶阮咸月琴三弦古琴古筝等。常见的打击乐器有、板类。传统音乐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以“中和”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简约淡化的节奏的手法,“和”不仅是协调、统一,还要于“和”中求“平”、求“适”。包蕴著无限情、无限意的“境”。不尽的思绪,无垠的遐想,与那象外之境神合意凝,体现出一种“思与境偕”的和谐美。乐理方面以五声音阶为主。与西方传统艺术注重立体感不同,它更着重于表现线形态。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中国人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渐受冷落。民国时期的上海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中国流行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与研究,曾一度欲建立“中国乐派”。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民族音乐受到了港、台流行音乐等诸方面的冲击与挑战。近年来,不少音乐人提出了“新民乐”或“民族音乐交响化”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音乐创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随着现代流行文化演变,传统音乐出现“女子十二乐坊”等流行化的民族乐队组合。交响乐团演出的中国民族音乐亦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其中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30首太空播放曲目之一。中国民歌亦为中华音乐的口头创作,其中某些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是诗歌与文学的始祖,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之一。

建築藝術

傳統建築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由於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干闌式建築西北窯洞建築、北方四合院建築等等。

其中以四合院的院落式的建築群風格為代表,房舍為多層台基,色彩鮮豔的曲線坡面屋頂與屋瓦,建造時講究因地制宜、依山就勢,造景的巧妙的園林,並以風水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而日本傳統建築朝鮮傳統建築越南傳統建築琉球建築也因為受到中華文化影響,都有相似建築風格。

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代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其最大的特點[7],以木結構體係為主。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樑、豎枋而構成「間」,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樑承托出簷部分的重量。多層台基,色彩鮮豔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漢朝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複雜的圍合形式。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注 2],磚石結構多用於式建築。

在中國建築成就中最為重要的是「榫卯木架結構」。榫卯結構從字面和形象上講是中國木構建築的骨架。木構建築在中國已有七千年之久,從遠古時代即已存在。與榫卯結構一起運用了數千年之久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台基和裝飾性屋頂。這三個特點是中國木構建築的核心。進一步發展以後,建築中的這三個特點就表現為台基、樑柱結構和屋頂結構。出現於西元前末期出現的「斗栱」繼而發展,成為木構房屋的第四個特點了,斗栱後來發展為將樑柱和屋頂連為一體的結構。

服飾設計

参见:漢服、​中山裝、​唐裝旗袍

中國的服裝在各民族互相影響滲透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多樣的服飾文化。近現代中国的流行服飾主要有中山裝唐裝旗袍、現已漸漸復興起漢服等。

中山裝是近現代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裝之一,起源于当时的英国学生服。民国时期,政府官方以中山装为男子礼服和国服、旗袍为女子礼服,除此之外均不是官方认定的代表中国的服装。受到民国时期影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以及一些出國訪問、考察學習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留學生也會穿著中山裝,該服裝可被視為在公共场合穿着的代表中国的服饰。

唐装是清朝至現代中國人以及華人的一種傳統服飾。當今唐装並非唐朝服裝的發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杰英指出,唐装是满族服饰的延续和改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学者丁超认为唐装是從明朝對襟衣、罩甲、以及清朝時期的馬褂发展而来的服飾;清朝学者郝懿行認為唐裝的淵源可推至漢魏時期。

「漢服」在现代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中被定义为在中国人里人口最多的漢人服飾,或者「漢服」一詞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或相「對於中國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概念,例如清朝汉人服饰有时也被稱為「漢服」。部分学者认为“漢服”這一概念在古代並不常用。

飲食禮儀

中华飲食文化对东亚地区的飲食文化带来深远影响,也是目前中国最主要之飲食文化,同時常見於多華人之地區。在日本和韓國稱爲中華料理或中國料理,歐美稱之爲唐餐,是中華文化的组成部分。食和食是主要的兩大類型,中國南方和北方種植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類、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製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飯糰、米麵、餈飯湯圓粽子等;东北西北華北則以麵食為主,饅頭包子麵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麵、西北、華北抻麵、四川擔擔麵、江蘇過橋麵等都是有名的麵製風味食品。菜谱来源于中国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菜肴,中国菜主要八大菜系組成;“八大菜系”是指川菜(四川菜)、湘菜(湖南菜)、粵菜(廣東菜)、蘇菜(江蘇菜)、魯菜(山東菜)、浙菜(浙江菜)、閩菜(福建菜)、徽菜(徽州菜)。著名菜餚有北京烤鸭牛肉麵麻婆豆腐拉麵等,日本拉麵亦源自中國。起源於中國的食具筷子亦為流傳至東亞飲食文化。

