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不转换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欧洲
面积10,180,000平方公里(3,930,000平方英里)
人口742,073,853
(2017年; 第3[1]
人口密度72.9每平方公里(189每平方英里)(第2)
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19.7 trillion (2016,3rd)
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25.9 trillion (2016,3rd)
居民称谓欧洲人
国家及地区44个联合国成员国和5个有限承认国家
属国4个属地
语言~225种语言[2]
时区UTC-1UTC+5
最大城市
  1. 土耳其 伊斯坦堡 [注 1]
  2. 俄罗斯 莫斯科
  3. 法国 巴黎
  4. 英国 倫敦
  5. 西班牙 馬德里
  6. 西班牙 巴塞隆納
  7. 俄罗斯 聖彼得堡
  8. 意大利 羅馬
  9. 德国 柏林
  10. 意大利 米蘭
  11. 乌克兰 基輔
  12. 希腊 雅典
  13. 波兰 華沙
  14. 比利时 布魯塞爾
  15. 荷兰 阿姆斯特丹
  16. 葡萄牙 里斯本

欧罗巴洲现代希腊语Ευρώπη[注 2]),简称欧洲,是位于欧亚大陆西北部的一个,面积約10,180,000平方公里(3,931,000平方英里),人口達742,073,853(2017年)[1],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北美洲相望,北接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欧亚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名称

欧洲名字的来历可能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叫做欧罗巴的女子,她受到变成公牛的宙斯的引诱。[3]一个更学术性的说法是:这个词可能来源于闪族语,表示“日落之地”[4]

而中文中的欧罗巴一词,是在由16世纪利玛窦所翻译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所率先使用的[5]

自然地理

范围与基本特征

地形与地貌

歐洲的地形樣貌頗為豐富。

東歐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地形,歐洲東南界為大高加索山脉,其主峰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其餘歐洲地區除法國荷蘭比利時等沿海地區有大片的平原外,其餘多為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地交錯分佈的地形,阿爾卑斯山山脈橫亙歐洲中部,法國西班牙安道爾庇里牛斯山山脈為界,北歐則多冰河地形,有許多冰河切割消溶入海後所造成的峽灣地形,冰島則除了冰河地形以外有很多火山地形。

大地构造与地质

氣候

歐洲緯度是在北緯35度以北,大部分屬溫帶氣候,並向北延伸至北極圈,故北歐西部及南部屬温帶氣候。整个欧洲不存在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酷暑区,亦不存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酷寒区,灾害性天气亦较其他各洲少。

在西風的吹拂及洋流的調節之下,西歐北欧西部沿海的氣候是全球正偏差最大的區域,因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經,故此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人居住,多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

東歐則屬温带大陸性湿润氣候,年溫差较西欧大,但仍较同纬度的东亚大陆小。南歐緊鄰地中海,夏乾冬雨,因為夏天副熱帶高壓壟罩,冬天西風吹拂。而北冰洋沿岸地区属苔原气候

水文

歐洲流經數國的大河有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奥得河等。此外主要河流還有法國境內的塞納河卢瓦尔河加隆河等、俄國境內的伏尔加河第聶伯河烏拉爾河、英国境内的泰晤士河、意大利境内的波河等。

除了河流,歐洲有許多湖泊。其中冰河所遺留下的冰蚀湖使芬蘭被稱為千湖之國。

矿产与能源

土壤与生物

历史

根据这两、三百年的考古发掘,证实欧洲(包括英国等地)在舊石器时代已经有人類活动。

公元前4000年-前26世紀,西欧凯尔特人就出现巨石文化,现在还留有欧洲巨石建筑遗迹

古代历史:公元前二千纪—公元476年

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人的祖先就定居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它也成为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并且逐渐發展出城邦文化。

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过后,古希腊本土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其文化影响力继续扩大,

公元前3世纪,希腊边境馬其頓王国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和波斯,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亞洲和非洲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给人类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公元前27年,古罗马兴起,成立羅馬帝国,成为一个统治欧洲、西亚北非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海。亚平宁半岛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

公元1世纪后,基督教逐渐在罗马境内传播开来。

313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取得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3世纪後期,罗马帝国逐渐衰弱。 376年,匈人擊敗東哥德王國,哥德人被迫渡過多瑙河進入西羅馬帝國。 395年,分裂成为東、西两個帝国。北欧日尔曼人东欧斯拉夫人相继兴起。

