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底斯山脈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岡底斯山脈
山脈
岡仁波齊峰與劫村
國家  中國
省/州/邦 西藏
最高點 羅波峰
 - 位置 西藏
 - 海拔 7,095 m(23,278 ft
 - 坐標 31°4′56″N 81°18′46″E / 31.08222°N 81.31278°E / 31.08222; 81.31278

岡底斯山脈藏文གངས་ཏི་སེ藏語拼音Gangdisê威利gangs ti seTHLGangtise)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山脈,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以北並與平行。岡底斯山脈是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弧形山脈,全長約1600公里,西起喀喇崑崙山脈東南部的薩色爾山脊(北緯34°15′,東經78°20′),東延伸至納木錯西南(約北緯29°20′,東經89°10′)。[1]

岡底斯山脈西段山體寬約60~70公里,由西向東山體漸寬,東段寬達1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最高峰為為仲巴縣東北的冷不崗日,即羅波峰,海拔7095米。岡底斯山脈是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線,北側是氣候寒冷乾燥的羌塘高原,羌塘高原大部分是荒漠的無人區或牧區,南側是相對溫暖涼爽的藏南谷地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有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薩河河谷平地。草場遼闊,耕地集中,為西藏自治區人口集中,農牧業發達的地域。岡底斯山南北側均為地震活動帶,近40年間多次發生六級以上地震。

藏傳佛教中,岡底斯山是一座神山,岡底斯山也是苯教印度教聖地。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的岡仁波齊峰(梵文又稱開拉斯峰)為著名佛教聖山,佛經中稱為「底息」,海拔6656米。

岡底斯山脈是眾多大河發源地,山脈北峰流出的森格藏布獅泉河)是印度河正源,西面朗欽藏布象泉河)是印度薩特累季河,源於喜馬拉雅山與岡底斯山間的達卻藏布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印度部分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發源於南面喜馬拉雅山的馬甲藏布孔雀河)是恆河的支流格拉河

名稱

岡底斯之名,「岡」(標準藏語གངས)、「底斯」(梵語तुषार),在各自的語言中都是「雪」的意思[2],岡底斯引申為「眾山之主」,又稱「世界之軸」。主峰岡仁波齊藏語中意為「雪山寶貝」。藏文典籍及佛經中,岡仁波齊也一般被稱之為「岡底斯」。

地質地理

白堊紀中期岡底斯山脈開始隆起,中晚始新世印度板塊亞洲板塊相撞、擠壓、斷裂與褶皺上升形成山脈主體。

岡底斯山脈是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高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714米(一說6656米),巨大的金字塔鑽戒形狀十分陡峭,至今無人攀登成功。

岡底斯山脈南側氣候溫涼稍乾燥,以亞高山草原為主。北側氣候嚴寒乾燥,以高山草原為主。

宗教文化含義

主峰岡仁波齊(也被簡稱為岡底斯山,英語Kailash,藏語Gang Rinpoche)坐落於峰巒起伏的岡底斯山脈西段群山之中自古以來是西藏、中亞南亞各地人們仰慕、朝聖和旅遊的聖地,是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教徒心目中「世界的中心」。尼泊爾人、印度人則以此岡仁波齊為濕婆(Siva)的樂園。其腳下的聖湖瑪旁雍錯位居西藏三大神山聖湖之首,被稱為「聖湖中的聖湖」。 

雅魯藏布江的源頭馬泉河印度河的源頭獅泉河、印度河的支流象泉河均發源於這一地區。

傳說中「轉山」能令俗人超脫,特別是藏曆馬年的時候轉山行走一周(50多公里)等於平常年份轉山13周,因而聚集了藏區南亞的大量信徒轉山,寧可累死途中亦不足惜。轉山108次可成佛。

近年來修建環山公路的計劃受到了文化人士的批評,被認為是煞風景之舉。

參考文獻

  1. 中国的山脉.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 2007-04-24 [2013-07-18]. 
  2. 王堯; 陳慶英.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 2017: 95–96. ISBN 978-7-223-04208-6. OCLC 112428183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