中華飲茶茶文化與歐美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亦有中國十大名茶,並以茶藝以區分,茶風格各地不同,最有名氣的要數四川成都蓋碗茶和廣東潮州的工夫茶。日本茶道、朝鮮茶禮等其他東亞地區的茶儀式雖源自中國,但自行發展後有很大分別。

酒是全人類的飲料。不過與古希臘西方世界最早的葡萄酒不同,中國人最早是以穀物為原料釀酒的。在中華民俗活動不可分開。近現代民間風俗的婚禮酒、喪葬酒、月米酒、生期酒、節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可以在周代風俗文化的「八禮」中尋找到源頭。諸如農事節慶、婚喪嫁娶、生期滿日、慶功祭奠、奉迎賓客等民俗活動,酒都會在活動出現。也常在祭祀、會盟、祝捷等公務活動出現,還出現於民間的喜喪禮儀、歡聚迎送等場合。

老人生日,子女必為其操辦生期酒。擺酒宴請鄉鄰好友,並作攜贈禮品以賀等。提親與結婚亦是常備有酒,各種禮品其中又必不可少酒。婚禮後新人入洞房必要共飲「交杯酒」。洞房儀式完畢,新人要雙雙向參加婚禮酒宴者敬酒致謝,此時也亦會向新婚夫婦勸酒。

祭拜酒因襲於遠古對祖先諸神的崇拜祭奠。一般在立房造屋、修橋鋪路要行祭拜酒。凡動土施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辦酒菜,在即將動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祭拜儀式要備上酒菜紙錢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樑、立門均有隆重儀式,其中酒為主體。然後逢年過節、遇災有難時,要設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戶要準備豐盛酒菜,燃香點燭化紙錢,請祖宗亡靈回來飲酒過除夕,娛神活動其形式仍是置辦水酒菜餚。在傳統意識中,認為萬物皆有神,若有擾神之事不以酒菜祭拜,就不會清靜。端午節也會噴灑雄黃酒,小孩要掛香袋並在額頭上用雄黃酒畫一個「王」字;大人喝雄黃酒。

中國酒文化和詩歌、戲曲也有着豐富的聯繫,如「太白醉酒」、「武松醉跌」、「魯智深醉打山門」、「醉八仙」等,現代流行文化亦有以出現創作的功夫電影醉拳等。

體育

從明初到清朝中期,較活躍的流行運動為武術摔跤冰嬉導引等,到了清朝,因為滿族善於騎射、並習俗溜冰、摔跤,摔跤和冰嬉被清朝列為軍事訓練項目,使得這兩項傳統運動得以快速發展。此外當時民間流行還有流行拍球、踢石球。

隨著明朝廣泛流行民間武藝,從軍事與防身用途逐漸演變成健身、娛樂的作用,最後形成一種專門的運動形式-武術,並成為近代传统文化的代表。發展到明朝建立有特定內容的武術系統,又統稱為十八般武藝,主要內容包括搏擊技巧、格鬥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巧。與防身用途的武術不同的是,在體育、健身方面,著重在套路时顯示出身體動作之優美姿態而非傷敵。並融入獨特的養生推手等概念。

中國武術亦稱為“功夫”,並被視為中華文化之精粹。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域分佈關係,亦有許多衍生出不同門派。影響較大並高度發展的典型武術代表就是有"天下武術之源"稱號嵩山少林寺少林功夫,在中國民間亦稱其為少林派 }。其他經典武術還有太極拳武當功夫。由已故國際武打電影明星李小龍所創截拳道與其起源的詠春拳。中國的武學亦為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氣功除了在養生保健方面有獨特的功效,亦有中國哲學道教中醫學的概念。武術、氣功與中醫一起,被認為是重要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受到世界各地與文化內許多人的喜愛。

中國武術於1990年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之後武術運動成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东亚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南亚运动会等比赛的正式项目,亦是世界运动会的邀请项目,並以套路散手兩種類型為主要比賽項目。

中華傳統民俗運動項目尚有舞龍舞獅風箏踢毽獨輪車彈腿跳鼓陣獅陣車鼓陣宋江陣扯鈴。舞龍和舞獅是中國古代經常在廟宇慶典出現的表演節目,現在舞龍舞獅的文化傳統遍及中國、東南亞,以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舞獅是在逢年過節迎神賽會不可或缺的遊藝,所以舞獅在早期即很興盛。傳統的獅陣大都由武術館組成,若是一般社團也都要聘請武師來教拳腳功夫,藉以鍛鍊成員的身體。

