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盗龙属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始盗龙属
化石时期:三叠纪晚期 (卡尼阶), 231–228 Ma
模式标本
复原图
生物分类法 编辑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属: 始盗龙属 Eoraptor
Sereno et al. 1993
模式种
月亮谷始盗龙
Eoraptor lunensis

Sereno et al. 1993
一只月亮谷始盗龙的骨干与上臂,从土壤中露出,位于阿根廷月亮谷
始盗龙的头颅骨模型
始盗龙的骨骼重建模型,位于布鲁塞尔

始盗龙属学名Eoraptor)又名晓掠龙,是世界最早的恐龙之一,类似兽脚亚目蜥脚形亚目的最近共同祖先[1]。它是双足的肉食性恐龙,生活于2亿3100万年前的阿根廷西北部[2]模式种月亮谷始盗龙E. lunensis),学名的完整意思是“从月亮谷来的破晓掠夺者”[3]古生物学家相信始盗龙的外表类似所有恐龙的最近共同祖先。它的化石是几组保存很好的骨骼。

描述及行为

它们的身体小型,成长后约1米长,重量估计约10公斤。它是趾行动物,以后肢支撑身体。它的前肢只是后肢长度的一半,而每只手都有五指。其中最长的三根手指都有爪,被推测是用来捕捉猎物。科学家推测第四及第五指太小,不足以在捕猎时发生作用。

始盗龙可能主要吃小型的动物。它能够快速的短跑,当捕捉猎物后,会用指爪及牙齿撕开猎物。但是,它同时有着肉食性草食性的牙齿,叶状齿类似原蜥脚下目的牙齿,所以它也有可能是杂食性动物[4]

早期恐龙

在1991年,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发现始盗龙的化石,化石在阿根廷伊斯巨拉斯托盆地发现。在三叠纪晚期,这地方是一个河谷,但目前成为沙漠。始盗龙的化石是发现于伊斯巨拉斯托组,在同一地层还发现另一种早期恐龙,艾雷拉龙。在1993年,保罗·塞里诺将这些化石正式命名为始盗龙Eoraptor),并认为始盗龙是最早的恐龙[3]。赛里诺认为始盗龙是最早恐龙的原因,除了始盗龙缺乏几个恐龙的专有特征外,还有它们缺乏掠食性动物的特征。不像其他的后期肉食性恐龙,它的下颌没有可调整的关节,用来咬紧大型猎物。此外,它只有一些牙齿是弯曲及有锯齿的。始盗龙属于蜥臀目,它们的臀部结构很像现今的蜥蜴

始盗龙拥有一些草食性的牙齿,及五根已完全发展的手指,都使科学家们认为始盗龙比艾雷拉龙更为原始。只有最近在马达加斯加发现的一些原蜥脚下目,被认为生存年代早于它们。南十字龙的年代可能更早,但体型较大。南十字龙似乎具有一些与原蜥脚类、兽脚类共有的特征,导致科学家们质疑始盗龙的原始程度,以及与其他恐龙之间的关系。在2009年的一个研究,提出始盗龙属于兽脚亚目,演化位置比艾雷拉龙下目衍化,但比腔骨龙原始[5]

始盗龙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恐龙之一[4]。始盗龙在恐龙的演化位置仍未定,可能属于基础蜥臀目或基础兽脚亚目恐龙[6]。保罗·塞里诺在1993年命名始盗龙时,根据五根据有功能的手指与其他特征,将它们归类于兽脚亚目[3]。在2011年的曙奔龙命名研究里,提出始盗龙是种基础蜥脚形亚目恐龙,因为它们有这个演化支的特征[7][8]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将始盗龙从兽脚亚目归类于蜥脚形亚目是过于急躁的结论[8]。Nesbitt等人在命名邪灵龙时,也将始盗龙归类于兽脚亚目[9]。2011年的另一份研究,则认为始盗龙属于真蜥臀类,亲缘关系接近蜥脚形亚目、兽脚亚目,但太过原始而无法归类于两个演化支之一[1]

生活习性

始盗龙那锯齿状的牙齿毫无疑问向大家表明了它肉食恐龙的身份,而且它拥有善于捕抓猎物的双手,从始盗龙的前肢化石,我们可以推测,始盗龙有能力捕抓并吃掉同它体型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虽然我们不能精确地重现这种恐龙的攻击行为和捕食过程,但是从它那轻盈矫健的身形就不难想象到,始盗龙能够进行急速猎杀,它的食谱肯定不仅仅限于小爬形动物,可能还包括最早的哺乳类动物。

参考文献

  1. 1.0 1.1 Apaldetti, C; Martinez, RN; Alcober, OA; Pol, D. A New Basal Sauropodomorph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Quebrada del Barro Formation (Marayes-El Carrizal Bas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PLoS ONE. 2011, 6 (11): e26964. doi:10.1371/journal.pone. 
  2. Alcober, Oscar A.; and Martinez, Ricardo N. A new herrerasaurid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Ischigualasto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Argentina. ZooKeys. 2010, 63 (63): 55–81. PMC 3088398可免费查阅. PMID 21594020. doi:10.3897/zookeys.63.550.  [1]
  3. 3.0 3.1 3.2 Sereno, P., Forster, Rogers and Monetta, (1993). "Primitive dinosaur skeleton from Argentin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Dinosauria." Nature, 361: 64-66.
  4. 4.0 4.1 Paul G.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68.
  5. Nesbitt, S. J., Smith, N. D., Irmis, R. B., Turner, A. H., Downs, A., and M. A. Norell. 2009. A complete skeleton of a Late Triassic saurischian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dinosaurs. Science 326:1530-1533.
  6. Nesbitt, S. J.; Smith, N. D.; Irmis, R. B.; Turner, A. H.; Downs, A.; Norell, M. A. A complete skeleton of a Late Triassic saurischian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dinosaurs. Science. 2009, 326: 1530–1533. 
  7. R.N. Martinez et al. A basal dinosaur from the dawn of the dinosaur era in southwestern Pangaea. Science, Vol. 331, January 14, 2011, p. 206.
  8. 8.0 8.1 Kaplan M, "Move over Eoraptor" , http://www.nature.com/news , 13-1-2011.
  9. Bergman D.S., Sues H-D. (2011), "A late-surviving basal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atest Triassic of North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published online 13-4-201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