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北伐戰爭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927年)的一部分
日期1926年7月-1928年12月
(2年5個月又20天)
地點
中國
結果
1926—1927年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蔣、汪竊據國民革命果實;中國共產黨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1927—1928年
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
參戰方
1926—1927年

國民政府(廣州 武漢 1926-1927)


1927年—1928年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後)

1926—1927年

北洋政府


1927—1928年

安國軍政府(奉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7-1928)

北伐戰爭,簡稱「北伐」,是1926年至1928年間,在國共合作的背景下向北洋軍閥發動的內戰;但是,以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為標誌,北伐戰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的戰爭,即自1926年開始至1927年夏的北伐戰爭,是反軍閥的革命戰爭,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孫中山「聯俄容共」的指導方針下合作,打擊軍閥勢力;後一階段則是軍閥混戰,自1926年夏至1927年12月,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叛國民革命,滬寧漢合流,國民黨將國民革命的果實竊為己有,蔣介石還接納西北馮玉祥山西閻錫山等軍閥勢力攻打北洋直系奉系軍閥,最終攻占北京,在日軍公然炸死張作霖的背景下,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一方。

歷史背景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引發各地連串反清,是為辛亥革命,次年中華民國成立,南京民國臨時政府北京的清廷北洋軍領袖袁世凱達成南北議和,由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換得滿清宣統帝遜位。為限制袁世凱,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政體

1913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結束,代表南方革命勢力的國民黨取得議會多數。國民黨幹事長宋教仁在赴北京組閣途中,被暗殺於上海。國民黨斷言袁世凱是暗殺主謀,與其勢成水火,發動一系列戰爭反袁及其後的北洋政府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改元洪憲,25日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在昆明宣布雲南獨立,發起護國運動。1916年貴州劉顯世廣西陸榮廷響應,江蘇都督馮國璋江西都督李純浙江都督朱瑞湖南都督湯薌銘山東都督靳雲鵬等五大帥聯合逼宮,而且各國公使紛紛表示反對,3月袁世凱下令撤銷洪憲帝制,6月6日憂憤而卒,袁世凱逝世之後,北洋軍人各行其是,內部分裂,形成三股主要的勢力:段祺瑞為首的皖系曹錕為首的直系張作霖為旁支的奉系。他們為控制北洋政府而多次混戰。

1919年,孫將革命勢力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代初,孫在蘇聯幫助下,組建黃埔軍校,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中國共產黨員加入中國國民黨本屬一種策略,並非放棄其原有立場,共產黨黨員在中國國民黨中秘密組織黨團,把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分為左右兩派,聯絡左派,打擊右派,製造黨派分裂[1]:39。1925年7月1日,在討伐陳炯明後,蔣介石在廣州改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全國革命形勢,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成立,組建國民革命軍,為北伐戰爭準備條件[2]。在廣州,革命政府根基尚未穩固,地方軍閥仍然盤踞廣東各地,尤以東江地區之陳炯明勢力最強,威脅最大[1]:36

1920年,曹錕與段祺瑞爆發直皖戰爭。1922年,發生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張作霖擊敗直系吳佩孚。10月,馮玉祥發動甲子兵變,推翻直系大總統曹錕,驅逐廢帝溥儀,並電邀孫北上共商國事。12月4日,孫抵天津,受到盛大歡迎,因勞累並受風寒,身體感覺不適。12月31日,孫扶病至北京,發表《入京宣言》,及對歡迎民眾之書面談話。孫堅持召開民選的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軍政商學實力派組成的善後會議

1925年1月1日,孫因病發住進協和醫院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救治無效。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逝世。早在孫中山生前,不少中國國民黨員已反對改組,孫死後中國共產黨員勢力擴張,反共人士被迫離開廣東[1]:39。11月,旅居上海、北京等地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鄒魯謝持等在北京西山舉行會議,決定取消容共政策,另設中央黨部於上海,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不予承認,指為非法,中國國民黨遂開始分裂[1]:43

