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

出自求聞百科
徐壽
性別
出生(1818-02-26)1818年2月26日
大清江蘇無錫
逝世1884年9月24日(1884歲-09-24)(66歲)
 大清
職業化學家、翻譯家
活躍時期19世紀

徐壽(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生元,號雪村江蘇無錫人,末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

生平

徐壽幼時喪父,道光、咸豐年間放棄科考而研究科學。咸豐十一年為安慶軍械所工程技術人員,參與製造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輪船。此船長五十餘尺,速度為每小時四十餘里,由曾國藩命名為黃鵠號。1866年,徐壽在上海任江南製造總局首任襄辦,與其子徐建寅以及其他技工一同建造滿清第一批兵船和艦艇[1]。後徐壽又在江南製造總局創辦翻譯館並參與主持翻譯西方科技書籍工作,其譯著有《化學鑒原》、《化學考質》、《西藝知新》、《化學求數》、《法律醫學》等;主要介紹西方近代化學,並創造漢字命名化學元素;在上海參與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教授科技的學校——格致書院,同時出版了中國第一份科技方面的期刊格致匯編》。當時中國並沒有很多儀器,徐壽到處搜羅,然後加以專研。他曾經嘗試找三稜鏡,卻不成功,唯有把水晶印章打磨成三角形,試驗出光的色散[2]

徐壽逝世後,葬於現今無錫市梅園公墓

著作

譯著:

徐壽譯著《化學鑒原》插圖

貢獻

從19世紀40年代起,西方近代化學知識開始傳入中國。徐壽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翻譯傳播了西方的近代化學知識,成功地創造了化學元素漢語命名原則,並在化學知識的運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譯書

徐壽他們譯書的過程,開始時大多是根據西文的較新版本,由傅蘭雅口述,徐壽筆譯。即傅蘭雅把書中原意講出來,繼而是徐壽理解口述的內容,用適當的漢語表達出來。西方的拼音文字和中國漢字,在造字原則上有極大不同,幾乎全部的化學術語和大部分化學元素的名稱,在漢字里沒有現成的名稱,為此徐壽花費了不少心血以翻譯。對及養氣()、輕氣()、綠氣()、淡氣()等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據它們的主要性質來命名。對於其它元素,徐壽利用西文第一音節而造新字的原則來命名,例如等,據傳是用明朝君主的名字取的,但史學家認為只是因為漢字的特性造成的巧合。徐壽採用的這種命名方法,後來被化學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這是徐壽的一大貢獻。

徐壽在製造蒸汽機時,碰到和化學元素一樣的問題:蒸汽機技術的中國譯者太多,術語不統一。於是他寫了一本《汽機命名說》《汽機中西名目表》,分別對蒸汽機的各個部件進行解釋與統一譯名。如「活塞」是蒸汽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部件,英文piston,德文做kolben,徐壽解說:「汽筒之內為汽所衝激而進退者,名曰鞲鞴。」

格致書院

為了傳授科學技術知識,徐壽和傅蘭雅等人於1874年在上海創建了格致書院(現上海格致中學)。這是中國第一所教授科學技術知識的場所。它於1876年正式開院, 1879年正式招收學生,開設礦物、電務、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課目。同時定期地舉辦科學講座,講課時配有實驗表演,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中國興辦近代科學教育起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在格致書院開辦的同年,徐壽等創辦發行了中國第一種科學技術期刊一《格致彙編》。刊物始為月刊,後改為季刊,實際出版了7年,介紹了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對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括起了重要作用。

參見

參考

  1. 無錫人設計了「亞洲第一巨艦」定遠號[失效連結]
  2. 張廷玉等, 清史稿. 嘗购三棱玻璃不可得,磨水晶印章成三角形,验得光分七色。. 清史館. 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