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拿破仑战争
第二次百年战争的一部分


上方: 奥斯特里茨战役
下方: 滑铁卢战役
日期1803年5月18日–1815年11月20日
(12年6个月又2天)
地点
结果

反法同盟胜利,维也纳会议

参战方

 大英帝国
 奥地利帝国[1][2](1800–1805、1809、1813–1815)
匈牙利王国(1809)
 俄罗斯帝国[3](1804–1807、1812–1815)
 普鲁士王国[1](1806–1807、1812–1815)
 西班牙帝国[4](1808–1815)
 葡萄牙王国(1800–1807、1809–1815)
 西西里[5]
 教宗国
阿尔及尔摄政国
卡扎尔王朝(1807–1812)
 撒丁王国
 瑞典[6](1804–1809、1812–1815)
 荷兰[7](1815)
 布伦瑞克
托斯卡纳大公国
 瑞士
法兰西王国 法国保皇党
 汉诺威选帝侯
拿骚公国
巴伐利亚王国
符腾堡王国
蒂罗尔

黑山(1806–1814)

 法兰西第一帝国

 西班牙(1803–1808)
丹麦 丹麦-挪威[12]
 奥斯曼帝国[13](1806–1812)
 奥地利(1809–1813)
 俄罗斯(1807–1812)
 普鲁士(1807–1812)
 瑞典(1809–1812)
卡扎尔王朝(1804–1807、1812–1813)


协同作战

 美利坚[14]1812年战争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乔治三世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摄政王、威尔士亲王乔治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威廉·皮特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威灵顿公爵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霍雷肖·纳尔逊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约翰·摩尔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詹姆士·甘比尔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罗伯特·卡尔德
奥地利帝国 弗朗茨一世
奥地利帝国 卡尔大公
奥地利帝国 施瓦岑贝格亲王
奥地利帝国 约翰大公
奥地利帝国 卡尔·马克·冯·莱贝里希
俄罗斯 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
俄罗斯 米哈伊尔·巴克莱·德托利
俄罗斯 本尼格森伯爵
俄罗斯 彼得·巴格拉季昂 
普鲁士 腓特烈·威廉三世
普鲁士 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
普鲁士 不伦瑞克公爵 
普鲁士 霍恩洛厄亲王
西班牙 卡洛斯四世
西班牙 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 米格尔·德·阿拉瓦
玛丽亚一世
摄政王、巴西亲王若昂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威廉·贝雷斯福德
米格尔·佩雷拉·福尔哈斯
荷兰 奥兰治亲王威廉
撒丁王国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一世
费迪南多三世
教宗国 庇护七世
两西西里王国费迪南多一世
法兰西王国 路易十八
瑞典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瑞典 卡尔十三世
瑞典 摄政王卡尔·约翰
布伦瑞克布伦瑞克公爵弗里德里希·威廉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卡尔·菲利普·冯·弗里德
汉诺威省 卡尔·奥尔滕
弗里德里希一世
拿骚-魏尔堡公爵弗里德里希·威廉
安德雷斯·霍费尔
瑞士 阿洛伊斯·冯·雷丁
彼得一世

哈吉·阿里·本·哈雷利勒[15]

法国意大利王国(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 路易斯·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法国 若阿尚·缪拉
法国 路易·尼古拉·达武
法国 让·拉纳 
法国 安德烈·马塞纳
法国 米歇尔·内伊
法国 让·德迪乌·苏尔特
法国 阿尔芒·奥古斯特·路易·德·考兰库尔
法国 让-巴普蒂斯·贝尔纳多特
法国 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
法国 让-巴普蒂斯·贝西埃尔 
法国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法国 让-巴普蒂斯·儒尔当
法国 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
法国 让-安多许·朱诺
法国 克劳德·维克托
法国 雅克·麦克唐纳
法国 尼古拉·夏尔·乌迪诺
法国 奥古斯特·德·马尔蒙
法国 路易·加布里埃尔·絮歇
法国 洛朗·古维翁-圣西尔
法国 埃曼努尔·格鲁希
西班牙 约瑟夫一世
荷兰 路易一世
波尼亚托夫斯基大公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意大利王国(拿破仑时代) 欧仁公爵
费利切·巴奇奥奇
意大利王国(拿破仑时代) 路易一世
两西西里王国 若阿尚·缪拉
热罗姆一世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弗里德里希一世
卡尔·菲利普·冯·弗里德
瑞典 卡尔十三世
瑞典 摄政王卡尔·约翰
丹麦 弗雷德里克六世
丹麦 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王子
丹麦 恩斯特·佩曼
法特赫-阿里沙·卡扎尔
阿巴斯·米尔札
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奥斯曼帝国 穆斯塔法四世
奥斯曼帝国 马哈茂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塞利姆三世
奥斯曼帝国 阿里·帕夏

