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日同盟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1902年1月30日〈英日同盟〉。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英日同盟(英语:Anglo–Japanese Alliance),日本作日英同盟(日语:日英同盟にちえいどうめい nichi-ei dōmei),签订于1902年1月30日,条约立即生效,到1923年失效。意旨为英国日本两国为了维护其各自在大清韩国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该盟约规定,英国同意,当日本在远东与另外两个国家开战的话,便多以支持。而日本在同盟后不久,即展开日俄战争

在英国方面,在拿破仑战争后的数十年,大部分时期采用“光荣孤立”之外交政策。然而,经过三国干涉还辽布尔战争以后,再加上在十九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组成的“三国同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组成的“法俄同盟”两大阵营,英国感到自己在国际上是受到孤立的。因此,英国在1902年以后便决定放弃其孤立政策,开始寻求盟友。开始时,她尝试与德国结盟,失败后她便与日本在1902年结盟。这个安排,是由于英国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国和德国在远东尤其在大清的发展。事实上,在两国互利下,该同盟条约陆续展延至1923年,于1923年8月17日正式失效。

同盟在伦敦的兰士登侯爵邸[1],由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和英国外交大臣兰士登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签订。

日本以此为契机,将大多黄金储备存在伦敦,其中有一半投资在英国国债,或提供伦敦存款银行借贷。[2]

1902年1月30日,英国与日本签订盟约,即第一次英日同盟。于1905年8月12日再续盟约,签订第二次英日同盟。1911年7月13日再续盟约,签订第三次英日同盟。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罗斯德国在远东对英国的威胁基本已经消除,反而日本反过来在远东坐大,成为英国最大威胁,故在1923年8月11日,英日再不续盟,同盟失效。

效果

因英日同盟而被授予嘉德勋章明治天皇(1906年)。

1902年2月12日,英日同盟正式对外宣布。[3]面对这个同盟,俄国希望可以和结成三国同盟,像以前的三帝同盟,但是因德皇威廉二世和俄国持敌对态度,于是德国拒绝了。1902年3月16日,法俄发表了《共同宣言》。清帝国和美国强烈地反对英日同盟。而英日同盟的内容,使得法国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无法支援俄国,因为那等于和英国宣战,如果强硬介入,在欧洲的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的三国同盟可能加入战争,变成世界大战。

英国与日本都从英日同盟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特别是日本崛起的一大关键。对刚崛起的大日本帝国而言,与大英帝国结盟大大的提升了其声望与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在两年后发动日俄战争。在日俄战争初期的黄海海战中,日本海军给予了俄国的太平洋舰队毁灭性的打击,迫使俄国必须调动欧洲波罗的海及黑海的舰队驰援太平洋,然而黑海舰队不能通过和俄罗斯敌对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掌控的达达尼尔海峡,所以可调动的只剩波罗的海舰队。当时的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但由于掌控在日本的同盟英国手中,使得俄国的舰队无法通过,被迫只能绕过非洲,大大的延长了航行时间,加上中途无法停靠英国殖民地的海港取得补给,让波罗的海舰队战力严重衰退,在七个月的航行之后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轻易的击败。日本在此战之后,跃升为亚洲第一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作为借口,向英国的敌人德国宣战,并出兵攻打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胶州湾,是为青岛战役。由于中日同为一战的胜利国,因此战后日本拒绝归还胶州湾的情况引发中国不满,引发山东问题,最后1922年以中国以钜款赎回山东才告结束。

对英国而言,与刚崛起的日本结盟有利于遏止帝国主义的老对手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并且成功收到了奇效,日俄战争重创了帝俄又使俄国爆发革命,即血腥星期日,此后帝俄一直到崩溃为止无力再与英国进行殖民地竞赛。此外,一战爆发后,德国的情报部门不断的尝试策反英属印度军反抗英国的统治,在1915年2月14日,新加坡的印度驻军发动叛乱,一时间英方没有其他部队可镇压,是恰好停泊在新加坡的日本海军迅速击败了叛军,让事态不至于恶化。

参考文献

  1. The Lansdowne Club 地图
  2. 吉冈昭彦 ‘近代イギリス经济史’ 岩波书店 1981年 p.276.
  3. Sydney Morning Herald, 13 February 1902.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