1925年2月1日,善後會議召開。同月,蔣介石黃埔軍校師生共三千人攻打陳炯明,鞏固廣東國民政府根據地。國民革命軍東征打敗陳炯明,至1926年初,廣東全省底定,李宗仁也統一廣西,並歸附國民政府,兩廣革命根據地統一,奠定基礎發動北伐戰爭[1]:36。1925年7月,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並設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黃埔學生軍和轄下各地方部隊。中國國民黨成立國民政府,組織國民革命軍,並得到蘇聯派遣顧問及提供武器彈藥等援助[1]:36。同時,加大收編南方各省降部,何應欽譚延闓程潛吳鐵城唐生智中國近代著名人物,均於此時加入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直至1926年7月,國民政府共收編擴充國民革命軍至八個軍。

1925年10月,吳佩孚孫傳芳指揮直系軍閥長江流域爭奪北洋政府領導權,向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發動反奉戰爭。1926年4月,國民軍撤出北京和天津,退往河北西北部及山西北部,駐守南口、多倫一帶;直軍、奉軍和晉軍組成聯盟進攻國民軍,雙方在南口一帶激戰,到8月國民軍不敵,退往綏遠、甘肅;吳佩孚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全力對付國民軍而無暇南顧,牽制北洋軍閥大量兵力,予北伐軍以可乘之機[1]:43。北洋各軍閥在長江流域實力削弱,無力顧及國民政府。

在國民政府北伐之前,當時中國政治和軍事形勢呈現多方格局,國民政府控制兩廣一帶。1926年奉系張作霖稱霸於北方,號稱兵力35萬[1]:36。張作霖掌控北洋政府,並轄有華北東北等地。直系吳佩孚再起後,割據中原,兵力約20萬[1]:36。吳佩孚占據湖南湖北河南三省以及河北陝西部分地區,同時握有京漢鐵路。在東南方面,孫傳芳自稱五省聯軍總司令,兵力約22萬[1]:36。孫傳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控制蘇浙滬贛等地。三大集團形成鼎足之勢,其兵力雖遠超廣州國民政府,但彼此對立,未能團結一致;此外,國民軍傾向革命盤踞西北,而湖南軍閥唐生智又願意歸附,都有利於北伐[1]:36。閻錫山掌握山西

孫中山一貫主張發動北伐戰爭以統一中國,在1917年至1924年間,先後組軍發動三次北伐(第一、二次護法運動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皖奉粵聯軍)。但卻先後失敗於1918年的南北軍閥議和與七總裁制、1922年的六·一六事變及1924的廣州商團事變[1]:43

第一階段:革命戰爭

蘇聯對北伐的態度

1920年代,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最大威脅始終是日本,因此從中國各路勢力中尋找反日派系並大力扶持,是蘇聯外交的核心。在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各路軍閥中,奉系和皖系殘餘是親日派,直系軍閥與日本關係最差但其同時對蘇聯也頗為冷淡,政治傾向親英美。因此,此時蘇聯的扶植對象是北方的馮玉祥和南方的汪兆銘、蔣介石(國民黨內高層最反蘇的許崇智胡漢民廖仲愷被刺案已被迫下野),積極參與籌備國民政府北伐。不料,1925年10月10日,江浙軍閥孫傳芳(直系)突然聯合皖、贛、蘇、閩組成五省聯軍起兵反奉,並邀同為直系軍閥吳佩孚出山,吳通電受14省擁戴就任討賊聯軍總司令起兵討伐奉系張作霖。這一事件使蘇聯對北伐態度立即逆轉,接替鮑羅廷擔任聯絡的季山嘉表示強烈反對北伐。蔣介石對蘇聯的態度變化大感意外,但他並不了解,季山嘉的態度實際上是莫斯科的意見。因為全力策劃反奉戰爭的莫斯科擔心廣州國民黨發動北伐,會使南方軍閥吳佩孚、孫傳芳腹背受敵,從而使反奉戰爭半途而廢,最嚴重時甚至可能逼迫直系奉系軍閥合流共同對抗北伐軍。因此,剛一聽說國民黨有北伐計劃,共產國際東方部部長就明確告訴其在中國的代表稱:「我們強烈譴責北伐。」[3]

中國共產黨對北伐的態度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共產黨當時支持和積極配合在廣東的國民政府準備北伐[4][5]:256-257[6][7][8][9]。1926年2月,在北京,中國共產黨中央特別會議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10]:41

