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彼得一世
Пётр I
沙皇彼得一世1838年肖像
全俄罗斯皇帝
统治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3年98天)
前任无(首任,原为沙皇)
继任叶卡捷琳娜一世
全俄罗斯沙皇国沙皇
统治1682年5月7日-1721年11月2日(39年179天)
1682年5月7日-1696年2月8日(13年277天)与伊凡五世共治
加冕1682年6月25日
前任费奥多尔三世
继任无(成为:全俄罗斯皇帝)
出生(1672-06-09)1672年6月9日
俄罗斯沙皇国莫斯科
逝世1725年2月8日(52岁)
 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
安葬
配偶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
玛尔塔·斯卡乌龙斯卡娅
子嗣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
安娜·彼得罗芙娜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娃
纳塔利娅·彼得罗芙娜
王朝罗曼诺夫王朝
父亲阿列克谢一世
母亲娜塔莉·基里尔洛夫娜·纳雷什金娜
签名彼得一世 Пётр I的签名

彼得一世(俄语:Пётр Первый罗马化Pyotr PyervyyIPA:[ˈpʲɵtr ˈpʲɛrvɨj]),或称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IPA:[ˈpʲɵtr ɐlʲɪˈksʲejɪvʲɪtɕ];1672年6月9日儒略历5月30日) – 1725年2月8日儒略历1月28日))为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沙皇(1682年—1725年),及俄罗斯皇帝(1721年—1725年)。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圣彼得堡,人称“彼得大帝”(俄语:Пётр Вели́кий罗马化Pyotr VelíkiyIPA:[ˈpʲɵtr vʲɪˈlʲikʲɪj])。

简介

彼得一世,乃沙皇阿列克谢娜塔莉·基里尔洛夫娜·纳雷什金娜的长子、阿列克谢的儿子中排名第六。

亲政之路

1682年,彼得的异母兄费奥多尔三世逝世,身后无嗣。彼得的另一名异母兄伊凡五世虽然有更优先的继承权,然而伊凡有严重的身体和精神上的问题,故此波雅尔杜马乃选举时年十岁的彼得为沙皇。同年四月,他的异母姐姐索菲亚·阿列克谢耶夫娜煽动射手卫队暴动,舅舅纳雷什金当着他的面被暴动士兵杀死。

此次暴乱后,伊凡和彼得成为共同沙皇,以伊凡为长;索非亚担任摄政,实际上手掌大权。在朝会时,彼得和伊凡共同坐在王座前部,由彼得与臣民谈话;索非亚则隐于王座背后的座位。王座在彼得一侧的后面有个开口,透过这个开口,索非亚会指导彼得如何应对朝政。

1689年,因为战事失利,彼得开始图谋推翻索菲亚的统治。索非亚乃再次鼓动射手卫队抗命,但彼得在半夜逃往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并在他处召集支持者。索菲亚最终被推翻并软禁于一所修道院中。

1694年,彼得的母亲娜塔莉病死,他才真正掌握了实权。1695年,彼得为了谋求在黑海的出海口而向克里米亚汗国开战。

天命攸归

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病死,彼得最终成为唯一的沙皇。

1697年,为了对抗克里米亚汗国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他隐姓埋名游历西欧各地,并同时派出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寻求西方各国的支持,史称大出使。但其时欧洲各大国的注意力正全集中在西班牙王位继承的争执中,法国与奥斯曼结盟,而奥地利则为了维持自己的战争而不愿意破坏与奥斯曼的和平。虽然没能结成反奥斯曼同盟,但他在荷兰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造船,并目睹了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的盛况,由此定下了日后俄罗斯改革的基石。

1698年夏天,因国内禁卫军谋叛,企图拥立他的异母姐姐索非亚为沙皇,彼得中断游历匆匆回国,不过叛乱在他返抵之前已经被平息了,而索非亚被迫到修院出家。彼得严厉处罚了参加禁军叛乱的人,谋叛者被处绞,尸首示众,禁军本身则被解散。同年,彼得迫使皇后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出家。

