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無為市
縣級市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安徽省蕪湖市
區劃類別縣級市
區劃代碼340281
立鎮581年
現任市長吳新瑞
現任市委書記奚南山
方言江淮官話
地理
中心坐標31°13′21″N 117°54′54″E / 31.22250°N 117.91500°E / 31.22250; 117.91500
總面積2022平方千米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18)121.5萬人
人口密度600.89
GDP(2018)438.2億元人民幣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238300
電話區號+86 
車牌首號皖B
網站:http://www.ww.gov.cn

無為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下轄的縣級市,由蕪湖市代管。全市總面積2022平方公里,人口121.5萬。

歷史

釋名

關於無為地名的來歷,通常有兩種說法。

無為軍本廬州巢縣之無為鎮,即曹操征孫權築城於此,攻吳無功,因號無為。無為城臨濡須水上壖也。

認為曹操孫權在濡須(無為古地名,即今裕溪)一帶交戰,曹操因不能成功而感嘆,因此得名。《資治通鑑音注[1]、《讀史方輿紀要[2]從之。

宋太宗以海內混一,四方無虞,乃於江南置太平軍,江北置無為軍,取太平無為之義。太平後改為州。

取「無為而治」之意命名,故稱「無為」。《元史·地理志》[3]、《方輿勝覽[4]、《嘉慶無為州志》[5]、《無為縣誌》[6]從之。

古代

清嘉慶八年(1803)所刊《無為州志》州城圖。

夏朝末年,成湯流放到古巢國[7],也就是今天的無為境內[8]。東周時(周頃王四年起),楚國和吳國多次在此交戰[9]。起初楚國在爭奪中佔優勢,於靈王二十四年佔領了巢國全境,後於景王七年滅巢。但此後吳國於景王八年敬王元年、二年、十一年、十二年多次擊敗楚國,並最終於吞併巢國。[10]戰國期間,無為屬楚國。

秦滅楚以後(前221年),改由九江郡統轄, 屬居巢縣。

西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屬淮南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屬廬江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景帝四年(前153年)罷廬江國為廬江郡。

東漢初平四年(193年)屬廬江郡居巢、襄安縣。

三國時屬廬江郡濡須。

太康元年(280年)屬廬江群居巢、臨湖、襄安縣。咸和四年(329年)屬豫州太元(376年-396年)中,在縣境西北僑置扶陽縣。

南朝時,太清元年(547年)屬南譙郡蘄。

開皇元年(581年)屬廬州襄安縣,縣治在今巢湖市區東北2.5公里處。始設無為鎮(今無城鎮)。

武德三年(620年)以襄安縣地置巢州,又在縣境西北置開城、扶陽縣。七年(624年)廢開城、扶陽縣,改巢州為巢縣,無為鎮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二縣。熙寧三年(1070)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三縣。

洪武元年(1368年)無為州領巢縣1縣,屬中書省。不久復屬廬州府。

雍正二年(1724年)無為州不領巢縣,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廬州府。

近代

民國元年(1911年)四月,改無為州為無為縣,仍屬廬州府。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屬安慶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八月,中國共產黨開始在無為建立組織。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屬安徽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屬第五專署,十月屬第三專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屬第一專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將無為發展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全縣計有無為、臨江、湖東、無南等4個縣行政區和1個准縣級的江流行政辦事處,隸屬皖江行政公署領導。

國共內戰時期,無為全境仍按照抗戰時期區劃一分為四,共轄21個區(鎮),隸屬皖西第四專員公署。

現代

1949年7月,無為全境的4個縣級行政區正式合併,成立統一的無為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無為縣始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

1952年1月,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61年發生黃立眾反革命案

1965年7月,復屬巢湖專區。

2000年,隸屬新設立的巢湖市

2011年8月,隸屬蕪湖市

2019年12月16日,國務院批覆撤銷無為縣設立縣級無為市。[11]

自然環境

地理

無為市北鄰和縣含山縣巢湖市,西接廬江縣樅陽縣,南臨大江,與蕪湖市隔江相望。全市地貌總體特徵「水聚東南,山環西北」[12],分為平原區和丘陵區兩部分。平原區水網發達,土地肥沃,約佔全市面積的80%。長江自西南灰河口入境,向東北方向延伸103公里,至裕溪口東去。通航河流除長江外,尚有西河、裕溪河、永安河、花渡河等12條內河。西河為主幹河流,自西向東貫穿全市,入裕溪河後匯入長江。丘陵區自北部市界延伸到西南,山巒起伏,佔全市面積的20%。最高峰三公山在無城西南51公里處,高675米。境內其他主要山峰有雞毛燕山(第二高峰,高528米)、太平山、龍骨山、毛公山、周家大山等。

氣候

無為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無霜期長,但雨量年際變幅大,旱澇頻繁。

春季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天氣多變,雨水增多,常出現低溫陰雨天氣。夏季中,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初夏梅雨期,梅雨顯著,常有大雨、暴雨出現,造成水澇災害;7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盛夏,晴熱少雨,溫度高,日照多,蒸發量大,易出現伏旱。秋季,由於北方冷空氣勢力漸強,氣溫呈波狀下降,晝夜溫差大,雨水減少,多秋高氣爽天氣。冬季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急劇下降,多晴冷乾燥天氣,雨雪較多,偏北風多,氣候寒冷。

