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鄂伦春族
孟金福(1927-2000)
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之一
總人口
约8700人
分佈地區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語言
鄂伦春语汉语
宗教信仰
传统上普遍信仰萨满教,现已几近消失
佛教
相关族群
鄂温克族赫哲族

鄂伦春族鄂伦春语Oroqen满语ᠣᡵᠣᠨᠴᠣ穆麟德Oronco[来源请求])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使用鄂伦春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小兴安岭中。人口约8700人(2010年)。“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鄂伦春族人过去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历史

公元5世纪前,古鄂伦春人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氏族按照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沿水居住。史书記載的“沃沮”、“乌素固”、“靺鞨”、“鉢室韋”等都與鄂伦春族有關。三國志:“无大君主,有邑落长帅。”,《魏志》曰:‘东沃沮……无大君王,世世有邑长。……今诸邑落渠帅称三老臣,句丽置其中大人为使,又置大家以统之,税其貂布食物、美女婢妾。’

5世纪初,鄂伦春人進入氏族封建制,其生产生活领地的划分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

有觀點认为遼國之前鄂伦春族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还包括渤海国粟末靺鞨族(渤海人)人。渤海国灭亡后西迁的“乌素固”人、“移塞没”人、“西室韦人”,是那些迁移到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乌古人,也就是鄂伦春的先民。他们语言与鄂温克人一样是北通古斯语。他們分庫馬爾與畢拉爾二部落,下有氏族。也有使馬與使鹿之分。

在偽滿洲國期間,鄂倫春族人口大幅減少。日本人在他們中間分發鴉片,對部分社區成員進行人體試驗,再加上流行病的發生,導致他們的人口減少,只剩下1000人。日本人禁止鄂倫春族與其他民族交流,並強迫他們為他們獵殺動物,以換取有時不足以生存的口糧和衣服,導致飢餓和暴露而死亡。作為控制手段,鴉片被分發給18歲以上的鄂倫春族成年人。在阿里河被鄂倫春獵人打死2名日軍後,日軍毒死了40名鄂倫春人。日本人還在戰爭中強迫鄂倫春人為他們而戰,導致鄂倫春人人口減少。即使是那些避免被日本人直接控制的鄂倫春族,也發現自己面臨著抗日力量的衝突,導致這一時期的人口下降。

语言

鄂伦春语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埃文基次语支。元音根据舌位分阴、阳两类,有元音和谐名词有两对动词人称范畴和丰富的。没有文字[1][2]

鄂伦春语已经成为濒危语言。1980年代末的调查显示,鄂伦春族只有51%的人仍使用鄂伦春语;聚居区的生活用语仍以鄂伦春语为主。2000年的调查显示,鄂伦春自治旗的7个鄂伦春族聚居的猎民村中,完全、熟练掌握鄂伦春语的不到40%,半数以上集中在30岁以上人群中;完全不懂鄂伦春语的超过40%,10岁以下的人群有94%完全不懂鄂伦春语。[3]2007年的调查显示,鄂伦春族内部通用的交流语言已经变为了汉语,鄂伦春语成为50岁以上人群内部使用的“专利语言”。[4]

人口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全国共有鄂伦春族8659人:[5]

聚居区域

鄂伦春族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一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

此外另有6个鄂伦春民族乡:南木鄂伦春族乡(内蒙古扎兰屯市)、新生鄂伦春族乡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黑龙江黑河市)、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大兴安岭地区)。

来源参考

  1. 鄂伦春语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7版,2013年)
  2. 鄂伦春语、鄂伦春族、通古斯语支.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3. 徐世璇,关红英. 鄂伦春语使用现状分析. 满语研究. 2001, (1): 133–137. 
  4. 哈斯巴特尔. 关于鄂伦春语濒危现象的探讨. 满语研究. 2008, (1): 24–33. 
  5.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国家统计局. [2015-05-1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