彼得大帝即位时的俄罗斯沙皇国,约1700

彼得一世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他最重要的动作是改革军制(俄罗斯以前使用的是蒙古金帐汗国军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首先征召年满十五岁的青年组成名为“达特勤”的志愿军。先受训,后终身服役。直至1874年才改变。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制造与购买武器。彼得一世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在财政和行政改革中一面立足于农奴制,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一面尽量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刷新文化。

1708年,实施地方机构改革,在全国各地设置辖省

1711年,设立元老院,改革货币制度。建圣彼得堡,并于1712年迁都至此。

鹿特丹的彼得像

1718年,设立参议会。同年,卷入阴谋的皇储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死于狱中,之前并未真正出家的废后叶夫多基娅被真正关进修道院。

1721年取消莫斯科牧首一职,代之以神圣宗教会议

经过彼得大帝改革,到1721年与瑞典和谈时,俄罗斯已经成为面貌一新的欧洲强国。

对外方面,1700-1721年发动大北方战争,战胜瑞典,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1722-1723年对波斯战争后,取得里海沿岸一带。并两次对土耳其战争,但未占领黑海港口。为了推行扩张政策,彼得一世不断增募兵,导致国内矛盾尖锐化,激起阿斯特拉罕起义、巴什基里亚人起义和布拉文起义。

首任妻子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生有一子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续妻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生有12个子女,除安娜(嫁给德国霍尔斯坦-戈托普公爵卡尔·弗里德里希彼得三世的母亲)和伊丽莎白两人之外均未活到成年。

其他

  • 彼得大帝喜欢亲率部队作战,第一场战役获胜时,他曾亲率部队接受凯旋,像个士官长。他经常以自己的最高军衔——海军中将而非沙皇自居。
  • 为拓展海权,迎战强敌瑞典,亲自监工设计今天的圣彼得堡
  • 彼得大帝曾乔装成普通人到荷兰学习造船的技巧。
  • 彼得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残酷与不讲情份。他原本很期待自己的大儿子阿列克谢继承皇位,跟他一样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君主,但阿列克谢却只想当个平凡人,后在奥国留学时,想要逃离俄国势力,被半强迫引渡回国,彼得为了孤立儿子,用各种酷刑处死了许多儿子的友人,也作为对儿子的警惕。但阿列克谢却在公开场合发表他将实现不利俄国统治的举措之谈话。这令彼得觉得危险而想处罚他,但他曾答应儿子若其返国就让他过平凡安稳的生活,他感到窒碍难行而把儿子交付由主教、议会、官员及其他要员组成的会议审判,他们却推托说此乃沙皇的家务事。彼得又将其交给由126位法政要员组成的法庭,他们宣布阿列克谢有阴谋叛乱之罪并判处他死刑,但对其的酷刑讯问仍在继续,他只好绝望的供出任何可能的勾结。1718年6月26日,也就是宣判的两天后,虚弱体病的阿列克谢终于捱不住连日的鞭刑,去世于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年二十八。

改革

1696年的画作《征服亚速

在大北方战争期间(1700年-1721年),也就是彼得在位数年后,俄罗斯帝国开始寻求同盟以对抗瑞典,来争夺波罗的海的控制权,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于如果控制该地区,中欧以及东欧也就是囊中之物,这场战争也是损失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消耗了具有象征性的财经资源,也是彼得继承父祖辈行政系统后必须开始集中控制资源[1],在彼得大帝率领国情访问团(Великое посольство)考察诸国政情时,他也顺便和欧洲强权进行外交谈判,以结合反瑞典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势力,他周游西欧各国以求未来一步步的带领俄罗斯进入工业经济的体系,尽管俄罗斯拥有相当庞大的国土以及资源,但是大部分的工厂都有效率低落的弊病,以致于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彼得坚信他这些宏观的改革不只是在增加本身的权力,而是会增进政府的效能并加惠于民。

彼得改革其他的目标包含了减弱贵族的影响力,也就是削弱本土贵族的影响力,他们讲究大斯拉夫主义,和彼得推行的西化运动大相径庭,早在雷帝伊凡在位的时候他们就被削减很多权力,也就是他们力量的核心贵族杜马(Boyar Duma),贵族杜马转为沙皇的咨询机构,仍然保有相当的政治实力,然而彼得认为这样还是不够,贵族依旧是西化以及改革的障碍,于是下令贵族必须纳税以及劳役,而这些税款包含了胡子税。

