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释吉藏(549年—623年),俗姓,名吉藏,生于南朝梁金陵(今中国南京),隋唐佛教比丘,为三论宗的代表人物、三论学说的集大成者。家族来自安息国,具有外国血统,当时人称胡吉藏。曾在浙江会稽的嘉祥寺,长期宣讲佛法,名盛一时,被尊称为嘉祥大师嘉祥吉藏

生平

吉藏家族来自安息国,因为躲避仇人而搬迁至南海,后来又搬到金陵。549年(梁武帝太清三年),吉藏在金陵出生。吉藏的父亲是个虔诚佛教徒,后来出家为僧,法名道谅。年幼时,曾随其父道谅,去会见真谛大师,真谛为他取名为吉藏[1]。道谅也常带吉藏去兴皇寺,听法朗大师讲佛法。七岁时,吉藏跟着法朗出家、学法。

吉藏天资聪颖,悟解灵敏。十四岁开始学《百论》,十九岁时可以在众人面前,覆述法朗讲过的法语。二十一岁,吉藏受具足戒之后,名声逐渐变高,深受南陈桂阳王的信奉。隋朝平定百越之后,吉藏往东游行,在浙江会稽的秦望山嘉祥寺居住下来,于此说法十五年,并为《法华经》作章疏。597年(隋开皇17年),致书于天台智𫖮大师,邀请他前来宣讲《法华经》,但智𫖮大师因病无法前往,不久即病逝。

开皇末年,隋炀帝为太子时,设置了四个道场。606年(隋大业二年),吉藏奉命住持扬州慧日道场,并给予丰渥的奖赏,在此时写作了《三论玄义》一书。他在此时与僧粲论师进行辩论,往复四十余次,最后获胜,声名因此更盛。隋炀帝后来又在首都长安设立日严寺,请吉藏前往居住。

619年(唐武德二年),唐高祖成立十大德来管理众多僧众,吉藏成为十大德之一,曾经居住过实际寺与定水寺。唐齐王李元吉钦佩吉藏的风范,请他当自己的老师,邀请他进入延兴寺。623年(武德六年)五月,过世,享年75岁。

师承

吉藏的业师兴皇法朗辽东僧朗大师的再传弟子。因当时辽东属于高丽,僧朗大师又被称为“高丽朗”,对华严、三论有深入研究。南朝齐建武(494年─497年)年间,僧朗大师到达江南,隐居于摄山(即栖霞山),梁武帝派了僧诠等十人,去向他学习三论,三论宗也随之光大。僧诠大师后住摄山止观寺,终身不下山,同样致力于华严、三论的研究。兴皇法朗,长干智辩,禅众慧勇,栖霞慧布都是僧诠大师的得意门徒。 兴皇法朗大师宏法二十五年,使三论学说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思想界的主流之一。

学说

吉藏发扬龙树提婆的三论(《中论》、《十二门论》与《百论》)教义,成为中国佛教三论学的集大成者。他自许为“关中旧说”与“关河旧义”的承继者,“关河”语出梁武帝〈注解大品序〉中“关河旧义”,“关河”指罗什僧团所在的长安乃居“关中”,临“渭河”[2]

“关河旧义”主要指关河的般若学,仍依罗什所传的“实相”为核心,其外为《大品》、《小品》、《大论》、《中论》及《十二门论》等经论,并进而以此“般若”通贯《法华》、《维摩》等经及“涅槃”、“法身”等佛教课题,不同宗派兴起后各经自为一义学体系”。

弟子

根据佛教僧传纪载,吉藏的弟子有:慧远、嘉祥寺智凯、定水寺智凯、硕法师、智命、慧灌等人。其中的慧灌,是名高丽僧人,后来到日本弘传三论学说,成为日本三论宗的初祖。

著述

吉藏生平有40多部的著述[3],目前还有27部流传,除了三论的疏章(如《三论玄义》)之外,其他还包括《华严游意》、《法华游意》、《法华玄论》、《大品广疏》、《仁王疏》、《维摩义疏》、《涅槃疏》、《胜鬘宝窟》、《大乘玄论》、《二谛章》等著作。

吉藏的著作,注引广泛,记录了许多吉藏以前的佛教发展史实资料,是后人研究佛教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续高僧传》卷11〈唐京师延兴寺释吉藏传〉:“释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见于真谛。仍乞詺之。谛问其所怀。可为吉藏。因遂名也。”
  2. 吉藏《百论疏》:“此论本是长安旧义。昔在江左,常云关河相承,晚有所得,人不学斯论,多是相著。”
    吉藏《大乘玄论》:“前读关河旧序。如影、叡(昙影、僧叡)所作。所以然者。为即世人云。数论前兴。三论后出。欲示关河相传,师宗有在,非今始构也。”
  3. 安远《三论宗章疏》:“法华义疏十二卷……法华新撰疏六卷……法华统略三卷……法华游意一卷……涅槃义疏二十卷……涅槃游意一卷……维摩略疏五卷……维摩广疏六卷……胜鬘经宝窟三卷……金光明经疏一卷……金刚般若疏四卷……大品般若略疏四卷……大品般若广疏十卷……大品般若游意一卷……盂兰盆经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华严经游意一卷……仁王经疏二卷……观无量寿经疏一卷……法华论疏三卷……中论疏十卷……中论玄一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二卷……十二门论略疏一卷……三论序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法华玄论十卷……大乘玄论五卷……二谛章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