物產

由於無為地處沿江,水產十分豐富。其中包括著名的「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但由於環境污染,建壩建閘阻斷洄游魚類的洄游通道,產量已經大量減少。無為礦產資源豐富,出產煤炭石油天然氣石灰岩陶土粘土礦泉水石英砂螢石明礬石花崗石硬石膏方解石江砂等。農產品有荸薺田藕席草等。

文化

曲藝

歷史上,無為地區曾經流行過徽劇廬劇。後來徽劇逐漸式微,廬劇佔了主要地位。[13]無為地區的廬劇屬於廬劇中的東路(又稱下路)[14],唱腔接近民歌小調,對白使用土語方言。傳統劇目有《蔡鳴鳳辭店》、《王清明合同記》、《孫繼高賣水》等連本台戲,還有《老先生討學錢》、《藍橋擔水》等折子戲。[13]

美食

名勝古蹟

即南汰寺(因建於太平鄉汰水以南得名)之佛塔。北宋咸平元年(988年)僧登公建,位於無城東北5公里的鳳凰山上。塔高九層,37米,為仿木樓閣式磚塔。1981年9月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
米芾知無為軍期間,書房因藏有晉人墨寶而取名「寶晉齋」。齋前有「墨池」,旁有石丈。後人在此基礎上修建米公祠。原祠藏品多毀失,民國年間在舊址上建縣圖書館。近年又建立縣文物管理所,內藏曆代名家碑刻百餘方,有宋徽宗楷書《題唐十八大學士》,米芾篆書《御製文宣王贊》等。1981年9月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
  • 景福寺
又名西寺。唐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十五日僧亦公建,位於無城。宋寶元二年(1039年),僧懷玉造磚塔一座,即西寺塔,又稱「西門錐子」。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修,塔高七層,44米,氣度宏偉。寺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塔毀於1966年「文革」期間。
位於無城西北十五公里處的徐崗鄉三水澗。民國37年至40年,新四軍第七師以此為中心建立了皖江抗日根據地。現存第七師司令部、皖江區黨委、皖江行政公署、無為縣民主政府舊址,以及周邊的群山上的戰壕、土堡。1989年5月定位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

名人

古代

  • 米芾 書畫家,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知無為軍。
  • 楊傑 字次公,自號無為子。宋無為縣人,嘉佑四年進士,北宋年間著名學者、詩人,以山水詩見長。著作多散失,南宋趙世粲搜集其遺作,編成《無為集》十五卷。

近代

當代

行政區劃

2011年7月14日 國務院批覆無為縣劃入蕪湖市。

無為市下轄20個[16][17]

無城鎮襄安鎮陡溝鎮石澗鎮嚴橋鎮開城鎮蜀山鎮牛埠鎮劉渡鎮姚溝鎮泥汊鎮福渡鎮泉塘鎮赫店鎮紅廟鎮高溝鎮鶴毛鎮十里墩鎮崑山鎮洪巷鎮安徽無為經濟開發區

交通

參考文獻

  1. 宋·司馬光編纂 元·胡三省音注. 卷六十八·汉纪六十·孝献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 標點資治通鑑小組 (編). 《资治通鉴》 第一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56年6月: 2148頁 [1286]. 宋白曰,今無為軍本巢縣之無為鎮。曹操攻吳,築城於此,無功而退,因號無為。城臨濡須水上壖地 
  2. 清·顧祖禹. 卷二十六. 《读史方舆纪要》. 宋白曰:『軍本巢縣之無為鎮,曹操攻吳,築城於此,無功而還,因號無為城。』 
  3. 明·宋濂等. 志第十一·地理二. 《元史》. 無為州,中。唐初隸光州。宋始以城口鎮置無為軍,思與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 
  4. 宋·祝穆. 《方舆胜览》. 皇朝太平興國間析舊廬州廬江縣為巢縣,以無為鎮為軍。又耆舊相傳雲,無為軍本縣城口鎮,隸巢縣。淳化中,鎮居土豪侯仁信等進狀,乞創軍壘,時僭偽悉平,思與天下安於無事,因取無為而治之意名之。 
  5. 卷一·与地志·沿革表·古巢辩. 《嘉庆无为州志》. : 第38頁-39頁. 
  6. 附录一 无为之地名考辩. 《无为县志》. : 第587頁. 
  7. 商书·促虺之诰. 《尚书》. 成湯放桀於南巢。 
  8. 《通鑑綱目》註:「在無為州」
  9. 《左傳·文公十二年》:「楚人圍巢」
  10. 卷一·与地志·沿革. 《嘉庆无为州志》. : 第30頁-38頁. 
  11.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我省撤销无为县设立县级无为市. 2019-12-16 [2019-12-16]. [永久失效連結]
  12. 《嘉慶無為州志·卷七·食貨志》
  13. 13.0 13.1 第二十六章 文化 第一节 群众文化. 《无为县志》. : 第437頁. 
  14. 寻流探源话庐剧. 新華網安徽頻道. 2008-07-08 [2009-05-27]. [永久失效連結]
  15. 15.0 15.1 15.2 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文化廳. [2009年5月20日] (簡體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16.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17. 洪巷 昆山撤乡设镇芜湖自此无“乡”. 蕪湖市人民政府. 2017-06-14 [2018-04-02]. [永久失效連結]
  • 無為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无为县志. 安徽省地方志叢書.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年9月. ISBN 7-80050-484-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