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R.O.C. Military Academy
陆军官校校徽
校训亲爱精诚
创办时间1924年(民国十三年)6月16日创校(97年前)
学校类型国立,军事院校
校址 中华民国广东省番禺县
昵称黄埔军校、黄埔官校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陆军官校、陆官)是中华民国军校,由中国国民党总理孙文(习称孙中山)指示筹办,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由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任首任校长,陆军军官学校创校于中国广东省广州黄埔,故世人也因此称其为“黄埔军校”或“黄埔官校”。学校为苏联支持下成立;有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与将领均出自该校。

陆军官校创立时,校址位于广东广州黄埔长洲岛,创立时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官校当时是中国国民党的党校。1927年,陆军官校迁往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市,改为隶属国民政府,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陆军官校为避过战争而西迁成都市。1946年,陆军官校因应军队国家化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成都解放,黄埔军校投诚解放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就此结束。1950年,基于原陆军军官学校在台湾的训练班,部分随蒋介石逃往台湾的黄埔军校官兵在台湾高雄凤山,在台湾设立“陆军官校”

陆军官校黄埔时期的校址南京时期的校址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校址现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校史

建校肇始

File: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委任状.jpg
孙中山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特任状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1876年,清朝两广总督刘坤一倡议创立“广东西学馆”,并且以8万两白银买下位于黄埔长洲岛的船坞为广东西学馆馆址。 1882年,广东西学馆易名“广东实学馆”。 1884年,张之洞山西巡抚调升两广总督后,将广东实学馆再度易名,改为“广东博学馆”。张之洞后来于1887年8月3日创建了“广东水陆师学堂”,恰位于广东博学馆原址。至此,广东水陆师学堂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军官学校。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北伐。8月,孙中山写信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热切表示要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学习苏俄革命的经验。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张太雷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人员)陪同下抵达桂林与孙中山会面,马林建议内容有三: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民及劳工大众联合、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与谋求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孙中山对此未予实施。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逃亡上海时,多次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林伯渠陈独秀等商谈,与苏联政府特使越飞会谈,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列宁派人帮助建党、建军。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2年底,孙中山接收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

1923年2月,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邀请苏联派遣军事专家和政治工作人员到广州协助建军,并提出委派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学习苏联办军事学校的经验,谈判军事援助等。孙中山与马林张太雷、蒋介石、汪精卫、张继林业明等商谈后,决定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代表团由4人组成:蒋介石(为负责人)、张太雷(共产党员,俄文翻译)、沈定一(共产党员)、王宗山(后为蒋介石的英文秘书)。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于是派遣蒋介石代表团开始访问苏联[1]。在苏联逗留三个月左右,接见他们的苏联领导人包括加里宁加米涅夫卢那察尔斯基托洛斯基等。1923年10月6日,苏联派来的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10月18日,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投入国民党改组工作,帮助起草由孙中山审定的国民党组织法及党纲党章。

陆军军官学校最初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国民党培养革命军干部之军官学校[2]:166。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党军”[3]:9。1月,孙中山正式委派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展开筹备工作[2]:166。筹备委员7人:王柏龄李济深邓演达代)、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委员会以建立培训军事人才的学校。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以旧有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为学校校址,通称“黄埔军校”[2]:166。然蒋却在2月21日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递出辞呈,表示“自惟愚陋,不克胜任”,将筹备处交给廖仲恺。不过,蒋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提到其辞职原因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挟自重”,又忧心国民党不能达成扫荡军阀[4]:23。同日,孙中山接到蒋的辞呈,决定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924年1月,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弗·波里亚克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军事顾问小组成员有:切列潘诺夫、雅·格尔曼(又译作捷尔曼)、尼·捷列沙托夫、斯莫连采夫、波良克等10多人。鲍罗廷把苏联军事顾问小组成员介绍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承袭西方学制的传统军官学校(如保定军官学校),培养一名初阶军官一般需要三年。苏联军事顾问小组则根据苏联红军的经验,规划了半年完成初阶军官军事训练的速成学制,还根据修业期限详细安排了各项军事课目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具体进度,并针对各科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拟定了实施办法练。

2月23日,孙覆蒋:“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孙复派出戴季陶去奉化,转达其准许蒋不预闻党政,专办军校之要求相约。

总顾问鲍罗廷鉴于军校缺乏军事干部,受孙中山的嘱托,于1924年4月和加拉罕一起联名向莫斯科发电报派遣教官。1924年5月,苏军军长帕威尔·安德耶维奇·巴甫洛夫(化名高和罗夫)到达广州,受聘孙中山首席军事顾问、黄埔军校军事总顾问兼军事顾问团团长。5月3日,孙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名义特任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2]:166。5月9日任廖仲恺[5]为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并筹集军校经费,之后委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和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而何应钦为总教官,张家瑞王登云为中、英文秘书,还有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员亦获任教官及各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张申府周佛海聂荣臻鲁易恽代英夏曦熊雄萧楚女张秋人高语罕杨其纲王逸常洪剑雄卢德铭等人[6]

黄埔时期

孙文在开学典礼后,与蒋介石、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File:孙中山与蒋介石.jpeg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结束后,与蒋介石合影
File:1黄埔一期步兵科容有略卒业证书.jpg
陆官第一期(黄埔一期)步兵科容有略卒业证书
File:陆官第一期(黄埔一期)步兵科王锡钧毕业证书.jpg
陆官第一期(黄埔一期)步兵科王锡钧毕业证书

