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官職)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中文名稱
正體尚书
簡體尚书
韓文名稱
諺文상서 ‧ 판서
韓文漢字尙书 ‧ 判书
文觀部式sangseo ‧ panseo
馬賴式sangsǒ ‧ p'ansǒ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Thượng thư
漢喃文尚书
滿語名稱
滿文ᠠᠯᡳᡥᠠ ᠠᠮᠪᠠᠨ
穆麟德轉寫aliha amban

尚書是中國歷史上從秦漢時期創立的中央政府官職,其重要性於漢朝達到頂峰,隋唐以後也成為分管六部的重要職官。

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亦設有尚書的官職,為六部的最高官員;高麗忠烈王時,六部改為四司,尚書改稱判書朝鮮王朝沿用判書之稱,為六曹長官。

越南亦模仿中國官職,設有尚書之職,統領各部。

概述

尚書(為主掌之意,「尚」,拼音chang2南京官話chang2,市羊)為古代官職名,先置於戰國亦有相類似的「掌書」),少府之屬官,為僕役之官,地位很低。的少府遺吏四人在官中掌天子所發的文書,為漢所沿襲。初為皇帝近侍,漢成帝尚書的改革及光武帝之建尚書台,使之變為外朝官,由天子之側近分離出去。

漢武帝時,武帝以尚書奪丞相奏議之權,以制丞權。後因尚書文書之務與中書上章報問之職相近,而漢武帝又喜於內朝決政,身為宦官的中書比身為士人的尚書更便於行走官中,而以中書領尚書。《初學記》卷十一〈職官部〉載「中書令,漢武所置,出納帝命,掌尚書奏事,蓋周宮內史之任。漢初武游宴後庭,公卿不得入,始用宦者典尚書,通掌圖書章奏之事,其後遂罷尚書,改置中書謁者令(即中書),盡用宦者。」是時上奏書要寫成正副二通,由中書(領尚書)先開副本,若內容其以為不佳則不奏,故能影響政事,《漢書》卷七十四〈魏相傳〉:「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昭帝時,霍光更要以領尚書事的身份掌控朝政。宣帝時,以於定國張敞為平尚書事,企圖遏制霍光,但張敞被霍光貶官[1][2]。後霍光去世,其孫霍山領尚書事,宣帝為削其權,使吏民之封事不經尚書直接上奏天子[3],由天子不能直接去處理,故實際上是中書令所理[4]。此例一開,使元帝時中書獨大(如弘恭、石顥),尚書令更要依附中書。

成帝時,遂以領尚書放遂中書宦官,罷中書。亦有王鳳改尚書之官制。《續漢志》云:「尚書四人為四曹月,常待曹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補充:亦有管刺吏之事),民曹尚書主凡民上書事,客曹尚書主外國夷狄之事。」成帝后設三公曹,因此為五曹。後主客曹又有分南、北主客二曹,二千石曹六有所分。

光武帝更分尚書為六曹(唐六部淵源於此),改尚書為尚書台,尚書之務更重。杜佑在《通典》中言:「後漢,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後漢書》卷七十九〈仲長統傳〉:「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尚書之權日重,後有以其它職務「錄尚書事」者,漸變為外朝之職,內朝部臣之位亦漸被宦官中常侍、黃門取代,由此關為東漢之宦官亂政。《後漢書》卷六十三〈李固傳〉:「今與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內則常侍,黃門。」

蜀漢建立時,諸葛亮丞相錄尚書事,及先主劉備逝世,託孤諸葛亮(223年受封武鄉侯),又以尚書令李嚴(同年受封都鄉侯)副之。諸葛亮逝世,丞相之位就此不設,蔣琬(235年封爵安陽亭侯)以尚書令錄尚書事,接替成為最高決策官員。之後成鄉侯費禕接任尚書令,並遷大將軍,仍錄尚書事,成為蜀國第三任決策者,都是以尚書的職事為核心。

董允延熈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5]呂乂董允去世後(延熈九年❲246年❳)[5],代其為尚書令[6]陳祗於呂乂去世後(延熈十四年❲251年❳),以侍中守尚書令[7]武鄉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南鄉侯董厥景耀四年(261年)並平尚書事[8]

呂乂延熈九年(246年)之前[6]、太傅許靖的孫子許游於景耀年間(258—263年)[9]西鄉侯張飛之孫張遵[10][11](張遵的兩名姑姑先後成為劉禪皇后,所以張遵為劉禪內侄;因著諸葛瞻是劉禪的女婿,所以張遵也是諸葛瞻的內表兄/弟)、成陽亭侯胡濟的弟弟胡博[12]顯明亭侯向朗的侄兒向充[13][14]都曾任尚書。

隋朝設立尚書省,成為執行政令的正式機構,管轄六部。這制度被唐朝宋朝沿襲。其間尚書也被劃作六部的最高長官,即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等等。兩代不設三省,尚書省遂廢,但六部長官仍稱尚書(明朝為正二品,清朝為從一品)。

注釋

  1. 《漢書》卷71:會昭帝崩,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亂,(於)定國上書諫。後王廢,宣帝立,大將軍(霍)光領尚書事,條奏群臣諫昌邑王者皆超遷。定國繇是為光祿大夫,平尚書事,甚見任用。
  2. 《漢書》卷76:(張敞)以數上事有忠言,宣帝征敞為太中大夫,與於定國並平尚書事。以正違忤大將軍霍光,而使主兵車出軍省減用度,復出為函谷關都尉。
  3. 《漢書》卷68:時霍山自若領尚書,上(宣帝)令吏民得奏封事,不關尚書,群臣進見獨往來,於是霍氏甚惡之。
  4. 《漢書》卷68:(霍)山曰:「.....今陛下好與諸儒生語,人人自使書對事,多言我家者。嘗有上書言大將軍(霍光)時主弱臣強,專制擅權,今其子孫用事,昆弟益驕恣,恐危宗廟,災異數見,盡為是也。其言絕痛,(霍)山屏不奏其書。後上書者益黠,盡奏封事,(宣帝)輒下中書令出取之,不關尚書,益不信人。」
  5. 5.0 5.1 董允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九·董允傳》:延熈六年,(董允)加輔國將軍。七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九年,卒。
  6. 6.0 6.1 呂乂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九·呂乂傳》:(呂)乂到官,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後入為尚書,代董允為尚書令,衆事無留,門無停賔。
  7. 董允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呂乂卒,(陳)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衆在外,希親朝政。
  8. 諸葛亮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今已八歲而聦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
  9. 許靖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八·許靖傳》:()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章武二年卒。子欽,先靖夭沒。欽子,景耀中為尚書
  10. 張飛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六·張飛傳》:(飛)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尚書,隨諸葛瞻於緜竹,與鄧艾戰,死。
  11. 鄧艾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鄧艾傳》:(鄧)忠、(師)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12. 董和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九·董和傳》註:偉度者,姓,名濟,義陽人。為(諸葛)亮主簿,有忠盡之效,故見襃述。亮卒,為中典軍,統諸軍,封成陽亭侯,遷中監軍前將軍,督漢中,假節領兗州刺史,至右驃騎將軍。濟弟,歷長水校尉尚書
  13. 向朗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十一·向朗傳》:(寵)遷中領軍。延熈三年,征漢嘉蠻夷,遇害。寵弟,歷射聲校尉尚書
  14. 來敏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三國志·蜀書十二·來敏傳》:(來敏)年九十七,景耀中卒。子忠,亦博覽經學,有敏風,與尚書向充等並能協贊大將軍姜維。維善之,以為參軍。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