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大符
汉语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闽南语白话字Pó-seng tāi-tè)为闽南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医神,本名ㄊㄠˉ(音“涛”),原为宋代的医师。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1]。还有三十六神将为其部属。通常保生大帝是指宋人吴夲,然而亦有所谓的“保生三真人”信仰,认为孙思邈、吴夲、许逊三位医家,在成神后结拜为义兄弟,而都会被称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2]:55

生平

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夲,字华基,号云衷悟真[注 1],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9日)[2]:12福建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积善里(今属福建省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祖籍清溪县感德镇石门村[注 2][3]

父名吴通,母为黄月华,原居漳州,因避乱[注 3]而到同安海滨的白礁结茅为屋,讨海维生[2]:12。吴夲十三岁时,父亲吴通患病,但因家贫无力就医而去世,母亲黄氏后来也因忧伤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学医济世[2]:12。吴夲初习捕蛇、采草药,后学针灸汤药,医术之名声逐渐传播民间[注 4][2]:12、13。而根据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宫檀越记〉,作者孙瑀的祖父孙天锡在天圣四年(1026年)因食用河鱼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调养,与一名周游至此的裴姓方士(字号养真老人)相谈甚欢[2]:14。后来吴夲[注 5]得知裴养真在此,便前来会面,两人相谈甚欢,裴养真并将所知全部教授给他[2]:14。而吴夲得知孙天锡已经患病多时,便为他医治,仅三天便见疗效,半个月就治愈,三个月后已经调养恢复[2]:15。之后孙天锡欲重金酬谢,却被婉拒,两人日后结为好友[2]:14。后来吴夲“飞昇”后,孙天锡在屋西建祠奉祀,后来因为灵验,遂拓建庙宇,为“吴西宫”[2]:15

而在天圣五年(1027年)时,白石丁氏[注 6]曾请吴夲重新抄录三世祖丁迁的遗嘱并悬于祠堂[2]:15。周茂钦认为这显示吴夲拥有一定的书法造诣,且在地方上有相当声望,才会被当地大族延请[2]:16

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吴夲为了帮急症病患采药,前往青礁的大雁东山,却失足坠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岁[2]:20。当地居民得知后,为追悼吴夲,纷纷塑像祭拜并私谥“医灵真人”[2]:20

传说吴夲著有《吴氏本草》与《灵宝经》两本医学著作,他在泉州花桥亭行医时曾用《灵宝经》传授草药知识[2]:68。而北宋大观年间编纂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中的“霍香正气散”、“加减平胃散”、“逍遥散”据说即来自《灵宝经》[2]:68

信仰发展

在吴夲逝世后,闽南一带便有青礁龙湫庵、白礁医灵神祠、厦门吴西宫等三处供奉吴夲的庙宇。

厦门“吴西宫”根据孙瑀〈西宫檀越记〉(1087年),是作者祖父孙天锡在吴夲去世后所建[2]:20。最初孙天锡指是在自家西边建小祠并塑像奉祀,算是孙家的家神[2]:20。但是由于灵验,所以附近居民也成为信徒[2]:15。为了容纳更多的信徒,孙天锡便捐四亩田,在田中间盖了庙宇,由庙祝耕田以作为庙宇香火之资[2]:15。这座庙宇即为厦门岛上最初的保生大帝庙,吴西宫[注 7][2]:15

青礁龙湫庵据宋朝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其逝世后乡人私谥为“医灵真人”,供奉为地方神祇,于“龙湫庵”塑像祭拜[注 8][注 9]。另据〈慈济宫碑〉记载,当初要塑像时,因不知道吴夲的相貌而无法制作,后来是吴夲托梦指示他长得像东村的王汝华,但额头较宽,才得以塑像[2]:21。后来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准朝廷于青礁建庙,原本计划建在云峤院旁,但神示在龙湫庵南边建庙,即为后来的青礁慈济宫[2]:21、22。而根据杨志〈慈济宫碑〉的叙述,南宋时吴真人已经由医神提升成地方守护神,水灾旱灾、盗贼入侵、行船遇险等事都可向其祈求平安[2]:22

