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蒙古語
  • монгол хэл
  • ᠮᠣᠩᠭᠣᠯ
    ᠬᠡᠯᠡ
ꡏꡡꡃ ꡢꡡꡙ ꡁꡦ ꡙꡦ
發音[ˈmɔɴɢɔ̆ɮ çiɮ]/[mɔŋɢɔ̆ɮ xeɮ]
母語國家和地區蒙古高原
區域蒙古國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全域;
伊爾庫茨克州外貝加爾邊疆區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青海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的部分地方。
母語使用人數520萬(2005)[1]
語系
蒙古語系
  • 蒙古語
早期形式
標準形式
方言
衛拉特語(有爭議)
鄂爾多斯蒙古語(有爭議)
布里亞特語(有爭議)
文字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管理機構
語言代碼
ISO 639-1mn
ISO 639-2mon
ISO 639-3mon——囊括代碼
各項代碼:
khk – 喀爾喀蒙古語
mvf – 周邊蒙古語(部分)
Glottologmong1331[5]
語言瞭望站part of 44-BAA-b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蒙古語

蒙古語傳統蒙古文:ᠮᠣᠩᠭᠣᠯ
ᠬᠡᠯᠡ
[a]西里爾蒙古文: монгол хэл[b])為蒙古國唯一官方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官方語言之一,是蒙古語系中使用最多、影響最廣的語言。各種方言加在一起,使用人數大概有520萬,包括絕大部分的蒙古國人和許多中國內蒙古的蒙古族[1]蒙古國主要講喀爾喀蒙古語,使用西里爾字母傳統蒙文社交網絡上有時也用拉丁文。內蒙古方言眾多,以察哈爾蒙古語為標準,以傳統蒙文書寫。

蒙古語有很多方言,主要分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衛拉特語)、北部方言(布里亞特語)和東部方言(科爾沁-喀喇沁)。蒙古語接近遼國契丹語,但是由於契丹文尚未完全解讀,很難進行語言歷史比較[6]

文字方面,現在中國內蒙古以傳統蒙古語字母書寫,並和簡體中文一起並列使用,而蒙古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由於蘇聯影響,取消了傳統蒙文,主要使用西里爾字母,現已部份恢復使用傳統蒙文,但使用量仍較少。

為了方便,這裏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轉寫,這種寫法代表蒙古語在13世紀的發音,與現在的方言有明顯的區別。但是,從這種寫法可以推斷現在各種方言的讀音,而進行相反的轉換(從現在的發音推斷古蒙古語的發音)則很困難。

語言特色

蒙古語的特點:

但是,由於基礎詞彙之間的音韻對應規則還沒有確立,這幾點都還不能證明阿爾泰語系學說。

分佈和方言

分佈

在中國,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河北省北部、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大約有600萬人;以蒙古族為主要人口組成的蒙古國有三百萬語言人口。另外,在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哈薩克斯坦等都有相當數量的人以蒙古語為母語。

官方地位

標準語

方言

蒙古語的範圍界定和方言劃分還存在很多爭論。Luvsanvandan於1959年提出的四分法涵蓋比較廣:

Sanžeev於1953年的劃分則只包括中部方言(喀爾喀、察哈爾、鄂爾多斯),而把西部方言(卡爾梅克-衛拉特語)和北部方言(布里亞特語)多作為獨立於蒙古語的語言。另外還有人認為鄂爾多斯土語也是獨立的語言。

中國語言地圖集》對中國境內蒙古語的劃分

  • 內蒙古方言(中部方言)
    • 察哈爾土語
    • 巴林土語
    • 科爾沁土語
    • 喀喇沁土語
    • 鄂爾多斯土語
    • 額濟納土語
  • 衛拉特方言(西部方言)
    • 土爾扈特土語
    • 青海土語
  • 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東北部方言)
    • 新巴爾虎土語
    • 陳巴爾虎土語
    • 布里亞特土語

此外,蒙語尚有其他地區的方言。

音韻

輔音系統

今察哈爾方言的輔音音位表如下:[8]

雙唇 齒齦 齦後 硬齶 軟齶
非齶化 齶化 非齶化 齶化
鼻音 m n ŋ
爆破音 送氣 ()
不送氣 p t k
塞擦音 送氣 (tsʰ) tʃʰ
不送氣 (ts)
擦音 (ɸ) s ʃ x
邊音 l
顫音 r
近音 (β̞) j