1924年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通过《军官学校考选学生简案》,在广东一省公开招生,在其他各省通过中共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地方组织秘密招生。如湖南的招生工作由何叔衡初步选拔后去上海,上海地区的军校招生委员为毛泽东,浙江的招生工作由中共党员胡公冕负责。3月27日,1200名来自各地的考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参见考生。4月28日,考试成绩揭晓,正取350名,备取100名。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为第一名,其他学生来自中国各地,包括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也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泰国的青年[7]。陆军官校于5月收录了第一批学生。[8],于5月5日入学,成为陆军军官首批学生,6月16日为开学日,大元帅孙中山至校主持。当日上午6时孙中山身穿白色中山服,头戴“拿破仑”式白帽,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舰由大本营出发,江汉舰随同翼卫。抵校时由校长蒋介石与妻子陈洁如及校员生在校前排队奉迎,孙中山接见了主要干部,后于09时20分赴礼堂演说了“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讲话,孙向学生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在11时30分于操场的开学式中,孙说之所以择定陈炯明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9],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历史教训,坚决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后由胡汉民总参议宣读总理的书面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其内容后来更制订为中华民国国歌歌词。[10][11][12][注 1]

孙中山决定自办军校的企图基本上不只是广东省,其它省分的军阀皆有所闻,因此或多或少都有阻碍其办校。军校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缺乏武器,在广东兵工厂厂长马超俊同情下,孙中山在民国十三年4月至5月获得该厂军援500把步枪、4挺机关枪与配套子弹,这是黄埔军校获得的第一批军火。滇军将领范石生后因得知此事曾扣押马超俊,最后在杨希闵介入下得以释放。

因黄埔军校持续招生,军火问题成为孙中山向苏联求援的重要课题。7月8日总军事顾问帕威尔·安德耶维奇·巴甫洛夫给苏联政府发电报,要求立即援助孙中山政府急需的武器装备。苏联军援军火在民国十四年9月22日自海参崴出航,10月5日抵达虎门卸货,参与这批军火卸货戒护任务的孙元良回忆该舰运了500杆日制三八式步枪与弹药[17]。第二批在10月8日由沃罗夫斯基号通信指挥舰运达,包括8,000杆莫辛-纳甘步枪与配套的每杆500发子弹(共400万发),火炮是在十四年底运抵虎门,获得火炮的黄埔军校才从炮兵科毕业的学校教官与抽调部分第二期入伍生成立炮兵营,初期的炮兵营指挥干部皆是保定军校毕业的专业军官,包括蔡忠笏陈诚罗卓英。飞机则是在民国十四年8月时向苏联采购的英制与德制旧型机,这批也是在年底运抵成军,称为“中山航空队”,由于广州政府缺乏足够的飞行员,因此中山航空队是中国籍与苏联籍飞行员混编。

同时,巴甫洛夫还建议孙中山成立国防委员会,将广州地区分散的地方军阀部队改编为革命军队,以便集中指挥。7月1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接纳巴甫洛夫的建议,成立军事委员会,并聘请巴甫洛夫为该委员会的军事顾问。 1924年7月18日,巴甫洛夫偕同其他苏联军事顾问及航空局飞机师数人乘坐广九列车赴增城考察前线情况。当晚,在石龙河面电船上勘察时,巴甫洛夫失足落水溺亡。8月4日黄埔军校举行追悼大会,孙中山与宋庆龄由大本营乘江固舰又亲往参加,称他为“俄国为中国自由而捐躯的第一位先烈”,并手书“急邻之难”条幅以志哀悼。由于总顾问因事故猝逝,在10月军火运输到黄埔军校之际,继任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为首的40多位苏联军事专家,包括罗加乔夫(又译为罗嘉觉夫,第二次东征军事顾问)、别夏斯特诺夫、吉列夫(炮兵顾问)、波洛(机枪顾问)、格米拉、泽涅克、齐利别尔特、马米伊利克等也随船抵校赴任。这些俄国军官随后也参与了广州商团事变

另为宣传革命思想,军校出版《黄埔潮》与《黄埔日刊》等期刊,有的刊物发行量高达5万份之多,还行销国内外。

1924年8月10日至10月16日,黄埔一期学生首次参与军事行动,为广州商团事变。在海军江固号炮舰协助下,扣押由挪威籍货轮载运的广东省商团采购军械。随后黄埔校军在10月10日后和广州商团军交战,并成功镇压商团军,[18][19]。 并以其军火强化黄埔校军的战力。

1925年5月,苏联政府再向黄埔军校派来200人的教官团。知名苏联顾问或教官有:

  • 斯米诺夫(又译为西米诺夫),1924年10月被聘为大本营直辖海军局局长,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海军局时被解聘。
  • 李糜,1924年10月被大元帅府聘为航空局的顾问,任代理航空处处长兼航空学校校长,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航空局时被解聘。
  • 尼古拉·古比雪夫(化名“季山嘉”),1925年6月来华负责顾问团工作,1926年2月27日获悉蒋介石、汪精卫要解聘自己时,自动请辞。
  • 伊文诺斯基,被聘为大元帅府军事顾问,1926年4月14日,随被解聘10余人归国。
  • 沙菲为铁甲车队顾问
  • 军事教练顾问长切列帕诺夫
  • 政治顾问喀拉觉夫(又译作格拉觉夫)
  • 步兵顾问兼顾问长白礼别列夫
  • 炮兵顾问嘉列里
  • 工兵顾问瓦林
  • 炮兵教练官捷列沙托夫、梁道夫
  • 通讯顾问科丘别耶夫
  • 后方勤务顾问罗戈夫
  • 战术教官波利亚克、格尔曼、亚科夫列夫等

入学不久,所有学生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连原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内。中国共产党有权可推荐若干人进军校各期受训,但中国国民党招募来者占大多数,大多是中等以上阶级的城市居民或地主仕绅之子。1924年11月30日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考试及格465人,另有一说,1924年11月19日大元帅府军政部讲武学堂留校的一、二两队158人(大多为湖南人,包括陈明仁李默庵丁德隆左权袁仲贤邓文仪等)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为第六队。四川22名学生并入第6队毕业,共645人均为步科,1925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3]:10