白礁医灵神祠的记载可见于孙瑀〈西宫檀越记〉(1087年)与《宋会要辑稿》,该祠在吴夲逝世之后便兴建,为当时的祖宫[2]:34。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请为吴夲立庙时,乃改为“医灵神庙”[2]:34、39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梁郑公(梁克家)以吴夲之神迹奏请赐庙额,而敕封“慈济”[2]:24,青礁龙湫庙与白礁医灵神庙因此均改称为“慈济庙”[2]:35、41。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诏改庙为宫,两间庙因而改称“慈济宫”[2]:35、41

因神迹传说流布,及历代朝廷追封,遂成为闽南地区重要民间信仰。而随同安移民迁徙,也成为台湾东南亚同安籍人士信奉的乡土保护神。

中国台湾

保生大帝在台湾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随泉州府同安移民迁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为重要的台湾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庙宇以台南市学甲慈济宫台南市大观音亭祀典兴济宫台北市大龙峒保安宫台中市赖厝元保宫、高雄市五块厝慈圣宫最为著名。

据文献载,台湾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是在郑成功入台之前,《台湾县志》载:“寺庙……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时建……”,为台湾第一早建的寺庙,原称“大道公庙”,俗称“开台大道公庙”又称“广储东里大道公庙”,台湾日占时代大正三年(1914年)重行修建,始改为新化保生大帝宫

学甲慈济宫所奉祀开基主神称为“开基二大帝”,相传保生大帝吴夲于北宋仙逝后,乡人于白礁立庙祭祀时,雕刻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保生大帝神像,大大帝奉祀于龙海白礁慈济宫,二大帝则由同安县百姓李胜迎祀随明郑郑成功军队前来台湾,原由台南学甲下社角李姓后代私人奉祀,后成为学甲地区信仰核心。

大观音亭兴济宫建于明郑永历三十二年(1678年),军民在台湾府城的尖山南坡建“观音宫”,供奉观音菩萨。康熙时重修扩建之后,因拜亭采用了抱厦的形式而改名“观音亭”,后来又因要与小东门的观音亭区分,而习称“大观音亭”。隔年(1679年),来自泉州同安郑军将士又在“大观音亭”旁建今兴济宫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当时称为“大道公庙”,后因为与良皇宫分别,称“顶大道公庙”,良皇宫则称“下大道公庙”。两者均为明郑时期规模最大的观音庙与大道公庙。 而在施琅克台之后,由于总镇衙署与所辖三营分别建在尖山北坡与覆鼎金(今卫生部台南医院)之间,都在两庙附近,所以有不少官兵前来祈求平安。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后,因所谓的开山抚番导致官兵多染上瘴疠,所以两庙的香火日益兴盛,成为府城里同类庙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庙。这些参与的官兵因曾向兴济宫大道公祈求保佑,后来果然灵验,因而上报朝廷,乃下令将兴济宫列入祀典,成为台湾唯一有列入官方祀典春秋二祭的保生大帝庙[4]:118

台北大龙峒保安宫肇源于清代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垦台北大龙峒地区,由于水土不适,瘴疠四起,所以返回故里白礁慈济宫分灵保生大帝神像来台湾,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庙,1805年(嘉庆十年)迁于现址重建,清代台北地区艋舺顶下郊拼漳泉械斗时,保安宫为同安县移民避难之所及据点。于1995年至2002年自费重修,获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馨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总部“二00三年亚太文化资产奖”,为全台庙貌规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庙宇。

1987年11月6日,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等人前往白礁慈济宫谒祖[2]:45。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各庙宇于1989年组成“全国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由当年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出任首任会长。

