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學院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北京協和醫學院
(清華大學醫學部)
中國醫學科學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老校名協和醫學堂
校訓嚴謹、博精、創新、奉獻
學校類型中央部屬高校[1]
醫學單科性院校
黨委書記李國勤(兼常務副校長)
校長王辰 院士
教師人數654人(博士生導師)
845人(碩士生導師)
研究生人數1843人
博士生人數2231人
校址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東單三條9號
總面積1888.70畝
建築面積115.78萬平方米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郵遞區號100730
網站www.pumc.edu.cn
協和醫學院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6-884
登錄2006年

北京協和醫學院(英語: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縮寫PUMC),位於中國北京,1917年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捐資,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為藍本建立,是中國第一所開設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院[2]。1985年後,一度改名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目前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結合,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接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雙重領導。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辦學,8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清華進行醫學預科階段的學習,可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名稱。2017年,中國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協和在基礎醫學得到A+,臨床醫學得到A[3]

校史

協和醫學院舊址紀念牌
File:北平「協和醫院」被「紅衛兵」改為「反帝醫院」.jpg
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改名為「反帝醫院」的協和醫院。

1906年,英國倫敦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為協和醫學院的前身[4]。英文名為Union,即聯合之意,被雅致地譯成中文,稱作協和。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協和醫學堂[5]。1916年,負責設計協和建築的柯立芝來華考察豫王府,決定設計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著宮殿式外觀的校園和醫院群建築[6]

1917年9月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幫助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開辦醫預科,附屬醫院為北京協和醫院,首任校長為麥克林[7]1919年10月開辦醫學本科,學制為八年制。1920年開辦護士學校,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沃安娜(Anna D. Wolf)擔任護校校長。

1928年6月,國民教育部規定高等院校校長必須是中國人,學校董事會必須華人董事為多數。1929年4月,美國董事辭呈,董事會改選,胡適張伯苓伍朝樞施肇基周詒春翁文灝劉瑞恆等組成北京協和醫院新一屆董事,劉瑞恆出任第一任中國籍協和醫學院院長[8]。同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1942年1月,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停辦[9]

1947年10月學校第一次復校。1949年9月復稱北京協和醫學院。1953年學校停止招生。1951年改名中國協和醫學院。1957年併入中國醫學科學院。1959年在原協和醫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8年制的中國醫科大學。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停辦[10]

File:中國協和醫科大學.jpg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1979年8月復校,校名改為「中國首都醫科大學」。1985年改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1]

2002年9月,教育部、衛生部兩部領導簽署了清華大學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緊密合作,共建「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協議,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進入「211」和「985」工程建設項目[12]。自此,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為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學校。[13] 2006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簽署的《清華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關於落實兩部協議的實施意見》,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可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作為第二名稱[14],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接受教育部衛生部雙重領導,原有隸屬領導關係、資產關係和經費管理體制不變,仍為獨立法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由清華大學納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及其他相關計劃之中[15]

2007年5月,根據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協議,《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清華大學關於落實兩部協議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的通知》[16]以及《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鑑於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辦學的需要,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名稱。更名後仍為獨立法人單位,原隸屬關係、人員編制資產關係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

File:協和醫學院.jpg
協和醫學院大樓

2016年6月,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院士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萬立駿院士在合肥簽署《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生物醫學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計劃(PhD program)合作協議》,探索生命醫學交叉人才培養的新模式[17]

2018年,北京協和醫學院長學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開始招生。長學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擬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三所大學的本科生中進行招生,招生對象為:在非醫學專業學習、有志於醫學、已完成本科三年學習的學生。學生經考試錄取後,在本科第四年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開始醫學專業的學習,醫學專業學程共5年[18][19]

現狀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校門口
可勝大樓
清華大學醫學部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牌子
北京協和醫學院圖書館