美国 詹姆斯·麦迪逊
兵力

3,500,000 俄罗斯人
2,500,000 奥地利人
2,000,000 普鲁士人
1,000,000 英国人
800,000 西班牙人
500,000 葡萄牙人
250,000 瑞典人
200,000 意大利人

总共: 11,000,000

3,000,000 法兰西正规军
1,200,000 法国军团及民兵组织

680,000 法国盟友及傀儡国军队
伤亡与损失

600,000 俄罗斯人
400,000 奥地利人
250,000 普鲁士人
300,000 英国人
150,000 西班牙人
100,000 葡萄牙人
50,000 瑞典人
50,000 意大利人

总共: 2,000,000

1,300,000 法国人
100,000 法国盟友
总共: 1,400,000

- 2,000,000 平民

拿破仑战争是指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这些战事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军队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而此战争也连带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散播出去,间接使得保守势力于十九世纪中纷纷垮台。在此战争初期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侵俄战役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

拿破仑战争实是从何时开始,到了今天还没有共识。主要的有以下三种说法:

  •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自雾月政变夺得政权,成为第一执政官。
  • 1803年5月13日--英法两国结束了自1802年3月签定亚眠和约后短暂的和平,再次开启了跨海战事。
  •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各交战国签订巴黎条约后,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11月20日结束。

法国大革命和第一次反法同盟

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封建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罗伯士比斩首之后,更是火上加油。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大不列颠(即英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1797年拿破仑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之后大致成为了英国跟法国两国之间的作战。

第二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奥斯曼帝国教宗国葡萄牙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法国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没了1790年代推导的大量改革,原本领导对外抗战的拉扎尔·卡诺受到政变影响避难国外,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

1799年8月23日,拿破仑秘密地从埃及回到法国。他随即在11月9日的雾月政变中,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拿破仑急忙重整法国陆军,建立一支预备军来支援法军在莱茵地区和意大利的战事。1800年,拿破仑在意大利的马伦戈击败奥军。稍后,法军更在霍恩林登大胜奥军,奥地利签下吕内维尔和约(1801年2月9日)后退出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因法国的再次胜利而结束。但是英国对鼓动欧洲各强国抵抗法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为了结盟成功,用大量金钱和物资补助同盟国。拿破仑理解如果不能打败英国,就得跟英国签订和约,否则他是无法取得和平。

虽然英法两国在1802年3月25日签署了亚眠和约,但和平不可能长久。因为双方政府都不满意条约内容,所以它们没有全面履行和约。法国介入瑞士内部纷争,又占领数个意大利沿海城镇,英国继续占据马耳他。拿破仑更藉这次短暂的和平,派兵海地,镇压当地的独立革命

1803年5月13日,英国向法国宣战。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废除法兰西共和国,改建帝制;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自封皇帝。

第三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在布洛涅集结十八万法军,准备入侵英国,但是要让大军安全渡过英伦海峡,他必须取得制海权。一支由维尔纳夫海军上将指挥的法国及西班牙联合舰队,远征西印度群岛,意图侵扰英国在那里的属土,引诱英国舰队离开海峡。7月22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非尼斯泰尔角(Cape Finisterre)跟英国舰队发生战斗,维尔纳夫损失了两艘战船后,命令回航西班牙。英海军穷追不舍,法国-西班牙舰队被困在加的斯港内,不敢动弹。10月19日,维尔纳夫率领舰队溜出加的斯。10月21日,法国-西班牙舰队在特拉法加角附近海上遭到由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率领的舰队猛烈攻击,全军覆没。从此拿破仑再没有能力跟英国争雄海上。

特拉法加海战发生前,拿破仑早已放弃进攻英国的计划,把法军转移,东向巴伐利亚,迎战奥地利军。1805年10月20日,拿破仑在乌尔姆击溃奥军,稍后更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奥皇弗朗茨二世逃住汇合俄军,预备再战。12月2日,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打败奥地利-俄罗斯联军。奥皇再次丧师,不得不与法国签订普雷斯堡条约,退出第三次反法同盟。

第四次反法同盟

“在柏林的拿破仑”(Meynier)。在耶拿会战击败普鲁士军队后,法军于1806年10月27日进入柏林

随着普雷斯堡条约的签订、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拿破仑变得野心勃勃,不再对普鲁士做任何的让步,甚至要求普鲁士放弃其在波兰的领地,才会将汉诺威给予普鲁士。这令腓特烈威廉三世大怒,他下令准备与法国开战,第四次反法同盟成立。1806年7月,拿破仑将许多莱茵兰的德意志小邦国及德意志地区西部合并成为莱茵邦联