2005年台北大龙峒保安宫董事长廖武治接任联谊会会长后,乃积极推动转型工作,2007年5月发起成立全国性的宗教团体组织,同年8月1日获内政部核准筹设。10月21日在台北保安宫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正式宣告“社团法人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成立,并选出廖武治为第一届理事长,廖武治表示,对于联谊会过去所忽略的人才培育及社会公益的参与,希望以台北大龙峒保安宫的改造转型后,投入社会教育、文化建设、慈善公益的经验,运用在新成立的信仰总会,为保生大帝信仰带来新的生命力。

与其他神灵的组合

一般保生大帝庙都会配祀江仙官(江县令)、张圣者(张主簿,即飞天大圣,不是法主真君)、黄医官、程真人、鄞仙姑等,还有保生大帝的脚力,黑虎将军。

法主

“法主公”是对法术高强神灵的尊称,闽南地区有各种“法主公组合”;作为乡土神,各地信奉的法主公组合均不同,大多有“法主真君张法主”与“辅天真君萧法主”。

在中国福建泉州德化的“法主公组合”是张慈观萧朗瑞章朗庆(一说姓洪)等结义三兄弟,是为“法主三公”。在永春安溪一带亦是“张、萧、章”;亦有人奉祀“张、萧、黄”,加入了黄法师(显应祖师)。福建龙岩市漳平则是“张、萧、吴”,张、萧二法主之外,加入吴真人(保生大帝),或是奉祀“张、萧、吴、黄”。在福建省会福州是“张、萧、连”,即张慈观萧朗瑞连光阳三位真人。广东省潮州客家人则是“张、萧、刘、连”四圣,即张慈观萧朗瑞刘志达连光阳四圣,四圣也就是五营神将中的东南西北四营的主帅。

保生三真人

有些地方有“保生三真人”的说法,其中保生大帝神像有红面、金面与黑面之分,其中红面者为吴夲,金面者为唐代名医孙思邈(他庙称天医真人),黑面者为魏晋时人许逊(他庙称旌阳真君感天大帝),三位神明乃在天庭结义的兄弟,其排行依序为孙、吴、许[2]:55。因此据说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济宫刈香,因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炉(不用捐资添油),黑面神像因为是弟辈所以要捐资添油[2]:55。此外像是厦门鼓浪屿龙头兴贤宫的保生大帝绕境只能在龙头一带,不能去内厝沃,因为内厝沃种德宫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兴贤宫是红面;相对地,内厝沃种德宫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龙头地区绕境[2]:55。传承于闽东闾山派的庙宇则是依照“妙济”许真人、“善济”孙真人、“慈济”吴真人的顺序排列,如蚵壳港昭灵宫

然而在台湾,保生三真人的排行次序则略有不同,因地而异,也不一定与面色有所对应[2]:63。其范例如下:

庙宇名 孙真人
孙思邈
吴真人
吴夲
许真人
许逊
上茄苳显济宫[2]:58
(台南市后壁区)
保生二大帝 保生大大帝 保生三大帝
粪箕湖显济宫[2]:60
(台南市白河区)
保生一大帝(早期)
大道真君
保生大大帝(早期)
保生大帝
保生二大帝(早期)
感天大帝
外塭仔和济宫[2]:60
(台南市安南区)
保生大帝 保生三大帝 保生二大帝

