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徽商,又稱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舊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

徽商來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休寧婺源祁門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朝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朝後期到清朝初期[1]。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2]。明朝《徽州府志》所說的「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歷史

明朝成化、弘治時確立「運司納銀開中制」,此後鹽商大半集中在兩淮、兩浙,徽商遂以鹽商為中心,增強勢力(169),萬曆年間與山陝商人成為商界兩大勢力,明末清初徽商活動擴大到整個中國[3],在較先進的蘇、浙尤其活躍,尤以揚州儀真為中心。在浙江,徽商特多經營典當及其他金融業;在臨清,明末徽商佔絕對優勢,到清中期則為當地人及晉商取代。徽商幾乎從事所有商品的買賣,以販鹽、金融,以及竹木、陶瓷、鐵器、五穀、茶葉、木棉、絲綢、飲食等等,有時一人而兼營數種商業,或兼營客商、坐賈、牙行[4]。鹽商和米商往往二為一體,如兩淮鹽商運鹽入湖廣,回程時則載湖廣米運到長江下游販賣[5]。明朝徽商也在浙江、福建、廣東從事海上貿易(184),入清後衰落,由福建和廣東商人掌握海外貿易[6]

徽商萌芽於東晉[7],成長於唐宋,徽州人外出,多四處經商,徽商在茶業、木業、典當業等取得了不凡的業績。徽商大都「待人接物,誠實不欺」[8],海寧商人沈方憲,「貿易硤石市,皆服其不欺」[9]。徽商亦不乏飽學之士,或科舉出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朱天澤「從兄賈閩,蓋課鐵冶山中,諸傭人率多處士長者,爭力作以稱,處士業大饒」。又有阮弼「自蕪湖自立局,召染人曹治之,無庸灌輸,費省而利茲倍,五方購者益集。」。明《神宗實錄》載:「徽商開當鋪遍於江北,資數千金,課無十兩,見在河南者,計汪克等二百十三家。」這顯然是徽州人身上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所致,「功課以儒業,賓名師以訓之。」[10]。這種文化因素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即徽商本身所具備的素質[11],無疑是一種優勢,它使徽商在經營活動中更勝一籌,是徽商興起和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徽州商人還設立「族學」[12],為宗族子弟提供正規的學校教育,有時亦惠及鄉民子弟,所謂「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13]朱熹戴震胡適等著名學者都是徽商之後,「大抵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14]

徽商以壟斷兩淮鹽業發跡

在明朝,山西商幫和徽州商幫勢均力敵。但從明朝後期到清朝嘉慶道光之際,在兩淮鹽業中,山西商幫每況愈下,徽商卻迅速發展[15]。弘治五年(1492年),戶部尚書葉淇開中法(納糧開中)變為折色法(直接用白銀換鹽引),當時晉商多在北疆納糧換鹽引,因此受到打擊,再也無法控制鹽引,這時徽商挾其在兩淮的優勢迅速發展起來,「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16],「山東臨清,十九皆徽商占籍」[17],「滬邑瀕海,五方貿易. 所趨,宣歙人尤多。」[18]。徽商足跡已遍及松江、吳淞、嘉定和浦東了。嘉慶道光以後,徽商漸走向衰微,落後於廣東、浙江兩地新興的財閥[19]

經營

徽商的經營,通常結合宗族和鄉黨。家監或掌計多由同族人出任,同鄉或其他人則稱為客或門下客,奴隸則叫世僕或伴當。掌計即是經理,代主人營運資金,每事匯報。門下客各自在不同地方經營[20],世僕亦可當店長,脫離主人的直接監視,自主經營。徽州鹽商推舉其中一人為「鹽筴祭酒」,擔當調解人,並得官府的認可和任命,與鹽運使共同擬定鹽業政策,官府則通過祭酒來統轄鹽商,使征稅工作順利進行[21]。徽商因賦役繁重,一般不願投資土地,但如果可以得到官府的免稅減稅,則亦會購買田地[22]。客商往來鄉村,習慣在春初貸款給民生活,秋收時以收穫實物本利歸還,利息一般是每月約一成七分。清朝兩淮,徽商不僅是運商,還是場商,經營鹽場[23]