8月,普鲁士单独向法国宣战,但此时只有遥远的俄国支持他。然而在普鲁士宣战时,俄军并不在普鲁士附近。9月,拿破仑派遣他在莱茵河以东的全部兵力对付普鲁士。普鲁士的军队薄弱,战术老旧,又由于援救的俄军行动缓慢,普军迅速在10月14日的耶拿会战中惨败,折损了大部分的主力。同期,约16万法军(而且战争爆发后仍持续增加)攻入普鲁士,有效地迅速摧毁了整支25万人的普鲁士军事力量。10月27日,拿破仑进入柏林,柏林在19天内便沦陷。普军主力尽失,腓特烈威廉三世逃往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

拿破仑下一步行动就将普鲁士力量从波兰逐出,并成立了一个新政权-华沙大公国。拿破仑随即挥军北进攻击俄军,并试图夺取普鲁士的临时首都柯尼斯堡。双方在1807年2月的埃劳战役中杀得难分难解,但俄军最后撤向更北的地区。最终,俄普联军撤往柯尼斯堡,法军也无力再追。俄普同盟签订了巴腾斯坦条约后不久,拿破仑与波兰军队在但泽围城战击败普俄联军攻入但泽。6月14日,拿破仑追击俄军,在弗里德兰战役击败了俄普联军。

弗里德兰的战败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逼要与拿破仑议和,最后与法国在7月缔结了提尔西特条约,而普鲁士则没有发言权,被迫接受屈辱的条款,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结束。9月,法军占领了瑞典属波美拉尼亚。1807年同时,英国舰队攻击丹麦-挪威,并掳获其舰队,引发炮舰战争,而英国的进攻使丹麦加入法国方。1808年埃尔福特会议中,法俄决定逼使瑞典加入大陆封锁体系,引起芬兰战争

半岛战争

马德里之降(Gros)。半岛战争期间,拿破仑进入西班牙的首都。

拿破仑在1808年派兵进入西班牙,宣称是为了处罚擅自行动的葡萄牙。不久,让-安多许·朱诺攻陷里斯本,后续部队一支接着一支进入西班牙,此时拿破仑决定占领西班牙,于是就开启了半岛战争。这场半岛战争拖垮了拿破仑,他原先以为可以很快地就征服西班牙,但没想到西班牙人游击战争及英军的支援让这一切变得十分泥淖,更让拿破仑被迫进行两面作战。

第五次反法同盟

英法在伊比利亚半岛激战时,同时法国奥地利之间的冲突又再起。起初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英国再次只能单靠自己。战争期间,皇家海军接连取胜,夺取了大量法国的殖民地。陆上英军则进行了数次军事尝试,包括1809年远征荷兰瓦尔赫伦岛,这次行动最后因为英军指挥官,约翰·皮特,第二代查塔姆伯爵未能攻取安特卫普而灾难性失败了。英军于是转为快速袭击海岸地区,封锁法国海岸线,并截断法国商船航运。另外英海军亦会随时派兵登陆,或协助联盟作战,但这些登陆行动时常因为陆军兵力数量及质素而流产。

1809年2月欧洲战略形势图。

经济战争亦仍然持续,法国组建的大陆封锁体系,对抗著英海军封锁法国势力海岸线。由于武器缺乏及法控制区缺乏组织,大陆封锁体系形成很多缺口,不少法国的傀儡政权与英国走私商人贸易。双方都为了加强封锁的手段,而引发了不同新的冲突,如法军发动了半岛战争、英军发动了1812年战争

曾属法国同盟的奥地利,借此机会去收复它早前丧失在奥斯特利茨战役的德意志地区。奥地利起初嬴得了数次胜利,打败了法军将领路易·尼古拉·达武。达武当时只有17万兵力来防守整个法国东部前线,结果无力招架奥军入侵。拿破仑在西班牙嬴得数次胜仗、重占马德里和逼使大批英军撤离伊比利亚半岛。但当拿破仑离开西班牙后,对抗法军的游击战争开始,并牵制了极大数量的法军。奥地利的侵略使拿破仑无暇返回西班牙,截击英军的行动,而且自此他亦未有回到伊比利亚半岛上。法军在西班牙的形势开始恶化,并在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指挥英葡联军后情势更坏。

奥军开进华沙大公国,但却在1809年4月19日的雷兹因战役遭到波军击败,波兰人反攻夺取了西加里西亚

1811年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势力接近其顶峰。绿色地区代表法兰西帝国,蓝、黄和粉红地区代表法国的卫星国。