后来,为消灭中国共产党在陆军官校内的势力,中国国民党便于1925年2月将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20]。虽然蒋得到苏联及中国共产党人支持,但是他用校长身份与大部黄埔师生保持密切关系,掌握新军设计与技术细节,凡此都与他所景慕之曾国藩戚继光有相似之处。当中最大之不同,即曾、戚所建立新军,旨在扶持当时之国家朝廷,但蒋在1925年国家是身处南北分裂,他在孙文指示下创办黄埔,于校门大书“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旨在励志学生,救亡图存。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

1925年8月,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毕业[3]:10。(一说9月6日)

黄埔第4期入伍生于1925年7月开始招考,招生委员分赴开封、汉口两地,并委托北京、上海各地国民党党部招生。至1926年1月,各地招收之志愿入伍生来粤应试者有7次之多;先后成立入伍生队第1、2、3团。入伍生担负勤务包括广州卫戍,惠州、黄埔、虎门之警戒,各兵舰之监视,廖仲恺遇刺案各要犯之看守、第二次东征时惠州驻防种种。1926年3月8日,入伍生经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分步、炮、工、经理、政治五科;共编为步科第1、2团,每团辖9连,共1712人,炮科大队(辖2队)145人,工科大队(辖工兵、通信2队)148人,经理大队(辖2队)213人,政治大队(辖3队)438人,共计2656人,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由于首次开设政治科,第一批政治教官(高语罕恽代英廖划平汤澄波罗霞天张秋人于树德韩麟符陈希濠李合林杨道腴任卓宜朱雅林段锡明等)80余人。1926年7月9日北伐誓师至10月4日正式毕业,第四期学生就相继分发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等基本干部;成绩优秀的学生调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和直属警卫团、补充团等部队服务。

192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国民革命军军事教育有统一之必要,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合并所辖各军原有各军官学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属该会,并以黄埔军校为校舍,任命蒋为校长[2]:166。1月12日,军事委员会议决改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月19日军事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

1926年3月13日,苏联红军政治部主任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原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化名伊万诺夫斯基)率“苏俄观察团”到广州,对苏联顾问在华的军事、政治工作进行考察,正遇上中山舰事件。黄埔军校教育长兼入伍生部长、代校长方鼎英在《我在军校的经历》中,提到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对苏联顾问团亦以与中山舰事件有嫌,同样兴问罪之师,苏联总顾问鲍罗廷感到蒋之派兵监视顾问团住宅是极其严重之举,因而让蒋明白提出意见,蒋便将其不满的顾问列一名单,请其撤走,一次便有300余人被撤回国”。

后来,北伐革命军成功攻取武汉国民政府便于1926年10月27日决定于两湖书院旧址设立政治训练班。后来,政治训练班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并将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的政治科学员全数调至武昌就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国民政府于1926年12月将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的炮兵工兵科学员调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正式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此黄埔时期陆军官校自1924年兴办到1927年共招训学生5期,也即第1期至第5期[21]。黄埔军校1至5期毕业人数:[22]

学期 开学日 毕业日 毕业人数
黄埔1期 1924年4月28日 1924年11月30日 645人
黄埔2期 1924年8月14日(入学考试) 1925年9月6日 449 人
黄埔3期 1925年7月1日 1926年1月17日 1233人
黄埔4期 1926年3月8日 1926年10月4日 2645人
黄埔5期 1926年4月 1927年8月15日 1480人

南京时期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旗

1927年北伐军攻下南京,广州国民政府北迁南京,随着政府中枢北迁,黄埔军校也计划迁往南京,原订于192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但同年发生中国国民党清党事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分裂,并发生宁汉分裂事件[23]。国民党分裂也打乱了黄埔军校北迁计划,使得同时期在南京、武汉、广州的黄埔军校同时存在。

在武汉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由当地国民党人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在1927年3月22日扩建并改组成“(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且随即展开讨伐共产党的行动。武汉分共事件发生后不久,国民党为了继续北伐,将武汉分校改制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停办该分校,并迫使武汉分校第5期学员退学。这些学员后来编入国民革命军内,成了镇压南昌起义广州暴动的主力部队。

在黄埔原址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未因国民政府北迁而停止招生,并在1927月续招第6期、1928年招收第7期生,副校长李济深于1928年5月将校名改成“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在广东的第6期生于1929年毕业、第7期生于1930年毕业。1930年9月,广州陆官学校正式停办,招收的第8期生则拨交南京方面编为第一总队完成学业。黄埔军校6至8期毕业人数:[22]

学期 开学日 毕业日 毕业人数
黄埔6期 1926年8月 1929年2月24日 718人
黄埔7期 1928年5月复课 1930年9月26日 666人
黄埔8期 1930年5月 1933年5月20日于南京毕业 305人
武汉分校校门

在南京的黄埔军校最初名为“(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介石并要求所有学员宣誓反共,同样在1927年招收第6期、1928年招收第7期生,学制与第2期后同样为1年速成教育。1928年3月,蒋介石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将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4],以蒋为校长,宗旨在培育陆军初级军官,备充国军干部[2]:166

在1929年招收的第8期中央陆军军官军校学员开始调整学制,由原本的1年速成教育转为3年正规教育,此转换在1930年开学之第8期开始。而前7期毕业生部分则由陆军大学速成班补强学资。南京中央陆军官校自1928年兴办到1937年西迁成都止,历时10年,共招训学生7期,也即陆官第6期至第12期[25]

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高教班)用于培训杂牌部队中层军官,给予中央军校科班学历教育。[26]