北伐正式開始之前,經中共廣東區委決定命葉挺籌建的以中共黨員為主為骨幹、實際上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在1926年5月就已與軍閥吳佩孚部交戰;是年7月北伐正式開始之後,該部所向披靡,在湖北汀泗橋賀勝橋兩次戰役中立下戰功,擊潰吳佩孚主力;在攻占武昌城之役中再建戰功,致該部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被譽為「鐵軍」。[10]:41[11][12]

誓師北伐

1926年5月,湖南代理省長唐生智歸附國民政府[10]:41。5月,北伐軍先遣部應唐生智請求進入湖南,進展順利[1]:37。與此同時,隨著湖南形勢的惡化,吳佩孚葉開鑫湘軍總司令,率部進攻唐部[10]:41。至5月底,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李宗仁)第八旅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葉挺獨立團先期入湘,增援唐生智部,打開北伐前進道路[10]:41。以防禦吳佩孚軍隊進攻。6月初,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第八旅分別在淥田金蘭寺等地擊潰葉開鑫一部,雙方對峙於淥水漣水一綫[10]:41

1926年6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速出師北伐案[10]:41。7月4日,在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陳述向北洋政府發動北伐的理由,其中提到:「統一政府不成立,則外禍益烈,內亂益甚,中國人民之困苦,亦將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中國人民將無噍類矣。」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10]:41。宣示北伐之目的是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尋求中國之統一和獨立自主[1]:37。在蘇聯顧問幫助下,決定採取集中兵力行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殲滅吳佩孚軍,然後消滅孫傳芳軍,最後消滅張作霖軍[10]:41。初期策略是:「先打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1]:37國民政府以兩廣為基地,以主力進軍湖南[10]:41。北伐軍兵分三路:主力部隊進攻湖南、湖北;中路進入江西;東路駐守廣東東部,伺機進入福建[1]:37。北伐初期反帝國主義運動,以英國為第一對象,日本初持靜觀態度,蔣亦曲意聯好[13]:576。北伐軍兵力約10萬人,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1]:37。中國共產黨在擴大會議上與第三國際指示中,均強調中國共產革命的根基是解決農民問題。在北伐中,中國共產黨組織農會,擴大工農運動,迅速擴張勢力。國民政府內分裂成左右派。

進軍湖南、湖北

在民眾大力支援下,北伐軍進展迅速[1]:37。1926年6月初,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第八旅分別在淥田(今湖南安仁北)和金蘭寺等地擊潰葉開鑫一部,雙方對峙於淥水漣水一綫[10]:41陳銘樞部與張發奎部分別由高州瓊崖兩地開拔援湘。7月﹐北伐軍攻下長沙,貴州、四川等軍閥宣稱歸附[1]:37。7月上旬,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及第七軍、第八軍分別在安仁永豐(今湖南雙峰)地區集中後,分路並進[10]:41。第四軍克醴陵,第八軍三個師佔湘潭,另兩個師和第七軍一個寧鄉[10]:41。7月11日,國民革命軍進佔長沙,迫葉開鑫部退守汨羅江北岸。8月,北伐軍攻下湘北重鎮岳州,吳佩孚匆忙率兵南下增防[1]:37。8月12日,國民革命軍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第四軍、第七軍、第八軍直取武漢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國民革命軍第三軍集結醴陵、攸縣,對江西警戒;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師為總預備隊,隨主力跟進[10]:41。8月19日,第四軍攻克平江,向通城進擊;第七軍佔領浯口,向羊樓司進發[10]:41。8月22日,第八軍攻克岳陽[10]:41。葉開鑫部萬餘人退據粵漢鐵路上的要隘汀四橋,吳佩孚急調一個混成旅和一個馳援,企圖憑險固守[10]:41。8月26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六個團發起攻擊,激戰一晝夜,不克[10]:41。吳佩孚親臨督戰,下令「退卻者殺無赦」,雙方互有勝負,湖北汀泗橋幾度易手。8月27日,張發奎親督三十五團,和葉挺獨立團迂迴吳軍側後,突然猛攻,佔領汀泗橋。吳軍前後受攻擊,退守賀勝橋[10]:41。吳佩孚親率兩個師增援[10]:41

