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玄奘三藏像(位于西安市大慈恩寺大雁塔
法相宗
汉语名称
汉语法相
字面意思法相立名,善于分析诸法的相状特征
别称
汉语慈恩宗、唯识宗
越南语名称
越南语 Pháp tướng
汉喃 法相
朝鲜语名称
谚文법상
汉字法相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法相

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中道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为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印度传入中国,承传弥勒菩萨所创唯识无境的宗师依次为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为陕西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慈恩寺与西明寺并为唐朝时学习唯识学的重要道场。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为兴福寺药师寺

古印度法性宗与法相宗,这里的“相”为“法相”, 法相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认为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罗万象的心识理论为主要课题;法性宗为传承自龙树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之宗派[1];同时还有与法相宗进行“胜义有与毕竟空”诤论的中观学派[2],古称“真空无相宗”或“破相宗”。

历史

原在印度,有传说佛灭后一千年中,无著菩萨阿逾陀国讲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弥勒菩萨听受“瑜伽论”,昼日宣说《瑜伽师地论》给大众。其后无著之弟世亲,回小向大,造唯识论,助成其义,彼土名为瑜伽宗

唯识学在南北朝时代的后魏传入中国,是为以《十地经论》为主的地论学,代表人物是菩提流支净影慧远。其次是梁陈之间,以《摄大乘论》及其论释为主的摄论学,代表人物是真谛。最后则是以《唯识三十颂》和《成唯识论》为主的唐朝法相宗,由玄奘得自护法之传人戒贤,窥基法师接受其教。

法相宗唐朝玄奘三藏为始,由其弟子窥基法师宏扬。玄奘三藏曾求经学于中印度那烂陀寺,亲学于戒贤论师,返回中国以后开设译场译经。由于窥基法师大弘法相唯识学慈恩寺,故此派得名慈恩宗,窥基号称“百部论师”,注作甚多,所及亦广,门下更出慧沼,慧沼更传智周。自唐武宗会昌毁佛之后,此宗传承断绝,仅有少数僧侣研习,经典大部分也散失,相应的释义也隔断。唐末以后直到明末的约八百年间,仅有少数著作,如元人云峰的《唯识开蒙问答》二卷。

明末,华严宗鲁菴普泰兼弘华严和唯识学,北京大庆寿寺是当时的弘扬基地,开启当时唯识学的研习风气,其《八识规矩补注》是现存第一本《八识规矩颂》注解。雪浪洪恩辑出“相宗八要”,视为“习相宗者之阶梯”,其注疏本有高原明昱之《相宗八要解》和蕅益智旭之《相宗八要直解》[3][4]。此时的僧人因未能见到窥基等法相宗人的注疏,只能仰仗《宗镜录》等著作为之作解,其作品被认为有瑕疵或粗略[5][6]

唐朝时,此宗传入日本、韩国。在日本,日本僧侣自中国取回大量窥基著作,建立日本唯识宗,为南都六宗之一,历代传承不绝。至清末杨仁山居士至日本,重新将唯识经典带回中国,开启了清末民初知识份子研究法相唯识的热潮。欧阳竟无居士创建支那内学院宣扬唯识,门下吕澂也是一代佛学大家,北方韩清净也起而倡导唯识学,他们带动了唯识学在现代中国重新复兴。

谱系

  • 玄奘(602年-664年):师承印度那烂陀寺戒贤,为瑜伽行唯识学派护法一系,译出多部大乘经、说一切有部阿毘昙和大乘唯识论。日僧道昭入唐,拜于玄奘门下,将法相宗传入日本(元兴寺,南寺传)。
  • 圆测(613年-696年):住西明寺。事京师法常、僧辩等,学习真谛传来的旧唯识。后又师从玄奘,与窥基共学护法系新唯识。现存《解深密经疏》等。青丘沙门太贤(大贤)从圆测的弟子道证学唯识,将法相宗传入新罗。
  • 窥基(632年-682年):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著有法华经玄赞、般若心经幽赞、弥勒上生经疏、成唯识论述记、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瑜伽论略纂、大乘法苑义林章等,时称“百部疏主”。
  • 慧沼(648年-714年):师从窥基,反对西明一系的唯识学,著有《唯识论了义灯》、《能显中边慧日论》、《劝发菩提心集》等。
  • 智周(668年-723年):师从慧沼,著有《成唯识论演秘》、《大乘入道次第》等。日僧玄昉师从南寺传的义渊,后又入唐,拜于智周门下,将法相宗传入日本(兴福寺,北寺传)。
  • 昙旷(?):在西明寺学习唯识,后至河西(今甘肃武威)弘法,自763年起,住于敦煌。著有《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大乘入道次第开决》、《大乘二十二问》等。

主要理论

三自性说

三性说,又称三自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自自证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根不离相缚,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唯识无境

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一切种子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根据第八识所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

五种性说

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皆不得入之“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这表面上似与教界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实则并无冲突;以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所谓“理佛性”是也,亦即依于第八识如来藏此法身佛,本来具足一切功能界限特性,故说为皆有佛性;至于五种性之佛性,细说则应名诸“行佛性”,此亦即一切众生依于法身佛第八识修行而证得报化二身佛之可能性是也。此理昭显,非为隐涩,惜乎历来诸家凡有所注,皆以门派管窥自堕私心恶见,己过不见,反诬前贤取舍无据,相违有失一切众生平等无二,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理佛性)大旨。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是法相宗对一切万有诸法进行的分类。其分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7][8][9][10]

因明学说

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11],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外道小乘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门人竞作注疏。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12]

五重观法

五重观法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窥基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13]

  1. 遣虚存实: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是为唯识观的初步。
  2. 舍滥留纯: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
  3. 摄末归本: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
  4. 隐劣显胜: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
  5. 遣相证性: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经典

