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施琅
尊侯
琢公
封爵一等靖海侯
出生天啟元年二月十五日(1621年3月7日)
逝世康熙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1696年4月22日)(75歲)
施琅
漢語施琅

施琅(英語:SegoSecoe[1];1621年3月7日—1696年4月22日),本名施郎,降清後改名「施琅」。尊侯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2],祖籍河南固始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侯,諡襄莊,贈太子太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兵到台灣平定朱一貴

生平

家世

施琅先祖施炳南宋高宗朝評事官,於隆興元年(1163年)自光州固始縣施大莊(今郭陸灘鎮青峰村)南渡入閩,為潯海施氏始祖。[3]

施琅生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十五日。

降清與反清

早年武藝超群,是鄭芝龍的頭號猛將,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然其反清之志尚在。永曆元年(1647年)與弟施顯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同期投靠鄭成功者有甘輝等人。[4]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鄭軍的重要將領。永曆四年(1650年)八月,鄭成功奪取廈門。還曾經奉獻策略幫助鄭成功殺族叔鄭聯(一說族兄)奪取廈門,也積極參與海上起兵反清。

永曆五年(1651年)四月,鄭成功南下勤王。清軍將領馬得功趁機襲擊廈門,當時度假閒員的施琅率部下數十人反撲馬得功,搶救廈門。為此鄭成功曾因施琅卓著功勳,賞銀二百兩。

再降清

施琅富有韜略,然而也恃才而驕,在鄭軍內部先是與陳斌不睦,與黃廷產生衝突。[5]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藉故殺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立即誅殺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親與弟弟被殺。由於親人被鄭成功族滅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先後擔任清朝副將總兵水師提督,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

施琅甫投清營二次領軍征台遇風不順,後調北京任內大臣期間,甚為貧苦,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期間鄭成功在台灣病逝、鄭經繼為延平郡王;鄭經主政期間,明鄭內部派系鬥爭日趨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鄭經二子克臧克塽為名,結黨爭權,國事日非。

攻取台灣

1681年,鄭經薨逝,明鄭權臣馮錫范宗室鄭聰等,發動「東寧之變」,殺鄭克臧,改立先王幼子鄭克塽。七月,清廷大學士李光地上書認為攻條件成熟,光地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並推薦泉州同鄉施琅。康熙帝採納了李光地的意見,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命其 「相機進取」;施琅遂得積極進行攻討明鄭的部署準備,時年六十一歲。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對意見,決定攻台,命福建總督姚啟聖「統轄福建全省兵馬,同提督施琅,進取澎湖、台灣」,授萬正色為步兵提督領軍12萬進駐福建,接應水師提督大將軍施琅,俱受姚啟聖節制。

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大勝明鄭水師,後鄭克塽順命薙髮令率臣民降清。他還反駁當時清廷內部有人提出「宜遷其人,宜棄其地」的意見,上疏籲請清廷在台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施琅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澎湖因此設置施琅生祠,即「施將軍廟」。

台灣歸還荷蘭之議

「三藩之亂」期間,福建主政者耿精忠,與廣東主政者尚之信均鼓勵手下商人,前往日本與東南亞貿易,以支應財政開銷。台灣主政者鄭經也佔領福建海澄、廣東南頭(珠江口東北面)水域,以經營對大陸的貿易。

1680年代起,在清廷逐步掌握兩省後,開始整肅耿、尚兩藩下的外貿商。以沈上達為首的廣東外貿商,遭受到全面壓制;而福建外貿商,則在總督姚啟聖「籌備征台軍需」的藉口下,得以苟延殘喘。