就像现代俄罗斯大部分的立法系统,彼得改革时编辑一系列的皇家命令以解释法令(俄语:указ;字面上的意思是“强制”),这套制度总共存在于1700年到1721年。

在彼得统治期间俄罗斯的行政体系相较于西欧国家显得落后许多,俄罗斯长期以来采行小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周遭地区组成,这套系统显的资源无法均匀分配,而且笨拙的难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这个陈旧的制度,转而建立辖省制度(guberniyas),而省分如下:莫斯科辖省、圣彼得堡辖省、基辅辖省、斯摩棱斯克辖省、伊尔库茨克辖省、喀山辖省、亚述辖省、西伯利亚辖省[2],1713年谕令成立米斯巴赫(Landrats),该词从德语演变而来意指国会,而每个辖省都有设立,各省总督一共有八到十二名不等的专业工务员协助施政。

1719年执行管理委员会(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新的俄罗斯辖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较为重要的地区得到较多的自治权,而广阔的农村地区由国家直辖。

职级表

忠诚被受质疑的精英以及反对改革的贵族在1722年的声浪达到颠峰,也就是职级表实行的该年,一份正式的阶级清单被用到俄罗斯的军事、政府以及皇家法院,职级表混合许多头衔与尊称的系统而建立,每个阶级都下分很多等级(I到XIV),以表示对沙皇的忠诚度的特殊等级,职级表主要用在军队组织,这也象征了彼得统治时期的现代化与革新。

职级表的建立可以说是彼得改革相当大胆的措施,这直接打击了贵族的权力,并且象征了俄罗斯社会的改变,从前比较高的等级是世袭传承,但职级表建立之后哪怕是个平常老百姓,也会因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艺而进入技术官僚的体系,新一代的技术官僚迅速的取代旧贵族的阶级,并在俄罗斯取得人民的支持,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国革命的时候。

为了应付大北方战争而需要前所未见的经济资源,如此巨大的财政赤字以及老旧的基础建设,意味着国家无法在战时紧迫的情况下筹出那么多军费,彼得的政府被经费的问题喘不过气,只好由国家垄断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例如:盐、酒、橡木以及焦油,彼得也开始从俄罗斯的文化习俗来征税,例如:沐浴、垂钓、养蜂以及蓄胡,并向纸制品课征印花税[3],然而在课征每个新税的时候都会出现漏洞可以钻营,可见这些方式是不够的。

解决的方法是新增一个广义的人头税,这个税目被用来取代向有耕地的家庭征收家庭税,从前几个农户被并成一个家庭征收家庭税,然而现在每个农民被征收74戈比(货币单位)的税金,而且必须以现金给付,但这比取代前的税制更显得沉重,使得1680年到1724年之间国库的款项是以往的六倍之多[4],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1724年压在农民肩上的税捐负担比1680年的要重三倍”[5]。彼得在贸易方面采行保护主义,设置沉重的进口贸易关税,让俄罗斯的产品在有利的状况下销售。

彼得的统治也使农奴丧失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志,他坚定的推行阶级分化的措施且坚信:“把农奴绑在这块(土地)单位上,就好比市民从事贸易或手工业一般,农民是必须束缚于这块土地之上。”[6]彼得赋予地主相当广泛的新权利,包含农奴未经主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农地,另外彼得向工人阶级征收相当多的税目,使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反而转移到工人阶级之上。

彼得也有少数的改革措施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例如他建立了农奴阶级(serfs),也就是国家农民(state peasants),比起其他国家的农奴,他们可以向国家纳税以拥有较多的权利,并且在大城市设立国家批准的手工业商店,这个灵感来自于当时的海权强国-荷兰,这些商店替军队提供工业制品,甚至在后世考据到当时的文献,彼得的顾问团曾建议他废除农奴,赋予农民有限自由的权利,惟真正解放农奴的时候是在两个世纪后的俄国革命[7],然而从后人的眼光看来彼得把农奴和奴隶之间的差别拉开,效果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毕竟农奴在没地主的同意下是没有自由的。

