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仁王护国经》,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经》等[1](Karunika-rāja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是法华宗崇尚的护国三经之一。“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称为王。” “般若是能护。仁王是所护。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隐。”[2]

内容

  • 序品第一。佛在鹫峰,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毛孔放光,普照十方,菩萨前来集会。
  • 观如来品第二。说护佛果护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为之印可。
  • 菩萨行品第三。
  • 二谛品第四。
  • 护国品第五。
  • 不思议品第六。
  • 奉持品第七。有金刚手菩萨所说咒。
  • 嘱累品第八。

翻译版本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现存两种译本:

  1.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失译,一卷。《出三藏记集》列为失译经,《历代三宝纪》、《开元释教录》称是鸠摩罗什[3][4]
  2. 765年 (唐代宗永泰元年),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前有《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唐代宗作。 “文更顺畅最宜流通。”[5]

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述玄奘说,谓西方未闻有此经本,是则本经梵本之有无亦成问题。

注解

先后有吉藏圆测、善月、良贲等作疏。另有不空译《仁王般若念诵法》、《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介绍念诵仪轨。现代著作有释圆瑛,《仁王护国经讲义》等。

参考文献

  1.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1〈4 二谛品〉:“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CBETA, T08, no. 245, p. 829, c16-21)
  2.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1〈1 序品〉:“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称为王。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以道治国故也。若望般若。般若是能护。仁王是所护。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隐。若以王能传法。则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也。”(CBETA, T33, no. 1705, p. 253, b29-c4)
  3. 《历代三宝纪》卷8:“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别录。第二出。与晋世竺法护出者文少异)”(CBETA, T49, no. 2034, p. 78, a23-24)
  4. 《开元释教录》卷14:“仁王般若经一卷 右前后三译。一本在藏。二本阙。”(CBETA, T55, no. 2154, p. 626, b13-15)
  5. 《阅藏知津(第6卷-第44卷)》卷23:“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二卷) (有代宗序) (南流北温)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序品第一。佛在鹫峰,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放毛孔光,普照十方,菩萨来集。 观如来品第二。说护佛果护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印之。 菩萨行品第三。二谛品第四。护国品第五。不思议品第六。奉持品第七。有金刚手菩萨所说咒。嘱累品第八。 文更顺畅最宜流通。”(CBETA, J32, no. B271, p. 93, b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