  • 高教班第一期:1932年10月1日在南京黄浦路马标成立。由本校军官教育总队尚未卒业之三队、四队及步兵炮队学员改隶。1933年5月2日毕业。班主任徐培根
  • 高教班第二期:1933年11月各部队选送军官将校入学。1934年6月7日毕业。班主任徐权。
  • 高教班第三期:1934年10月入学,1935年8月毕业。
  • 高教班第四期:1935年10月入学,1936年8月毕业。班主任陈芝馨。
  • 高教班第五期:1936年9月入学,1937年8月毕业。班主任江煌。
  • 高教班第六期:1939年入学,驻成都北校场。1940年6月毕业。班主任刘仲荻。
  • 高教班第七期:1940年9月入学,1941年6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八期:1941年9月入学,1942年1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九期:1942年9月入学,1943年3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十期:1943年8月入学,1944年6月毕业。班主任陈素农/刘伯龙/皮震。
  • 高教班第十一期:1944年9月入学,1945年6月毕业。班主任皮震。

中央军校特训班[27]

  • 特训班第一期:同军校第10期。1933年7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赣暑期研究班在江西南昌成立,招收黄埔军校前八期失业毕业生及部分失学青年924人。主任康泽、副主任韩文焕。1933年8月编入庐山暑期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第四营,两周后改为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1933年10月3日,研究班学员编入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别动队。康泽任总队长、韩文焕总队附,训练班3个大队长马维骥萧树经公秉藩分别任别动队三个大队长,开赴南城临川开展战地实践。
  • 特训班第二期:同军校第11期。1934年训练结业的特别研究班学员编为军委会别动总队第四、第五大队,随“参谋团”入川。别动队第五大队接收了贵州。
  • 特训班第三期:同军校第12期。1935年春改名为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1935年毕业学员编为军委会别动总队第六、第七大队和巡缉大队。1935年底,第2、第7大队开赴陕北。
  • 特训班第四期、第五期:编为军校第13期第二总队。1936年春,原任训练总监部国民军训练处处长潘佑强接任特训班主任,杨文琏为副主任,在全国公开招收军事队、政治队学员各120人。1936年5月1日在星子县入伍,列为第四期。原1935年底设在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的180名学生也并入,编为交通学生队(1938年毕业于沙市)。包括朝鲜流亡青年周世敏、李承烨等。1936年冬,潘佑强被解职,康泽回任,由别动队预备队考选学生150人,收容华北流亡学生500人,列为第五期。1938年1月特训班迁往沙市。
  • 特训班第六期:同军校第14期。包括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政训学生队与交通学生队、1938年春夏在沙市招收东北军编余军官800人及当地学生800人、1938年秋至1939年在丰都招收的均列为第六期共计5308人。其中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400人,撤退到陕西王曲,称为特训班第六期西北大队,1939年春改为中央军校七分校。
  • 特训班第七期:编为军校第17期第二十总队。1939年底迁往合川县,招考学生3个大队。
  • 特训班第八期:同军校第18期第十四总队。1941年招考学生3个大队,学制三年。1944年毕业。

成都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因应国都迁徙,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1937年8月由南京迁至成都[28],第13期学生于1937年11月11日在庐山开学。除了成都以外,因前线基层军官匮乏,国民革命军在各战区开设了军官养成学校,这些学校皆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X分校”称呼。大多数分校在1945年组织精简时均停办。

1945年日本投降,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未迁回南京,仍续留成都。由于国防组织改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解散。抗战胜利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1946年1月奉命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2]:166。隶属陆军总部。1947年10月蒋介石卸任校长,由黄埔一期毕业之关麟征接任,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除了中国籍学生,此时陆军官校开始招收韩国越南籍人施以军事教育。因解放战争白热化,原本被撤裁的分校重新开办,称为“军官训练班”,其中最知名者为1947年孙立人台湾高雄县凤山镇的前日本台湾军基地开设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在国民党军队败战趋势明朗化后,成都的陆军军官学校本部也开始筹备迁校事宜[29]

陆官最后一期为23期,在1948年6月、7月间有3000多位考生,于12月1日入学于四川成都的陆军官校,但却提前于1949年12月毕业,毕业典礼是由蒋介石主持,但因四川已遭解放军包围,学生只能在学校待命,9月中有77名23期台籍与特殊状况学生先由政府运送到台湾。1949年9月8日教育处处长李永中少将,总队长萧平波少将,及萧步鹏少将等3人与共产党取得联系,于1949年11月初蒋介石第二次来陆官时对官生讲话,李永中、萧平波准备扣押蒋,但萧步鹏把计划告诉蒋而逃走。后来李永中以迁校行军总指挥名义安排迁校事宜。11月中旬全校开始行军,为使解放军能顺利接收军校,一个多月时间部队采取让拖等来回游动在川西平原。12月20日军校北上至温江西,已和解放军接上头;西面是罗广文一个军宣布投诚;东面是胡宗南的国军。这时由李萧二人召集队长和学生代表,讲了形势和解放军的协议与政策,愿投诚的、跟国民党的或回家的都自便,学生大都愿意投诚,25日队伍至郫县便由李永中宣布军校投诚,而解放军将军校保持原编制,暂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30]。1949年12月,解放军占领成都,成都陆军官校自1937年兴办到1949年共招训学生11期,也即第13期至第23期。至此,陆官终告结束。

陆官历次迁徙与设分校有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抗战后迁汉中)、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南昌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武当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合共13所。另外,在今深圳设置有非正式的分校;汪伪政权设置有同名“军校”。

历任校长

创校校长蒋介石军职历任特级上将(五星上将),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与军事委员长,在早期国军中,“校长”一词属蒋介石专有,1947年10月蒋介石首次退位改任名誉校长,由陆官第1期毕业之将领关麟征担任校长。