而今喀爾喀方言的輔音音位可以概括如下:

雙唇 齒齦 齦後 硬齶 軟齶 小舌
非齶化 齶化 非齶化 齶化 非齶化 齶化
鼻音 m n ŋ
爆破音 送氣 () (pʲʰ) tʲʰ () (kʲʰ)
不送氣 p t ɡ ɡʲ ɢ
塞擦音 送氣 tsʰ tʃʰ
不送氣 ts
擦音 (f) s ʃ x
邊擦音 ɮ ɮʲ
顫音 r
近音 w̜ʲ j

蒙古文固有詞不以/r/起首,也很少以/l/起首。

元音系統

蒙古語詞首音節的元音發音較為清晰完整並且承載重音。察哈爾方言詞首音節元音音位如下:[9]

短元音 長元音 複元音
非前 非前 非前
非圓唇 圓唇 非圓唇 圓唇 非圓唇 圓唇 非圓唇 圓唇 前圓唇 前圓唇 前齶化
非咽化 i u ui
咽化 ɪ (ʏ) ʊ ɪː ʊː ʊɪ
非高 非咽化 ə o əː
咽化 æ œ ɑ ɔ æː œː ɑː ɔː ʊæ ʊɑ ɪɑ

非詞首元音音值如下:

短元音 長元音 複元音
非前 非前
非圓唇 圓唇 非圓唇 圓唇 非圓唇 圓唇 非圓唇 圓唇 前圓唇
非咽化 ĭ ui
咽化 ɪ̆ ɪː ʊː ʊɪ
非高 非咽化 ə̆ ŏ øː əː
咽化 ɑ̆ ɔ̆ æː œː ɑː ɔː

蒙古語具有元音和諧律,除去複合詞和借詞,每個非詞首元音的音值都受到同一詞內之前出現過的元音的制約。上面未被實線分隔的非詞首元音音值之間並不構成對立,只根據察哈爾方言的元音和諧律構成條件互補:

非咽化條件下 咽化條件下
非圓唇條件下 圓唇條件下 非圓唇條件下 圓唇條件下
Ә̆ ĭ[a] ɪ̆[a]
ə̆ ŏ ɑ̆ ɔ̆
Әː əː ɑː ɔː
øː æː œː
ɪː
ʊː
UI ui ʊɪ
^a ʃtʃʰj後。

察哈爾方言的和諧現象有兩種,咽化和諧和圓唇和諧:

  • 咽化和諧:若詞首元音咽化,則其後直至詞末的元音都處在咽化條件下。
  • 圓唇和諧:若詞首元音為圓唇非高元音(即為œ(ː)ɔ(ː)o(ː)之一),則其後直至第一個UI以前(如無,則至詞末)的元音都處在圓唇條件下。[10]

蒙古文字

在過去蒙古語還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記錄蒙古語就要採用漢字來標音或其他友好鄰國的語言文字。歷史上蒙古語曾採用以下四種文字:

以及

現時蒙古國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爾字母拼寫,除了原來的字母以外,還加入了Ө өҮ ү兩個符號來表示俄語中所沒有的元音。

西里爾字母 稱呼 IPA 轉寫 西里爾字母 稱呼 IPA 轉寫
Аа а a a Пп пэ ( ), (pʰʲ ) ( p )
Бб бэ p,, b b Рр эр r, r
Вв вэ w, v Сс эс s s
Гг гэ ɡ,ɡʲ,ɢ´, k g Тт тэ ,tʰʲ t
Дд дэ t, d Уу у ʊ u
Ее е jε~jɜ, e je Үү ү u ü
Ёё ё jo Фф фэ~фа~эф ( f ) ( f )
Жж жэ ž Хх хэ~ха x, h
Зз зэ ts z Цц цэ tsʰ ts
Ии и i i Чч чэ tʃʰ č
Йй хагас и i j Шш ша~эш ʃ š
Кк ка ( k ), ( ) ( k ) Щщ ща~эшчэ (stʃ ) ( šč )
Лл эл ɮ,ɮʲ l Ъ ъ 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
Мм эм m, m Ыы эр үгийн ы i y
Нн эн n, n Ьь 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 ʲ '
Оо о ɔ o Ээ э e e
Өө ө o ö Юю ю , ju ju
Яя я ja, j ja