拿破仑自领东线指挥,并领导其军队发动对奥反攻。经过数次小型战斗,原本情势正好的奥地利军队撤出巴伐利亚,拿破仑随之攻入奥地利境内。他过早试图冒险渡过多瑙河,结果遭遇到他平生首次正面惨败,1809年5月22日的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但是奥军指挥官卡尔大公,未能继续维持胜利,使拿破仑得以在7月初攻占了维也纳。最后拿破仑在7月5至6日的瓦格拉姆战役中重创了奥军,逼使奥地利求和。第五次反法同盟结束于申布伦条约的签订。同期,蒂罗尔的叛乱被法国-巴伐利亚联军平定,而半岛战争仍然继续进行。

至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达致其顶峰版图。整块欧洲大陆上,仅英葡联军在里斯本加的斯附近地区仍然继续顽抗。拿破仑同时迎娶了奥地利的公主玛丽·路易莎,以维持与奥地利的稳定联盟及留下继承人。除了法兰西帝国以外,拿破仑还操纵了瑞士邦联莱茵邦联华沙大公国意大利王国,而且并建立起一系列波拿巴王朝的政权在西班牙、意大利及西德意志,两个过往的敌人普鲁士俄罗斯亦变成了法国盟友。

俄法战争

法国土木工程师Charles Joseph Minard的一幅描述在俄法战争中,拿破仑大军规模的信息图形。阔度代表拿破仑大军的规模、褐色代表他进军莫斯科、黑色代表他从莫斯科撤退。图中显示拿破仑大军正逐步减少。

蒂尔西特和约签订于1807年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英国进攻丹麦后正式向英宣战。英国兵船在芬兰战争中协助瑞典舰队作战,并于芬兰湾两度击败了俄军。但俄军在陆路上的胜利,逼使瑞典对俄、法求和,瑞典遂加入了大陆封锁体系之中。然而于1810年后,法俄关系开始恶化,俄国遂停止对英战争。1812年4月,英、俄、瑞签订了秘密盟约对付拿破仑

1812年,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他意图逼使亚历山大一世继续留在大陆封锁体系之中,并去除俄军随时入侵波兰的威胁。法军组成的大军,共有65万兵力,当中只有27万人为法军,其余为法国的卫星国及盟国的军队。法军于6月23日渡过涅曼河,俄国称之为卫国战争,而拿破仑则称之为第二次波兰战争。波兰人提供了近10万士兵作为入侵部队,但拿破仑避免让步予波兰人,因为他希望与俄国谈判。俄罗斯人执行了焦土政策来对抗,直至9月7日双方于博罗金诺开战。此战的结果应使拿破仑大军重新调整其行动策略,然而最后它还是没有改变策略[16]。没有改变策略,终使拿破仑大军遭遇到严重的损失,例如曾在一星期内失去了9万5千人[17]。博罗金诺的血战引致俄军决定采取防御策略,于是莫斯科的大门就向拿破仑打开了[18]

拿破仑夺取了莫斯科后,蔓延3日的毁灭大火。

在同年9月14日,拿破仑大军夺取了莫斯科。不过其实俄国人已放弃了这座城市,甚至放走了所有囚犯,结果使法军陷入麻烦。亚历山大一世拒绝投降,而莫斯科市长Fyodor Vasilievich Rostopchin下令把莫斯科烧成平地[19]。因为预见已没有胜算,拿破仑遂开始撤离莫斯科,结果此举变成一次灾难性的行动。拿破仑大军的残余部队在11月渡过别列津纳河,整支大军当时只剩下了2万7千人而已。

拿破仑抛弃他的部队,并抢先回到巴黎,预备在波兰对抗俄军的反攻入侵。整场战争使法军方面遭受38万人死亡、10万人沦为俘虏的损失[20]。起初这个损失并不令人十分沮丧,因为俄国人也遭受了21万人的损失,整支俄军都几乎被消耗了。但是随后因为俄国较短的补给线,俄军比法军更迅速地补充了部队,并开始展开对拿破仑的反击。

第六次反法同盟

维多利亚战役的形势图。蓝色代表联军,红色代表法军。

目击到拿破仑在俄罗斯的历史性惨败后,普鲁士瑞典奥地利和很多德意志邦国蠢蠢欲动,重新投入对抗法国的战争中,不过奥地利还是立场摇摆不定,尚未决定加入哪一方。而且,俄军亦乘胜追击,大举攻入拿破仑的帝国境内:1813年1月夺取大部分的华沙公国,5月与普鲁士一起瓜分了公国。拿破仑发誓重组一支新军,规模与当初攻俄部队一样大。而他事实上几乎做到了,拿破仑重建起一支最终达40万人的部队。他的军队在吕岑包岑中给予联军4万人的伤亡,抢先在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打了胜仗。