任届 任期 姓名与职位 学历
01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蒋介石上将 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炮兵科11期
02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关麟征中将 日本振武学校炮兵科 陆官1期
03 1949年9月—1949年12月 张耀明中将 陆官1期

校制

校徽

“盾牌”象征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亲爱精诚”为陆官校训。“青天白日国徽”象征中华民国。“指挥刀”代表指挥官的权与责。“瑞穗”代表中华民国陆军北伐抗战、所谓“动员戡乱”等战事中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有着寓兵于之意。每禾七短,合为双七,又名七七,象征七七事变,以纪念抗战建国,以及发挥抗战建国的精神。[31]

校旗

陆军军官学校校旗(不含上方荣誉旗)

1924年建校之初的校务会议中,指派总教官何应钦设计校旗,以红底、中缀青天白日国徽、外围加上金黄色丝穗为校旗。

校训

陆军官校校训“亲爱精诚”,由首任校长蒋介石拟定及撰写,并由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学生开学典礼时核定宣布。孙中山核定“亲爱精诚”为陆军官校校训,是希望由陆军官校培训中国革命军事人才,共同团结为革命的写照。蒋介石于1925年元旦对官校学生训话中阐释:“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其目的乃在造就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堂堂正正革命军人,发扬黄埔精神[32]

校歌

1924年陆官虽有撰定校歌,但仅传唱黄埔1期至黄埔4期:“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妆花,以校做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此歌由戴季陶所作,但因词曲韵律不太流畅,而未得推广[33]。军校的学生除了经常唱校歌与《国民革命歌》,另外还请苏联通信顾问科丘别耶夫教唱《国际歌[34]

1926年陆官认为有必要制定新校歌,采用了陈祖康写的词与林庆培谱的曲,并将歌词于1927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旧址内勒碑立石,复于1977年6月16日在台湾凤山陆官勒石纪念,上面写著-“怒潮澎湃,党旗飞舞……发扬吾校精神”[35][36][37]。校歌并由黄埔合唱团编唱,此曲于1926年由黄埔5期开始传唱。

陈祖康福建漳平人,1901年生,1919年秋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参加中国少年共产党,与熊雄是留法时的同学。熊雄先陈祖康回国,在黄埔军校经周恩来推荐,继周续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请陈祖康于1925年春回国,到陆军官校担任少校政治教官。1926年秋,陆官第五期开学,熊雄对陈祖康说:“到现在五期已经开学了,学校万事俱备,惟新校歌尚付阙如。大家都认为你具对诗歌专长,请你撰写一篇校歌的歌词。”于是陈祖康写了这首歌词,并交音乐教官林庆培谱曲[38]

黄埔精神

黄埔精神为“牺牲、团结、负责”的精神。要砥励“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信念,要“为总理、为主义、为革命”而负责、团结与牺牲的精神。蒋介石在1959年6月16日于凤山主持陆军军官学校35周年校庆,亲自做了对“黄埔精神”的阐示。“牺牲精神”的根源,就是“乐死的性质”,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家来奋斗。“团结精神”的根源,就是“亲爱精诚”的校训,凡属革命军人,不但事业是整个的,荣辱是整个的,而其生命、历史都是整个的,所以同学之间不仅是要义共患难,而且是志同生死。而“负责精神”,就是今日的党歌和国歌,那就是黄埔同学对于实现主义,对于保卫民国,对于领导人民的责任。革命军人的责任,就是“以建民国,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的责任,是为总理、为主义、为革命,而负责、团结与牺牲。黄埔还有一套严格的荣誉规约。由于黄埔精神的建立,“黄埔系”在东征、北伐和八年抗战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39]

校区

黄埔文物旧址

黄埔军校大门中央上方横上有谭延闿[40][41]所书“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在二门门口挂着“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二门右侧墙壁上挂有蒋介石手书的校训“亲爱精诚”[42]。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原为清朝海关总税务司[43]。位于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中国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林则徐[44]焚鸦片、义和团[16][45][注 2]

东征阵亡烈士墓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岗,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1925年中华民国军政府纪念讨伐陈炯明[46][47][48]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于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遗体。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字由蒋介石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在1984年修缮复原[49]

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高10米的花岗石碑。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50]

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高40米孙总理纪念碑,于1928年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中山先生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篠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51]

1937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利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创办“黄埔中正学校”,学校沿用黄埔军校“亲爱精诚”校训,但创作新校歌。后学校历次迁徙易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广东省立黄埔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52]

学制及生活

陆官的军校教育,虽规定学制为3年,但因初期时的用人迫切,实际上为半年到两年半不等。第1期学生都为步兵科之训练,第2期学生才开始分有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等5科。第3期学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过3个月的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4期学生以后再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后期又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军事教育课目区分学、术科,着重在军事教育训练,而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53]

学科教育

学科方面教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与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学识,继教以战术、兵器、交通与筑城等四大教程。而军制学、交通学、军队内务规则、陆军礼节、军语与军队符号等,亦择要讲述。至于战术作业与实地测图,亦按步实施[54]

术科训练

术科训练内容为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与野外演习等。以单兵徒手教练,习各种步法暨转法,俟操作娴熟,施以班教练及排连营教练,如方向与各种队形之变换。徒手操作熟练后,继施以持枪教练,乃至单兵以至班排连营,凡托枪、下枪、举枪、装退子弹、上下刺刀、各种射击与各种行进,密集、疏开、散开等队形,以及各种战斗教练。除制式教练外,野外演习尤为重要。凡单兵战斗动作,以及行军宿营、战斗方式、连络勤务与构工作业等均按照教育步骤依次实施。此外,夜间演习、实弹射击与阅兵分列各项检查,亦确时教练。在术科方面,对于战斗教练与实弹射击二项更为要求,期能于短时间内收最大之效果[55]

