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偽政權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汪精衛偽政權)

1940年-1945年
格言:「和平反共建國」
地位大日本帝國扶植的傀儡政權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政權
首都南京
常用語言漢語粵語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神道教民間信仰祖先崇拜
政府
• 「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
汪精衛(1940年3月-1944年11月)
陳公博(1944年11月-1945年8月)
• 「國民政府」「主席」
汪精衛(1940年11月-1944年11月)
陳公博(1944年11月-1945年8月)
• 「行政院」「院長」
汪精衛(1940年3月-1944年11月)
陳公博(1944年11月-1945年8月)
• 「立法院」「院長」
陳公博(1940年3月-1944年11月)
梁鴻志(1944年11月-1945年8月)
• 「司法院」「院長」
溫宗堯(1940年3月-1945年8月)
• 「考試院」「院長」
王揖唐(1940年3月-1942年3月)
江亢虎(1942年3月-1944年11月)
陳群(1944年11月-1945年8月)
• 「監察院」「院長」
梁鴻志(1940年3月-1944年11月)
顧忠琛(1944年11月-1945年7月)
歷史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
• 建立
1940年3月30日
• 終結
1945年8月16日
貨幣中儲券」(「直轄」地區)
「聯銀券」(「華北政務委員會」)
「蒙疆券」(「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前身
繼承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37年-1940年)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
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
今屬於 中國

汪精衛偽政權(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汪精衛響應日本方面所謂「三次近衛聲明」而與日本合作設立的傀儡政權[1],正式名稱依然號稱「中華民國」,其政府號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執政黨為汪精衛另立的所謂「中國國民黨」,最高機關是所謂「中央政治委員會」及「國民政府委員會」。

汪偽政權合併原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日本所扶植傀儡政權的轄地[1]。在名義上大致佔有外蒙、江蘇淮海[注 1]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中原[注 2]福建(部分日本佔領地區)等省份。北與偽滿洲國蒙古自治政府接壤,東臨近東海黃海,在西南則與重慶戰時國民政府形成戰綫。

汪偽政權1940年於南京市成立偽「國民政府」,起始由汪精衛擔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長」,以陳公博周佛海李士群等為主要成員;同年,與日本簽訂「日華兩國簽訂防共協定」「重光堂協議」等不平等條約,以承諾並允許日本戰後維持並拓張在華利益換得政權立足。期間,汪偽政權以「和平反共建國」等口號,與林森蔣介石所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的「抗日救國」分庭抗禮。在外交上,除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等《反共產國際協定》締約國承認為唯一的合法中國政府外,汪偽政權並無受到國際上的普遍承認,被視為是中國版的維琪法國。1944年11月汪精衛死後,陳公博任汪偽政權「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偽政權隨即終結。

歷史

背景

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先後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蒙古軍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等政權(詳見華北分離運動)。而南京偽政權的領導人汪精衛原是中國國民黨成立初期的主要人物,擁有一定的影響力。汪精衛認為,當時的中國在尚未完成工業化、現代化的情況下獨自對抗日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直主張對日妥協以換取時間發展。然而,蔣介石等國民政府領導人一致認為如果對日妥協則必然亡國,故與汪精衛等對日妥協派時有間隙。

汪精衛出走

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汪精衛決定響應近衛聲明,攜妻子陳璧君前往雲南試圖獲取當地軍閥——龍雲的支持,意與日本軍部裏應外合,組建合作政府。然而,龍雲在汪精衛的「曲線救國」勸說下一直不表態,這使汪精衛感到了警覺和疑慮,並在之後搭乘專機逃往法屬印度支那河內。蔣介石通過情報線人及龍雲的匯報得知了汪精衛的行為,隨後向汪精衛通過代信表示:「莫公開主和、莫與中央失去聯繫、莫要赴(擔憂日本人對其控制)、可赴歐」等原則,以希望汪精衛不要與日本人合作。

但汪精衛繼續堅持「和平路線」,並登報回應蔣介石。國民黨隨後於元旦召開緊急會議,各黨內元老在會議中嚴厲斥責了汪的「賣國行為」,並通過動議革去其國民政府副主席的職務,宣佈將汪精衛開除黨籍。之後更有華僑代表如陳嘉庚等人向政府請願,要求將汪精衛的行徑視作叛國罪並予以通緝。汪精衛隨後派高宗武對日談判,但進展甚微。高宗武回國後因病在香港修養,期間向汪寄去一封長信,信中稱條約內容極為苛刻,建議汪精衛赴歐,不要同日本人合作。汪因此和平主義的信念有所動搖,隨後便決定前往歐洲法國,不問政事。

然而,汪及密友曾仲鳴(其負責汪通往法國的門路)在越南河內卻遭人密謀刺殺(是否為蔣介石指示則有爭論),由於刺客誤把曾仲鳴當作汪殺死,汪才躲過一劫。日本方面得知這一情況後派影佐禎昭大佐和議員犬養健前往河內將汪「營救」,5月8日汪抵上海,在江灣土肥原公館與影佐禎昭和犬養健會談。

