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求聞百科

是天地萬物的演化運行機制,中國哲學的信念之一。[1]認為道決定了事物「有」或「無」[2]、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形式;[3]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和周而復始自然現象,是萬事萬物在道協同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法自然」的理念[5]有兩種解釋,主流是當時的「自然(itself)」不是今日的「自然(Nature)」,而是「自然而然[6][7],「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疑後代禪宗則解釋為「」效法「自然」(今日用語),應為誤解。[原創研究?]另一種解釋,堅信人受地的制約、地受天的制約、天受道的制約,道受自然的制約[8];奉行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價值觀[9]

此一信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為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另外,道家的道是非人格神,道教的神(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老子[10]。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並從道家思想中完善了道教[11]。))、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是人格神,後兩者宗教經典中希臘文的 λόγος 和阿拉伯文的 سبيل 也被翻譯成中文的《聖經》里提到「太初有,道與神同在,就是神。」[12](原文:Ἐν ἀρχῇ ἦν ὁ λόγος, καὶ ὁ λόγος ἦν πρὸς τὸν θεόν, καὶ θεὸς ἦν ὁ λόγος)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也提到「不信道而且妨礙主道的人們,真主將使他們的善功無效。」[13]

《周易》中的「道」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易》事實上是包括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一般《易經》即指《周易》。

陰陽就是道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也」,並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所以說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道的演化運行

繫辭傳說:「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先秦其他經典中的「道」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白心》)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且)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刑(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黃帝四經·道原》)

「一者,道之本也,胡為而無長。□□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礭於四海。何以知□之至,遠近之稽?夫唯一不失。"(《黃帝四經·十大經·兵容》)

《老子》中的「道」

「道」是戰國時期的作品《老子》論述的處世哲學,其內容被多次增減,無數註解後成為《道德經》。[14]道家道教老子為始祖,道家、道教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什麼是道?

道是有無的統一[15]

《老子》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為妙之門。」[16]

只可意會

老子堅信,可以掌握的道理,都是片面的見識。可以傳授的知識,都是片面的見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7]莊子認為,見識和見解都是個人成見[18]王弼對此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為妙之門

老子認為:「有」、「無」兩者是道(天地萬物的演化運行機制)的對立統一體,道通過「有」、「無」反應了「天地萬物」形成、演化、消亡,即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自然現象,他用「天地之始」形容「無」,用「萬物之母」形容「有」。當道常無形時,他能感受天地之始的奧妙;當道常有形時,他能觀察到萬物之母的徼幸。「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他表示:「有」和「無」不但同出於道而異名,是道的兩種運行形式,而且同樣被認為是認知事物的關鍵所在,「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有」是關鍵、「無」又是關鍵,所以「有」、「無」成為他意會事物的絕妙之門,「玄之又玄,為妙之門」[19][20]

有無相生

接着,老子用美與善說明道與有、無的道理。被統一的審美觀,令人厭惡;被統一的善良觀,是虛偽的。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才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聖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另外,他還用「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證明生命、建築和行為從無「天地之始」,到有「萬物之母」的運行道理。並用「有」和「無」表明自己對道、德、仁、義和禮的態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21]

有生於無

老子又用天、地、神、谷、萬物和侯王等現象進一步解釋了「有無相生」,「有序」和「無序」之間在「道」作用下的轉化過程。他舉例說,的「有」序統一狀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還描述了道的「無」序混亂狀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他的結論為,「反者」令道動搖不定,無序混亂,「反者」與「得一者」相反;「弱者」讓道發揮作用,「弱者」為上善若水的「得一者」;天下萬物生於有序之道,有序之道生於無序之道。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22][23]

無用有利

認識事物的「有」「無」兩方面,是利用「道」解決問題的關鍵,老子用車、器和室闡明了「有」「無」與「利」「用」之間的關係。他說:「車輪上的三十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給人便利,「無」能發揮其效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24]

有道無道

天下有道,駿馬耕田。天下無道,兵荒馬亂。老子用馬在和平或者戰爭時期的作用,說明不知足的侯王們帶來的禍害。他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5]

道似萬物之宗

象帝之先

當觀察道對萬物的作用時,令老子產生一種無窮無盡的感覺。道,淵源流長,好似萬物之宗。能挫掉人的銳氣,解決天下紛爭,中和日月光芒,同化萬里塵埃。湛湛如水,好似生靈並存。他雖然不知道是什麼養育了道,卻認為存在於之前。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26]