学员生活

陆军官校在建校初期,学员的生活是艰苦的,学生的服装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没有袜子,赤足穿草鞋,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的棚里,睡的是用竹子做成的床,求学期间,岛四面都是敌人,既要上课,又要打仗。军校规定每天早上听到军号声起床、穿衣、打绑腿的时间只有3分钟,吃早饭只有10分钟。天气炎热,吃稀饭都会嘴烫。一些来自北方地区的学员还要适应广州的饮食。尽管环境险恶,但军校的日常训练却是严格的。许多学生在黄埔学习七八个月,却从未到过广州市区[56]

创期史

陆官第1期

陆官第一期(黄埔一期)步兵科蔡昇熙卒业证书

陆官第1期别称黄埔1期。民国13年(1924年)2月10日分配各省区招考学生名额,拟订招324名,另备取50名,惟当时各省多在军阀掌握之下,不易公开招生,故委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3月1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与简作祯等人为试验委员。3月27日起三天假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验场,举行入学考,共计考生一千二百余人[57],4月28日放榜,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加上保举共499人,组成学生总队,编成4个队,每队分3个区队,于5月5日入学,6月16日开学。时任校长蒋介石,教练部主任李济深,总队长邓演达,第一队队长吕梦熊,第二队队长茅延祯,第三队队长金佛庄,第四队队长李伟章[58]。同年11月30日毕业考试及格465人,民国14年(1925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另有一说,由湘军讲武学堂并入的158人,四川第6队学生的22人也并计入第1期毕业,共645人均为步科。黄埔1期最年轻者为时年未满17岁的刘咏尧(1907-1998年),他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二岁方得入伍,艺人刘若英之祖父。年纪最长者为胡宗南(1896-1962年)于28岁时就学陆官,前国安会秘书长胡为真之父。[59],而最后在世者为孙元良(1904-2007年)享寿103岁,艺人秦汉之父[60]

毕业证书有二式:“毕业证书”在1924年11月30日发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学生。“卒业证书”在1925年3月1日发脩学期满考试及格学生[61]

纪念

校庆活动

每年的6月16日定为“校庆日”。1924年6月16日,现代中国第一个革命的军事学校陆军官校,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正式开学,他之所以择定陈炯明叛变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的历史教训,坚决为递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62]

纪念邮票

两岸官方在发行黄埔陆军官校的纪念邮票并不多见,在台湾有1974年6月16日,台湾交通主管部门发行“陆军官校”建校50周年邮票2枚,票面为黄埔陆官大门与凤山“陆官”大门全景[63]。1994年6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64]。此外,台湾的“陆官”校友会、大陆黄埔军校同学会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也会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周年纪念,各自发行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65]

校友会

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在整风运动中,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的多名成员遭到整肃,活动中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后,至文革结束前,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没有继续活动。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84年6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黄埔1期徐向前任首届会长,程子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任副会长,黄埔老师聂荣臻许德珩任顾问[34][66][67]

大事年表

西元 民国纪年 大事纪
1921 民国10年 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9天内进行了三次会谈,国民党的要员胡汉民、许崇智、陈少白、曹业伯、林云陔、朱卓文、李禄超、孙科等人参加,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68]
1923 民国12年 8月16日,蒋介石孙中山命赴苏俄考察军事教育,率同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由上海乘“神丸”启程赴俄考察,12月15日上午07时返国船入吴淞口,09时抵沪,将对俄政策及对党务、军事意见上书孙中山先生[20]
1924 民国13年 1月24日,孙中山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等7人为委员[69]
1924 民国13年 1月28日:孙中山指定黄埔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
1924 民国13年 2月10日,预订招收学生名额,共324名[70]
1924 民国13年 3月27日,黄埔军校试验委员会假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举行入学试验,各地投考生计1千2百余人[71]
1924 民国13年 5月2日,孙中山特任蒋介石为陆军官校首任校长[3]:9
1924 民国13年 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进校,计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20名,加上保举共499人,编4队[8]
1924 民国13年 5月9日,孙中山特派廖仲恺为驻校党代表,入伍生开始预备教育[8]
1924 民国13年 6月16日,第1期学生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此后并以是日为校庆日。当日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由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四人撰文,训词于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通过为党歌,1930年3月24日行政院暂定为国歌,1937年6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为国歌中华民国国歌曾在1936年夏季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选为世界最佳国歌[72]
1924 民国13年 8月10日,蒋介石奉令办理广东省商团私运军械事,于次日将私运军械之挪威船舰押到黄埔,停泊于校门外。9月3日,蒋介石派何应钦总教官筹组教导团。10月12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教导团团长,任陈继承为教导第2营营长,王俊为教导第3营营长。10月16日,广州商团副团长陈受恭缴械乞和,商团事变遂告敉平[18][19]
1924 民国13年 11月11日,孙中山令广州黄埔新军改称校军[3]:10[73]
1924 民国13年 11月17日,第2期学生先后入校者总计449名(第2期于民国14年9月6日毕业)。11月20日,教导团正式成立。28日任命何应钦为团长。11月30日,第1期学生教育时间为6个月,于11月30日毕业考试及格465人,均步科,隔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另有一说,由湘军讲武学堂并入的158人,四川第6队学生的22人也并计入第1期毕业,共645人[3]:10
1924 民国13年 12月2日,筹组教导第2团,原教导团改称为教导第1团[20][74]
1925 民国14年 1月31日,第2、3期及教导第1、2两团等单位,成立“校军”[73],举行讨伐陈炯明之誓师典礼。
1925 民国14年 2月,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3]:10。2月1日,校军开始第1次东征,讨伐陈炯明[3]:10。2月20日,孙中山病危于北平,乍闻校军2月15日克淡水之讯,深感欣慰,及命随员电“校军”致贺。
1925 民国14年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平[3]:10。3月13日,校军教导第1团千余人,于棉湖之役击溃陈炯明之林虎部万余众;同日获悉孙中山逝世,全校师生至为哀恸[3]:10
1925 民国14年 6月13日,东征军回师克复广州,讨平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等部[3]:10。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于广州,并发表成立宣言[3]:10。8月20日,党代表廖仲恺被刺殒命[3]:10。8月26日,各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蒋介石任第一军军长,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共5个军[3]:10
1925 民国14年 10月6日,蒋介石自广州出发,再度东征,兵力2万人,俄顾问季山嘉等偕行。10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一纵队攻克惠州,俘敌4千余人;革命军团长刘尧宸阵亡。11月6日,东江陈炯明残余部队全部肃清[3]:10。12月5日,蒋介石在潮安举行东征阵亡将士追悼大会。[3]:11
1926 民国15年 3月,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将黄埔岛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并且在同年3月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3月15日,确定两广统一的方案,广西政治、军事及财政均置于国民政府直接管辖之下。3月24日,军事委员会改编广西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命李宗仁为军长,两广统一遂告完全实现。[3]:11
1927 民国16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分裂,发生宁汉分裂事件,于广州武汉南京各有建立黄埔陆军军校。3月22日,武汉陆官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展开讨伐蒋介石的行动,后因续北伐,便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成张发奎的军官教岛团,迫使正在上课的第5期学生退学,至此,武汉陆官停办。[3]:13[23]是年底,蒋介石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3月,蒋介石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将“(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4]
1937 民国26年 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官由南京迁至成都[75]
1946 民国35年 陆官改回“陆军军官学校”原称,蒋介石首次退位改任名誉校长,由陆官第1期毕业之将领关麟征担任校长[76]
1947 民国36年 孙立人奉命在台湾高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训练新军,是隶属于成都陆官的分校[77]
1949 1949年 12月,成都解放军所占领,陆官停办,共开办23期[30][75]