汪偽政權成立

汪精衛隨後於南京改組「政府」,稱為所謂「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接管原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轄地,但是「臨時政府」改組後的「華北政務委員會」與「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1940年3月30日,南京舉行「國民政府還都儀式」,發表「和平建國十大政綱」。日本政府對汪偽政權發表宣言:「決定給予全力協助和支援。」[2]:532成立之初,汪偽政權仍奉重慶林森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本人作「代主席」,兼領「行政院長」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同時有「五院院長」設置及「中國國民黨」各級「黨部」,「恢復戰前一切體制」。

除了日本和偽滿洲國最早承認汪偽政權為中國政府的合法代表之外,此時同樣承認汪偽政權為合法政府並與其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及政府還有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丹麥保護國政府西班牙國克羅地亞獨立國斯洛伐克泰國

汪偽政權收回部分外國在華租界。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天津日租界等八市(福州、沙市等地的日租界其實並未真正設立)的日本租界。1943年7月,從維希法國手中收回上海法租界(由於天津及上海法租界效忠維希法國,因此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沒被日軍佔領,而汪偽政權能收回是因為歐洲的維希法國已於1942年11月被德國及意大利軍事佔領)。8月,從日本手中收回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起佔領的上海公共租界。10月,宣佈廢除不平等條約中日基本條約》。1944年7月,由於意大利戰敗投降已經一年,因此汪偽政權正式收回原屬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天津意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意大利界區。

汪精衛國民政府提倡所謂的「泛亞洲主義」,和日本、「偽滿洲國」及其他亞洲「國家」一起建立所謂的「東亞新秩序」(即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儘管如此,因為日本和德國、意大利及其它歐洲軸心國成員為同一陣營,所以汪偽政權只特別針對英、美等盟軍作出負面宣傳,相反地對德、意等軸心國作出正面宣傳,其中「共和日報」曾讚賞德國科技、德國人為優秀民族和讚賞在納粹黨執政下令德國強大。除此之外,汪偽政權亦宣傳反猶主義,因為汪精衛及其偽政權都認為猶太人操縱英美等國謀求控制全世界,而且同意納粹德國反猶的態度。[3]

尾聲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於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去世。11月12日,南京「中央政治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陳公博為「行政院」「院長」、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並於11月20日正式「就職」。陳公博「就職」時稱,將堅持奉行汪精衛手訂之「政策」,無論戰爭如何推移、時局如何迫切,都不會動搖。周佛海繼陳公博之後,於1945年1月就任偽「上海市市長」[4]

政權正式解體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6日下午4時,陳公博、周佛海在南京召開「中央政治委員會」臨時會議,宣佈取消汪偽政權及其所有機構,成立「南京臨時政務委員會」和「治安委員會」,陳公博自任兩「委員會」「委員長」,周佛海任兩「委員會」「副委員長」;由日本扶持的汪偽政權存在了五年四個半月,最後終結[5]:893

地理及行政規劃

汪偽政權雖在名義上統有「華北政務委員會」及「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然而事實上僅直接管轄江蘇淮海[注 3]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中原[注 4]福建(部分日本佔領地區)等省份南京上海漢口[注 5]廈門[注 6]特別市,再者,除了江蘇、淮海、安徽三省的形勢較為完整外,其他省區往往僅佔有少數;另曾設置浙東行政公署[注 7]、蘇北行政公署[注 8]及蘇淮特別行政區[注 9]等3個省級特別區。香港台灣為日本直接佔領,不歸汪偽政權管轄。

「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管轄河北山東山西三省及北京(後改回北平)、天津青島等三個特別市;實際上尚管有河南省及江蘇長江以北地區[注 10];後另設立「華北政務委員會」第一直轄行政區[注 11]及「冀東行政公署」[注 12]等2個直轄省級特別區。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則管轄巴彥塔拉察哈爾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等五個與察南[注 13]、晉北[注 14]兩政廳,並先後設立厚和包頭張家口等3個特別市,合計10個省級單位。

1940年6月20日,汪偽政權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1次會議決定對南京特別市政府實行「改組」,並定為「首都」。

政府

1940年[6]

軍事

南京國民政府(汪)「成立3周年紀念大會」閱兵式

由於日本方面反對汪精衛建軍,因此只得接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所遺留之偽軍,將「維新政府綏靖軍」任援道所部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改編為所謂「南京和平建國軍」,後又招收軍統游擊隊,編為兩個步兵旅。此外,由日本顧問影佐禎昭移交「華北治安軍」計七個旅和一個團。

