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陝西易俗社正表演的秦腔劇目
秦腔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陝西省甘肅省秦劇團,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分類傳統戲劇
序號160
編號項目IV-16
登錄2006年

秦腔發源於1807年的清朝陝西[1]是漢語中原官話戲曲曲種。秦腔特色是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象梆子聲)和亂彈,而梆子腔屬所謂四大聲腔。陝西歷史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戲曲先後被冠稱「秦腔」,歷史更悠久的那一種在後來易名「漢調二簧」,漢調二簧與本條目的秦腔毫無關係。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全國的戲曲社廣受批鬥,秦腔大受打擊,如今殘存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老年人口。

歷史

年代考證

目前對秦腔的斷代的共識,源自程硯秋在1950年代實地訪談秦腔藝人而得出的結論。程硯秋寫道:「1780年前的秦腔,和1807年後的秦腔,雖然都是叫秦腔,但是並非一種秦腔,也就是說,有兩種戲劇,前後都曾盛行於西北,於是都被稱作秦腔。」[1]棗文壽基於程硯秋的證據,進一步指出「後秦腔即現今流行西北地區的梆子秦腔;而前秦腔則被當地稱作漢調二黃、 土二黃」。[1]另外,有些學者昩於把幾種不同的陝西戲曲都當作是一種秦腔,而得出秦腔源自秦朝的謬論,此說的代表人是1949年王紹猷《秦腔記聞》:「秦腔形成於,精進於,昌明於,完整於,成熟於,廣播於」。[1]

發展史

康熙年間,陝西涇陽張鼎望寫出《秦腔論》,此時的秦腔早已發展成熟。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直接影響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易俗社亦成立於西安,專演秦腔,銳意改革,推出眾多新劇,並吸收京劇等劇種的方法,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全國的戲曲社廣受批鬥,秦腔大受打擊,如今殘存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老年人口。

標準音

秦腔標準音是來自西安近郊涇陽縣三原縣高陵縣一帶。[2]

特點

秦腔唱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抒發悲憤、淒涼情感。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而清脆。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唱戲吼起來」被譽為關中八大怪之一。角色行當分為四(老生、鬚生、小生、幼生)、六(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大淨、毛淨)、一,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

著名演員

經典劇目

被記錄過的秦腔劇目超過10000本,居中國300多劇種之首,但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現在統計約3000至4000部,完整劇目不過2000千多部,多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以及描寫中國革命時期的現代戲。

經典電影劇目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郭紅軍. 建国以来秦腔源流研究述评 (PDF). 《當代戲劇》 (西安: 陝西省戲劇家協會). 2007, (1): 33-35. 
  2. 陕西建立方言数据库 海选方言发音人. 騰訊新聞——轉自華商報. 2015-06-22.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