其他著名技藝有象棋圍棋蹴鞠龍舟角抵

傳播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自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漢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還包括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漢文化圈為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法國漢學家汪德邁Lon Vandermeersch)詮釋:「漢文化圈,實際就是漢字的區域」,故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屬於漢文化圈範圍。中國週遭的日本,朝鮮,越南等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亦有許多部份源自於中華文化,因為東亞一些族群在創造自己的文明系統時會採用部分漢字儒學律令,並大量引入了中國科技漢傳佛教科舉制度中國文學中國民俗。但因為傳播到不同國家的各自詮釋,因此在哲學宗教政治經濟科技建築藝術以及其他民俗等諸多方面仍有許多明顯不同。

判斷其文化受中华文明的影響程度,主要是依照漢字文化傳播而定,一般而言,受繼漢字文化國家,多半也受到其他中華文化影响,所以日本、朝鮮、越南為接受中華文化並影響深遠的國家。在17世紀,滿族建立的清朝代替漢族明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並以其原有的滿文化大量融入了漢族文化後產生了滿漢文化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文獻中,日本亦經常將自己稱為神州、中華。李氏朝鮮作為中國附屬國也常自稱其文化為中華文化之正統,长期以“小中華”自居。越南的安南歷朝政權亦常自稱属于中華正统,而阮朝認為自身有在東南亞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這些情況直到列強入侵,外蒙古朝鮮半島獨立,民族主義興起後,才不再以此為自稱。

历史

中華文化影響中國境內異族與週遭大和族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等,並各自形成獨特文化,中華文化為东亚、东南亚諸國的文化源頭之一。

上古

朝鮮於漢代時期,漢武帝四郡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中國版圖。以樂浪郡為交通孔道,文化東部重鎮:在前後漢四百年當中,樂浪郡發揮了相當重要的功效。東晉末,天下大亂,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中,辰韓斯盧國馬韓伯濟國逐漸崛起。

越南在秦朝即由秦始皇在此設象郡,將越南北部首次納入中國版圖。漢朝初期,趙佗安陽王,設交趾九真等郡,將疆域延伸到今越南中部。

中世

朝鮮在永嘉之亂後,高句麗百濟新羅鼎足而立。朝鮮半島北部被從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南下佔領了樂浪帶方兩郡,將疆域拓展到朝鮮半島,同時與分裂的北方中原諸政權維持友好關係。西元五世紀初,全盛時期的高句麗與東晉結盟,形成與中原王朝南、北兩面外交關係。南朝宋元嘉六年(429年)高句麗遷都樂浪郡,成為地道的半島國家。半島南部則在百濟位於半島西南部,臨渤海灣,曾長期與高句麗為敵,與東晉南朝較為密切。新羅位於半島東南,臨日本海,初期透過高句麗吸取中華文化,與北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六世紀以後新羅興起,朝鮮半島上形勢產生變化。高句麗聯合百濟,以壓制新羅,新羅轉而與中原國家較為密切。

咸安二年(372年)高句麗設太學、傳入佛教、頒律令(初期以高句麗為最盛)。晋太元九年(384年)百濟設太學、頒律令。

日本則在此時期與南朝建立朝貢關係。根據南朝史書的記載,倭五王的倭國繼百濟高句麗之後,在五世紀中與南朝建立朝貢關係的第三個。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同時期,中國的儒教易學曆算、醫學,亦先後由百濟傳入日本。

朝鮮此時初次出現統一王國。帝國一再對高句麗用兵,在新羅的幫助下,唐於显庆五年(660年)滅百濟後設立熊津都督府總章元年(668年)滅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平壤。朝鮮半島首次出現統一王國新羅。583年,新羅始頒佈律令及允許傳佈佛教。政治、經濟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新羅創出用漢字來標音的「吏讀文」。科舉考試採用儒家經典書籍。大量派遣留學生至長安的太學,如崔致遠高中唐科舉進士,且嫺熟漢文,歸國後即備受國人推崇。

日本於西元七至九世紀逐漸進入主動、直接遣使吸收中華文化,是歷史上吸收中華文化最多、最快的時期。中國當時進入隋唐時期,日本在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國,往後250年間,遣使不斷。透過使節來華的留學生、學問僧,唐朝文化大量傳入日本。在平安時代後期(894年)停止派遣遣唐使,並在此之後開始成為獨特文化。