8月30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與吳軍展開激戰,第八軍首先攻入吳軍陣地,其他各部隨即擴大戰果,取得賀勝橋大捷。8月底,北伐軍攻下通下往武漢之險要門戶汀泗橋和賀勝橋,吳軍兵敗如山倒,從此一蹶不振[1]:37。吳軍退守武漢[10]:41。9月1日,第四軍、第七軍逼近武昌,9月3日、9月5日兩次攻城不克,遂封鎖圍困[10]:41。這時,漢陽守軍一個師起義,吳佩孚率一部退往河南信陽。第八軍9月6日進漢陽,9月7日佔漢口,主力乘勢進佔武勝關[10]:41。10月初,武昌守軍曾兩次突圍失敗。10月8日,守衛城南的吳俊卿第三師準備投誠,10月10日,他打開城門迎接北伐軍入城,[14]:238當日,葉挺獨立團首先攻佔蛇山,國民革命軍占領武昌,二萬多守軍全部被殲[1]:37-38[10]:41。生擒劉玉春陳嘉謨,至此吳佩孚在武漢軍力被全部消滅[15]:12。北伐軍佔領兩湖,聲威大振[1]:38

進攻江西

北伐初期,孫傳芳按兵不動,擬坐收漁利,到北伐軍攻下長沙,才派兵增援江西,同時令閩軍進犯廣東[1]:38。8月下旬,孫傳芳見吳軍瀕於崩潰,決定從江蘇浙江安徽調兵十萬,會同駐江西部隊兩萬餘人,向南潯鐵路沿線和江西湖北邊境集中,企圖截斷武昌至長沙鐵路,攻取湖南、湖北[10]:41。蔣於擊破吳佩孚後,決進取江西,兵力約五萬人[13]:550。北伐軍進抵武漢後,也調兵進攻江西,與孫軍發生激戰[1]:38。在江西南部,第二軍第五師和第五軍第四十六團協同獨立第一師攻佔贛縣(今贛州市)後,沿贛江北上。在江西西部,第三軍和第二軍主力出萍鄉,連克宜春萬載分宜,在新喻(今江西新余)與孫軍激戰後,分別向高安、樟樹(今樟樹市)進發。在江西西北部,第六軍和第一軍第一師先後攻佔修水銅鼓高安[10]:41。孫軍雖在兵力上佔有優勢,但指揮不統一,未能協力作戰[1]:38。9月19日第六軍第十九師乘勢攻佔南昌,遭孫軍反撲,加之增援的第一軍第一師又在牛行(今屬南昌市)戰敗,乃於9月24日退向奉新[10]:41。蔣加派援軍2萬人。

10月上旬,第二軍主力攻佔樟樹、豐城,第三軍殲滅孫軍一部於南昌西山萬壽宮地區;由湖北東南部進入江西西北的第七軍,在箬溪重創孫軍一個師後,攻佔德安,形成了圍攻南昌的態勢[10]:41。由於孫軍回師救援,國民革命軍各軍又未協同,德安得而復失,第六軍攻永修失利,第三軍在牛行、樂化受挫。這時,第二軍和第一軍第二師冒然第二次進攻南昌失利,被迫於10月13日撤退[10]:41。南昌又為孫軍奪回。國民革命軍吸取教訓,決心集中兵力先破南潯鐵路之敵,爾後再圖南昌,並調第四軍由湖北入江西[10]:41。10月20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在第二軍配合下攻克臨川(今撫州),截斷江西福建通路[10]:42。10月,蔣下命令進入福建部隊,攻破周蔭人主力後,調往江西參戰;先後攻克樟樹豐城建昌德安永修撫州孫傳芳乞和,蔣拒絕[15]:12。11月2日開始第三次進攻南昌。第七軍再克德安,第四軍攻佔馬回嶺,兩軍又在德安南面的九仙嶺擊潰孫軍兩個師,截斷南潯鐵路[10]:42。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軍負嵎頑抗,蔣親臨督戰攻克,孫傳芳在江西軍力被全部消滅[15]:12。永修、樂化等地孫軍潰逃,在滁槎附近被殲一萬五千人;11月8日,國民革命軍攻佔南昌,殲滅守軍萬餘人[10]:42。蔣通電各省促人民自決[15]:12。孫軍殘部敗退安徽南部及江蘇浙江一帶[10]:42。孫軍大潰,精銳盡喪,為北伐以來規模最大戰役[13]:550