南京和平建國軍」直轄6個方面軍(第三方面軍吳化文魯蘇戰區新編第一師師長,1943年1月18日,率所部約4萬人在山東沂水地區投汪,被編為「山東方面軍總司令」,7月29日改稱「第三方面軍總司令」,並任命「山東省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寧春霖為「副總司令」,郭受天為「參謀長」[5]:891;第六方面軍孫殿英:冀察戰區新編第五軍軍長,1943年4月被俘投汪[5]:891)及4個「綏靖公署」;「華北治安軍」則最高曾轄有14個集團軍;「蒙疆」的「蒙古軍」最高曾轄有10個

1940年,汪偽當局的偽軍總數8.8萬人,而到1945年春已擴大到40餘萬人[7]。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和平建國軍」由蔣介石國民政府收編。[8]

外交

1943年,汪精衛東京會見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領導人蘇巴斯·錢德拉·鮑斯

偽「外交部」於1940年3月成立,「外交部長」由褚民誼兼任[9],並派大使到各歐洲軸心國成員作領事。

1940年8月31日,日本帝國與汪偽政權締結了《中日基本關係條約》。

1940年12月10日,汪精衛派「特使」、「外交部長」徐良偽滿洲國首都新京,向溥儀遞交「國書」。

1941年1月和8月,偽滿洲國與汪偽政權互派大使。1941年7月1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與汪精衛國民政府「建交」,以此希望日本能夠北上進攻蘇聯。以德意兩國為首的歐洲軸心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獨立國亦在當天承認汪偽政權,而西班牙國丹麥保護國政府8月初也承認汪偽政權[10]

1941年11月22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隨後泰國日本的其他傀儡「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緬甸國」「菲律賓第二共和國」也相繼承認了汪偽政權。1942年意大利試圖強迫梵蒂岡教皇承認汪偽政權,但庇護十二世沒有這樣做。

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在南京對宣戰[11]

相關影視作品

註釋

  1. 1944年2月1日由蘇淮改設
  2. 1945年3月29日由豫陝鄂皖邊區改設
  3. 1944年2月1日由蘇淮改設
  4. 1945年3月29日由豫陝鄂皖邊區改設
  5. 1939年4月20日成立武漢特別市,後改名為漢口特別市;1943年10月19日降級改隸湖北省
  6. 1939年7月1日成立,原直屬台灣總督府,後改由日本興亞院廈門聯絡部控制;1943年3月6日交還
  7. 1942年5月28日設置
  8. 1941年11月設置
  9. 1942年1月24日設置,後改為淮海省
  10. 1941年11月以前
  11. 1943年11月23日設置
  12. 1944年7月設置
  13. 1943年1月1日改制為宣化省
  14. 1943年1月1日改制為大同省

參考文獻

引用

  1. 1.0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傀儡篇.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 7-204-07822-5. 
  2. 楊克林、曹紅. 《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廣州: 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5年1月. ISBN 7805215413. 
  3. So, Wai Chor. Race, Culture, and the Anglo-American Powers: The Views of Chinese Collaborators. Modern China. 2011-01, 37 (1): 69–103. JSTOR 25759539. 
  4. 蔡德金. 〈汪精衛國民政府始未末〉. 《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九輯. 
  5. 5.0 5.1 5.2 5.3 5.4 5.5 章伯鋒、莊建平主編 (編). 《抗日戰爭》第六卷.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7. 
  6. 1940年《新支那現勢圖》(日本內閣印刷局印製發行)
  7. 左史. 〈汪偽軍事機構及偽軍概況〉. 《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二輯. 
  8. 和平建国军.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2011-04-21 [2017-01-17]. 
  9. 施宣岑.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 檔案出版社. 1987. 
  10. 周惠民. 德国对“伪满洲国”及“汪政权”的外交态度.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2005年5月, (第23期). 
  11. 梅定娥. 伪满时期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研究卷·妥协与抵抗.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7-01-01. ISBN 978-7-5317-3615-8 (中文). 

來源

書籍
  • David P. Barrett and Larry N. Shyu, eds., Chinese Collaboration with Japan, 1932-1945: The Limits of Accommod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John H. Boyle,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1945: 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 James C. Hsiung and Steven I. Levine, eds., China's Bitter Victory: The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2).
  •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1945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 Frederick W. Mote, Japanese-Sponsored Governments in China, 1937–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 Joseph Newman, GoodBye Japan (references about Chinese Reformed Regime), published in New York, March 1942.
  • Edward Behr, The Last Emperor, published by Recorded Picture Co(Productions) Ltd and Screenframe Ltd, 1987。
  •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 Battle Hymn of China.
  • 蔣緯國, How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 Shek gained the Chinese-Japanese eight years war, 1937–1945.
  • Alphonse Max, "Southeast Asia Destiny and Realities",published b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85.
  • Jowett, Phillip S., Rays of The Rising Sun, Armed Forces of Japan's Asian Allies 1931-45, Volume I: China & Manchuria, 2004. Helion & Co. Ltd., 26 Willow Rd., Solihul, West Midlands, England.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