可是与此同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形势却愈趋恶化,半岛战争阿瑟·韦尔斯利指挥的英葡联军,在1811年成功抵挡了安德烈·马塞纳对葡萄牙的入侵后,随即于1812年新年时反攻入西班牙境内。联军围困并夺取了巴达霍斯罗德里戈,并在萨拉曼卡一战中重挫法军。法军放弃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当法军重组时,英葡联军开入马德里,并转向布尔戈斯进军。作为萨拉曼卡战役的失败结果,法国人被逼终止他们对加的斯的长期围城,并永久放弃了安达卢西亚阿斯图里亚斯

在战略移动中,韦尔斯利计划将他的补给基地由里斯本移到桑坦德。英葡联军在1813年5月末北进,并围攻布尔戈斯。6月21日,决定性的战役在维多利亚展开,英葡西联军打败了儒尔当元帅和西班牙国王约瑟夫·波拿巴,最终摧毁了法国对西班牙的统治政权。法军迫于无奈撤出伊比利亚半岛,跨越比利牛斯山返回法国本土,半岛战争以英葡西联军胜利告终。随着半岛战争结束,韦尔斯利亦率军侵入法国西南部境内,牵制着苏尔特统率的法军。

返回东线方面,交战双方缔结了停战协定,由1813年6月4日停战至8月13日,双方试图在这段时间恢复战力,因双方过去两个月合计损失了25万兵力。在这段期间,反法同盟终于游说到奥地利加入,两支奥军主力开入德意志战场,为联军增加了30万战力。在德意志战场上,反法联军在前线组织起约80万兵力,更有35万战略预备队支援作战。

拿破仑同时亦成功带领整个帝国和几乎所有剩余附庸国的军事力量来到前线,约有65万兵力,但是只有25万人直接隶属其指挥,而有12万人在法国元帅尼古拉·夏尔·乌迪诺辖下、3万人由达武元帅指挥。其余部队均属于莱茵邦联的部队,大多来自萨克森巴伐利亚。另外在南线的意大利,缪拉欧仁·博阿尔内合计拥有10万法军。西班牙战场上,15至20万人的法军渐被10万英葡联军逐回法国境内。由此总计,整个欧洲有90万法军,对抗着180万的反法联军。但是这个总数可能有些误导,因为实际上绝大部分法方的德意志士兵都不可靠,而且已经站在投向联盟的边缘。合理来说,拿破仑在德意志战场上,只能依靠少于45万人的部队作战,一个法军士兵需要面对四个联军士兵。

随着停战协定的结束,拿破仑似乎再度取回主动权,在德累斯顿战役中他击败了数量庞大的联军,并给予他们巨大的伤亡,而法军则损失轻微。然而,拿破仑将领的失败、不断对他的攻势的缓慢消耗,使他的胜利变得岌岌可危。在8月的莱比锡战役中,19万1千人的法军抵抗超过30万的联军,法军被打败,被迫撤回法国。而且战败后,莱茵邦联的成员国都纷纷变节投向反法同盟,莱茵邦联亦告瓦解。拿破仑仍未心死,在法国境内发动了一连串战役,数次战胜了联军。但是数量远胜于他部队的联军,持续地将他逐退。1814年,拿破仑剩下的盟友丹麦-挪威投降,并签订了《基尔条约》,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

1814年俄军进入巴黎。

在1814年2月,拿破仑于六日战役中奋战,他打嬴了几场仗,阻止联军向巴黎前进,整场战役中他仅以最多7万人,对抗著超过50万的反法军队。同年3月9日的《储蒙条约》签订后,联盟各国同意保留反法同盟,直至拿破仑的最终战败;反法联军于3月30日终于进入巴黎

尽管落得如此田地,拿破仑根本已无力收复他的权力,但他仍然坚决要继续战斗。他在战斗时下令征召90万人入伍,但只有很少人加入。拿破仑的愈加不实际的求胜计划,最终亦要让路予无望的现实。拿破仑遂于4月6日退位。不过在整个1814年春季中,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仍不时有军事行动持续。

第六次反法同盟经历了五度失败,终于成为胜利者。他们决议将拿破仑流放到厄尔巴岛上,并复辟波旁王朝路易十八为法国国王。他们缔结了《枫丹白露条约》,并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将被战争蹂躏了22年的欧洲,重划一幅新的版图。

第七次反法同盟

滑铁卢的威灵顿。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由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奥地利荷兰与很多德意志邦国组成,共同对抗法国。自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在康城附近登陆后,这段时间又称为百日王朝。在前进巴黎的途中,拿破仑取回法国人对他的支持,他最后推翻了路易十八的政权。

