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金川之戰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File:大小金川附近圖.jpg
大小金川附近圖
攻克日旁一帶

第二次金川之戰爆發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莎羅奔之孫索諾木擊殺革布希扎土司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趁機攻打鄂克什明正土司。乾隆帝命大學士溫福為定邊將軍,與豐升額副將軍率軍前往征討。十二月,清軍兵分兩路進攻金川,最初,清軍進展順利,溫福軍由西路,進攻巴郎拉、達木和巴宗。另一主將桂林在南路失利,南路副將薛琮,恃勇輕進,在黑龍溝被包圍,薛琮向桂林處求救,桂林竟逗留不進,薛琮全軍陷沒。桂林遭到免職,由阿桂接掌南路,十一月阿桂夜渡激流,很快攻克美都喇嘛寺。僧格桑留老父澤旺於病床,攜及妻妾數人退入大金川,尋求索諾木的協助。[1][2][3]

三十八年夏,阿桂與溫福、豐升額會師於美諾官寨(今小金縣城)後開始進攻索諾木。溫福至木果木,索諾木指揮小金頭人突襲溫福大營,斷登春糧道,溫福戰死,清軍被迫撤退,小金川與美諾等相繼陷。乾隆帝又增派援軍協助前方,阿桂很快的收復小金川。乾隆三十九年兵分三路向大金川進攻,大金川多處築壘設隘,阿桂大小數百戰,擊破敵壘無數。乾隆四十年七月,清軍進抵勒烏圍,又攻上博瓦山,海蘭察再率死士六百人攻破那穆山,此時勒爾圍無險可守,索諾木毒殺僧格桑,獻屍請降,阿桂不准。四十年八月十五日夜,清軍發動總攻勢,激戰至次日黎明,攻破大金川勒烏圍官寨。索諾木退守堡寨噶爾崖。清兵於十二月合圍噶拉衣,切斷其水源,以大砲日夜轟擊,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索諾木之母出降。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城中食盡,索諾木偕其祖莎羅奔及部隊二千餘人出降。第二次金川之戰結束。

索諾木、莎羅奔、都甲喇嘛雍中澤旺等12人被清朝凌遲處死[4],乾隆帝詔將雍中澤旺的頭骨做成嘎巴拉碗,索諾木的頭骨做成骷髏鼓,前者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5]


相關條目

參考書目

  1. (清)李元度 (編). 国朝先正事略. 湖湘文庫 . 嶽麓書社. 2008-11-01: 424. ISBN 978-7-999011-29-3. 
  2. 《清史稿·卷三百十八·阿桂》
  3. 魏源. 《卷六·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 圣武记. 
  4. 楊芳燦. 《四川通志》. 1815年: 383–384. 
  5. 賴依縵. 十全武功的纪念-回部、金川战役敵人首级所作噶布拉碗. 《故宮文物月刊》. 2014年, (12): 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