佔領福建

孫傳芳軍駐福建的五省聯軍福建總司令周蔭人部四個軍三萬餘人,為策應江西作戰,進軍東,試圖將國民革命根據地連根拔除。然而消息於進軍前已透露[16]

1926年9月,蔣命令潮汕部隊進攻福建[15]:12。10月上旬,攻佔廣東蕉嶺鬆口饒平等地[10]:41。由於周蔭人於直隸出生,對閩系來說是客軍而非地主,因此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決定主動出擊擊潰其主力,同時蔣介石也派遣李大超前至閩軍中收買分化[17]。10月中旬,何應欽整合廣東保安團與黃埔軍校在學生作為防禦主力,第一軍第三師譚曙卿則作為攻擊矛頭,於10月9日和第十四師主力進襲擊周部後方,佔領永定,然後回師鬆口;此時,周部第二軍兩個師在蕉嶺起義,並配合作戰,殲滅周部第三軍[10]:42。在福建方面,由於閩軍平日橫行霸道,民怨極深,各地民軍蠭起[1]:38。由於周部於福建之風評不佳,在永定戰鬥之役遭受國民革命軍與城內民眾的聯合夾擊崩潰,僅帶少數侍衛逃出。是日,第十四師馮軼裴則於擊潰閩軍劉雲峰旅。此役國民革命軍俘虜4,000人,繳獲4,000餘支槍械與十多門火炮。周部第四軍和第二軍殘部退往長汀[10]:42。北伐軍勢如破竹,閩軍望風而逃[1]:38。10月13日,第一軍於梅縣鬆口戰鬥擊潰劉俊李寶珩旅,在不到一星期,周蔭人主力已損近半。受此影響,曹萬順杜起雲兩旅於10月17日接受國民政府收編建議,倒戈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何應欽則升任為國民革命軍東路總指揮,揮軍福建。10月下旬,第十七軍由上杭沿汀江兩岸向北推進,在由江西入福建的第十四軍第二師配合下,相繼佔領龍溪晉江莆田永泰,逼近閩侯[10]:42

蔣令入閩部隊在攻破周蔭人主力後赴參戰,先後攻下樟樹、豐城、建昌、德安、永修、撫州。11月,先後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全境平定[15]:12。12月初,自江西東部入福建的第二軍第六師進佔建甌,切斷福建、浙江孫軍的聯繫[10]:42。駐福建海軍第一艦隊起義,於12月2日決定接受廣東國民政府改編。周部駐閩侯一個旅投誠,國民革命軍於12月9日佔領閩侯,周部退往浙江[10]:42。東路軍於12月間占領福建全省,向浙江挺進。

攻取南京

孫傳芳連遭失敗,求援於奉軍。張作霖企圖乘機奪佔孫、吳的地盤,幾一部接防江蘇、安徽北部,一部入河南增援吳佩孚[10]:42。孫傳芳收集殘部八萬餘人,分佈在滬寧鐵路滬杭鐵路沿線和安徽南部地區[10]:42。1927年初,國民革命軍為肅清長江下游之敵,分三路進軍[10]:42。中路軍(分江左軍和江右軍)分別由湖北、江西沿長江向安徽、江蘇推進,主攻南京;東路軍由福建、江西分路入浙江,進軍淞滬,助攻南京;西路軍由湖北入河南,鉗制北面之敵[10]:42。1月上旬,東路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富陽遭孫軍一部反擊,退至衢縣(今衢州[10]:42。1月27日,第一軍協同第二十六軍反擊,在龍游附近擊潰孫軍,2月上旬,進佔金華蘭溪,繼而在桐廬和富陽擊敗孫軍,2月18日佔領杭縣(今杭州[10]:42。2月底,國民革命軍占領浙江全境。3月上旬,東路軍開始進攻淞滬,至3月20日,一部經太湖以西進佔武進(今常州),截斷滬寧鐵路,主力連克松江吳縣(今蘇州),逼近上海[10]:42。3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區委員會決定於當日把工人罷工轉入工人武裝暴動。計其武裝:手槍二百五十支、手榴彈二百枚。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激戰兩天一夜佔領上海後,東路軍才開進市區[10]:42。中路軍(第二軍、第六軍)的江左軍由湖北東部向懷寧(今安慶)挺進,孫軍陳調元王普等部相繼起義,懷寧不戰而下。中路軍的江右軍從江西境沿長江南岸東進,相繼攻克蕪湖當塗,3月23日佔領南京[10]:42。3月24日南京事件發生,造成英國2人,美、法、日、意各死1人。美國受傷3人,英、日各2人受傷。蔣拒絕孫傳芳求和。3月底基本消滅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軍隊[18]:472