反法同盟得悉拿破仑再度返法,迅速抛开维也纳会议上的成见,聚集大量兵力准备将拿破仑再度推翻。拿破仑为了抵抗联军,组织了28万兵力,并将他们分派到不同战线上。拿破仑为增加9万常备军,于是召回超过25万的老兵,并颁行法案使250万新兵入伍。法军面对着联盟的原军事力量,约有70万人,但是按联盟的计划,他们想在前线准备达百万兵力,并有20万辅助人员。联盟希望以压倒性的实力打败处于下风的法军,而法军人数亦一直未有达致拿破仑的250万武装部队的目标。

荷兰联合王国军队在滑铁卢战役中使用的战旗。
滑铁卢战役的形势图。

拿破仑先发制人,带领12万4千兵力攻击比利时的反法同盟军队。拿破仑意图在联军汇合前攻击他们,如此一来就可将英国人驱赶下海,并逼使普鲁士退出战争。他的主动攻击确实使联盟吓了一跳,使英荷联军陷于分散。普军因而变得更加谨慎,将其3/4的兵力集结在利尼及附近地区。普军顽强抵抗,阻止法军逼近利尼[21]。拿破仑最后于6月15日逼使普军打了利尼之战,并成功将普军打败,逼使他们撤退[22]布吕歇尔更在此战中受伤。同日,法军成功阻止威灵顿的英军前来支援布吕歇尔的普军,但是法军指挥失误,使威灵顿得以重新集结兵力准备攻击。然而普军战败撤退,使英军亦逼于无奈要撤退,威灵顿遂将部队驻扎在滑铁卢村以南附近。

拿破仑带同预备队,追击威灵顿的部队,同时命令格鲁希元帅带兵阻止普军重组。因为一连串的计算错误,格鲁希与拿破仑都没察觉到普军已经重组完成,并驻军在瓦夫尔村。因此,法军没有作出任何措施来阻止普军从容撤退[23]。普军朝着滑铁卢战场进军,而格鲁希即使在瓦夫尔之战中打败了普军,但还是迟了12个小时。

拿破仑延迟在滑铁卢战役的攻击开始时间,因为他只想等待昨夜大雨后的地面变干。在当日下午,法军未能成功将威灵顿的部队打败,当普军不断开进战场并攻击法军时,拿破仑试图分散联军的策略终告失败,而联军汇合亦使法军陷入混乱之中,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孤注一掷尝试完全失败。

格鲁希组织了一次成功并完整的撤退,法军撤回巴黎。在巴黎,达武元帅预备了11万7千人予拿破仑,对抗11万6千人的英普联军。军事上拿破仑还是有望战胜威灵顿与布吕歇尔,但是政治上的情况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滑铁卢的惨败证实了帝国的没落。投降谈判开始。

滑铁卢战役结束后3日拿破仑回到巴黎后,他还想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抗击,但是社会大众及议院已经对他们的皇帝失去耐性,不愿支持他的主张。政客们开始逼使拿破仑再次退位,他于6月22日屈服,再度退位。不过即使皇帝退位,仍时有战事发生在东线边界及巴黎城郊,直至到7月4日停火协定签订为止。7月15日,拿破仑在罗歇福尔向英国投降。反法同盟将他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遥远小岛,圣海伦娜岛。拿破仑自此困在岛上,直至他死于1821年5月5日前,他再没有回到法国。

同时在南线的意大利,原本缪拉在1814年拿破仑第一次倒台前,与反法同盟协议保留他在那不勒斯的王位,但是缪拉在拿破仑回归后再次倒向拿破仑,发动了那不勒斯战争。缪拉试图争取害怕哈布斯堡王朝控制意大利的意大利民族主义者支持,发表了里米尼宣言,煽动民族主义者投入战争。但是宣言毫无成效,而且奥军也轻易地在托伦蒂诺击溃他的部队,逼使缪拉逃跑到科西嘉岛波旁王室于5月20日再度重夺那不勒斯的王座。缪拉在科西嘉聚集了一些部队,登陆意大利并试图夺回其王位,旋即遭到打败,缪拉被俘,不久遭到枪决,那不勒斯战争结束。

政治影响

意大利王国的国王,拿破仑

一系列的拿破仑战争为欧洲美洲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拿破仑成功使大部分的西欧都落入同一统治之下,这个功绩是自神圣罗马帝国腓力二世亦几乎做到)以来首次。但是法国20年来持续与其他欧洲强权的战争,最终使他的成功被摧毁。拿破仑战争终结后,法国进入路易十八统治,并自此失去它在欧陆上的领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英国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年)中获得最后胜利,成为全欧、甚至全球最强大的国家——日不落帝国,而且英国皇家海军亦毫无疑问地取得了全球性的海上霸权。英国的强大,配合英国庞大并成熟的工业经济,使大英帝国成为首个真正的超级大国,并使欧洲在未来100年迎来了不列颠治世的和平时期。