鄭氏勢力在撤出中國沿岸後,因清廷對閩、廣外貿商之整肅,以及台灣天災、暹羅洋米漲價等因素之影響,發生了軍餉與軍糧周轉不靈的現象。

1683年夏季,清軍水師在施琅率領下,於澎湖擊敗鄭軍。東寧王國決定投降清廷「舉國歸命」[6],以免因洋米被截,導致飢荒。

施琅在與英、荷兩國滯台人員接觸後,計劃以「台灣歸還荷蘭」等方式,誘引英、荷兩國人前往福建或台灣貿易,並以「外國貪涎」為由,力促清廷維持海禁,以達成讓福建外貿商壟斷清朝外貿的目標。然施琅此一企圖,並未獲得荷蘭當局支持。

遂於1684年,在康熙帝堅持「開海」,以及福建、兩廣總督不予配合的多重因素下破滅。[7]

管理台灣

施琅攻佔台灣後,雖鄭成功殺施琅父弟,施琅仍親至當時葬於台南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頭痛哭,喃喃禱鄭國姓,意略曰:「忠孝不能兩全,初芝龍公提攜施氏父子有恩,並且佩服鄭國姓忠於明朝鞠躬盡瘁,惟施琅也揹負父弟大仇;今之如此,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國讎家恨,糾葛至此,感傷不已云云;左右聞之動容。」[8]

清軍克台後,清廷對於是否加以經營,朝議未決;施琅上《恭陳台灣棄留疏》,力陳保有台灣之重要性。由於李光地說服康熙皇帝,終使康熙皇帝決定繼續經營台灣。[9]

施琅治下,對於漢人,頒布渡台禁令規定「赴台者不許攜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來。」(連雅堂台灣通史》)首先嚴禁粵東人渡台,表面上的理由是那裡出的「海盜」多,實際原因是「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於是客家人因此大幅落後同時逃往台灣的泉州人漳州人,而在日後分類械鬥中失利並退出平原。對其他地區的平民渡台也嚴加限制,竟然規定渡台人員不得攜帶家眷,也就是說不許老百姓在台灣札根,這一政策後來導致台灣婦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引《理台末議》的記載說:「終將軍施琅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台。蓋惡惠、潮之地素為海盜淵藪,而積習未忘也。琅歿,漸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對台灣的管理構成當時兩岸往來的最大障礙,此政策在雍正時放寬海禁後才得以緩解。此外施琅還霸占了鄭氏在台灣的經營,侵吞台灣貢銀,作為其後勤與舉薦的姚啟聖也有貪污的記載,但康熙帝以「念其功勞,免之」。還有文獻說施琅在台設立機構為鞏固本家在台灣勢力。

後事

施琅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享壽75歲,賜諡襄莊,贈太子少傅銜。施琅死後與其妻王氏、黃氏合葬。

遺跡

泉州城內釋雅山南麓有施琅故宅,在衙口有靖海侯府施氏大宗祠,泉州市豐澤區華大街道法華美村有施琅神道碑施琅墓位於福建省惠安縣黃塘鎮虎窟村西北500米的坡地,均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安東郊有施世驃為施琅所立的績光銅柱坊,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評價

清朝

1860年到1880年之間拍攝的施琅牌坊,上書「南紀盡安流」(康熙皇帝賜施烺詩》)。

康熙帝:「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將軍施琅,諳熟海島,凡事必與之共議!」 「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勳,必令永秉節鉞,榮華以終其身!」 「施琅之功甚大。」。在其死後,「贈太子少傅,賜祭葬,諡襄壯」。

基於當時儒學圍繞一家一姓的「」「奸」價值觀,施琅因為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反覆於明清兩朝,以及攻打鄭氏公報私仇,為清人所不齒,在鎮壓台灣抗清勢力的二十功臣像沒有位置。[10]由滿清遺老在民國年間編纂的《清史稿》則評價:「台灣平,瑯專其功。然啟聖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台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 並不承認其平台首功。

中國大陸

以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往往宣傳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功績,稱其為民族英雄,大陸民間也往往讚許其「反清復明」的「民族氣節」,但對其偏安一方的割據行為罕有提及。施琅作為傳統上侍奉兩朝的「貳臣」,被歷代史家貶低,官方對施琅也鮮有著墨,只在提及鄭成功時才略帶說明。