明清商人往往協助宗族和同鄉進入仕途,而徽商對宗族鄉黨情誼尤其濃厚,多處保護,扶掖徽商的利益。徽州人往往重視從商,反而不熱衷為士大夫。明州徽州府中,商人和士大夫之比是3:1。商人致富之後,可為子孫棄賈為儒奠定經濟基礎。家中如有人成為士大夫,則更有利營商。經商成功的徽商資助宗族鄉黨應考科舉,成為其義務之一[24]。徽商往往通過捐納,使自己成為官員。他們往往不會履任,即使就任,都是武官。他們取得官位,目的在於豁免稅役和享受特權。明朝捐納之路未廣,獲得的官職都是小官。清朝自康熙、朝隆以來,捐納之風大盛,商人藉此獲得實權,甚至居於高位。兩淮鹽商亦與淮安、揚州二府出身的官僚互相結託,淮揚官員由於賄賂,亦致鉅富。鹽筴祭酒在清朝稱為「總商」,官員藉助總商連結其他商人,在軍需、賑災、河工等事情上,要求鹽商捐輸,把鹽商資金吸納到國庫[25]

汪道昆形容徽商是「賈而好儒」,兼具喜愛藏書,程晉芳鮑士恭馬裕汪啟淑皆興建藏書樓[26],所以徽商有了「儒商」之稱。中國稱「儒商」,實際上始於徽商,可以說是徽商創造了儒商,並形成了儒商精神,並融入傳統文化之中,如旌陽程淇美「年十六而外貿,……然雅好詩書,善筆丸,雖在客中,手不釋卷。」[27],又如休寧人江遂志行賈四方時,「雖舟車道路,恆一卷自隨,以周覽古今賢不肖治理亂興亡之跡。」 [28]章策「雖不為帖括之學,然積書至萬卷,暇輒手一編,尤喜先儒語錄,取其有益身心以自勵,故其識量有大過人者。」[29],又如黃錡「雖商而博涉左傳史家言」,「貨鹺淮揚間。國家邊計倚鹺政,而兩淮尤擅利權。商與官為市,當任者非桑孔心計無恨,則齷齪瑣碎朝令夕易,顧歹卑諸商,諸商亦罕能伸眉吐氣,與論曲直損益。」[30]。又有程良錫「晝則與市人昂畢貨殖,夜則焚膏翻書弗倦」。張舜征曾言:「余嘗考論清朝學術,以為吳學最專,徽學最精。」[31]

名人

徽州望族汪姓如汪應庚汪廷璋多在兩淮從事業。歙縣江姓鄉紳江春更領導兩淮鹽業近五十年,自乾隆中葉後,兩淮鹽業幾為徽商所壟斷。究其原因,山西商人不重視讀書是一重要因素,由於晉商無人能在朝廷擔任要職,自然無法「左右」朝廷政策。徽商則是積極交結朝中高官政要,官商合一,以壟斷市場。

徽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胡雪巖。胡雪巖祖籍徽州績溪,出身寒門,歷經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的亂世歲月。按清朝慣例,只有乾隆年間的鹽商有過戴紅頂子的,而戴紅頂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卻僅有胡雪巖一人,成為名噪一時的「紅頂商人」。

注釋

  1. 藤井宏著,傅衣凌等譯:〈新安商人的研究〉,載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頁138。
  2. 《江南通志》稱徽州「咸有溪山之勝,然嶺谷險陋,壤地磽瘠,水湍悍,少瀦蓄。不雨易枯,驟雨則山漲暴至。」
  3.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169-170。
  4.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181-184。
  5.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57。
  6.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189。
  7. 《晉書》載徽州人好「離別」
  8. 道光《安徽通志》卷一九六
  9. 張履祥《言行見聞錄》
  10. 《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
  11. 清朝《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記載,揚州河下老街的鹽商萬雪齋家中有一幅金箋對聯寫:「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12. 〈光祿寺少卿汪公事實〉,卷一,《汪氏譜乘》。
  13. 馬步蟾夏鑾,道光《徽州府志》
  14. 王世貞《增程君五十壽序》
  15. 汪喜孫,〈姚司馬德政圖敘〉:「天下鹽賦,淮南居其半,歲額百三十萬引,向來山西、徽、歙富人之商於淮者,百數十戶,蓄貲以七、八千萬計,轉運歲三周焉。」,《從政錄》
  16. 陳去病:《五石脂》
  17. 謝肇淛:《五雜俎》卷一四
  18. 《上海寧思恭堂緣起碑》
  19.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46。
  20.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00-204。
  21.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07、210-211。
  22.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13、215。
  23.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27、231。
  24.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32-234。
  25.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43-245。
  26. 劉尚恆,〈安徽私家藏書述略〉,《安徽史學》,1987年 1期,頁17。
  27. 《旌陽程氏宗譜》
  28. 《濟陽江氏族譜》
  29. 績溪《西關章氏族譜》
  30. 歙縣《竦塘黃氏宗譜》
  31. 張舜徽,〈敘論〉,《清朝揚州學記

研究書目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