寧漢分裂與國共分裂

1927年2月,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遷設武漢,議決削減蔣權力。1927年3月10日至3月17日,在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其執監委暨候補委員80名中,中國共產黨員約居三分之一,親共之左派亦居三分之一。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國民政府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成立後,1927年3月10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通過「統一革命勢力」、「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等反蔣方案,隨即在蔣北伐途中剝奪蔣主席職務,降其為普通委員[19]。蔣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

北伐戰爭節節勝利推進,嚴重威脅著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20]:1465;蔣介石選擇背叛革命,宣稱「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清黨,把越軌的左傾幼稚分子鎮壓下去」[21]:467,先後在贛州、南昌、安慶、九江等地發動「清黨」。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在上海召開緊急會議,攻擊中國國民黨內之中國共產黨員受共產國際指使,宣稱其破壞國民革命,要求對「中共首要」採取所謂「緊急處理」,清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分子[1]:39。4月12日,蔣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規模屠殺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支持者。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10]:42。設「清黨委員會」,實行武力「清黨」,在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緝捕中國共產黨員[1]:39

4月6日,蔣於北伐途中「清黨」,張作霖即於北京搜查蘇聯大使館,逮捕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22]:233-237[23]:472-474。張作霖得到公使團同意,搜查遠東銀行、中東鐵路辦公處,逮捕58名中國人。張作霖方面宣稱,在搜出的秘密文件中發現莫斯科方面打電報給鮑羅廷[24]:65,宣稱蘇聯全面指揮顛覆中國政府的運動。蘇聯與中國共產黨強烈譴責中國國民黨粗暴侵犯蘇聯使館尊嚴,並認為此事件乃「帝國主義的挑撥,中國政府已淪為帝國主義者工具」。4月19日,蘇聯召回北京駐華代辦及大使館職員[25]:65。4月,汪精衛回國,秘密前往武漢,武漢國民政府迎汪復職,開除蔣介石黨籍,下令討蔣;南京國民政府也調兵遣將,對武漢政府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史稱「寧漢分裂[1]:39。武漢國民政府決定繼續北伐[10]:42。當時,入河南奉軍五個軍約十萬人,分佈在西平以北鐵路線及開封鄭縣等地,企圖南犯[10]:42。國民革命軍由唐生智率三個縱隊五萬餘人,從駐馬店地區分路北進[10]:42

1927年7月13日,在陳獨秀對汪精衛、蔣介石等人屠殺親共人士姑息遷就的背景下,在武漢的中共中央(瞿秋白主持)被迫命令共產黨員退出武漢國民政府。15日,武漢汪精衛政府以所謂蘇聯顧問鮑羅廷欲「分化國民政府」以助中國共產黨「奪權」為藉口,決定和中國共產黨徹底決裂,此為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自此結束。

在武漢的中共中央根據在江西九江的中央負責同志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等人的建議,決定在江西南昌發動反對蔣介石和汪精衛的武裝全面起義。朱德周恩來葉挺等率國民革命軍一部在南昌發動「八·一」南昌起義毛澤東等於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起初意圖攻打長沙,後轉戰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南昌起義部隊會師。

