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沮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沃沮
谚文옥저
汉字沃沮
文观部式Okjeo
马-赖式Okchŏ
前三国时代
朝鲜半岛历史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
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栉文土器
青铜器时代无文土器
古朝鲜 辰国 檀君朝鲜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前三国
时代
三韩 汉四郡
乐浪郡
带方郡




三国
时代
伽倻 百济 高句丽
新罗
鸡林
熊津·安东
统一新罗 渤海
后三国
时代
新罗 后百济 后高
句丽
高丽王朝
征东行省 辽阳行省
朝鲜王朝
大韩帝国
朝鲜日占时期
解放后
三年
朝鲜人民共和国
盟军托管时期
大韩民国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君主 · 首都 ·
文学史 · 教育史
电影史 · 韩医史
陶瓷史 · 戏剧史
韩国国宝 · 朝鲜国宝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中国东北史前史
燕国 (辽西郡) 箕子朝鲜 东胡 肃慎 濊貊
(辽东郡)
秦朝 (辽西郡)
(辽东郡)
西汉 (辽西郡) 卫满朝鲜 匈奴
(辽东郡)
(汉四郡) 扶余国 沃沮 高句丽
东汉 (辽西郡) 乌桓 鲜卑 挹娄
(辽东郡)
(玄菟郡)
曹魏 (昌黎郡) (公孙度)
(辽东郡)
(玄菟郡)
西晋 (平州)
慕容部 宇文部
前燕 (平州)
前秦 (平州)
后燕 (平州)
北燕
北魏 (营州) 柔然 契丹 库莫奚 室韦 勿吉
东魏 (营州)
北齐 (营州)
北周 (营州)
隋朝 (柳城郡) 突厥 靺鞨
(燕郡)
(辽西郡)
唐朝 (营州) (松漠都督府) (饶乐都督府) (室韦都督府) (黑水都督府)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安东都护府)
辽朝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女真 东丹国
定安国
(东京道)
金朝 (东京路) (上京路)
东辽国 后辽 大真国
元朝 (辽阳行省)
明朝 (辽东都司) (奴尔干都司)
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
清朝 (满洲地区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东三省) 俄占外满
中华民国
东三省
远东共和国
苏联远东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伪满洲国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中华民国
东九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东北
远东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参见

沃沮[1]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时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沃沮分为南北两部。南沃沮也称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东沃沮经常被简称为沃沮。[来源请求]沃沮南与东濊相邻。据《三国志》记载,南北沃沮习俗相同,语言与高句丽相同。[2]北沃沮经常受到挹娄从海上的进攻(每年夏天进攻,有半年受侵害,躲避山上)。[3]挹娄的语言与高句丽和沃沮不同。[4]隋书卷81中称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为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

后汉书记载汉武帝灭了卫满朝鲜后,以沃沮地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骊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公元1-2世纪沃沮成为高句丽太祖王藩属(太祖王派大人当他们那里监治,后来把他们同化)。244年,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中击败高句丽后,高句丽东川王曾暂退到北沃沮

285年扶余王储在遭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袭击时也曾逃到沃沮。5世纪初期,高句丽好太王将沃沮完全纳入高句丽版图。

沃沮与东濊同属扶余的分支。语言和习俗与高句丽人相似。他们的地方称濊地,因为濊人比貊人多很多。有人说火炕是北沃沮人发明。

沃沮与勿吉

《三国志》卷30:“沃沮……言语与句丽大同”,而“挹娄……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

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金毓黻先生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认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沃沮即勿吉,又分北沃沮(黑水等部)、东沃沮(白山等部),东女真当即古代东沃沮的后裔。此指东女真即曷懒甸女真,为唐以前沃沮的后裔。有人认为沃沮是濊人肃慎的混血。

在有关女真族起源的说法中,韩国学者李丙焘和日本学者三上次男主张渤海的强制移置说。三上次男以为黑水一带诸部族是渤海武王大武艺,719-737年在位)末期的被征服人民,以后黑水部被强制移民到渤海南京南海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津市,一说在咸兴)附近,随着新罗后期国势的衰微,逐渐往南迁移。如此,则在黑水部真移置于渤海南京附近以前,后来曷懒甸女真所据的地区,可说是一片无人地带。后来高丽太祖的开拓地区也是女真尚未占据的无人地带。

轶事

有观点认为日本古代弥生人髡发的习俗来源于沃沮, 因为弥生人的祖先与挹娄长期比邻沾染了通古斯民族的习俗,[原创研究?]而史书中并没有扶余高句丽有髡发的习俗。

资料来源

  1. “沃沮”,:“沃沮”,:“沃沮”,拼音Wòjū南京官话u51,烏酷切、子魚
  2. 《三国志》卷30:“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
  3. 《三国志》卷30:“其俗南北皆同,与挹娄接。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
  4. 《三国志》卷30:“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