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毓琇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位於無錫顧毓琇故居內的顧毓琇半身像,由喻湘漣設計

顧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一樵,男,江蘇無錫人。博學家,精通教育、科學、詩詞、戲劇、音樂、禪學等領域。顧毓琇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

生平

家世

1902年12月24日,顧毓琇生於江蘇無錫虹橋灣的一個名門望族之家。祖父顧維楨以藥房經商,也是一位書法家,祖母是宋朝詞人秦觀後裔,與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的外祖父是親兄妹。外祖父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後裔,也是一個學者和書法家。

顧毓琇的父親顧賡明畢業於保定法政學堂,曾在山東省財政廳任職,後全家遷回原籍無錫虹橋灣。父親頗具新思想,崇尚讀書,將其子女全部送入新式學堂求學,但不幸於35歲時,因感染了猩紅熱而英年早逝。母親王鏡蘇(字誦芬)堅韌剛毅,卓見開明,含辛茹苦,她不但將自己的6子1女撫養成人,而且還造就了顧家滿門俊秀,她的五個兒子都獲得了博士學位: 顧毓琦德國漢堡大學博士)、顧毓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瑔(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顧毓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博士)、顧毓瑞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五兄弟。其中,顧毓琇成就最大,因此,在無錫素有「一門五博士、毓琇稱翹楚」之佳話。

就學

顧毓琇幼年就讀俟實學堂(今連元街小學)。1915年,他考入清華學校中等科,1923年畢業。顧毓琇與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因而常常到梁家用餐,並聆聽梁啓超的教誨,顧毓琇赴美留學前,梁啓超曾經親筆書寫對聯送給他。顧毓琇與梁實秋在清華學校上學時既是同班同學,還是室友,到了美國波士頓後仍然合租公寓一起住。

此後,顧毓琇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電機工程學士碩士哲學博士學位。

經歷

1929年,顧毓琇歸國後,他歷任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工學院院長。自1928年起,他歷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其間,他還曾兼任國立音樂學院院長、中大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教授。

顧毓琇於抗日戰爭中受蔣介石委員長命為特使,走訪全國各地。曾於湖北省臨時省政府所在地恩施,向省主席陳誠提出土地政策;後來台灣實施之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乃依據該藍圖。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19日,顧毓琇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議,出席1945年9月9日南京日本投降受降典禮。不久,國民黨當局「行憲」「民主化」,顧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50年,顧毓琇移居美國,歷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正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榮譽教授。1959年獲台灣中央研究院第3屆(數理科學組)院士頭銜[1]

1973年8月,顧毓琇夫婦與女兒返回中國大陸訪問,與周恩來長談,並為時在獄中的表兄王崑侖求情。1979年,因其五弟顧毓瑞將赴大陸講學,便託人主動向台灣當局「國民大會」辭去代表職務,但因種種誤解,最終被台灣當局註銷國大代表資格及中研院院士,一度無法進入台灣。[2][3]

1990年5月,顧毓琇主動寫信請求他過去學生、時任台當局副領導人的李元簇,希望恢復他台灣地區「中研院院士」身份,得願。後於1992年7月來到了闊別了十四年的台灣,顧自謂「不勝感慨」,並赴慈湖、頭寮向蔣氏父子靈位行禮。[3]

2002年,顧毓琇病重後與夫人王婉靖遷離費城俄克拉何馬州的女兒顧慰民處居住。

逝世

2002年9月9日,顧毓琇於美國俄克拉何馬市寓所病逝,享嵩壽100歲。江澤民朱鎔基得知後,均向顧夫人發送唁電[4]

2002年9月15日,於費城海城大酒樓舉行追悼大會。2002年10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工學院假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舉辦追思會(Celebration of Life)。2006年4月,顧氏夫婦的骨灰送回無錫,2006年4月3日,中共無錫市委統戰部於顧氏故居誦芬堂舉行顧老夫婦骨灰安葬儀式(墓位於太湖畔湖景公墓)。