历代朝廷追封

在吴夲逝世后,民间私谥为“医灵真人”[2]:20。南宋成为官方承认之信仰后,开始有皇帝给予封号。

朝代 年代 称号 备注
宋朝 宋孝宗
乾道七年(1171年)
大道真人 民间因此又尊称为“大道公”[2]:20
宋孝宗
乾道年间
慈济真人 见《漳州府志》[2]:25
宋孝宗
乾道年间
显祐真人 见《漳州府志》[2]:25
宋宁宗
庆元二年(1195年)
忠显侯 见庄夏〈慈济宫碑〉,。又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在乾道二年(1166年)已有此称号[2]:25
宋宁宗
嘉定元年(1208年)
英惠侯 见杨志〈慈济宫碑〉,又庄夏〈慈济宫碑〉写说是在开禧三年(1207年)因解漳泉大旱得到此称号[2]:25。此外《海澄县志》则提到在嘉定年间被封“忠显英惠侯、增封康祐侯”[2]:25
宋理宗
宝庆三年(1227年)
康祐侯
宋理宗
端平二年(1235年)
灵护侯 见《海澄县志》[2]:25
宋理宗
嘉熙三年(1239年)
正祐公 见《海澄县志》[2]:25
宋理宗
嘉熙四年(1240年)
冲应真人 见《海澄县志》[2]:25
宋理宗
淳祐元年(1241年)
妙道真君 见《谱系纪略》[2]:25
宋理宗
宝祐五年(1257年)
守道真人加封“广惠真人” 见《漳州府志》[2]:25
宋理宗
景定五年(1264年)
福善真人 见《漳州府志》[2]:25
宋度宗
咸淳二年(1266年)
孚惠真人 见《漳州府志》[2]:25
宋恭帝
德祐元年(1275年)
普佑真君 见《漳州府志》[2]:25
明朝 明太祖
洪武五年(1372年)
昊天御史医灵真君 见颜兰〈吴真君记〉、《同安县志》[2]:25
明成祖
永乐七年(1409年)
万寿无极大帝 见《漳州府志》[2]:25
明成祖
永乐十七年(1419年)
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见《泉州府志》[2]:25
明成祖
永乐廿二年(1424年)
保生大帝,再封“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 见《漳州府志》[2]:25
明仁宗
洪熙元年(1425年)
恩主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见《谱系纪略》,据说是医治明成祖文皇后乳疾而封[2]:25
清朝 清宣宗
道光年间
慈济灵官 见《谱系纪略》[2]:25

药签

在古代,病患及其家属常会到保生大帝庙去求药方[2]:66。取得的方法一是透过降乩扶辇,另一种便是抽药签[2]:66。药签乃是庙方透过中医师收集验方,在神前透过掷筊方式确认后才编为药签[2]:66。泉州花桥慈济宫流传下来的药签约有157首,林永东认为其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吴夲所遗留的药方,其他则是后世医家研究出的验方精华[2]:68。此外学者范正义主张,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流传的保生大帝内科120签,是根据广东黎家坪村广福宫[注 10]的“保生大帝神效良方”120首略微变化而成[2]:69

吉元昭治认为药签的产生与道教符箓派有关,而学者林国平主张目前所知最早的药签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吕洞宾真人神方占”,而中国在此之前已有药签存在[2]:68。至于中国大陆所发现最早的大道公药签文物,是福建龙海市组山红滚庙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药签木刻筒[注 11],有药方184首(内科120、外科36、儿科28)[2]:70

而在台湾,学甲慈济宫的药签相当灵验,1920年《学甲庄乡土志》记载,当时很多人去求药签然后再到汉药店配药,因康复者众多,因而使学甲慈济宫香火鼎盛[2]:73。另据说学甲慈济宫药签在咸丰十年(1860年)流传到福建晋江是深沪镇的宝泉庵[注 12][2]:73

特色

保生大帝药签的药方组成简单,剂量较轻,每味药的剂量通常在两钱以下[2]:96。而且药材多为价格低廉之物,不会难以取得[2]:98。另外从药方的内容来看,相当重视脾胃的调理[注 13][2]:100,而且重视药膳食疗[2]:105

传说

保生大帝在闽台民间流传不少传说,散见于宋朝的杨志〈慈济宫碑》、庄夏〈慈济宫碑〉,明朝的《闽书》、《吴真人世修道果实录》清朝的《同安县志》、《白礁吴氏族谱》〈保生大帝实录〉、〈白礁志略〉等书[2]:26

