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鸠摩罗什
克孜尔千佛洞前的鸠摩罗什像
出生公元344年[1]
于西域龟兹国
圆寂公元413年(姚秦弘始十五年)旧历4月13日
草堂寺
著名成就翻译经典
头衔三藏法师
徒弟与学生四圣:道生僧肇道融僧叡
道融慧观等三千余人
著作大乘大义章
译作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有名的有
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中论》、《大智度论
鸠摩罗什译版《佛说阿弥陀经
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

鸠摩罗什梵语कुमारजीवIASTKumārajīva;344年-413年[1]),又译作“鸠摩罗什婆”(上古汉语拟音:Ku-māl-rāl-ɡjub-bāl)、“鸠摩罗耆婆”,意为“童寿”,常略称为“罗什”;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龟兹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译师。译著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论》、《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等等。

生平

鸠摩罗什生于龟兹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一带),其父鸠摩罗炎是来自罽宾国(今克什米尔)的卿相世家后裔,其母是龟兹王的妹妹耆婆。[2]

七岁时同母亲一同出家,开始学习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日诵经千偈,每偈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时人誉为“神童”。

九岁时,与母亲一同前往天竺(今印度)北部的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学法,向小乘教论名僧盘头达多学习小乘经典,[3]三年大成。随后与母耆婆返国,在月支北山时路遇不知名的修行僧预言:“子若行至三十五,仍未破戒者,将与教化阿育王优波掘多般宏扬佛法”。[4]

十三岁,至疏勒登高座讲法。得知父鸠摩罗炎病殁后,拜须利耶苏摩为师转学大乘佛教、主要研究了中观派的诸多论著,并由须利耶稣摩亲自传授《法华经》等经典。二十岁(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就在龟兹王宫受比丘戒中最高级别的具足戒[5],受戒后即从卑摩罗叉学习《十诵律》[6]

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纯昙充等自龟兹归来,称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深明大乘佛学。长安高僧道安力劝苻坚延请罗什入中土。苻坚求之不得,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将吕光领兵七万出西域,伐龟兹。

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俘获罗什,因吕光的胁迫,被迫娶龟兹王女阿竭耶末帝,并赐醇酒,淫、酒双戒俱舍。吕光部队回程途中,鸠摩罗什预测将有山洪,吕光不以为然,后因确有山洪而惧怕鸠摩罗什,不久前秦灭亡,吕光称凉王。此后18年间,被吕光、吕纂软禁在凉州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攻灭后凉吕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罗什抵长安,以国师之礼待之,信徒数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7],鸠摩罗什育有二子[8],又在姚兴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9]此后在俗10年间,潜心钻研佛学,将梵文经卷译成汉文,他在译经之暇,还常在逍遥园澄玄堂及草堂寺讲说众经。[10]

卑摩罗叉长途跋涉于弘始八年(406年)来到长安,一方面是听到鸠摩罗什已经到了后秦长安,展开译经弘法的事业;一方面是希望戒律的学习能够在中原传播开来。[11]两人会面,鸠摩罗什以师礼待之,自龟兹被吕光灭国(382年)算起,师徒时隔24年在3千公里之外重逢。

弘始十五年(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圆寂,临终前他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 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果然火化之后“薪灭形碎,唯舌不灰”。[12]

译经事业

鸠摩罗什的译经原则,以保留原意和原典的诗歌性质为主,将原典的诗歌用汉文重写,而不是逐字逐句翻译。曰“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13]

鸠摩罗什的译经几乎触及佛教庞博经文的各个方面:大乘经典的新译或较准确的重译,关于戒律的经文、小乘教派经本、经院学说与玄学的巨著,鸠摩罗什将3-4世纪出自大乘而以某种辩证法为基础的中观学派介绍到中国。[14]唐朝玄奘等人的译经被称为新译,此前的鸠摩罗什等翻译的经卷被称为旧译

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经典的贡献巨大。罗什于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译经, 依据南朝梁代僧祐于《出三藏记集》为鸠摩罗什所作传记,他一生译经三十二部,加上二部阙失和一部非主译实际收录三十五部[15],至唐朝智昇开元释教录》,依据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等的记载,增加为总共译经七十四部,智昇见到了其中的五十二部三百〇二卷,有《金刚经》、《阿弥陀经》1卷、《坐禅三昧经》3卷、《法华经》7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27卷、《维摩经》3卷、《大智度论》100卷、《中论》4卷等。此外还有,与庐山慧远的书信问答集《大乘大义章》3卷,弟子僧肇编撰的《注维摩诘经》10卷遗世。

入室弟子有僧肇僧叡道生道融慧观等三千余人,后世有什门四圣、八俊、十哲之称。他翻译的经卷准确无误,对后世佛教界影响极为深远。并留有“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赞宁称赞鸠摩罗什翻译《法华经》“有天然西域之语趣”[16],《金刚经》虽有众多译本,在佛教界一向传诵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鸠摩罗什的译文已臻于精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四字句为主的行文体制,称“译经体”。胡适在《佛教的翻译文学》一文指出:“在当日过渡时期,罗什的译法可算是最适宜的法子。”[17]

陈寅恪推崇鸠摩罗什,认为他的译经艺术实优于玄奘,有三个特色:“一为删去原文繁重,二为不拘原文体制,三为变易原文”[18]

弘始四年,鸠摩罗什应姚兴之请开始译经,最早译出的是《阿弥陀经》,接着开始翻译《大智度论》、《百论》等大乘经典。 [19]

鸠摩罗什于所组织和主持的译场,邀请了高僧一起参与翻译、重译《大品般若》,译出了《法华经》、《维摩诘经》等重要的大乘经典。[19]