唐朝時期在越南設安南都護府五代十國末期,越南吳朝因而獨立。

近世

自中國明朝恢復「冊封體制」以後,大規模文化交流開始與李氏朝鮮琉球、越南、日本亦廣受影響。明建文三年(1401年)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室町幕府派出以經濟目的為主的遣明使與明朝進行交流,不少僧侶亦隨行渡明。上至佛教儒教,下至筷子、品建築,中華文化以中國為中心分佈開影響其民族生活文化[8]明朝允許琉球與福州互相貿易往來,史書並有記載琉球的察度王已向中國朝貢。

於漢字文化圈的傳播

现今,韩国的很多城市地名与中国古代楚国一样,甚至这些城市在韩国汉江的分布位置和楚国相同地名的城市在楚国汉江的分布位置都一样,如韩国的丹阳襄阳汉阳(今首尔)、汉江洞庭湖,同时韩国的母亲河汉江(韩国)与楚国的母亲河汉江(中国)的上游都有一个名字一样的山太白山。中南民族大学的杨万娟教授认为,朝鲜的开国神话檀君朝鮮中的天神桓雄的原型可能是楚国的韩终,即為箕子朝鲜。朝鲜韩国學者的说法为古朝鮮由中国商周时代的移民与原土著居民组成,大部为早期东夷等部落移民后裔[9]。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箕子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就是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使得“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中国典籍中。直到公元7世纪亦在中國唐朝的帮助新罗统一王朝開啟“统一新罗时代”,新羅才成為主權獨立國家。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韩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甚至於為中國所正式統治而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朝鲜宫廷音乐是朝鲜半岛古代为宫廷王室和贵族演奏的音乐,包括雅乐鄉樂唐乐。其中雅乐是从中国引进;鄉樂朝鲜半岛本地音乐;唐乐最初是新罗从唐朝宫廷引入,后又融合朝鲜半岛当地音乐。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唐朝絲製長袍傳到朝鮮半島。貴族婦女開始穿着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而男子就穿着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袍)和闊身,並把褲腳綁在足踝。在高麗王朝時代,高麗曾成為蒙元駙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忽必烈之長女齊國大長公主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以后数位朝鲜王的統治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髮,並要穿着蒙古服飾。朝鮮李朝時代,服裝則改為近似明朝漢服式樣,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期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女服為襖裙,到後期上衣()亦縮短。朝鮮時代的女性宮廷常服稱「唐衣」。禮服、官服參照明朝式樣。

朝鮮民族在15世纪前以漢字為書寫工具。直到李氏朝鮮末期逐漸捨棄。朝鮮半島傳統建築的韓屋風格亦強烈受到中國的影響。

日本在彌生時代時期,亦有大量來自中國和朝鮮人的移入,出現了陶器銅器;還出現了成塊的水田,成為了一個農業占主要地位的社會。大和時代孝德天皇即位推動大化革新等改革,亦以仿效中國的政治制度,試圖建立一個律令制的國家。其後大部分文化與中國六朝相近。

日本文化在古代奈良時代前期到平安時代前期,強烈受到中國的影響。在奈良時代派遣遣唐使到唐朝留學,在平安時代開始發展了獨特的學術,尤以儒學影響最大,江戶時代有出現不少儒學者。後來,於平安時代後期(894年)由於停止派遣遣唐使以及在1633年江戶時代實行鎖國令之後,發展了自身獨特的文化。

日本多以唐制為藍本,確立了天皇名稱、日本國號、中央體制、地方制度、考試制度、土地田賦制度等。京都受唐式文化影響深遠,平安京最初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建築系仿自唐朝的洛阳城長安城。日本的另一个城市奈良市在古代又被称为“平城京”,起初本打算仿照北魏大同的“平城京”,但北魏很快把首都迁到了洛阳,所以,奈良就仿照汉魏洛阳城建造了奈良的“平城京”。日本人借用漢字偏旁發明「片假名」、根據漢字草書發明「平假名」。奈良時期,中國的成實三論法相俱舍華嚴律宗傳入日本。至京都時期,在傳入天台真言秘宗)後,完成了大乘佛教的東傳。藝術、娛樂方面,唐朝各項藝術娛樂傳入日本,如圍棋香學書法音樂舞蹈等經過消化改造,已成為日本獨特文化的一部分。日本在大化革新时以唐朝礼仪为准则,不依要重罰。