法相宗的经典包括六部经文及十一部论著,合称“六经十一部论[14]

六经 译者 大正藏中位置 备注
华严经 ·般若 (四十卷) 第十部华严部·第二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东晋·佛驮跋陀罗(六十卷) 第九部华严部·第二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十华严)
·实叉难陀(八十卷) 第十部华严部·第二七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解深密经 元魏·菩提流支(五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五卷 《深密解脱经》
·玄奘(五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六卷 《解深密经》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未传译
阿毗达磨大乘经 未传译
楞伽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四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零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元魏·菩提流支(十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一卷 《入楞伽经》
·实叉难陀(七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二卷 《大乘入楞伽经》
密严经 ·地婆诃罗(三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八一卷 《大乘密严经》
·不空 (三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八二卷 《大乘密严经》
十一部论 译者 大正藏中位置 备注
瑜伽师地论 ·玄奘(一百卷) 第三十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七九卷
显扬圣教论 ·玄奘(二十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二卷
大乘庄严经论 ·波罗颇蜜多罗(十三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四卷
集量论 近代·法尊 失传
摄大乘论 后魏·佛陀扇多(二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二卷 《摄大乘论》
·真谛(三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三卷 《摄大乘论》
·玄奘(二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四卷 《摄大乘论本》
十地经论 后魏·菩提流支等(十二卷) 第二十六部释经论及毗昙部·第一五二二卷
分别瑜伽论 未传译 未传译
观所缘缘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二四卷
唯识二十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零卷
唯识三十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八六卷 《唯识三十论颂》
辩中边论 ·真谛(二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九卷 《中边分别论》
·玄奘(三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零卷 《辩中边论》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 ·玄奘(七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五卷
其他经典 译者 大正藏中位置 备注
百法明门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一四卷
大乘五蕴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一二卷
因明入正理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三零卷
成唯识论 ·玄奘(十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八五卷

影响

法相宗是中国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玄奘当年去印度为了搞清楚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实地考察了佛陀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玄奘在印度游学18年,学习研究于印度当时最高的佛学殿堂,师从最权威的佛学大师,并就佛学问题在印度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在印度佛学界赢得了“解脱天”和“大乘天”的赞誉。[15]玄奘回国后致力于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其翻译事业得到皇家支持,翻译了数千卷的经书,并被誉为“正遍知”和“法门领袖”,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视为“国宝”。玄奘追究唯识论真谛,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指导作用。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晚明思想家王夫之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16]清朝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谭嗣同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17]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18]。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竞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熊十力曾作《新唯识论》,以新儒家学说重新诠释唯识学。

任继愈认为法相宗衰落的原因主要是“这一宗派不适合中国的需要”。[19]

参见

参考文献

  1. 法云翻译名义集》:“然此诸识。西域东夏。异计纷纭。今先叙异执后述会通。初异执者。性相二宗肇分于竺国。南北之党。弥盛于齐朝。故西域那烂陀寺戒贤大德。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齐八识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识相行布为旨。其寺同时智光大德。远禀文殊龙树。近遵青目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法性宗。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故一性宗以真理融观为门。洎乎东夏。《摄论》有梁唐之异。《地论》分南北之殊。以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流至此土。二译不同。梁朝真谛乃立九识。计第八识生起诸法。如彼论明十种胜相。第一依止胜相。明第八识生十二因缘。次唐时玄奘新译《摄论》但立八识。乃谓第九只是八识异名。此是梁唐之异也。天亲菩萨造《十地论》。翻至此土南北各计。相州南道计梨耶为净识。相州北道计梨耶为无明。此乃南北之殊也。”
  2. 圆测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亲光释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过千年后,空有乖诤。佛灭没已,一千年后,南印度界健至国中,有二菩萨,一时出世,一者清辨、二者护法,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萨,执空拨有,令除有执,护法菩萨,立有拨空,令除空执。……故今略述二种观门:
    一者、清辨依诸《般若》,及龙猛宗,立一观门,谓历法遣相观空门,立一切法,皆悉是空,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二者、护法依《深密》等,及弥勒宗,立一观门,谓在识遮境辨空观门,立一切法,通有及无,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因缘故有,圆成实性理有非无。
    • 故《深密》说:‘依所执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 《宝积经》说:‘若拨诸法皆无性者,我说彼为不可治者。’
    • 《瑜伽》等曰:‘依所执性故,契经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 《辨中边论颂》:‘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故契中道。’
    • 如是等文,诚证非一,是故《二十唯识》等曰:‘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我无,如是乃名入法无我。’”
    圆测解深密经疏》:“世亲菩萨《三十唯识》,作此颂言:‘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护法释云:‘于有及无,总说无性,故名密意。’”
  3. 杨维中. 明朝普泰系、高原明昱系华严宗、唯识学传承考述 (PDF). 2015华严专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 释圣严.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 中华佛学学报. 
  5. 简凯廷. 晚明唯识学作品在江户时代的流传与接受初探 (PDF). 中华佛学研究. 2015. 
  6. 林镇国. 论证与释义:江户时期基辨与快道《观所缘缘论》注疏的研究 (PDF). 佛光学报. 2018. 
  7. 《成唯识论》(卷七)
  8.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
  9.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11. 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大师立量。时人无敢对扬者。大师立唯识比量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宗。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因。犹如眼识喻。”
  12.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虞愚
  13. 《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
  14.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今此论爰引六经,所谓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十一部论: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集论等为证。”
  15.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
  16. 王夫之,《相宗络索》
  17. 谭嗣同,《仁学》
  18. 章炳麟《齐物论唯识释》
  19. 《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第17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