第二階段:軍閥混戰

江淮

1927年5月兵分三路渡江進攻徐州[15]:14李宗仁率左路軍5月11日由蕪湖渡江,白崇禧率中路軍5月15日由南京渡江,何應欽率右路軍5月20日從鎮江江陰渡江。[26]6月12日進駐徐州,本欲乘勝追擊,但6月下旬武漢國民政府唐生智率軍東征南京,蔣介石從徐州調兵回防,結果8月6日在徐州戰鬥中敗於直魯軍,得而復失。[26]孫傳芳乘機率安國軍(奉系)沿津浦鐵路南下,渡淮河,攻占滁縣寶應。8月26-27日,孫傳芳分由浦口、大河口、揚州三處渡江,反攻南京棲霞山。[26]8月31日,在決定性的龍潭戰鬥孫軍大敗,殘部二三萬人分乘小船或泅水渡江退回江北,南京自此平定。[26]

河南

1927年5月中旬,第二縱隊殲滅奉軍七個團佔領西平漯河;第一縱隊擊敗奉軍一部於上蔡,迫其一個旅投降[10]:42。奉軍約七萬人,企圖在臨穎決戰[10]:42。5月27日,第二縱隊發起進攻,受挫,第一縱隊馳援,奉軍傷亡逾萬,向北撤退[10]:42。5月28日,唐生智部佔領臨後,分別向鄭縣、開封挺進[10]:42。馮玉祥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後,進軍甘肅陝西,轉師東進,5月27日攻克洛陽,6月1日與唐生智部會師鄭縣[10]:43。6月,克復鄭州許昌[15]:14。6月7日,清江浦克復,孫傳芳通電下野[15]:14。6月2日,國民革命軍佔領開封,奉軍敗走河北、山東[10]:42。不久,吳佩孚率少數衛隊逃往四川[10]:43。7月,「雲南[15]:14四川劉湘通電歸附中央[15]:14

寧漢合流與北伐結束

1927年8月13日,由於作戰失利,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下野辭總司令職,8月19日寧漢復合[1]:40。9月10日,國民革命軍在全椒打敗安國軍(奉系)。安國軍(奉系)一路北撤。1927年12月3日至12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上海召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預備會,會議最後一天恢復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進南京呈報正式復職[15]:15。此時直系軍閥馮玉祥和晉系軍閥閻錫山均願意歸附[1]:40。蔣致電馮玉祥、閻錫山及各將領準備北伐[15]:15。2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並命統歸蔣指揮[15]:15

1928年4月,蔣聯合馮玉祥、閻錫山及李宗仁共同討伐張作霖[1]:40。國民革命軍所向克捷,連續攻克郯城台兒莊鄆城韓莊臨城棗莊[15]:15。第三軍團魚臺失利,蔣電令各軍赴援。[15]:16張宗昌下總退卻令,惟孫傳芳糾集餘部,尚圖頑抗。[15]:16是月下旬,屢次攻克巨野嘉祥,經西關攻克濟寧滕縣界河魚臺汶上鄒縣大名[15]:16連續攻克寧陽兗州曲阜金鄉[15]:16連續攻克萊蕪平陰泰安肥城[15]:16張宗昌部敗退灤州,孫傳芳在北京宣布下野,張、孫殘部向國民革命軍投降。

日本為干涉國軍北伐,藉口保護僑民,派軍登陸山東,進駐濟南,伺機尋釁[1]:40。日本於1928年4月19日決定再次出兵山東暗助軍閥張宗昌,4月21日駐天津的3個步兵中隊抵達濟南,4月25至27日,日軍又連續在青島登陸,沿膠濟鐵路運兵濟南市,到4月28日,駐濟日軍已達3,000餘人。日軍在鄰接濟南城的濟南商埠以緯四路為中心線,劃為東西兩個警備區,構築工事,收容日本僑民。1928年5月1日,攻克濟南日軍出阻,造成五三慘案,國民政府外交特派員蔡公時遇害[15]:16[27]。國民革命軍當時在北軍仍掌握制空權下,由第一軍團劉峙指揮之顧祝同第九軍所轄之第三師,首先攻入濟南城內,各路會師完成任務,5月2日蔣總司令抵達濟南並要求日軍撤退,日軍應允並撤出工事。蔣嚴戒北伐軍勿予還擊,並嚴令入濟南部隊,於5月3日夜退出城郊,派員與日軍師團長福田商約束部隊,未得要領[15]:16。蔣同時命令濟南駐軍一律撤出,免生衝突。5月4日、5月5日,日軍仍繼續放槍發炮,並引張宗昌以飛機炸北伐軍司令部。蔣為完成北伐,忍辱負重,勿予計較,限令北伐軍星夜渡河,僅飭留李延年步兵團駐守[15]:16。不料5月3日上午賀耀祖部隊與日軍雙方發生衝突。5月6日,蔣移節黨家莊,繼續提兵北進,並籲召汪精衛、胡漢民回國,又切告奉系早日覺悟,日本阻礙北伐之陰謀,於是粉碎[15]:16。另從外交交涉,向日軍司令及日本外交部嚴重抗議,要日軍同時撤出濟南,請英美協助調停。北伐軍連續攻克平陰禹城石家莊臨沂德州定縣張家口[15]:16。蔣無視日本侵略者,與馮玉祥在濟南以南黨家莊車站會晤,繞過濟南繼續北伐。克復保定[15]:16