日語漢字:日本在將近一千年的歷史中一直借用漢字來記錄本國語言,進行書面交際。日本現存最早的兩部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都用漢字寫成。於大和時代(公元5世紀)經朝鮮半島輾轉傳入日本,隨着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後來獨自發展成平假名片假名。在語彙方面,除了自古傳下來的和語外,還有中國傳入的漢字詞

日本畫大和繪開始於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中國的工筆重彩技法繪畫方式傳到日本,後又發展成為「四條圓山派」。在平安時代早期風行的「唐繪」,主要是宗教畫。到了14世紀的室町時代,禪宗的發展對日本視覺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由中國時期引進的水墨畫取代了彩繪的地位。之後著名畫家雪舟更隨遣明使到達中國學習水墨畫,有代表作《四季山水圖卷》。在江戶時代以模仿在18世紀由元朝傳入的南宗文人畫的日本南畫畫派亦得以發展。

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於源自中國並自行發展出來特殊茶文化,日本留學僧南浦紹明宋朝時來到中國,將中國徑山茶宴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並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流派。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最後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注 3]

日本在奈良時代公元5世紀至8世紀,漢傳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建造了不少佛寺。日本的建築以神社佛教寺院、離宮主要是強烈受到中國的影響。具有漢傳佛教色彩的的法隆寺是日本目前既存的最早期木造建築,被認為是飛鳥時代建築的核心代表。

琉球國從中國福州地區引進了許多的包括飲食音樂建築等方面的觀念,使得琉球在文化上有接近中國的特點和風俗。琉球人崇尚漢學,士族皆有漢姓,士族男子皆有唐名,民族服飾琉裝也受到漢服影響。官員品秩亦仿照中國分為九品。

1393年(明朝洪武二十六年、日本明德四年),琉球學生開始到京师國子監學習,清朝時特設琉球學館於北京國子監內,作為琉球學生讀書和生活的居所。明朝有多次派出的「冊封使」乘御冠船從中國到達琉球。琉球國冠婚喪祭都遵循明朝和後來的中國朝代的典禮。他們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設具別食,相沿已久,也是從中國的古代的經典中學到的禮節。琉球本土原來沒有教育機構,通過向中國派遣留學生來培養人才。當時有很多留學生前往中國學習儒學、天文、地理、醫學、音樂、繪畫等;亦有學習技藝的有冶煉、造船、鑄錢、燒瓷、燒墨、制茶、製糖、制傘等。因為琉球與中國的特殊關係的緣故,所以琉球國內建有文廟,用來祭祀孔子和學習他的理論著作。廟中制度俎豆禮儀都按照《會典》。民間也信奉一些源自中國的神祇如關公媽祖等。

1719年琉球國在文廟建起了市級別的學校,並從中國人挑選一名任通事官職的人來擔當講解師,每月按一定的時間和課時。1798年琉球王尚溫國學又建鄉學三所,國中子弟由鄉學選入國學。琉球的教育體系開始確立。1879年,隨著廢藩置縣、琉球王朝的消亡,中華文化的影響開始逐漸降低。但琉球國士族後裔的族譜宗祠仍然使用漢姓。

由於台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族群組成以及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台湾自1171年(宋孝宗乾道7年)正式纳入宋朝版图后,在台灣高山族文化的基礎上南宋將漢文化帶入台灣。隨著時起大量閩粵漢民移入台灣,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此漢文化的三大節慶,或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等傳統節日,也帶入並發展不同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有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迎王、頭城搶孤等等。京劇等漢劇種在臺灣亦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隨著於17世紀福建泉州漳州移民來台後,1624年起就有搬演中國戲曲的紀錄,歌仔與南管,將當地流行的戲曲劇種有梨園戲、高甲戲、亂彈戲、福州戲、莆仙戲、車鼓戲、司公戲、傀儡戲、掌中木偶戲、四平戲、潮州戲、皮影戲、客家三腳採茶戲等。融合各劇種優點,更獨創出屬於臺灣特色的歌仔戲等。

香港文化饒有特色,既因為二千多年來,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亦因為在過去百多年間曾經成為英國殖民地,華洋雜處,故此同時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成為「中西合璧」的獨特文化。從19世紀香港開埠,到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會,世界各地的文化亦對香港文化影響不少。