出生

  • 吴景祥《重修白礁吴氏族谱》〈真君事实〉(1979年):“……至宋太平兴国参年,母梦见白衣长斋清素下降,竟而有孕。”[2]:26
  • 颜兰〈吴真君记〉(清):“宋太平兴国已卯三月十四夜,圣母将娩,梦长素道人,五老庆诞、三台列精、南陵使者、北斗星君,护童子至寝门内,曰:是紫微神人也。越辰诞公。公生而颖异,有慈婆恻世之心。”[2]:27

生前

  • 西王母授徒:根据清朝颜兰的〈吴真君记〉,吴夲十七岁时遇到一异人,受邀登船而被送到崑仑山。后来拜见西王母,留宿七日,被传授各种济世神方与法术[2]:27
  • 点龙眼:传说有条神龙患有严重眼疾,遂变成人形来找吴夲医治,但一眼被看穿真身,并给予药方治愈其眼,令神龙佩服[2]:31
File:祀典兴济宫虎爷.JPG
台南祀典兴济宫虎爷
  • 医虎喉:吴夲于山中采药时,遇一白额金睛老虎,因食人而骨哽咽喉,痛苦难当,遇吴真人乃垂首趋附,求其救治,真人心有不忍,乃斥责其恶,见其知悔,乃以符水施灌,化骨入喉,此虎感恩遂化为吴真人座骑[2]:31。故保生大帝庙龛之下,多祀奉有老虎神像,称为“虎爷”、“黑虎将军”[2]:31。为台湾虎爷信仰的重要来源之一。
  • 猪头皮疗法的发现:猪头皮即是腮腺炎的俗称,据说北宋闽南某地曾流行此病,吴夲到此诊治时,无意间发现青布染坊的工人没有人得到此病,遂发现可用染料“青黛”治病,此后成为传世验方[2]:17。因孙真人孙思邈也有类似传说,有学者主张此传说是从孙思邈的传说移植而来[2]:52
  • 神方化骨、江张从师:据说吴夲在祥符七年(1014年)于山间采药时发现一堆枯骨,但少了一只腿骨,便用柳枝替代,施法让其变回一童子。之后吴夲将他收为提药囊的童子,后来遇到同安县令江少峰,发现该童子是他赴京赶考时被老虎吃掉的童子,遂予以质问。江县令不相信吴夲施法使童子复生医世,于是吴夲又施法让童子变回枯骨,江县令才相信此事。事后,江县令与自己的张姓主簿弃官,向吴夲拜师。[2]:28
  • 吴真人避雨洞:传说北宋天圣年间,吴夲受邀到厦门岛的溪头下社行医,为救病患而亲自上山采药,却在归途遇到大雷雨,而躲进一个石洞中避雨[2]:17。病患家属因担心吴夲,雨势减缓后便上山找到,正好见到他浑身湿透走出石洞[2]:17。当地居民感念他亲自采药以救人之情操,遂将此石洞称为“吴真人避雨洞”[2]:17
  • 为救人弃漳州知府寿宴:传说有一次有位漳州知府生日办寿宴,邀请吴夲前往。但就在他要去赴宴时,有名夫前来请他去救家中被毒蛇咬伤而命危的青年,为此吴夲放弃赴宴而选择前去救人。[2]:17、18
  • 开棺救人:据说吴夲于乡间行医时偶遇有人抬棺经过,发现棺底有血且颜色鲜红,认为棺中之人未死,便向丧家提议开棺。后来诊断后认为棺中妇人是“血昏”,让妇人服药之后便使她苏醒。[2]:18。因孙真人孙思邈也有类似传说,有学者主张此传说是从孙思邈的传说移植而来[2]:52。然而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类似的事件并不罕见,两人有类似经历的可能性不低
  • 救回重伤少年:据说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吴夲上山采药时发现一名少年遭强盗砍杀,手臂已断、脑浆溢出,但吴夲将他带回诊治后,竟让其康复,断臂也灵活如初,民间便传颂他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2]:18
  • 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宋仁宗之母患病,御医束手无策遂昭告天下寻求名医[2]:18。吴夲得知后便前往,却为宋仁宗怀疑其医术,要用丝线替太后诊脉时先后将丝线系在床头与猫脚上却被识破,宋仁宗方相信其医术[2]:18。之后吴夲留在宫中,治好了太后的乳疾,事后被漳泉人民称为神医[2]:18
  • 饥荒赈米:颜兰的〈吴真君记〉(清乾嘉年间)写说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漳泉二地因久旱而发生饥荒,吴夲竖旗向民众宣布十日内将有大船载米而来,后来果然有船到,吴夲便将船上的米分发给灾民。而附近灾民知道白礁有米,纷纷涌入,吴夲乃遣神人再多挽米舟前来救济,使民众得以度过饥荒。[2]:18、19
  • 祛厉除魔:颜兰的〈吴真君记〉(清乾嘉年间)记载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有蜚尸魔王带领1400疫鬼降下瘟疫,吴夲乃率弟子江仙官(江县令)、张圣者(张主簿)召唤神兵驱逐疫鬼,并驱使雷击杀蜚尸魔王,之后又四处用咒水救回众多病患。到泉州之后,又借住客栈行医,而这客栈据说就是后来的“花桥慈济宫”[2]:19
  • 斩杀龙子:传说在景祐三年(1036年)白礁首富黄秀之女到后花园赏花时,弄脏了手,到水池洗手时误触了到水池游玩的蛟龙,结果肚子大了起来。黄秀遂请吴夲前来诊治,结果发现是感应蛟龙而受孕,而若让龙子产下,白礁会有山崩地裂之灾。吴夲认为必须要在龙子出生前斩杀,但如此一来黄秀之女也得牺牲。最后黄秀和吴夲约定,若是误诊,吴夲必须以命偿命。后来吴夲作法,剖开黄秀之女的肚子,发现有七只龙子,其中六只被一一斩杀,但有一只已经开眼,欲袭击吴夲却不敌。逃到文圃山下八角古井,被降伏。[2]:29