4世紀,來自東方的匈人迫使東歐各族不斷向西遷移。 436年,西哥德人滅亡西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纪。 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最後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所滅。

中古历史:公元476年—1453年

中世纪时期,许多民族相繼建立王國,採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基督教教會遂逐漸成為社會上安定人心、救濟民眾的重要機構。修士的虔誠服務、默默行善及清高廉潔的形象,對傳布基督信仰助益甚多。

8世紀,查理曼建立查理曼帝國。843年,即分裂。该帝国的東半部发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雛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

天主教教會在西歐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尤其是南欧东欧遭受亚洲游牧民族的多次入侵,比如阿拉伯人马扎尔人阿瓦尔人蒙古人土耳其人。

近代历史:1453年—1914年

14世纪开始,在西欧和南欧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非洲美洲亚洲

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6世纪,原来统治德意志、西班牙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的哈布斯堡王朝衰落,最终在三十年战争中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1667年到1763年,是新興的英国、法国、荷蘭三強鼎立,一共爆发六次战争:法国西班牙——荷兰的遗产战争(1667年~1668年)、法国与荷兰的法荷战争(1672年~1678年)、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大同盟战争(1688年~1697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年~1713年)、英国——奥地利与法国——普鲁士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和英国——普鲁士与法国——奥地利——俄国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这些战争的最后结果:英国击败法国和荷兰,夺取大片海外殖民地,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崩溃,最终爆发震撼世界的法国大革命

17世纪末,英國政治上發生光榮革命。18世纪,英國開始工业革命,隨即影響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

義大利德國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掠奪全世界的資源。

现代历史:1914年至今

20世纪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欧洲变为战争策源地,发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欧洲遭受很大的创伤并喪失世界霸權。歐洲國家陸續喪失其殖民地統治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间,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又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1950年代开始,出现以美國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及以蘇聯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缔约国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

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政治经济阵营:东欧的共产主义和西欧资本主义

到1990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的社會主義國家重新回歸資本主義

人口

歐洲的人口約有7.28億人(2005年數據),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1%。其平均人口密度居各大洲的第一位。目前歐洲各國多面臨生育率下降及人口老化的問題,而推行各種政策以使人口正常成長。

年份 人口(單位:萬人)
1950 5 4740.5
1960 6 0440.6
1970 6 5586.2
1980 6 9243.5
1990 7 2139.0
2000 7 2846.3
2005 7 2838.9

來源:UNPP

人口分布

人口结构与变化趋势

人口迁移

民族与语言

欧洲各民族主要是属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超过90%的欧洲居民),最为广泛使用的有波罗的语族、罗曼语族、日尔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凯尔特语族以及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也有从东方迁徙过去的使用乌拉尔语系语言的各民族和古老的巴斯克民族,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尚有一部分使用阿尔泰语系的民族。基本是以民族国家划分,有的生活在不同国家的操同一语言的人群承认属于同一民族,但有的不愿意承认,只强调自己是那一国家的人。

欧洲人分屬多個不同的語族,其中有:

聚落与城市化

政治

国家和地区

(須注意的是,此分區方法並非唯一,根據地理、政治、文化等考量,可能會有不同的分區方式)

政治制度

歐洲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發源地。在政治制度方面,無論是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憲制內閣制)、雙首長制等均源自於歐洲,世界各國普受影響。

在政治色彩上,歐洲政治思潮從左到右,一列俱全,諸如無政府主義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保守主義君主主義、乃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均在歐洲政治史上扮演一定角色,此較諸其他各大洲,是為歐洲獨特之處。現在歐洲某些國家左派右派輪流執政,形成鐘擺效應也為頗值關注。

地缘政治

现在的欧洲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发展加强欧洲一体化,現時欧盟更為一個超國家組織,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冷战结束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开始浮现出来。除美國以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主要是由歐洲各國所組成。

目前歐洲在聯合國共有44個會員國,其中英、法、俄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欧洲一体化