参见

注解

  1. 开学日细致行程为:1、06时:大元帅孙中山身穿白色中山服,头戴“拿破仑”式白帽,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舰由大本营出发,江汉舰随同翼卫。2、07时40分:孙中山抵校,校长蒋介石与妻子陈洁如及校员生在校前排队奉迎,后入校长室小憩,并浏览职员及教授计划各项图表,旋由教授部王柏龄主任,带领各教官进见,又由教练部主任李济琛带领各队长及特别官佐进见。3、08时50分:大元帅巡视官校讲堂及寝室。4、09时20分:孙中山回校长室稍憩,即赴礼堂演说,孙作出了“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讲话,孙向学生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勉学生以须做革命党,唯革命党乃能一以当百,演说约一时之久,其词甚长,演毕群呼孙总理万岁!国民党万岁!5、11时30分:全体集合操场,举行开学式,学生先向党旗行三鞠躬礼,次向校旗行三鞠躬礼,再向孙总理行三鞠躬礼,孙说之所以择定陈炯明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9],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历史教训,坚决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后由胡汉民总参议宣读总理训词,汪精卫委员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宣读祝词,而孙总理提的书面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是由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编写,其内容后来更制订为中华民国国歌歌词。6、13时:至食堂午宴。7、15时:至操场阅兵式及分列式。8、17时:列队欢送大元帅孙中山出校。9、19时:晚宴,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广州市党部公宴。10、20时:晚宴毕散会[13][14][15][16]
  2. 数字统计不一。按唐德刚《晚清七十年》,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及少数威海卫华人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国五十人,意国五十三人。 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16]