成神后

  • 泥马渡康王:传说宋高宗为康王时,入金国为人质,趁隙脱逃,逃至吴真人庙内。心中苦于金兵追赶,无力摆脱,忽闻马鸣,庙前竟有良驹停驻,遂乘马疾奔南方,金兵随后亦策马追赶,逃至江岸时,康王胯下座骑竟飞驰过江,摆脱追兵后,座骑化为泥马,经高宗派人四下探访,始知为保生大帝施力救助。(另一说非保生大帝,而是在崔府君庙,受到崔府君的保佑。)又有说法是吴真人并非助高宗渡江,而是帮他挡下追来的金兵[2]:30
  • 南宋至庆元年(1195年),传说吴真人显化退敌,遂被敕封“忠显侯”[2]:30
  • 南宋开禧三年(1205年),漳泉大旱,白礁居民向吴真人祈求后遂天降甘霖,而后有盗贼欲入侵白礁,却看到拿着“忠显侯”旗帜的神兵阻挡,遂赶紧撤走。此事上报后朝廷敕封为“英惠侯”[2]:30
  •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太后病危,宋理宗乃公告寻求名医。吴真人乃化成卖麦芽膏的小贩,沿街敲锣叫卖。据说当时规定不是公家出巡,不许鸣锣,吴真人所化的小贩因而被捕,但吴真人宣称卖麦芽膏是为了医治太后之病。宋理宗乃召见,并让他试著医病。结果太后服用之后果然好转,宋理宗想要给予赏赐,但吴真人只要求此后卖麦芽膏者可鸣锣过市,理宗想要赐予财宝时,吴真人便现出真身并驾鹤而去。之后宋理宗加封“康祐侯”之称号。[2]:30
  •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大战时,吴真人曾显灵帮助,事后明太祖遂敕封“昊天御史医灵真君”。
  • 丝线诊脉医国母:相传明成祖年间,皇后患有乳疾,求访天下名医莫救,突有道士自称住白礁乡名吴夲,自称能医治皇后重病,并言能以丝线诊脉。成祖先以丝线系于皇后玉镯、猫身,皆被真人识破,成祖惊异,乃命内侍系丝线于皇后手腕,断为乳疾,并隔屏指示施以针灸,乳疾顿消。成祖欲赐予官爵财宝,皆辞不受,骑鹤而去。皇后感其恩德,乃立国母狮于福建白礁慈济宫庙庭之内。又一说是文皇后生病后梦见有一道人牵红丝线为其切脉,后来用艾条灸之,醒来之后已经痊愈。事后明成祖遣人寻找,在白礁发现吴真人的神像,为了感恩而赠与白礁慈济宫“国母狮”[2]:31
  • 三十六官将:相传北极玄天上帝欲收龟、蛇二精,力有未逮,商借保生大帝佩戴之宝剑,并以随从,但此为误传三十六官将为质。(另一说非向保生大帝,而是向吕纯阳祖师借。)
  • 大道公风,妈祖婆雨:由于天上圣母妈祖与保生大帝大道公皆为北宋福建人士,民间传说遂附会二神相恋,后妈祖见母羊生产苦状,悔而辞婚。保生大帝愤而与妈祖施法相斗,于妈祖诞辰降雨洗其脂粉,妈祖亦不甘示弱,于大道公诞辰施法刮风,吹落道帽。故称“大道公风,妈祖婆雨”,此一传说穿插闽南暮春节候,与地方神祇传说,颇富人情趣味。然而亦有地方信徒,以为亵渎神明,深不以为然。妈祖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而保生大帝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妈祖十九岁时,保生大帝才出生,何况妈祖二十八岁成道,两人有婚嫁联想,实在不可能。而民间之误传,导致供奉保生大帝与妈祖寺庙互有心结,甚至互不往来,纯属荒诞虚构不可信之事。
在台湾,洲仔尾保宁宫新化保生大帝宫等庙也有其他与妈祖斗法的传说。