影響與貢獻

教育家

顧氏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政務次長(1938.1),上海市教育局長(1945.8.17-1947),第八任中大校長(1944.8-1945.8)及第二任實乃首位專任政治大學校長(1947.8/?9-1949.6)等職。

科學家

顧氏以專研「非線性自動控制」,創立顧氏變數顧氏圖解法顧氏定則而聞名於世界。

顧氏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學士(1923.6.17),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學士(1925.6),碩士,博士(1928.6.5)。發表《四次方程通解法》(1926.2)。擔任過美國奇異公司工程師(1928.8-1929.1),回國出任國立浙江大學工學院電機科主任(1929.6-1931.1),中大工學院長(1931.1-1932.8),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1932.8-1933)、工學院長(1933-1937.1)。創立國立清華大學南昌航空研究所兼任所長(1936.11),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前身)工學院長(1937.9-),交通大學兼任教授(1945.9.12-),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1950秋),奇異公司顧問(1951夏)及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機工程教授(1952.9-1971.12.24)等。

此外,他還獲選台灣第二屆「中研院」數理院士(1954.7.1)[1]。,國際無線電工程學會會士(1961.1),獲頒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蘭姆獎章(1972.3.22),台灣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金質獎章(1972 秋),台灣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終身榮譽會員(1994),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電路及系統協會金禧獎章(1999.12.10)及千禧獎章(200.1.24)等殊榮。

詩人

顧氏發表散文小說43篇,作有約八千多首詩歌詞曲,出版詩詞歌曲集34部。

戲劇家

顧氏創作有《孤鴻》(1922),《張約翰》(1923),《國手》(1924),《琵琶記》(1925),《白娘娘》(1930),《荊軻》(1932),《岳飛》(1940),《蘇武》(1940),《項羽》,《芝蘭與茉莉》及《古城烽火》等。且創辦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上海戲劇學院前身),獲頒巴西人文學院金獎(1975)。

音樂家

顧氏1940秋創立國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擔任院長(1940-1941),並通過了以3、4、8頻率黃鍾為標準音(1941.4.13)。也曾任國立交響樂團團長,將席勒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歌詞譯成中文,並將姜白石之自度曲譜翻成五線譜。

禪學家

顧氏精研禪學尤其禪宗史。出版有《禪宗師承記》,《日本禪宗師承記》及英文《禪史》等。

著作

顧氏著作甚多。除有關控制(51篇)、電機(34篇)、電氣網絡(9篇)及相關議題(6篇)等的科學論文外,尚有1922年-2000年出版之戲劇、小說、詩詞等(留學期間6篇;教學期間25篇;退休後28篇) 。還包括2000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之《顧毓琇全集》16卷。

紀念

位於無錫學前街3號的顧毓琇故居,今顧毓琇紀念館

顧毓琇紀念館座落於江蘇省無錫市學前街3號,乃將顧氏祖居擴建成,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准成立。2004年12月13日,時任國家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該館題書。2006年7月5日,該舘對外開放。2006年8月11日,舉行開館儀式。

家庭

顧毓琇父親名為顧賡明(晦農),母親名為王鏡蘇。其祖母秦太夫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的四十二世孫女。其母王鏡蘇則是王羲之的六十六世孫女。顧毓琇父母育有六子一女,他排行第二。兄弟姐妹分別為:[5][6]

顧毓琇之妻王婉靖(1901年-2006年)是一位畫家,為其母王鏡蘇的侄女。他們夫妻二人育有五子二女:[5]

參考文獻

  1. 1.0 1.1 顧毓琇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2. 第一屆國民大會教育團體東區代表顧毓琇媚匪通匪,註銷名籍。(68)台為統(一)義字第4498號(68.09.05),總統府公報第3561號。
  3. 3.0 3.1 夏語冰,<接待江澤民的顧毓琇一度被台灣拒絕往來>,《新新聞》(1997年第556期)。
  4. 顧毓琇病逝 享年百歲
  5. 5.0 5.1 萬國雄. 《顾毓琇传》.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6. 馮澤君. 《名人沉浮录》.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