1711年2月22日颁布政令成立国家新的单位元老院,所有的成员都是沙皇彼得一世所任命,这十位成员大都是一开始就与他一起结盟的同路人,元老的进退都必须要皇帝的命令才能生效,元老院无法以任何方式中止运作,是个和帝祚相陪而不间断运作的国家单位,当然在俄国革命后也随着帝国一同赴灭。

以下是首任元老院的成员:

  • 伊万木辛普希金(法官)
  • 吉洪史卓辛夫(贵族)
  • 普洛高理辛(王子)
  • 米哈伊尔多尔戈鲁科夫(王子)
  • 格里戈里普宁叶尼金夫
  • 格里戈里叶理斯金(王子)
  • 米哈伊尔萨米洛
  • 叶斯理阿普金廷
  • 涅兹理米勒廷斯金
  • 大元老(Ober-secretary):阿尼希休金

1717年12月12日俄罗斯彼得一世建立了九个执行管理委员会(collegia),也就是俄罗斯的部会,用以取代过去行政处(Prikaz)的制度,每个委员会都设有政府首长一位,但是有时候副首长会有空缺的状况。

总共有以下的委员会:[8]

  • 外交事务执行管理委员会。
  • 国家收入执行管理委员会(Kamer-kollegiia),或称作税捐执行管理委员会或岁入执行管理委员会。
  • 司法执行管理委员会,或称作审判执行管理委员会。
  • 预算执行管理委员会(Revizion-kollegiia),或称作调整执行管理委员会、审计执行管理委员会。
  • 战争执行管理委员会
  • 海军执行管理委员会
  • 商务执行管理委员会
  • 国家发展执行管理委员会
  • 工业执行管理委员会

彼得改革是在他继任沙皇的前几年,在莫斯科大公国时期的国家功能被局限在军事防御、征税以及执法,相较于彼得在位的时候立法的项目几乎无所不管了,他的影响层面几乎包含了生活的各个层面[9],改革的成功使俄罗斯取得大北方战争的胜利,收入以及生产力的提升提升了俄罗斯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然而彼得更重要的影响是建立了一个“秩序良好的警察国家”[10],进一步的合法化和加强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这一次的尝试是影响了之后苏联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公共制度,例如莫斯科国立大学,他们统治的启发乃是源自于彼得的统治。

子女

《彼得审问阿列克谢皇储》,尼科拉斯·葛,1871

注解

  1. Vernadsky, pg. 230
  2. Vernadsky, pg. 231
  3. Raeff, Reformer or Revolutionary? pg. 36
  4. Riasonovsky, pg. 231
  5. 《彼得大帝》.尼·伊·帕甫连科(著)斯庸(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P310
  6. Sumner, The Emergence of Russia pg. 158
  7. Raeff, Peter the Great Changes Russia pg. 68
  8. Bushkovitch, pp. 377-78.
  9. Raeff, Peter the Great Changes Russia pg. 50
  10. Cracraft, pg. 64

来源

  • 李迈先 著:《俄国史(上卷)》、《俄国史(下卷)》,国立编译馆出版
  • 周雪舫 著,《俄罗斯史-谜样的国度》,三民书局
  • 詹姆斯 著:《彼得大帝的革命》,哈佛大学出版社
  • 尼古拉斯 著:《俄罗斯的历史》,牛津大学出版社
  • 约翰·R·休斯 著:《彼得大帝的疾病》
  • 马西·罗伯特 著:《彼得大帝的生活》,纽约出版社
  • 法夸尔·迈克尔 著:《皇家丑闻》,企鹅图书公司
  • 《莫斯科新闻周刊》
  • 罗勒 著: 《现代化的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一世》,Wiley出版社
  • 尼·伊·帕甫连科 著,斯庸 译:《彼得大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彼得大帝
罗曼诺夫王朝
出生于:1672年5月30日逝世于:1725年2月8日
统治者头衔
前任:
费奥多尔三世
俄罗斯沙皇国沙皇
1682年-1721年
俄罗斯帝国
新头衔 俄罗斯帝国皇帝
1721年-1725年
继任者:
叶卡捷琳娜一世
前任:
弗雷德里克一世
爱沙尼亚及利沃尼亚公爵
1721年-17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