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贾平凹
出生贾平娃
(1952-03-16) 1952年3月16日72岁)
 中国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
职业作家、教授
国籍 中国
民族汉族
母校西北大学
创作时期1983年至今
体裁小说
文学运动乡土文学
代表作浮躁
废都
秦腔
奖项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1988年 《浮躁》
第四届庄重文文学奖
1991年
法国费米娜奖外国小说奖
1997年 《废都》
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00年 《浮躁》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5年 《秦腔》
第1届红楼梦奖首奖
2006年 《秦腔》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
配偶韩俊芳(1977年结婚)
儿女贾浅浅(女儿)

贾平凹汉语拼音Jiǎ Píngwā[1]注音符号ㄐㄧㄚˇㄆㄧㄥˊㄨㄚˉ,1953年2月21日[2]),原名贾平娃,后改“平凹”(取“洼”解,是指“坦途”之意)[3]陕西丹凤人,中国大陆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4]。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16年12月当选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5]

生平

1952年, 农历2月21日,新历3月16日出生于乡村教师家庭,从小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经常使用棍棒教育,结婚后都曾打过他。[6]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3年,开始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3年,作品《废都》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后,毁誉参半,被冠之以“流氓作家”称号,[7]《废都》也随后被禁。理由是:书中大量的性描写争议太多。[8]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9]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10]

2009年,《废都》解禁,作家出版社率先再版。2018年2月24日,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1]

风格

在文学界,贾平凹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农村作品写得非常优秀。

主要作品

相关评论

  • 《学着活》
  • 《造一座房子住梦》
  • 《平凹与三毛

奖项荣誉

评价

正面评价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点评贾平凹时说:“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17]

《半岛晨报》评价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18]

参考资料

  1. 66个易错词拷问国人的汉语态度. 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 2014-03-31 [2015-01-03]. 
  2. 全国人民大会代表信息 - 贾平凹. 
  3. 作家贾平凹 名人堂 新浪网. [2010-01-11]. 
  4. 贾平凹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寄语: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2021-02-03]. 
  5. 著名作家贾平凹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中华网. 2016-12-03. 
  6. 《贾平凹:人生几多情》. 中国期刊网. [2009-03-27]. 
  7. 《《废都》“解禁” 贾平凹摘下“流氓作家”帽. 人民网. 2009-07-31 [2013-12-09]. 
  8. 《废都》被禁16年后解禁 专家呼吁明确审查标准. 搜狐. 2009-07-29 [2013-12-09]. 
  9. 贾平凹《浮躁》. 中国网. 2008-12-11 [2020-07-20]. 
  10. 刚刚,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咱陕西作家榜上有名. 西安日报. 2020-07-14 [2020-07-20]. 
  11.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中新网. 中新网. [2021-02-13]. 
  12. 《贾平凹:我更看重国内文学奖 当作协主席任重道远》. 新浪. 2008-10-28 [2013-12-09]. [永久失效链接]
  13. Chinese Author Awarded French Medal. 中国网. 7 July 2003 [2017-03-25] (英语). 
  14. Jia Pingwa nommé le 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de France. 中国网. [2017-03-25] (法语). 
  15. 贾平凹获奖演说:在热爱的写作中不顾一切[永久失效链接]
  16. 以前落选或因《废都》. [2010-01-11]. 
  17. 常江. 《王蒙点评当今诸作家》. 文摘报. 2011-10-20 [2013-12-09]. 
  18. 贾平凹不迎合市场:写文革源于童年心结. 中国新闻网. 2011-03-23 [2020-07-2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