Үү 和 Өө 有時寫成 Vv 或 Її,和 Єє,多是因為俄語鍵盤欠缺那兩個字母。

而內蒙古使用的是傳統的蒙古文字

文法

格範疇

根據元音屬性的不同和韻尾的有無,名詞的格的構造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語名詞變格
房子(陰性-收韻尾) 手(陽性-收韻尾) 哥哥 (陽性-無韻尾) 母親(陰性-無韻尾) 樹(n韻尾)
主格 ger γar aqa eke modu
屬格 ger-ün γar-un aqa-yin eke-yin modun-u
賓格 ger-i γar-i aqa-yi eke-yi modun-i / modu-yi
與格/方位格 ger-e /ger-tür γar-a / γar-tur aqa-dur eke-dür modun-dur / modu-n-a
離格 ger-eche γar-acha aqa-acha eke-eche modun-acha
工具格 ger-iyer γar-iyar aqa-bar eke-ber modun-iyar (今亦有modu-bar )
共格 ger-lüg-e γar-luγ-a aqa-luγ-a eke-lüg-e modun-luγ-a

modu-n之類的名詞有「隱形」的-n,這個後綴今日一般不出現在主格中,但出現在其它格中。

人稱代詞有不規則的形態變化:

人稱代詞變格
彼,他 我們(包含形) 我們(排除形) 你們 彼等,他們
主格 bi chi i* bida ba(現已罕見) ta a*
屬格 minu chinu inu(今多作ni) bidan-u man-u tan-u anu
賓格 nama-yi chima-yi ima-yi bidan-i man-i tan-i an-i*
與格/方位格 nadur chimadur ima-dur bidan-dur man-dur tan-dur an-dur*
離格 nada-acha chima-acha ima-acha bidan-acha mana-acha tana-acha an-acha*
工具格 nada-bar chima-bar ima-bar bidan-iyar man-iyar tan-iyar an-iyar*
共格 nada-luγ-a chima-luγ-a ima-luγ-a bidan-luγ-a man-luγ-a tan-luγ-a an-luγ-a*

「排除形」(exclusive)只指說話人一方的「我們」,而不包含聽者;「包含形」(inclusive)則包括說話人和所有在場者。

加「*」號表示推測而未為文獻證實的形式。「i」和「a」的變化除屬格外今已幾乎消失,改用原本是指示代詞的「tere(n)」(他),「ede(n)」(彼等)來表達。

註釋

  1. moŋɣol kele
    圖像:
  2. mongol khel
  3. 巴爾虎—布里亞特部的蒙古族科爾沁化很嚴重,目前呼倫貝爾僅剩2萬人使用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其他巴爾虎—布里亞特人已轉用科爾沁方言。
  4. 分佈於海拉爾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等地。
  5. 分佈於索倫旗等地。
  6. 通遼科爾沁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
  7. 1993不完全統計:超過50萬人
  8. 分佈於赤峰喀喇沁旗寧城縣,遼寧省建平縣建昌縣凌源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等地;40%以上改用漢語。
  9. 分佈於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縣等地。
  10. 分佈於哲理木盟庫倫旗

參考文獻

  1. 1.0 1.1 Estimate from Svantesson et al. 2005: 141.
  2. China. Ethnologue. 
  3. ТӨРИЙН АЛБАН ЁСНЫ ХЭЛНИЙ ТУХАЙ. Legalinfo.mn. [2021-08-14] (蒙古語). 
  4. "Mongγul kele bičig-ün aǰil-un ǰöblel". See Sečenbaγatur et al. 2005: 204.
  5.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Mongolian.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6. 清格爾泰:《契丹小字研究》
  7. 「又稱」和其他信息來源:曹道巴特爾. 《喀喇沁蒙古语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09: 5–15. ISBN 978-7-105-08520-0. 
  8. 孫竹. 蒙古语文集. 西寧: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53. 
  9. 清格爾泰. 蒙古语语法.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 9–40. ISBN 9787204014576. 
  10. 清格爾泰. 蒙古语语法.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 77–89. ISBN 9787204014576.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