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都不免渗入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如民主正当法律程序或特权取消等。随着中产阶级的繁荣及影响力持续增加,开始融入习俗及法律之中。而且,资产阶级活动产生的大量新财富,如贸易工业,也使欧洲君主更加难以回复1789年前的专制。另外拿破仑统治留下的遗产还有宪法上的影响,并且在当时持续。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拥有了欧陆法系,配合一部精确编辑的民法典。这些法典都是源于一部最基本的法典,拿破仑法典

另外,拿破仑战争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拿破仑在欧洲的统治时,将城邦和王公领土合并,播下了日后德意志意大利建立民族一统国家的种子;至二十世纪初部分国家则酝酿成极端民族主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之一。[来源请求]

拿破仑战争亦在西属和葡属美洲殖民地独立上发挥了重大角色。这场战争严重地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管治及军事力量,尤其是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帝国,特别于特拉法尔加海战以后,这次海战阻碍了西班牙与西属美洲的联络,削弱其统治力量。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西属美洲纷纷爆发起事都是上述的证明,最终引致到西属美洲独立战争 [来源请求]。在葡萄牙统治上,巴西经历起更大的自治,因为葡萄牙王室从欧洲逃到巴西,并建立起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这些事件后引致到1820年革命中的葡萄牙自由革命,以及1822年巴西独立战争

为纪念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及为之牺牲的人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12年12月25日下令在莫斯科修建救世主大教堂。该教堂于1883年5月26日年完工。

在拿破仑战争以后,为了防止类似战争再度爆发,欧洲的封建王室在保皇派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主导下,于维也纳会议中按著势力平衡领土补偿的原则分割国土,但并没有削弱法国的政治影响力。重新划分后理论上没有任何欧洲国家能够强大至单独主导欧洲。同时亦出现了全新的理念,就是统一欧洲。在拿破仑政权倾覆后,梅特涅为创造一个自由和平、统一货币、统一民法典及统一量度制度的联合欧洲之美梦未能完成而痛心。然而其失败还是产生了一点努力,使得欧洲出现了欧洲协调来维持和平。尽管他的失败使这个想法被遗弃达一个半世纪,但是欧洲联合的概念又再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现,并成为今天的欧洲联盟

军事遗产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雅克-路易·大卫。1800年拿破仑率兵翻越阿尔卑斯山,最终在马伦哥战役打败奥地利军队。

拿破仑战争亦带来了深远的军事影响。在拿破仑时代以前,欧洲国家均雇佣相对较小型的军队,当中包括职业军人和雇佣兵在内。然而至18世纪中期,军事创革者都开始认识到整个国家投入战争的潜力[24]

因此其中一个在18世纪末人口相对较多的欧洲国家,法国(2,700万人口,相对于英国的1,200万及俄国的3,500至4,000万人),在全民动员之中取得极大益处,迅速组建大军迎击试图镇压法国大革命的欧洲联军。由于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在位见证了18世纪战争带来的教训的首次尝试,评论者时常都会错误地以为这些教训是于大革命中出现,而不是发现这些教训是在大革命中实行。

不过亦不应该把此时期的所有军事革新都归功于拿破仑,拉扎尔·卡诺亦在1793至1794年间重组法军亦有很大功劳。这段时期,之前法军的失败都逆转了,共和军不断在前线胜利。

另外,各国军队规模的改变,都明显地指出了军事上的大改变。在大革命战争前的欧洲,如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只有少数军队拥有超过20万人的数目。相反,在1790年代的最顶峰期时,法国军队人数是多达150万人。总计280万法国人在陆上作战,15万人在海上作战,当时出现了300万法国战士。

在1792至1815年间,英国有747,670的人武装起来,而且皇家海军亦有达25万人员。在1812年9月,俄罗斯帝国拥有90万4千人的陆军,而在1792至1815年间有达210万于俄军服役,在1792至1799年间已有40万人服役。1792至1815年间约有20万俄国人在海军中作战。奥地利军队则最高峰时有达57万6千人,但只有很少量的海军人员。除了英国外,奥地利亦是法国的恒常敌人,可以合理估计它曾有超过100万奥地利人作战。普鲁士则在任何时期都从未有超过32万人作战。西班牙军队最高峰时亦有30万人,这个数字不包括日后半岛战争中的西班牙游击人员。另外美国亦有28万人左右的军队,马拉地帝国意大利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华沙公国均有超过10万人武装起来。即使欧洲小国也组建起以往战争中欧洲强国军队的规模。但是,要注意上述的士兵数目是来自军事纪录,实际上可能没有如此多的人数,原因是逃兵、政府人员诈骗以取得根本不存在的士兵的薪俸、战死,甚至在一些国家中出现了虚报数字,以达到募兵人数目标。尽管如此,当时欧洲的军队始终都有扩张了。