上善若水

老子用水來形容道和萬物的關係。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27]

萬物並作

老子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得出萬物相互作用,各自復歸其根,生命自我繁衍,是沒身不殆,死而不亡,生死交替,天長道久的根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28]

萬物自賓

老子相信,道的信念無需發號施令,即「道常無名」。樸實無華的民心雖然微不足道,卻令天下人無法征服。如果王侯能順其民心,萬物將自我繁衍昌盛。「天地相合」風調雨順,無需發號施令,民眾自覺地互相監督。自始自終侯王的制度都依賴發號施令來維穩,如果還有發號施令的行為存在,世人應適可而止,則不致陷於危殆。按道的信念治理天下,猶如佰川納海,自主自願,無需用發號施令來維穩。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29][30]

衣養萬物

老子深有體會,道精妙絕倫,影響廣泛,就在眼前,卻無法辨認。萬物依賴道而生息繁衍,道的功德無法言傳。道滋養萬物,而不為他們做主,通常無需萬物的任何回報,可認為道很渺小;道使萬物歸順,而不去主宰他們,可認為道很偉大。道從來不自高自大,所以影響宏大。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31][32]

萬物自化

老子自信,道無需為萬物做主,而大有作為。如果侯王能順其民意,萬物將自主自化。自主自化會令人產生貪慾,他將鎮定於無名的自覺、自願、自信,互相監督,樸實無華的民心,只要即無名又樸實的民心存在,人們將無貪慾之心。不貪之寧靜,天下將自然穩定。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33]

三生萬物

與「萬物自化」相呼應,老子用「三生萬物」來警告「反者道之動」、稱孤道寡的王公。他聲稱:「道運行演化有序統一,一運行演化產生陰陽二者,陰陽交替產生陰陽氣三者,陰陽氣三者相互作用產生萬物。道讓萬物在陰、陽、氣三者共同作用下,而呈現生態協和[34][35]。連世人也厭惡稱孤、道寡、和不敬畏穀神之人[36],而有的王公卻把天地萬物視為己有,並胡作非為,還孤家寡人地稱謂自己。對這種損害生態協和為益己,或者為益己而損毀生態協和的行為,我用世人常用的一句話,來警告這些王公們,「強梁者不得其死」,我認為這句話非常恰如其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37]

以神論道

以佛論道

以德論道

老子生活時代,五德終始說盛行,所以多次用五行之「德」,來闡明他的萬物之「道」。[38]

以天論道

以梵論道

無為而治

老子還多次論述「無」。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夫唯不爭,故無尤。」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39]

他歸納出無為而治的信念:「道無需為萬物做主,順勢而為,而大有作為。如果侯王能順其民意,萬物將自主自化。自主自化會令人產生貪慾,他將鎮定於無名的自覺、自願、自信,互相監督,樸實無華的民心,只要即無名又樸實的民心存在,人們將無貪慾之心。不貪之寧靜,天下將自然穩定。」「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40]

道法自然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

在萬物混合作用下,形成於天地存在之前的一種自然現象。無聲無息,獨立運行,周而復始,可以為天下之母。我不知其名,稱之為道,用博大精深、逝逝長遠和反覆變幻來形容。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受地制約,地受天制約,天受道制約,道受自然制約。自然,天地萬物互相作用,即「萬物並作」之結果。[8][35]

人之道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

聖人無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予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 為而弗爭

《老子》座右銘:「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莊子》中的道

莊子》是道家另一部經典作品,裡頭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無處不在

《莊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這麼一段: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下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游乎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旡所終窮乎!嘗相與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徬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莊子在此回答東郭子問「道是甚麼」,大意是說:「『道』是無始無終,無所不包,無處不在。人要學道的話,當看鼻涕蟲,當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過,才能觀見『道』的法則與偉大。[41]

《繫辭》中的「道」

主條目:繫辭

陰陽就是道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也」,並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所以說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道的演化運行

繫辭傳說:「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呂祖明道說》對「道」字的解釋

呂祖明道說》認為「道」字從「首」從「辵」,「首」指「先天一」;「辵」義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圓,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說。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為造化之跡,而為二氣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義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其他宗教和哲學中的相似概念