1928年五三慘案發生後,5月9日,張作霖呼籲雙方南北雙方停戰,合力對抗日本侵略,在通電中表示「僉以國內苦戰,外侮趁虛而入」應「以侮釋嫌,合力抗外,必得世界之同情,對內更多符多年國民之要求」。他表示願意派人到南京召開善後會議,商討統一問題。[28]:377-3785月底,國軍包圍京、津地區[1]:40。6月3日晚,張作霖撤離北京,退出山海關外。張作霖坐火車抵達瀋陽附近皇姑屯車站(京奉鐵路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旱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藥刺殺[1]:40。張作霖身負重傷,稍後死亡,為皇姑屯事件。6月8日,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商震部開入北京,[28]:382光復京、津,宣佈北伐結束,將北京改名北平[1]:41。兩週後,張作霖兒子張學良趕回瀋陽,繼任父職,東北局勢復趨穩定[1]:40;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三省易幟,全國出現形式上統一局面[1]:41

參考資料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編.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2. 國民革命軍北伐. [2016-10-11]. 
  3. 沈志華,《蘇聯援助下的國民革命》
  4. 北京特别会议(1926年2月21-24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于2015-05-05查阅. [2015-05-05]. 
  5. 唐寶林、林茂生,《陳獨秀年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6. 陈独秀,论国民政府之北伐,向导1926年7月7日. [2015年5月5日]. 
  7. 相禹,要全面認識陳獨秀對待北伐的態度,《軍事歷史》1992年第04期
  8. 苗體君,試析陳獨秀的北伐觀,《人文雜誌》1997年第05期
  9. 楊奎松. 中間地帶的革命. 山西人民出版社. 
  10.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 (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Ⅰ》.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2. 
  11. 張發奎、夏蓮瑛、胡志偉. 《张发奎口述自传》.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年版. 第五章 北伐中的「鐵軍」(1926年6月至1927年4月). ISBN 978-7-5154-0121-8. 
  12. 武汉市志-军事志-武汉地方志数字方志馆. szfzg.wuhan.gov.cn.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21-12-15]. 
  13. 13.0 13.1 13.2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上、下冊) 第三版.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ISBN 9622013538. 
  14. 劉紅. 蒋介石全传1 第一版.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7年10月. ISBN 9787412660206. 
  15.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16. 《北平世界日報》:陳炯明周蔭人計劃三路入粵
  17. 功在黨國的李大超. [2011-04-08]. 
  18.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ISBN 7500002440
  19. 王漁:《林伯渠傳
  2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蒋介石〉.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07-19. ISBN 978-710-10-7999-9. 
  21. 王成斌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ISBN 7506502615. 
  22. 沈雲龍:〈從歷史觀點看張作霖〉,見張玉法:《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
  23. 陳錫璋:《細說北洋》第三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
  24. 蔣經國:《風雨中的寜靜》,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25. 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國簡史》,1985年6月,台北:文海出版社
  26. 26.0 26.1 26.2 26.3 军阀战争时期.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2021-04-22]. 
  27. 濟南慘案. [2013-08-21]. 
  28. 28.0 28.1 劉紅. 蒋介石全传2 第一版.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7年10月. ISBN 9787512650206.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