拿破仑战争中的所有参与者。
蓝色反法同盟及其同盟和殖民地。
绿色法兰西第一帝国及其保护国与殖民地。
(实际上,法国及美国都未有正式联盟,但是美国在1812年战争与英国交战,并从法国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

工业革命的首阶段亦需要感谢于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使它变得更容易大规模生产武器,并随之能够武装起大型军队。英国成为当时单一最大的军备生产国,向反法同盟诸国提供大部分的武器。法国则生产了第二最多的军备,用以武装起它自己的庞大军队,以及莱茵邦联和其他盟国。

拿破仑自己亦显示出创新的倾向,利用速度来抵消数目上的劣势,尤其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大败奥俄联军中漂亮地展现了。法军亦使炮兵角色得到改变,变成独立、流动的单位,一改以往传统将炮兵分散支援步兵的方式。

另一创新是旗语。旗语使得法国的战争部长,拉扎尔·卡诺能够与前线法军沟通。法国人在整个拿破仑战争中都继续保持这种系统。除此之外,空中侦察亦首次获得使用,当时法国人利用热气球来监视联军阵地,就在1794年6月26日的福鲁尔斯战役发生之前。武器火箭的进步亦出现在拿破仑战争之中。

参看

注脚

  1. 1.0 1.1 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俄法战争中都成为了法国的同盟。
  2. "奥地利帝国"一名在拿破仑于1804年称帝后才开始使用,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这一头衔作为回应。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瓦解,弗朗茨随即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自己亦为第一任奥皇。尽管"奥地利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不是同义,但简洁缘故,因此采用前者取代后者。
  3. 俄罗斯帝国1807年法兰西第一帝国修好,后于1810年决裂;法国于1812年入侵俄国。期间,俄国与瑞典奥斯曼帝国发生战争,与英国名义上交战
  4. 到1808年以前,都是法国的同盟,直至半岛战争时法军入侵西班牙而结束。
  5. 原在1806年前,西西里与那不勒斯为联合国家,但1806年那不勒斯被征服,变成法国卫星国。
  6. 在1810至1812年间,瑞典名义上与英国发生战争
  7. 法国在1810年合并了荷兰。荷兰军人于第七次反法同盟中与拿破仑对抗。
  8. 由拿破仑建立,但属萨克森国王统治。波兰军团早己为法军作战。
  9. 法国于1807年吞并伊特鲁里亚王国。
  10. 在第三次反法同盟后与西西里部分分裂,那不勒斯成为法国卫星国。于1814年曾与奥地利短暂结盟,后于1815年与拿破仑结盟,在那不勒斯战争中对抗奥地利。
  11. 16个与法国结盟的德意志邦国(包括巴伐利亚及符腾堡)于1806年7月组建了莱茵邦联。在耶拿会战后,更多曾对抗法国的德意志邦国加入了邦联,包括萨克森及西伐利亚。萨克森于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中变节,造成大部分其他邦国都退出邦联,并向法国宣战,莱茵邦联遂瓦解。
  12. 丹麦-挪威维持中立至哥本哈根战役爆发。丹麦-挪威与英国发生炮舰战争。最后丹麦被逼在1814年基尔条约向瑞典割让挪威。挪威拒绝并入瑞典,结果瑞典发动战争将挪威攻陷,二者组成瑞典-挪威联合
  13. 奥斯曼帝国曾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的远征埃及叙利亚时与拿破仑对抗。后来在拿破仑战争中,奥斯曼帝国与英国俄国发生战争。
  14.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 Milestones - 1801-1829 - Napoleonic Wars and the United States . History.state.gov. Retrieved on 2013-07-12.
  15. A Selection from the Letters and Despatches of the First Napoleon: With ... - Napoleon Bonaparte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pk (2010-11-25). Retrieved on 2013-07-12.
  16. Riehn, Richard K. pp. 138–140
  17. Reihn, Richard K, p.185
  18. Riehn, pp. 253–254.
  19. With Napoleon in Russia, The Memoirs of General Coulaincourt, Chapter VI 'The Fire' pp. 109–107 Pub. William Morrow and Co 1945
  20. The Wordsworth Pocket Encyclopedia, page 17, Hertfordshire 1993
  21. Hofschroer, pp. 171-191
  22. Hofschroer, pp. 255-257
  23. Hofschroer, pp 325-330
  24. Napoleon's Total War. HistoryNet.com. [18 Novem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