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钟惺
大明 福建提学佥事
籍贯湖广景陵(今湖北省天门市)
族裔汉族
字号字伯敬,号退公、退谷、退庵,又号晚知居士
出生万历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1574年8月25日)
湖广景陵皂市(今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
逝世天启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1625年7月24日)
不详
配偶正室黄氏、副室吴氏
出身
  •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同进士
著作
  • 《浣花溪记》
  • 《游武夷山记》
  • 《夏梅说》
  • 《隐秀轩集》

钟惺(1574年8月25日—1625年7月24日)[1]伯敬退公退谷退庵,又号晚知居士湖广景陵皂市(今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人[2]祖籍江西永丰[3]明末文学家、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经历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登庚戌科同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工部主事,不久改任南京礼部主事,进南京礼部郎中。升任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提督学政天启三年(1623年)因丁父忧而辞官归乡,后遁入寺院,不久便去世[4]

评价

天启三年(1623年)因丁父忧辞官从福建归乡,途经武夷山时,留在当地游山玩水,遭到福建巡抚南居益弹劾他“公然弃名教而不顾,甚至承亲讳而冶游”,败坏文人形象[5]。对此谭元春为其反驳,力称钟惺“内行过人,凡大父以下,先世贻家孝爱、为生艰难事,皆回环于心,未尝一日忘。生、嗣父母,恩养教诲,言之哽咽,不能竟其词。弟侄相依,孤寡盈前,欢笑痛苦,一往无绪。然居丧作诗文、游山水,不尽拘乎礼俗,哀乐奇到,非俗儒所能测也。”虽然谭氏极力维护钟氏的人格,却又引来阎若璩的批评,所谓“墓铭不为隐避、不为微词,反称其‘哀乐奇到,非俗儒所能测’。”顾炎武亦其后在《日知录》提到世人只欣赏钟惺的评点著作,“忘其不孝贪污之罪,且列之为文人矣。”自顾炎武的抨击以来,清初文士在提倡“经世致用”的文风下,强调个人的道德修持[6],均不满钟惺居丧出游武夷山,违背礼俗。亦连带抨击竟陵派

著作

钟惺能诗文,冠绝一时,公推为竟陵派之首,与谭元春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他提倡“势有穷而必变,物有孤而为奇”,写作别具风格,“求新求奇”、“孤行静寄”。吴景旭说:“伯敬诗清迥自异,全用欧九飞盖桥玩月笔法,与谭友夏选《古唐诗归》,一时翕然称之。”[7]著有《浣花溪记》、《游武夷山记》、《夏梅说》、《隐秀轩集》等。

家庭

曾祖钟弘仲、祖钟山、嗣父钟一理,生父钟一贯,任直隶武进县训导。生母冯氏、嗣母陈氏皆封宜人。有子肆夏,为诸生,早夭。嗣子陔夏,亦为诸生。大弟钟愫,早卒、二弟钟恮,为诸生,先钟惺卒、三弟钟悌,又先钟恮卒、惟独四弟钟快还在世[8]

注释

  1. 第五章钟惺《诗经》评点析论
  2.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齿录》
  3. 李先耕,《简论钟惺––兼竟陵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评论》载,1995 年第 06 期
  4. ·张廷玉等,《明史》(卷288):“惺,字伯敬,竟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行人,稍迁工部主事,寻改南京礼部,进郎中。擢福建提学佥事,以父忧归,卒于家。惺貌寝,羸不胜衣,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官南都,僦秦淮水阁读史,恒至丙夜,有所见即笔之,名曰史怀。晚逃于禅以卒。”
  5. 李长春撰:《明实录附录·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七
  6. 林保淳:《经世思想与文学经世––明末清初经世文论研究》
  7. 历代诗话》卷七十九
  8. ·谭元春,《鹄湾文草》(卷7):“曾祖讳弘仲,祖讳山,最有隐德。山生二子,长即公嗣父,讳一理,号裕斋公,嗣母陈宜人;次即公生父,讳一贯,号鲁庵公,武进县训导,生母冯宜人——皆以公贵拜大夫、宜人。妻黄氏,亦封宜人。妾广陵女吴氏,以过悲继公死。黄宜人所生子肆夏,年十四为诸生,颖迈早卒。嗣子陔夏,亦诸生,娶谢氏,有孙矣。母弟四人:愫早卒;恮诸生,诗文甚奇,先退谷卒;悌又先恮卒;独五弟快在耳。”

参考书目

  • 钟惺,《问山亭诗序》
  • 周振甫张中行,《古文名著串讲评析》
  • 祝诚,《钟惺生卒年考辨》(1986年《镇江师专学报》第三期)
  • 张业茂,《钟惺生卒年及谭元春卒年考辨》
  • 陈广宏,《钟惺年谱》
  • 徐波,《钟伯敬先生遗稿序》

外部链接及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