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毗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辛毗(2世纪—235年?),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期人物,原属袁绍部下,后来归顺曹操,为魏国重臣。

生平

辛毗的先祖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自陇西东迁。辛毗起初跟随其兄辛评跟随袁绍。曹操任司空时,请辛毗仕官,但辛毗不应。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兄弟内讧,当袁尚攻袁谭于平原时,袁谭战败,后命辛毗为使向曹操求和。当时曹操正欲攻荆州,听辛毗陈述来意后大感喜悦,更望先攻克荆州,其间任由二袁相斗。辛毗却认为现在是消灭袁尚及袁氏残余势力的最佳时机,建议曹操应先平河北;否则若袁尚日后实力变强,就白白失去了平定河北的最佳机会。辛毗最终说服曹操,翌年曹操攻打袁尚据守的,攻克后表辛毗为议郎,辛毗就此跟随曹操。

后来,曹操遣都护曹洪平定下辩汉中之战),命辛毗和曹休参战,战事结束后,升辛毗为丞相长史。次年,魏文帝即位后辛毗迁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后作为曹真的大将军军师,征朱然,回军后,进封广平亭侯[1]

魏明帝即位后,进封辛毗为颍乡侯(属本郡颍阴县)[2],赐食邑三百户。后出任卫尉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兵伐魏,大将军司马懿数度奏请明帝出战抵抗,但明帝不从,以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史载司马懿曾数度欲进攻,但辛毗均不许,致司马懿不能出战。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辛毗复任卫尉。青龙三年(235年)仍在世[3],后死,谥肃侯

性格特征

  • 辛毗为人直率,如在魏文帝在位时曾多次对他作出劝谏:有一次文帝打算迁移冀州士家十万户到河南,但当时群臣以连年蝗灾,饥荒严重为由反对,但文帝执意坚持。辛毗于是求见,力劝文帝,文帝于是改变主意只徙五万。又有一次,从文帝打猎射雉鸡,说:“射雉乐哉!”辛毗却说:“于陛下甚乐,而群下甚苦。”文帝不作声,以后亦减少打猎了。亦有一次文帝有意攻伐东吴,辛毗谏说不可,认为时间并不适合,但文帝不听,终无功而还。
  • 辛毗亦很重视气节,不愿向奸佞小人卑躬屈膝。如魏明帝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受明帝宠信,独览朝政,儿子辛敞劝他应像朝中其他官员般和他们住来。但辛毗认为他们不能对他做什么,大不了还是不能当三公,用不着因为他们而放弃气节。[4]冗从仆射毕轨一次推荐辛毗任尚书仆射,刘放及孙资却向明帝说他“性刚而专”,令明帝不任用他,反让他出任卫尉。

轶事

  • 魏文帝曹丕之前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得立,一次喜极失态,辛毗被曹丕抱着颈说:“辛君您知道我有多么喜悦吗?”直后将曹丕的表现告诉女儿宪英,时年二十多岁的宪英便感叹地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庙社稷的人物。代君王行事不可以不怀着忧虑之心,主持国家大事亦不可以不保持戒惧之心,在应该忧戚的时候竟然表现得如此喜悦,又怎会长久呢?魏国又怎能昌盛?”

亲属

子女

评价

陈寿:“辛毗、杨阜,刚亮公直,正谏匪躬,亚乎汲黯之高风焉。”(传记评);“初,(赵)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三国志·魏志·赵俨传》)

参考资料

  1. 上军大将军曹真征朱然于江陵,毗行军师。还,封广平亭侯。
  2. 《水经注疏·颍水》:会贞按:《魏志·陈群传》,初封昌武亭侯,文帝践阼,进爵颍乡候,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是群由亭侯进封乡侯,再由乡侯进封县侯。《辛毗传》初封广平亭侯,明帝即位,进封颍乡侯,则毗继群后,亦由亭侯进封乡侯。足征颍乡是乡名,非县史。且各地志亦不言魏有颍乡县,此后改为县四字,当是后人因《魏志·三少帝纪》咸熙元年言以都尉皆为令长,而妄加之。
  3.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三 魏纪五》青龙三年:卫尉辛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盈溢,洪水为害,而丘陵皆夷,将何以御之!”帝乃止。
  4.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主,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毗子敞谏曰:“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尘,不然必有谤言。”毗正色曰:“主上虽未称聪明,不为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与刘孙不平,不过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