保生大帝庙

中国大陆

福建省
白礁慈济宫
白礁慈济宫 内景
青礁慈济宫
青礁慈济宫 殿前宋代石刻
  • 白礁慈济宫:又称西宫,传统上认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一说应追溯到北宋时期),位于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为保生大帝出生地,经历代修建,于“文化大革命”中严重毁损,1991年由台湾信徒捐资重修落成。
  • 青礁慈济宫:又称为东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依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岁在辛未,乡尚书颜定肃公,奏请立庙”,绍兴辛未年即绍兴二十一年;一说应追溯到始建于北宋景佑3年(1036年)的“龙湫庵”),位于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岐山东鸣岭上,为保生大帝生前炼丹修道之所亦是初享庙食之始地。青礁白礁东西两宫直线距离2280米。
  • 泉州花桥宫:位于泉州鲤城区,为保生大帝生前施药义诊之处,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代开始,该庙附设有施药局,如今称为泉州花桥赠药处诊所。
  • 天湖堂:位于漳州平和县崎岭乡南湖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
  • 揭阳市揭西棉湖慈济古庙:又称“大老爷宫”,位于揭阳市揭西棉湖镇安定门,主神保生大帝是棉湖镇境主,素有“未有棉湖,先有古庙”的说法。
台北大龙峒保安宫正殿
台南学甲慈济宫正殿

中国台湾

File:台湾台南学甲慈济宫药签.jpg
台南学甲慈济宫药签
保生大帝护身符对抗疾病。保生大帝,中国医学之神
File:下大道良皇宫2016年外貌.jpg
下大道良皇宫

北部

中部

南部

澎湖

马来西亚

  • 马六甲 湖海殿
  • 吉隆坡 集圣堂
  • 霹雳 慈济堂保生大帝
  • 槟城 文丁清龙宫
  • 槟城 武吉丁雅洪山宫
  • 槟城 姓李桥金鞍山寺
  • 吉玻双弄清龙宫

新加坡

  • 仙宫堂,创立于1968年,于2013年被纳入受保留建筑物文化遗产。
  • 青龙宫
  • 真人宫(真龙宫)
  • 广寿堂(义顺镇联合庙)