19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宣揚「中國統一」官方大規模宣傳施琅收服台灣的事跡,施琅的負面形象也開始逆轉,與鄭成功的「台獨」相對成為維護「中國統一」的英雄。2006年,電視劇《施琅大將軍》在大陸熱播,由於其對於施琅反傳統的完全正面設定,施琅的「民族英雄」和「漢奸」定位大受爭議[11][12]

2011年,在給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命名的一次網上投票中,「施琅號」在投票中位列第一。。

台灣

由於民間同情鄭家,遂將施琅視為與吳三桂相同的國賊叛將。

台灣獨立運動里有些人把鄭成功的東寧王國作為「台灣第一王國」[13],對施琅視之「賣台賊」,並視中國大陸方面宣傳施琅的行為為統戰。

個人評價

連雅堂在《台灣通史·施琅列傳》中評論稱:「施琅為鄭氏部將,得罪歸清,遂藉滿人以覆明社,忍矣!琅有伍員之怨,而為滅楚之謀,吾又何誅?獨惜台無申胥,不能為復楚之舉也。悲夫!」[14]連橫並未堅持他一貫的明鄭立場對施琅加以譴責,反而將他比喻為伍子胥,從人子復仇之議寄予同情。

趙爾巽:台灣平,琅專其功。然啟聖、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台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及琅出師,啟聖、興祚欲與同進,琅遽疏言未奉督撫同進之命。上命啟聖同琅進取,止興祚毋行。既克,啟聖告捷疏後琅至,賞不及,鬱鬱發病卒。功名之際,有難言之矣。大敵在前,將帥內相競,審擇堅任,一戰而克。非聖祖善馭群材,曷能有此哉?[15]

中國大陸歷史研究員吳伯婭:施琅力主留台守台,鞏固邊防,維護統一,防止外來侵略,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他的遠見卓識造福後人,流芳百世。[15]

中國哲學家李澤厚依據其一貫堅持的倫理絕對主義信念,認為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保鄉衛國,重視氣節,才是值得推崇的對象。相反,若認為任何人有助於「疆土擴大」而無原則地改換效忠對象,則可能導致同意汪精衛吳三桂的危險,即未來有人支持美國征服中國也可能受到正面評價。李澤厚進一步認為,滿清政權比之明朝更為閉鎖,對文化之壓制更甚,如若李自成擊敗清廷,中國之發展有可能較好。所以如此觀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於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從歷史、道德兩面來看,施琅都是負面人物。

香港著作武俠小說家金庸在《鹿鼎記》中通過韋小寶對施琅說的語言透露了金庸對施琅的不滿[16]

施琅與媽祖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議奉台灣民間信仰的媽祖「天妃」賜晉「天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敕號,改台南寧靖王府大天后宮,派滿族大臣禮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迎至天后宮敬懸,乾隆時期清廷又頒旨改官祀,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至今。

當時施琅從湄洲島湄洲媽祖祖廟帶來的古媽祖「黑面二媽」,目前安置奉祀在鹿港天后宮,供眾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目前全世界僅存一尊,中國大陸本有兩尊開基媽,但都毀於「文化大革命」。

相關作品

200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套頻道於黃金時段播出電視劇《康熙王朝》,由侯永生飾演。劇中即大篇幅改編描述施琅謀畫攻打明鄭鄭經兵敗自刎的段落。但根據《明史》、《清史稿》和《台灣通史》、《府城縣誌》等記載,鄭經和其父鄭森鄭成功)一樣都是病逝,並未有鄭經自刎之記載,因此引得鄭成功的後人對此段落深表憤怒[來源請求]

三十七集電視劇《施琅大將軍》,由吳京安飾演。是國家廣電總局重大歷史題材。該劇籌備拍攝歷時兩年,投資兩千多萬元,由福建電影製片廠攝製,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檔播出。 2007年,台灣公共電視紀錄片《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演員:乾德門

