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發生在清軍攻破嘉定後,曾效忠於大順明朝的清軍將領李成棟由於其弟在此前的一江伏擊戰中被殺而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1]

經過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九,清兵破南京,明弘光帝南逃。三十日,嘉定縣令錢默出逃。六月二十四日,清授縣令張維熙到任。是日,明嘉定總兵吳志葵率百人,白布裹頭,晝伏東門外時家墳,晚間持火把逼近縣城,揚言捉拿張維熙,張維熙逃之夭夭。二十七日,吳志葵再臨縣城,士民夾道迎接復明之師。閏六月初七,清將李成棟部騎兵路過境內新涇橋,大肆姦淫婦女,致死7名。初八,李成棟親率兵船百艘、馬步兵2,000餘名停泊縣城東關,大肆奸掠。初九,李率兵去吳淞,留偏裨將梁得勝等300名守護兵船。李成棟是陝西寧夏人,[2]原為大順李闖軍部將高傑的手下,後隨高傑旗下的大順部隊投降於明朝,高傑被殺後又投降於清朝。[3]

十二日,清軍下剃髮令。剃髮令對當時的漢人而言,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這是千年以來形成的倫理觀,也是一種根深柢固的思維方式。剃髮不僅有違傳統,也被視為侮辱。因此這項政策不僅遭到了傳統知識分子抵制,也激怒了下層民眾(參見江陰守城檄文)。剃髮令頒佈後嘉定群情激憤,遠近鄉兵競相圍攻李成棟船隊。船隻及所掠財物悉數焚毀,斬殺清官兵84名。十五日,李成棟去太倉求援。十七日,明都察院觀政黃淳耀及弟黃淵耀,與前左通政侯峒曾及子侯演侯潔,上海舉人張錫眉,國子生朱長,秀才馬元調龔用圓等倡議守城。

七月初三,李成棟匯同太倉清兵攻城,日夜炮轟。城中矢石俱盡。初四大雨滂沱,守城士民,漸不能支。清兵趁機急攻,破東門湧入城內。辰時,李成棟入城下令鳴炮屠城。小街僻巷,無不窮搜。每遇一人,大呼獻寶,獻若不多,連砍三刀,物盡則殺。許多平民遇害。三日後,自西門至葛隆鎮,浮屍滿河。

城破後,侯與其子侯演、侯潔殉節葉池,黃淳耀和其弟黃淵耀自縊於西林庵。是為嘉定第一屠。[4]

李成棟離開後,七月二十四日,嘉定人朱瑛聚集民眾再次控制了嘉定。於是李成棟聞訊後派部將徐元吉進行鎮壓,城破後對鄉兵進行了殘酷屠殺,「數十里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屍成丘……民間炊煙斷絕。」,其中外岡、葛隆二鎮的情況最為嚴重。是為嘉定第二屠。

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總兵綠營把總吳之藩反清投明,此人本是吳淞守軍將領馮獻猷部下。吳之藩率餘部反攻嘉定城。城內清兵猝不及防,乃潰。城內民眾紛紛奔至吳軍前,「踴躍聽命」。不久被鎮壓。結果嘉定再遭浩劫,城內外又有兩萬多人被殺,是為嘉定第三屠。

後續及紀念

經過李成棟的三次屠殺,嘉定的反清運動基本被平息。關於死亡人數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總共在5至20萬人之間。朱子素《嘉定乙酉紀事》稱:「以予目擊冤酷,不忍無記,事非灼見,不敢增飾一語,間涉風聞,亦必尋訪故舊,眾口相符,然後筆之於簡。後有弔古之士,哭冤魂於淒風慘月之下者,庶幾得以考信也夫。」

李成棟在嘉定大肆屠殺同族,後來又宣佈反正(反清歸明)反剃髮,一生叛降無常。李成棟死後,南明永曆朝廷追贈他為寧夏王,謚忠武,賜祭九壇,葬禮極為隆重,史載:「甲馬數十隊以彩繒為之,一時灰燼;愛妾數人皆令盛服赴火死,盡用夷禮。[5]。」

在嘉定至今還能看到多處紀念侯峒曾黃淳耀的遺蹟。嘉定城西有侯黃橋,匯龍潭公園有侯黃先生紀念碑,上海大學嘉定校區的西林寺舊地址有吳玉章題寫的「陶庵留碧」碑,碑背鐫刻着吳玉章的七律詩:「長虹碧血氣沖天,愛國英雄繼千萬,且喜紀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換人間。」在方泰有兩黃先生的墓地。在嘉定城中有侯、黃自殺之地葉池立碑紀念。

參考文獻

引用

  1. 《「嘉定三屠」的頭號劊子手》,《牛城晚報》2009年1月6日第12版
  2. 王夫之《永曆實錄》
  3. 清史列傳》卷八十《李成棟傳》
  4. 《嘉定屠城記略》載:「十九日,淳耀等相與謀曰:今事成騎虎,無主必亂。乃令元演作書急促其父峒曾入城,鄉兵亦列幟往迎。既至,集眾公議,畫地而守:東門,峒曾為主,邑諸生龔孫玹佐之;西門,淳耀為主,其弟邑諸生淵耀佐之;南門,孝廉張錫眉為主,前秀水縣懦學教諭龔用圓佐之;北門,國子生朱長祚為主,鄉袞唐諮禹佐之。……是役也,城內外死者二萬餘人,縉紳則有侯峒曾、黃淳耀、龔用圓、李廉、張錫眉,貢士則王雲程、青衿則黃淵耀等七十八人。其時,孝子慈孫、貞夫烈婦、才子佳人橫罹鋒鏑,尚不可勝計。」
  5. 《南明史》 第十六章.金聲桓、李成棟的反清歸明

來源

  • 朱子素:《嘉定乙酉紀事》
  • Jerry Dennerline(鄧爾麟)著,宋華麗 譯:《嘉定忠臣——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2年).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