歐盟的旗幟

欧洲一体化是当代欧洲政治的独有特征。在政治组织方面,1993年正式诞生的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拥有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等组织机构,其各成员实际上同处一个松散的邦联内。在经济与通货方面,2002年启用的欧元目前是20个国家共同的法定货币。在人员流动方面,1985年的《申根协定》要求其签署国取消相互间的边境检查,现已有27个国家成为申根国。欧洲许多国家政治倾向相似的政党之间也组成各自的联盟,例如歐洲人民黨欧洲绿党欧洲自由民主改革党歐洲左派黨歐洲民主黨歐洲自由聯盟等。

经济

资本主义最早从欧洲发展起来,其工业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是各洲中最高的。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属发达国家,其中以北欧、西欧和中欧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随着欧盟的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1979年3月13日开始在欧洲共同体内部使用欧洲货币单位作为计价结算的一种货币单位。现在歐元(€,ISO 4217碼EUR)是目前歐盟28個會員國中的18國(也有這18國以外的國家,已經是31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貨幣)所使用的貨幣。歐盟各國對於是否加入歐元區皆有自身利益的考量,目前有一半以上的歐盟會員國仍發行自己國家的货幣,並未加入歐元區的行列,例如:英鎊等。歐元區是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歐元區經濟的榮枯深深地影響著全世界的景氣。

在欧洲一些传统产业中,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很高。全洲耕地总面积约2.9亿公顷,农业人口比重为15%。但是由于人口稠密,消费高,大多数国家粮食不能自给。欧洲的工业产值是各洲中最高的,交通运输业極其发达,全洲有35万千米铁路公路总长420万千米;海运总吨位约占世界的45%,具有很强的外贸经济的特点。此外,欧洲航空业旅游业也很发达。

教育与文化

所有欧洲国家的公民都要接受义务教育,或者至少是接受某种教育培训。欧洲的义务教育大概从6、7岁开始,一直持续到15、16岁。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基础教育的时间大概只持续四到五年,而在少数国家,却需要七八年。基础教育完成之后,学生所继续接受教育的高一级的学校就有多种类型了,有继续为高等学校预先培养人才的文理中学,还有一些技工学校。与此同时,在许多国家还有许多很有名望的高等专科学校综合性大学,接纳那些已经完成初中等教育的学生。在这种教育体制的促进下,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文盲率都很低。

雕刻艺术建筑美术文学以及音乐都是在欧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东西。许多城市,比如倫敦巴黎维也纳罗马柏林以及莫斯科等,今天都是在作为首都的同时,也被视作该国的文化中心。此外,在许多城市还有很多重要的剧院、博物馆、交响乐团以及其他很重要的文化设施。

古代文化

欧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欧洲史前美术体现了欧洲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的成就,其中欧洲旧石器时代艺术是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真正的艺术品。此外欧洲史前器具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被学者们称之为活动艺术。

11~17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奠定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欧洲各国在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也很紧密。

在文化方面,1950年创立以西欧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广播电视机构为主的欧洲广播联盟。1957年8月21日创立的欧洲新闻社联盟增进各国新闻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技术方面,由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荷兰丹麦意大利瑞士8个国家共同经营的欧洲南天天文台是位于南半球的大型综合性天文台,其研究课题几乎涉及天文学的各个领域。1973年由30多个国家建立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促进欧洲各国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迅速发展。1975年5月30日由欧洲多个国家组成的欧洲空间局在航天领域很有竞争力。

宗教

欧洲的人口中,72%主要是信仰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以及东正教);8%信仰伊斯兰教,其中大多数在俄罗斯生活(两千五百万),除此之外,在土耳其(590万)、法国(550万)、德国(320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阿尔巴尼亚(140-250万)以及意大利(110万)等欧洲广大地区都有穆斯林分布,西欧的穆斯林主要为移民;仅有少于1%的欧洲居民信仰犹太教(将近200万人)。其他的宗教(如印度教佛教等)也都仅有低于1%的信徒。

注释

  1. 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二人口居住在欧洲,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
  2. 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现代希腊语Ευρώπης

参考文献

引用

  1. 1.0 1.1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7 Revision. ESA.UN.org (custom data acquired via website). 人口增长预测, Population Division. [2017-09-10]. 
  2. Language facts – European day of langages , Council of Europe. Retrieved 30 July 2015.
  3. 各大洲的全称及由来 ,三桥语文网,2006年10月31日
  4. Etymonline: European ,Etymonline,2006年9月10日
  5. 利玛窦世界地图在日本—江静[永久失效連結] 2010年5月6日

来源

网页

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