相關研究書目

(按照作者與出版年份順序排列)

  • 周雪玉,1978年,施琅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施偉青著,1987年,施琅評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陳芳明,1996年,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 :玉山社。
  • 施偉青著,1998年7月,施琅年譜考略,湖南嶽麓出版社出版。
  • 賀幼玲,1998年,《台灣外記》之人物與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 施偉青主編,2000年,施琅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李祖基,2000年,施琅與清初的大陸移民渡台政策。歷史月刊。
  • 許在全、吳幼雄編,2001年,施琅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石萬壽,2002年,台灣棄留議新探。台灣文獻。
  • 施偉青主編,2003年,《施琅研究》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 謝碧蓮,2004年,施琅攻台灣。台南市:台南縣文化局。
  • 謝英從,2005年,施琅租業新發現:大潭底莊、椰樹腳莊、史椰腳莊位置考。台灣文獻。
  • 李世偉,2005年,「媽祖加封天后」新探。海洋文化學刊。
  • 施偉青著,2006年1月《施琅將軍傳》湖南嶽麓出版社出版。
  • 施性山主編,2006年,8月《施琅研究》(第一卷);香港人民出版社。
  • 施性山主編,2007年,5月《施琅研究》(第二卷);香港人民出版社。
  • 施性山主編,2008年,5月《施琅研究》(第三卷);文化藝術出版社。
  • 施性山主編,2009年,5月《施琅研究》(第四卷);中華詩詞出版社。

參考文獻

引用

  1. 賴永祥. 台湾郑氏与英国的通商关系史 (PDF). 《台灣文獻》第十六卷第二期. 1965年. 
  2.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第一章 人物传. 泉州市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2009-02-03]. ISBN 7-5004-2700-X. 
  3. 固始历史名人. 固始縣政府網站. [2012-07-26]. 
  4. 《台灣鄭氏始末》
  5. 金成前,〈施琅黃梧降清對明鄭之影響〉。《台灣文獻》第十七卷第三期,1966年9月。
  6. 東寧王國 , 台灣大百科全書, 台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
  7. 〈施琅“台湾归还荷兰”密议〉 (PDF)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鄭維中,〈施琅「台灣歸還荷蘭」密議〉。《台灣文獻》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8. 周雪玉著,《施琅攻台的功與過》,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2月
  9. 駱, 芬美. 《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 台北市: 時報. 2013: 191. ISBN 9789571357287. 
  10. 施琅帮助康熙平定台湾,为何乾隆却鄙视他?. www.sohu.com. 2017-08-23 [2018-03-31]. 
  11. 胡文輝,《古典今情中的施琅》,人民網,2006年4月20日
  12. 从对施琅评价的争议看中国的历史观--理论. theory.people.com.cn. [2018-03-31]. 
  13. 台湾意识的探索(上).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2018-03-31] (美國英語). 
  14.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 列传四十七,姚启圣子仪 吴兴祚 施琅朱天贵. [2015-06-28]. 
  15. 15.0 15.1 吳伯婭,《施琅對清朝統一台灣的貢獻》,中華文史網,2005-03-29[永久失效連結]
  16. 古典今情中的施琅. 騰訊網. [2006年4月20日]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施大人本來是台灣國姓爺部下的大將,回過頭來打死台灣的兵將,死了的冤鬼自然心中不服……」,「施琅默語,心下甚是恚怒。他是福建晉江人,台灣鄭王的部屬十之八九也都是福建人,尤以閩南人為多。他打平台灣後,曾聽到不少風言風語,罵他是漢奸、閩奸,更有人匿名寫了文章做了詩來斥罵他諷刺他的。他本就內心有愧,只是如此當面公然譏刺,韋小寶卻是第一人」 

來源

書籍
  • 《入侵台灣》,盧建榮,麥田出版,ISBN 978-957-708-916-8
  • 《清一統志台灣府》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