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賈平凹
出生賈平娃
(1952-03-16) 1952年3月16日72歲)
 中國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
職業作家、教授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母校西北大學
創作時期1983年至今
體裁小說
文學運動鄉土文學
代表作浮躁
廢都
秦腔
獎項第八屆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
1988年 《浮躁》
第四屆莊重文文學獎
1991年
法國費米娜獎外國小說獎
1997年 《廢都》
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2000年 《浮躁》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2005年 《秦腔》
第1屆紅樓夢獎首獎
2006年 《秦腔》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08年
配偶韓俊芳(1977年結婚)
兒女賈淺淺(女兒)

賈平凹漢語拼音Jiǎ Píngwā[1]注音符號ㄐㄧㄚˇㄆㄧㄥˊㄨㄚˉ,1953年2月21日[2]),原名賈平娃,後改「平凹」(取「窪」解,是指「坦途」之意)[3]陝西丹鳳人,中國大陸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4]。現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2016年12月當選第九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5]

生平

1952年, 農曆2月21日,新曆3月16日出生於鄉村教師家庭,從小父親對他的教育非常嚴格,經常使用棍棒教育,結婚後都曾打過他。[6]

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從事過幾年文學編輯工作,曾任陝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

1983年,開始就職西安市文聯,專職作家,從事專業創作。1993年,作品《廢都》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後,毀譽參半,被冠之以「流氓作家」稱號,[7]《廢都》也隨後被禁。理由是:書中大量的性描寫爭議太多。[8]

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浮躁》。[9]

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10]

2009年,《廢都》解禁,作家出版社率先再版。2018年2月24日,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1]

風格

在文學界,賈平凹以「商州系列」為代表的農村作品寫得非常優秀。

主要作品

相關評論

  • 《學著活》
  • 《造一座房子住夢》
  • 《平凹與三毛

獎項榮譽

評價

正面評價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點評賈平凹時說:「賈平凹這人說話時陝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觀察力,事實上,他的農民模樣掩蓋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個聰明、善於不露痕跡搞幽默的作家。」[17]

《半島晨報》評價賈平凹是中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18]

參考資料

  1. 66个易错词拷问国人的汉语态度. 美國堪薩斯大學孔子學院. 2014-03-31 [2015-01-03]. 
  2. 全国人民大会代表信息 - 贾平凹. 
  3. 作家贾平凹 名人堂 新浪网. [2010-01-11]. 
  4. 贾平凹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寄语: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2021-02-03]. 
  5. 著名作家贾平凹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中華網. 2016-12-03. 
  6. 《贾平凹:人生几多情》. 中國期刊網. [2009-03-27]. 
  7. 《《废都》“解禁” 贾平凹摘下“流氓作家”帽. 人民網. 2009-07-31 [2013-12-09]. 
  8. 《废都》被禁16年后解禁 专家呼吁明确审查标准. 搜狐. 2009-07-29 [2013-12-09]. 
  9. 贾平凹《浮躁》. 中國網. 2008-12-11 [2020-07-20]. 
  10. 刚刚,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咱陕西作家榜上有名. 西安日報. 2020-07-14 [2020-07-20]. 
  11.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中新网. 中新網. [2021-02-13]. 
  12. 《贾平凹:我更看重国内文学奖 当作协主席任重道远》. 新浪. 2008-10-28 [2013-12-09]. [永久失效連結]
  13. Chinese Author Awarded French Medal. 中國網. 7 July 2003 [2017-03-25] (英語). 
  14. Jia Pingwa nommé le 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de France. 中國網. [2017-03-25] (法語). 
  15. 賈平凹獲獎演說:在熱愛的寫作中不顧一切[永久失效連結]
  16. 以前落选或因《废都》. [2010-01-11]. 
  17. 常江. 《王蒙点评当今诸作家》. 文摘報. 2011-10-20 [2013-12-09]. 
  18. 贾平凹不迎合市场:写文革源于童年心结. 中國新聞網. 2011-03-23 [2020-07-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