目前,北京協和醫學院和清華大學聯合培養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清華大學進行醫學預科階段的學習,前2.5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系學習,後5.5年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北京協和醫學院是教育部衛生部認可的具有授予臨床醫學博士的高等院校(學校代碼:10023),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擁有清華大學(學校代碼:10003)、北京協和醫學院雙重學籍,其學位證書蓋「北京協和醫學院」公章,畢業證書加蓋「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兩個公章。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院招收的所有專業的研究生擁有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籍以及清華大學學籍,其畢業證書學位證書蓋「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公章。[20][21][22][23]。北京協和醫學院自行招生的護理本科專業,只有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籍,其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蓋「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同時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科院與協和醫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為協和醫學院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協和醫學院為醫科院培養高層次的人才,相互依託,優勢互補,教研相長。院校設有19個研究所(以及2個分所)、5所分院、7所臨床醫院(含與北京市共建的天壇醫院)、5所學院。2012年1月5日,院校召開京津地區全體幹部大會,宣布了衛生部黨組關於院校領導班子調整的決定。曹雪濤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曾益新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2018年1月24日,國家衛計委在協和醫學院幹部會議上宣布,前中日友好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黨委常委[24]

與清華大學的關係

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部分專業合作辦學,兩校及其院系互不隸屬。2001年創立的清華大學醫學院,於2009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八年制的「醫學藥學實驗班」學生,2013年改為招收「醫學實驗班」,旨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新一代醫師科學家,而北京協和醫學院主要培養優秀的臨床醫生,兩者是不同的兩個實體。簡而言之,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八年制)的預科階段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成者將同時獲得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文憑。[25] 北京協和醫學院以獨立代碼招收護理學專業的學生。

組織結構

北京協和醫學院擁有19個直屬研究所(和五個子研究所)、6家直屬附屬醫院、7個學院和5個協和分院。協和醫學院設有2個國家中心、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5個部級重點實驗室、6個博士後站和13個重點學科。

院系

基礎醫學院

File: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jpg
基礎學院

基礎醫學院成立於1978年,擁有有48位博士顧問和31名碩士顧問,以及400多名研究生。經教育部批准的博士後培訓課程包括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生物物理學免疫學以及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

基礎醫學學院由14個學術系和一個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組成,同時從事生物醫學研究和高級醫學教育。基礎所擁有117名全職教授和副教授,其中包括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四位專任長江學者教授,以及十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臨床醫學院

File:北京協和醫院.jpg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又稱為北京協和醫院,採取「小而精」的培養模式,保持嚴格的教學水平以及培養高素質的醫學生。目前協和醫院有研究生600餘人。自成立以來,已有超過2,000名學生畢業。目前臨床醫學八年制的預科在清華大學進行培養與招生。

護理學院

File: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jpg
護理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建於1920年,是中國最早開設護理本科教育的學校。1953年停辦,1954年展開護理中專教育。1985年成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系,1996年合併醫科院衛生學校成為護理學院,並開始招收大專生與碩士生。2002年停辦中專,2007年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26]

截至2021年9月,護理學院有教職工49人,其中專任教師30人。在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17人、博士學歷16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3人。其中有1名教師當選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26]

目前護理學院在校生600餘人。分別有四年制本科、六年制本碩生、三年制碩士研究生、三年制博士研究生及五年制直博生。護理學院畢業學生數千人。截至2020年12月,畢業生中7人榮獲南丁格爾獎章,8人當選美國護理科學院外籍院士。[26]

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180人(含助產方向和老年方向),三年制碩士研究生10~15名,三年制博士研究生1~2名,五年制直博生1~2名。

公共衛生學院

1989年,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聯合創建,培養公共衛生應用性、管理型人才。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協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於2014年7月,翟小梅是第一任院長。人社學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協和馬列主義教育處發展而來,後來又被稱為政治思想教育處和PUMC社會科學教育處(1978年)。該部門在1952年至2014年間有四名董事:邱仁宗(1959-1968),於露(1978-1984),李麗娜(1984-2002)和翟小梅(2002-2014)。學校由四個部門組成,即政治理論與思想道德系;醫學,醫學史和社會醫學系;生物倫理與健康法系;和外國語言文學系。

學校為各種教育水平的學生提供服務,提供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本科課程,以及為尋求大學和副學士學位的護理學生開設的課程。值得注意的是,學校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擁有生物倫理學學位,並運營CAMS / PUMC下屬的生物倫理學中心,其重點是跨機構和跨學科研究,政策諮詢和社會服務方面的培訓。學校和中心已獲得國際,國家,部級和大學級別的贈款,並且還擁有國際合作計劃。