参考文献

引用

  1. 黃埔军校. 辽宁广播电视. [2013-03-29]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 2.0 2.1 2.2 2.3 2.4 2.5 2.6 吕芳上策划,王奇生、汪朝光、邵铭煌、林桶法、金以林、黄道炫、杨维真、刘维开、罗敏著. 《蒋介石的亲情、友情与爱情》. 台北市: 时报文化. 2011-03-18.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陈布雷等. 《蒋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4. 蒋介石. 《苏俄在中国》. 1983-12-25. 台北市: 中央文物供应社.
  5. 廖仲愷. 北京: M1905电影网. [2013-02-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6. 黄埔本校建校初期教职员工.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7. 何虎生. 孙中山传 第二版. 中国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6-03: 339-340. 
  8. 8.0 8.1 8.2 黄埔军校创校. 中国黄埔军校网. 北京.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9. 9.0 9.1 黃埔军校建校开学日由来. 中国黄埔军校网. 北京. [2014-06-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0. 陆军官校开幕纪盛. 中国黄埔军校网. 北京.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1. 广州陆军军官学校开幕纪盛. 上海: 民国日报. 1925-06-22 (中文). 
  12. 李守孔. 《中国现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09: 52. ISBN 957140663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3. 陆军官校开幕纪盛. 中国黄埔军校网. 北京.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4. 广州陆军军官学校开幕纪盛. 上海: 民国日报. 1925-06-22 (中文). 
  15. 李守孔. 《中国现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09: 52. ISBN 957140663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6. 16.0 16.1 16.2 佐藤公彦.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民众Nationalism的诞生》.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04-01. ISBN 978750045996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7. 黄振凉,黄埔军校之成立及其初期发展(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页159
  18. 18.0 18.1 1924年孙中山扣押走私军火为何引发广州商团叛乱. 北京: 凤凰网. 2011-07-19 [2013-02-27]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9. 19.0 19.1 哈佛号“运来”黄埔军校的第一场胜仗. 北京: 搜狐. 2012-04-19 [2013-02-27]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0. 20.0 20.1 20.2 黃埔日曆. 北京: 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3-03-0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1. 黃埔时期校史简介.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22. 22.0 22.1 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 [2008年7月22日] (简体中文). 
  23. 23.0 23.1 黄埔军校在南京.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4. 24.0 24.1 南京时期校史简介.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25. 黄埔军校各分校简介.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6. 黄哲嗣:“浅述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黄埔》2012年第6期,第69-71页
  27. 潘茂,“国民党中央军校特训班”,《湖北文史》2006年2期
  28. 黄埔军校成都校史.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9. 顾超光、黎高恩. 台湾光复前日军在凤山的军事设施探討. 八十三周年校庆基础学术研讨会.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07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0. 30.0 30.1 朱卫国. 史海珍闻:最后一期黄埔军校学生起义的经过. 北京: 人民政协报. 2009-10-30 [2014-06-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1.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校徽.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12-12-25 [2012-12-27]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2.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校训.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12-12-25 [2012-12-27]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3. 黃埔校歌. 北京: 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6-11-06]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4. 34.0 34.1 黄埔精神与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 北京: 黄埔军校校友会. 2008-06-25 [2013-02-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5. 黄埔军校校歌.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6-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6. 校歌勒石.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10-01-02 [2013-03-0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7. 黄埔军校创校.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13-03-0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8. 陈祖康. 北京: 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2-09-21 [2014-06-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9. 傅应川. 名家-共同传承黃埔精神. 台北: 中时电子报. 2014-06-19 [2014-08-2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40. 刘玲玲. 《“伴食宰相”谭延闿》. 百科知识. August 2012, (15): 50–52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41. 雪珥. 十日都督焦大哥(二). 广州: 南方都市报. 2011-06-16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42. 解思忠. 《黄埔精神的提煉概括》. 黄埔. May 2013, (3)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43. 财政部关税总局. 中华民国海关简史. 台北: 财政部关税总局. 2008-06. ISBN 9570048611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44. 林则徐大事年表1785-1798. 北京: 民族魂.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45. 劳乃宣 等. 《义和拳教门源流考》.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01 (中文). 
  46. 师永刚、张凡. 《蒋介石:1887~1975(上)》.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1-03: 112. ISBN 978750753447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47. 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 台北: 中正文教基金会. [2014-08-2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48. 陈炯明:维新立宪,辛亥与二次革命,闽南护法.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49.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逝者长眠 精神永存. 福州: 华广网. 2011-01-17 [2013-06-17]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0. 黄埔军校旧址. 广州: 中国台湾网-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4-04-16 [2017-06-09]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1. 黄埔军校外部建筑. 广州: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1-01-17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2. 广州六中. 广州: 广州市第六中学. [2013-02-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3. 走进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中国黄埔军校(全文).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文革研究网 陈宇. [20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4. 王凤翎.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 第八卷》. 台北: 龙文出版社. 1990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55. 黄埔一期军事教育课目.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6-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6. 黄埔军校:在大陆25载 设分校12所. 北京: 南都数字报. [2014-06-16]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7. 黃埔一期.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2-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8. 黄埔本校建校初期学生队组织系统.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6-26]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59. 胡宗南迁台一心反攻 51歲和女特工成婚. 北京: 中国新闻网. 2014-01-20 [2013-03-05] (中文). 
  60. 粘嫦钰. 不想沾光 秦汉极少提父亲. 台北: 联合新闻网. 2007-06-11 [2014-01-21]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61.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autogenerated2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62. 黃埔军校建校开学日由来.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6-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63. 陆军官校建校50周年邮票. 北京: 说钱网. [2013-03-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64.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邮票. 北京: 说钱网. [2013-02-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65. 陈斌华. 黃埔军校建校80周年《黃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北京首发. 北京: 新华网. 2012-12-12 [2013-03-2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66. 郝柏村,《八年参谋总长日记 上》,2000,页559
  67. 郝柏村,《八年参谋总长日记 上》,2000,页798
  68. 单补生. 孙中山与马林会谈纪要.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7-30]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69. 校史简介.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70. 陈宇. 《中国黄埔军校》.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12-04-01. ISBN 9787506553469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筹委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1924年2月10日,拟定招生名额为324人……” 
  71. 单补生. 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共产党员.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7-30]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72. 陆军官校开幕纪盛.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73. 73.0 73.1 东征校军成立.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74. 教导团编制表.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75. 75.0 75.1 成都时期校史简介.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76. 马樱健. 抗日名将关麟徵: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1). 北京: 中华网. 2012-03-07 [2013-03-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77. 顾超光、黎高恩. 台湾光复前日军在凤山的军事设施探討. 八十三周年校庆基础学术研讨会.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 2007-06-01. 

来源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稿》 陆军军官学校1936年出版 [2013-03-07]
  • 《陆军军官学校校史》 陆军军官学校1969出版 [2013-03-07]
  • 《总统蒋公与陆军军官学校》 陆军军官学校 陆军总部1980年出版 [2013-03-07]
  • 《对陆军军官学校讲词汇辑》 何应钦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出版 [2013-03-07]
  • 《黄埔军魂》 黄埔建国文集编籑委员会 实践出版社1985年出版 [2013-03-07]
  • 《黄埔军校史料》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2013-03-07]
  • 《黄埔军校名人传略》王宗虞、王建吾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2013-03-07]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稿》 龙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 [2013-03-07]
  • 《廖仲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廖仲恺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6年出版[2013-02-25]
  • 《黄埔军校之成立及其初期发展》 黄振凉 正中书局1993年出版 [2013-03-07]
  • 《黄埔军校》 李明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13-03-07]
  • 《初露锋芒 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 陈予欢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2013-03-07]
  • 《黄埔军校的将帅们》 王晓华、张庆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