鸠摩罗什翻译佛学经典,在于翻译的文体上,创造具有外来语和华语融合的新文体,所翻译的经论为中国佛教徒所乐诵,也对后来的佛教文学有着重大的影响。[19]

佛教公案

在《南山感通传》有以“七佛以来,译经师”,来说明鸠摩罗什大师对佛教史上译经之功德;《法华经显应录》也引文《南山感通传》中天人费氏道:“什公聪明,善解大乘,彼自七佛以来传译,得法王之遗寄也。”不过其实鸠摩罗什的经文都是经过僧肇润文才使得罗什的翻译的经文流通。 《感通录》里的另一个问答,道宣律师问:世间人常常议论鸠摩罗什大师的戒律清不清净,这就是鸠摩罗什大师的母亲对他说的:你到震旦国,对自己不利。 [20]

当吕光占领龟兹国的时候,用尽手段逼着鸠摩罗什大师跟龟兹国王的女儿在一起;[20]到了姚秦,姚兴觉得鸠摩罗什智慧太高了,得有后代来遗传,便不让鸠摩罗什大师住僧房,让他住在逍遥园。

费氏天人说:“不须相评,非悠悠者所议。”说明了不是一般人所能评议的。“罗什师今位阶三贤,所在通化”,就是位证三贤,是三贤位的菩萨[20] 三贤位就是阿鞞跋致菩萨,智慧广大,游戏神通,种种善巧方便;鸠摩罗什大师为了弘扬佛法,忍辱负重,哪是要去破戒呢?

佛教“罗什吞针”的公案,鸠摩罗什大师中的八百沙门,觉得法师住在逍遥园,天天跟美女在一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21]  鸠摩罗什于是召集众僧,示以一满钵的针说:你们若能与我同样,将一钵银针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们娶妻蓄室。否则,绝不可学我的样子,说罢,竟将一钵银针吃到了肚里。诸僧见大师有此异能,皆不敢效仿,罢却了娶妻之念。[21] 

鸠摩罗什后于每次登座讲法,对大众所说的一个比喻“如臭泥中生莲华,但采莲华,勿取臭泥。”鸠摩罗什在临终时发愿,我所翻译的经典流传后世,弘通永远,今在众人面前发诚实誓,如我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谬的话,“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20]鸠摩罗什于圆寂时,如是做到了所发誓愿“薪灭形碎,唯舌不灭”。圆寂后荼毗显现了金刚不坏的舌舍利,现甘肃省武威市,建有鸠摩罗什寺及舌舍利塔的供奉。[21] 

注释

  1. 1.0 1.1 鸠摩罗什法师 灵山海会
  2. 《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父鸠摩罗炎,聪懿有大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其名,郊迎之,请为国师。王有妹,年二十,才悟明敏,诸国交娉,并不许,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
  3. 《高僧传》卷第二:“什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
  4. 《高僧传》卷第二:“至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诸国皆聘以重爵。什并不顾。时什母将什至月氏北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掘多无异。”
  5. 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 北京佛文化网,2017年9月19日
  6. 鸠摩罗什 中文百科专业版
  7. 《资治通鉴》卷一一四记载:“秦王兴,以鸠摩罗什为国师,奉之如神!亲帅群臣及沙门听罗什讲经。又命罗什翻译西域经论三百余卷。大营塔寺。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8. 《晋书·罗什传》:罗什“尝讲经于草堂寺,(姚)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有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
  9. 《晋书》卷九五《罗什传》
  10. 鸠摩罗什-历史记载. 草堂寺佛教网. [2013年3月31日] (简体中文). 
  11. 《高僧传》卷2:“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又欲使毘尼胜品复洽东国,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以伪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
  12. 《高僧传》卷第二。
  13. 高僧传‧鸠摩罗什传》
  14. 谢和耐. 中国社会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年1月: 191. ISBN 9787010086286 (简体中文). 
  15. 僧祐出三藏记集》:“新大品经二十四卷……新小品经七卷……新法华经七卷……新贤劫经七卷(今阙),华首经十卷……新维摩诘经三卷……新首楞严经二卷……十住经五卷……思益义经四卷……持世经四卷……自在王经二卷……佛藏经三卷……菩萨藏经三卷……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无量寿经一卷……弥勒下生经一卷,弥勒成佛经一卷,金刚般若经一卷……诸法无行经一卷,菩提经一卷……遗教经一卷……十二因缘观经一卷(阙),菩萨呵色欲一卷……禅法要解二卷……禅经三卷……杂譬喻经一卷……大智论百卷……成实论十六卷,十住论十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百论二卷……十诵律六十一卷(已入律录),十诵比丘戒本一卷,禅法要三卷……右三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晋安帝时,天竺沙门鸠摩罗什,以伪秦姚兴弘始三年至长安,于大寺及逍遥园译出。”
  16. 《大正藏》,50: 724
  17. 胡适,《白话文学史第一篇》,远流出版社,1986,页171。
  18. 胡适,《白话文学史第一篇》,远流出版社,1986,页172。
  19. 19.0 19.1 19.2 鳩摩羅什的奇特遭遇. [2019-09-24]. 
  20. 20.0 20.1 20.2 20.3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鸠摩羅什大師. [2019-09-25]. 
  21. 21.0 21.1 21.2 佛教故事:和尚被迫娶妻 吞针以示正法. [2019-09-25]. 

参考文献

  • 龚斌,《鸠摩罗什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ISBN 978-7-5325-6844-4
  • Nattier, Jan. The Heart Sutra: A Chinese Apocryphal Text?.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 15 (2), 153-223 (1992).
  • Puri, B. N.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Delhi, 1987 (2000 reprint)

参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