學校的一項國際合作夥伴關係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開展的一項計劃,該計劃將聘請道德操守專家來教育中國各地的大學教師。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國際衛生研究中的倫理問題案例手冊》的翻譯稿正在中國出版。學校與美國的國立衛生研究院芝加哥大學喬治城大學甘迺迪倫理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機構和大學建立了國際合作關係。人社學院的教職員工還擔任國際組織的專家成員,包括人類基因組組織、世衛組織和欣克斯頓集團

除教學承諾外,學校的教職員工還服務於學術和專業協會。這些教師包括國家醫學倫理委員會副主席,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器官捐贈和移植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協會生物倫理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學校致力於促進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跨學科研究,並加強學術合作。它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和教育中心,以促進中國人文學科的研究。

繼續教育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成立于于2003年。前身為1986年的繼續教育處,1998年改名為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擁有成人高等學歷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培訓等多種教育培訓形式。

繼續教育學院位於北京市東單王府井地區。

研究所

北京協和醫學院共有19個直屬研究所[27]

研究所
臨床醫學研究所 心血管病研究所 整形外科研究所 腫瘤研究所
基礎醫學研究所 醫學信息研究所 微循環研究所
藥物研究所 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 病原生物學研究所 藥物植物研究所 系統醫學研究所蘇州
放射醫學研究所天津 生醫工程研究所(天津) 血液學研究所(天津) 皮膚病研究所南京 輸血研究所成都 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昆明

附屬醫院

合作醫院

教學醫院

著名校友

參考文獻

引用

  1. 最全:全国115所中央部属高校名单. 中國教育在線. 2017-08-02 [2018-05-23] (簡體中文). 
  2. 禮露. 史海钩沉:伍连德博士与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國新聞網. 2007年10月14日 [2015年3月18日] (中文). 
  3. 中國教育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 中國新聞網. 2017年12月29日 [2020年1月19日] (中文). 
  4. 王建安, 張蘇展. 最棒医院的七堂课. 北京. 2012年4月1日. ISBN 9787308098205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5. 邢永福. 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选.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5年2月1日: 1527. ISBN 9787501172016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6. 張清平. 林巧稚传. 北京. 2017年2月1日. ISBN 9787512649125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7. 北京协和医学院. p.pumc.edu.cn. 北京協和醫學院. [2021-05-06]. 
  8. 常青. 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 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09-01. ISBN 9787559608192. 
  9. 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 话说老协和.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7: 108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0. 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第 7 卷.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1985年2月1日: 162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1. 季嘯風, 王顯明, 徐敦潢. 中国高等学校变迁. 北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1142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2. 丁肇文.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 清華大學新聞網. 2002年10月29日 [2020-01-19]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3. 北京協和醫學院. 招生就业. 北京協和醫學院. 2019-12-22 [2021-02-13]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4. 北京協和醫學院. 院校介绍. 北京協和醫學院. 2017-12-22 [2021-07-15]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5. 清新. 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大会暨揭牌仪式举行. 清華大學新聞網. 2006-09-05 [2020-01-19]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6.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06-12-22 [2020-01-19]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中国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北京協和醫學院. [2020-04-06]. 
  18.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北京協和醫學院. [2020-04-06]. 
  19. 雷嘉. 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三项保密考试让人意外. 健康界. 2018-12-12 [2020-04-06]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20.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介绍. [2010-12-14]. 
  21.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招生信息及文件. [2010-12-14]. 
  22.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招生信息及文件. [2010-12-14]. 
  23. 青塔. 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临床医学院 清华、协和为何终未合并?. 北京華媒康訊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2017-01-07 [2018-05-08]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24. 院校召开干部大会 宣布院校领导班子调整. 2018-01-31 [2020-12-27]. 
  25. 八年制学生培养计划纲要. 清華大學醫學院. [2014-12-05]. 
  26. 26.0 26.1 26.2 学院简介. 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 2021-08-02 [2021-11-20] (簡體中文). 
  27. 研究所. 北京協和醫學院. 2021-08-02 [2021-11-20] (簡體中文). 
  28. 鼓楼医院顺利召开20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师资培训会议暨协和名师讲坛. 南京鼓樓醫院. 2018-01-10 [2021-07-22] (簡體中文). 

來源

書籍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