越南在中國文化傳入以前的史前時代,雖然有出現了屬於當地文化的源頭——東山文化。但是在前1世紀至1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中,都在中國古代各政權的統治之下。秦漢時期中原軍隊逐漸兼併了越人的領地並殖民,隨著遷徙而來的漢族與部分百越族融合。直到968年,丁部領統一境內的割據勢力而建國,在李朝建立後受中國宋朝承認其主權。之後的歷史中,越南亦長期成為中國的朝貢國藩屬國並全盤接受中華文化。

越南文化亦是亞太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越南文化,通常指的是由起源於越南北部的京族所創造的文化。與其他同樣位於中南半島的國家所不同的是,在歷史上受到中國文化很大的影響,其文化特徵與中華民族非常接近,是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但京民族仍然保留並發展了很多其民族的固有文化,經過千百年來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越南文化。

越南語最初并無文字而只有口頭語言,因此當時越南人多使用完全由漢字組成的文言文Hán Văn/漢文)來書寫文章。自公元前2世紀開始的長期的北屬時代,越南藝術吸收了大量來自中國的因素,并在自主時代以後也不斷的受到來自北方的影響。儘管如此,越南藝術中仍保留了很多獨特的越南特征。

在10世紀起先後傳入越南的中國雅樂儒家音樂道教音樂佛教禮儀音樂及其演奏方式和使用的樂器,越南雅樂順化宮廷雅樂為代表作。

起源于10世纪的越南李朝的红河三角洲一带的越南水上木偶戏,与中国古代宫廷的“水傀儡戏”有很多相似之处。

阮朝以前越南人的日常服饰,尤其是平民阶层的日常服饰,较多的受到当时中国的影响,阮朝以前,越南人的日常服饰多穿著类似汉服常服样式的越服。阮朝奉行親清政策,服飾也受到清朝影響。

文化西傳

中華文化在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中產生過影響。法國是歐洲啟蒙運動發展的重要中心。由法國興起「中國風」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在歐洲大陸。此時的流行以中國的瓷器絲綢、漆雕、園林建築繪畫詩歌戲劇以及典章文物成為歐洲時尚,1755年在巴黎公演伏爾泰根據中國元曲《趙氏孤兒》改編的《中國孤兒》造成轟動。受中國風影響的洛可可風格與中國式園林在歐洲各國王室流行。

18世紀至19世紀間,基督教傳教士至中國傳教,翻譯許多中國學術典籍,著作相關專書和大批的書信交流,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將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民間風俗、文學藝術介紹到歐洲,是歐洲近代啓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並影響歐洲諸多重要思想家,如: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茲等。伏爾泰崇拜中国孔子,並欣赏中國儒家思想,並將中國的政治體制視為最完美的政治體制。法國啟蒙時代的「百科全書派」學者狄德羅曾經推崇中國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並認為孔子建立的哲學是中國人最聞名與最完善的道德和法則。德國哲學數學家萊布尼茲除了景仰中華文化並從神學角度理解朱熹理學,並認為《易經》之六十四卦象亦與他所提出之其研究發現的二進位制「通用符號」與有所關聯。法國百科全書派領袖人物霍爾巴赫認為歐洲政府必須學習中國的儒家政治。中華文化的書籍和中國文化典籍亦影響了德國大文豪歌德。除了儒家政治思想,還有諸多科學發明、文化成就、航海造船、建立文官制度的科举等,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後在1919年來到中國的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亦提出中國人提倡的和氣、樂觀、禮讓、智能的人生之道非西方文化所能及。

参见

註釋

  1. 六代大舞外尚有『六小舞』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其他尚有象舞、萬舞)都是周代官廷雅樂舞蹈常見的,而在民間及貴族家庭的樂舞稱散舞,少數民族的稱之的四夷舞,儺舞、巫舞則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2. 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註》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
  3. 18世紀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4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

參考文獻

引用

  1. 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与使用多种语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 (简体中文). 
  2.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日)
  3. 中國書法藝術-中國書法入門,中國文化研究院(繁體中文)
  4. 漢族-藝術天地 中央政府门户网,(简体中文)
  5. 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法文),劇本,1735年出版
  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中國國務院. 2006年6月2日 [2008-10-25] (简体中文). 
  7.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緒論》 ISBN 7-5306-4168-9
  8. 歷史與空間:漢字文化圈. 香港文匯報. [2010-07-27] (繁体中文(中国香港)). 
  9. 《明史》卷三二〇:“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為燕人衛滿所據。”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