菲律宾

  • 马尼拉宝泉庵

柬埔寨

  • 柬埔寨大金欧保生大帝庙
  • 柬埔寨巴南市保生大帝庙
  • 柬埔寨水牛岛保生大帝庙

戏剧中的吴夲

注释

  1. 有学者根据《白氏丁氏古谱》认为吴夲生前并无字号,但周茂钦《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书根据〈西宫檀越记〉认为其道号“悟真”[2]:12
  2. 福建龙海县角美镇丁厝村的丁家曾在天圣五年(1027年)请他以善书形式将三世祖丁迁的遗嘱叙于祠堂,而吴夲在最后便题有“天圣五年腊月吉日,泉礁江濮阳布叟吴夲谨奉命拜书”[2]:15。其中“濮阳”是指其祖先在河南的籍贯[2]:16
  3. 清源节度副使陈洪进割据漳泉时,曾征收重税以向宋朝进贡财物[2]:12
  4. 青礁〈慈济宫碑〉(杨志,1209年)与白礁〈慈济宫碑〉(庄夏,南宋嘉定年间)均称吴夲医术极为高超,为当世神医[2]:13。杨志记载他擅用“枕中”(参阅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肘后”(参阅葛洪《肘后备急方》)之方[2]:16,《闽书旧志》也记载他擅长针灸之术[2]:13
  5. 文中记载为“白礁有吴姓名悟真者,素以神医名”,周茂钦《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文认为“悟真”为吴夲之道号[2]:14。但也有学者认为吴夲生前并非道士,是被神化之后才有的说法[2]:14
  6. 今福建龙海县角美镇丁厝村[2]:15
  7. 周茂钦《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书认为吴西宫可能是第一座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2]:20
  8. 原文:“乡之父老,私谥为医灵真人,偶其象于龙湫庵”。
  9. 有学者据此主张青礁龙湫庵为首座保生大帝庙[2]:20
  10. 完整位置是在广东大埔县(旧属潮州府)湖寮镇黎家坪村,1930年重印林廷璝《保生大帝实录》时附刻了该宫的“保生大帝神效良方”[2]:69
  11. 太学生宋光辉、宋登辉刻版印刷用[2]:70
  12. 据说当时并不是直接向学甲慈济宫索取药签,而是以一首药签两文钱的价格向往来台湾的水手收购来的药签[2]:74
  13. 台南市大道公庙大人内科药签120首中,有49首与治疗脾胃有关[2]:100

参考文献

  1. 民间流传之保生大帝神迹. [2014-02-03]. 
  2.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2.051 2.052 2.053 2.054 2.055 2.056 2.057 2.058 2.059 2.060 2.061 2.062 2.063 2.064 2.065 2.066 2.067 2.068 2.069 2.070 2.071 2.072 2.073 2.074 2.075 2.076 2.077 2.078 2.079 2.080 2.081 2.082 2.083 2.084 2.085 2.086 2.087 2.088 2.089 2.090 2.091 2.092 2.093 2.094 2.095 2.096 2.097 2.098 2.099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2.111 2.112 2.113 2.114 周茂钦. 《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ISBN 978-986-03-9418-4. 
  3. 李光地《吴真人祠记》说:“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立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
  4.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大道公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 黄有兴〈学甲慈济宫与壬申年祭典纪要〉:刊于《台湾文献》四十六卷第四期,1985年12月。
  • 《吴真人研究》:〈厦门吴真人研究会〉及〈青礁慈济东宫董事会〉合编,鹭江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 《吴真人学术研究文集》:张国举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 《福建通志》
  • 《闽书》
  • 《同安县志》
  • 《海澄县志》
  • 南宋 杨志 / 庄夏《慈济宫碑》
  • 黄文博 / 黄明雅《台湾第一香:西港玉敕庆安宫庚辰香科大醮典》,2001年4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