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紀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方紀(1919年—1998年4月29日),原名馮驥,筆名公羊子,男,河北束鹿人,中國作家。著有十幾部中長篇小說和詩歌集,以及《長江行》《到金沙江去》《三峽之秋》等散文,其中《揮手之間》影響較大,其他作品有長詩《大江東去》《不盡長江滾滾來》、評論集《學劍集》等。[1][2][3][4]

生平

方紀1919年出生於河北省束鹿縣殿式營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祖父,原是富農,後逐漸沒落,降為中農,抗囚戰爭中,以村農會主席的身份,遭日軍殺害。他的母親是他外祖母的獨生女兒。外祖母雖是農村婦女,但很會講故事,童年的方紀經常聽外祖母講一些民間故事與自身經歷,發生了對文藝的愛好。1931年,方紀考入辛集中學,到1934年畢業。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方紀曾參加中學生的請願遊行,受到了抗日愛國的啟蒙教育。

1934年夏秋之間,方紀來到了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北平,先在一家商店當學徒,後因反對賣日貨而被解僱。失業後曾給《益世報》寫稿,後由曹盼之介紹到北京大學歷史系做旁聽生,此後又對文學發生了興趣,想走一條文學救國之路。魏伯魏東明牧風等共同集資,先後創辦了《泡沫》、《浪花》兩個文藝刊物,宣傳抗日主張。方紀參加了這兩個刊物的工作與撰稿,並參加了北平地區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他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天津市民遊行,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隨後,又於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夏,方紀接受組織派遣,回到家鄉束鹿縣,在黨的地下直南特委里工作,他的外祖母家就成了當時直南特委的一個據點。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奉命南下,在武漢重慶等地,曾與周恩來接觸。1939年,方紀由重慶轉入延安,進行短期學習後,初任陝北公學教師,後到「文抗」與陝甘寧邊區文協工作,1942年進中央黨校,最後到《解放日報》擔任編輯。在此期間,他曾多次聽毛澤東的講演,並參加了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中心的延安文藝整風。毛澤東還曾親自修改和增補了方紀為黨校三部的牆報所寫的文章。

1945年秋,抗戰勝利,方紀先到承德,—面擔任熱河省文聯副主席,一面參加土改工作團,後又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隨軍記者。張家口撤退後,他又先後被調到冀中區黨委宣傳部、貿中文聯以及《冀中導報》等處工作。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方紀曆任《天津日報》副刊部部長、中蘇友好協會總幹事、文化局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等職務。「文化大革命」中,方紀被說成胡風分子、周揚死黨、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投入監獄,導致殘疾。[5]

創作

方紀的小說,現存的不足30萬字;寫作時間自1942年開始,1958年就結束了。另有長篇《同時代人》因文革抄家而遺失。他的小說曾長期遭到批判,如發表於《人民文學》的《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吧》(1950)因描寫了農村姑娘和青年共產黨員大群的愛情,被稱作「宣揚愛情至上」。發表於《收穫》的《來訪者》(1958)描寫大學畢業生康敏夫,愛上了一個唱大鼓書的女演員,把她當成了個人的私有財產,在精神上折磨她,逼她拋開自己的藝術事業,這個女演員最後不得不和他決裂,他自己終於也落了個極不光彩的下場。這篇小說遭到姚文元等人點名批判,說它表現了對新社會的「控訴」。他1956年後所寫的其他小說還包括《園中》、《晚餐》、《開會前》等。

方紀的散文代表作《揮手之間》,記錄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重慶參加國共和平談判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頌揚領袖與群眾的關係。它是在《來訪者》遭批判不久後的產物。另一篇散文《到金沙江去》約4萬字,共分12節,是一片遊記,歌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民族統一。孫犁曾評價方紀的散文說:「他的文章,不拘一格,文無定法,有時甚至文無定見。他常常是黨之所需,時之所尚,意之所適,情之所鍾,就執筆為文,洋洋灑灑。」

參考資料

  1. 王慶生主編; 劉炳澤, 張皓, 陳其光副主編. 中国当代文学辞典. 武漢: 武漢出版社. 1996. 
  2. 劉建業主編; 李良志, 陳之中副主編.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3. 周家珍編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4. 中國名人研究院編; 異天, 戈德主編.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 
  5. 黃澤新,楚大江.天津小說十八家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