其他宗教和哲學中的相似概念:[1]
佛教
西方哲學
婆羅門教

參見

參考資料

  1. 1.0 1.1 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及其借鉴价值透视 - 养生理论 -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 www.lzdaoism.org. [2017-07-17]. 
  2. 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 club.ntu.edu.tw. [2017-07-22]. 
  3. cms), http://www.jieqi.com (jieqi. 生谈死:话庄子与基督宗教的生死观- 第一章:双方生死观的背景-其他类型-天主教图书中心-天主教在线. books.chinacatholic.net. [2017-07-17]. 
  4.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pdf. Google Docs. 
  5. 道法自然:与科学同行的东方神秘主义体系. guoxue.ifeng.com. [2017-07-17]. 
  6. 道法自然词语解释 / 道法自然是什麽意思. www.chinesewords.org/dict/304598-561.html. [2021-01-03]. 
  7. 陳鼓應-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說的「道」,都是指實存意義的道。末句所說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實存 之「道」所呈現的自然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說的「道」,都是指實存意義的道。末句所說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實存之「道」所呈現的自然規律。)
  8. 8.0 8.1 弘音. 禅解道德经. 青蘋果數據中心. : 第十二 關於《老子》的分章和句讀. 
  9. 先秦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光明日报-光明网. epaper.gmw.cn. [2017-07-17]. 
  10. 《傳授經戒儀注訣》:「老君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無不在,不在之在,在乎無極,無極之極,極乎太玄。」
    《雲笈七籤》:「三氣混沌,凝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從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玄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道德天尊,九仙教主,道之始炁,以教言之,自元始至此為洞神,曰太清金闕後聖玄元道君太清仙王稟元皇虛皇之誥,宣三洞四輔之文,隨方應化,演教傳經,今古尊崇,萬方欽仰,自三皇以來,宣說靈寶之經,萬世度人無量,天人崇位,雙皇封尊,為太上老君者是也,居太清仙境。」
  11. 孔鯡. 道家智慧一点通. 
  12. 约翰福音. 
  13. Qur'an Chinese Translation Surah - 古兰经汉译章节. www.islamicity.com. [2017-07-28]. 
  14. 作者:□熊鐵基. 从《老子》到《道德经》_光明日报_光明网. www.gmw.cn. [2017-07-30]. 
  15. 老子书中有和无的观念22. club.ntu.edu.tw. [2017-07-22]. 
  16. 16.0 16.1 老子. 道德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17年7月18日]. 
  17. 道可道_道可道,[语文]_苑学堂. www.xiuwenyuan.com. [2017-07-19]. 
  18. 庄子:智慧之人不会被自己之成见所左右_儒佛道频道_腾讯网. rufodao.qq.com. [2017-07-21]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9. 中国道教 - 我对《道德经》中“玄”字的理解. www.chinataoism.org. [2017-07-27]. 
  20. 洪·葛. 抱朴子内篇.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 第四頁至第六頁. 
  21. 上德不德. edba.ncl.edu.tw. [2017-07-18]. 
  22. 弱者道之用析论. club.ntu.edu.tw. [2017-07-18]. 
  23. 老子的理想人格. club.ntu.edu.tw. [2017-07-18]. 
  24. 解读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_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7-07-19]. 
  25. 【品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www.ccdi.gov.cn. [2017-07-28]. 
  26.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德经解释-老子. www.ldbj.com. [2017-07-19]. 
  27. 人间福报 : 【《老子》经典名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017-07-19]. 
  28. 道德经复命章第十六 真义解说. 信堅園地. 2014-04-30 [2017-07-19] (美國英語). 
  29. 老子《德道经》. www.dedao.org. [2017-07-19]. 
  30. - 知止不殆. terms.naer.edu.tw. [2017-07-19]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3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5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2. 【道德经】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原文、译文、点评). yw.eywedu.com. [2017-07-19]. 
  33. 37、不欲以静,天下自定(上篇大结局) - 《道德经》启示录 - 龙脉网—龙的传人—传承龙的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网站. www.chinalongmai.net. [2017-07-19]. 
  3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5. 35.0 35.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6. 蓋建民. 《谷神篇》与道教天人宇宙论思想探微. 屆中華文化與天人合一國際研討會. 2015 [2017年7月22日]. 
  37. 劉福增. 老子精读.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8. 老子《道德经》56-60_搜狐历史_搜狐网. www.sohu.com. [2017-07-25]. 
  39. 古文解惑:《老子》选读─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 香港文汇报. paper.wenweipo.com. [2017-07-17]. 
  40. 中国道教 - 无为而治的生活智慧. www.chinataoism.org. [2017-07-17]. 
  4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4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