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ལྷ་ས་
拉薩市
地級市
綽號:日光城
國家 中國
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語源藏語意為「聖地」、「佛地」Hayden Elias Ajenoui
政府駐地城關區
下級行政區3市轄區、5
政府
 • 市委書記嚴金海藏族
 • 人大常委會主任賀鵬
 • 市長果果(藏族)
 • 政協主席袁訓旺
面積
 • 地級市29,634.01 平方公里(11,441.76 平方英里)
 • 市區3,198.07 平方公里(1,234.78 平方英里)
海拔3,663.5 公尺(12,019.4 英尺)
人口(2018)
 • 地級市64.23萬人
 • 密度21.13人/平方公里(54.7人/平方英里)
 • 市區(2018)41.02萬人
語言
 • 母語方言藏語漢語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850000
電話區號891
車輛號牌藏A
行政區劃代碼540100
舊稱邏些、喇薩
本地生產總值(2019)¥617.88億(全自治區第1位
95.6億美元匯率
HDI0.743( 高 
網站http://www.lasa.gov.cn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拉薩統計年鑑-2019》[1]
拉薩市
漢字
藏文
漢語名稱
繁體字 拉萨
簡化字 拉萨
漢語拼音 Lāsà
字面意思眾神之地
漢語別稱
繁體字 邏些
簡化字 逻些
漢語拼音 Luóxiē
藏語名稱
藏語 ལྷ་ས་

拉薩藏文ལྷ་ས་藏語拼音Lhasa威利lha-sa國際音標/l̥ásə//l̥ɜ́ːsə/),唐朝譯作邏些邏逤邏娑惹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城區海拔3,663.5米,拉薩河流經此,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

拉薩歷來是西藏全區政治、經濟及文化的中心,也是藏傳佛教聖地。1960年正式設市,1982年又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

松贊干布,拉薩的建立者

早在公元一世紀,已經有於拉薩地區的歷史紀錄,青藏高原點綴各種各樣的藏族部落,藏語歷史書稱此為「12小國」或「40小國」。

西藏史書記載,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松贊干布(在位期間:629—650年)平定吐蕃內亂,正式統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國,並遷都至拉薩。中古漢語音譯拉薩為邏些城(中古漢語擬音:/lɑ sɑ/)。

大昭寺

公元641年,已經征服整個西藏地區的松贊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之前他還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參與松贊干布的豪華寺院建設,傳說中文成公主選定一個湖為寺院的地點,並用山羊背土填湖。尺尊公主帶來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被安放於此。此寺為現在的大昭寺。寺成為王國的象徵並且初命名拉薩,意為藏語「神聖的土地」。另說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拉薩因為山羊背土填湖而得名[2]。文成公主所攜帶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安放在另建的小昭寺。後來唐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又移到大昭寺,而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移到小昭寺。

不管這是不是真實的,在15世紀前拉薩以宗喀巴為主的三大格魯派寺院的建立和進入興盛。在西藏受戒的佛教徒建造了三座比丘寺院: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教派的學術性成就和政治專門最終再一次讓拉薩進入西藏的中心舞台。

第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

第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1617年-1682年)征服全西藏並把他的行政中心移動到拉薩。拉薩成了西藏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在1645年開始在紅山重建布達拉宮。1648年,布達拉宮的下半部——坡唐卡布(白宮)完成。當時的達賴喇嘛把布達拉宮作為冬季宮殿。在1690年到1694年間,布達拉宮的上半部——坡唐馬布(紅宮)完成。布達拉宮名字可能來自菩薩觀音神話中的居所普陀山(布達拉卡山)。大昭寺的周邊建築在此時也大大擴建。雖然大昭寺的一些木雕、木楣建於之前的七世紀,但現存的拉薩的古建築,包括布達拉宮、大昭寺、舊城的一些寺院建築,都是在拉薩的第二次興盛期間建造的。

在20世紀的上半,榮赫鵬亞歷山大·大衛-內爾海因里希·哈勒等幾名西方的探險者成功地旅行到達拉薩。拉薩當時是西藏佛教的中心,並且約一半的人口是僧侶。拉薩的人口在1951年估計為25,000人,另外在這個地區的寺院裏的還有大約15,000個僧侶。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拉薩地區區劃不變。1951年10月,中共拉薩工委成立。1954年,雪列空(又稱衛基)管轄26個宗、谿:尼木宗曲水宗、羊巴敬宗(治今當雄縣羊八井鎮)、堆龍德慶宗撒拉宗林周宗墨竹工卡宗朗塘宗喀則宗德慶宗東噶宗達孜宗等12宗和札什谿、協仲谿、洛麥谿、楠木甲崗谿、楠木谿、聶當谿、仲堆谿、昌谷谿、隴巴谿、朗如谿、蔡谿、札谿、麻江谿、乃烏谿等14個谿。保留朗孜廈列空、 雪列空。1956年4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1956年8月,中共拉薩工委改為中共西藏工委拉薩分工委。自治區籌委會設立拉薩基巧級辦事處,為自治區籌委會派出機構。1956年9月,拉薩基巧級辦事處下設堆龍德慶宗級辦事處,1956年11月,設立墨竹工卡、東嘎2個宗級辦事處。雪列空(又稱衛基)、朗孜廈列空繼續存在,雪列空(又稱衛基)下轄林周宗、達孜宗、德慶宗、墨竹工卡宗、曲水宗、堆龍德慶宗、東嘎宗等7宗以及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羊八井谿、蚌堆谿、南木谿、協仲谿、聶當谿、尼木門喀谿、麻江谿、列烏谿、折布林谿、洛麥谿、朗如谿、蔡谿、曲隆谿、札什谿、札谿、隆巴谿、昌谷谿、南木崗谿等21個谿。1957年8月,因機構收縮,撤銷堆龍德慶、墨竹工卡、東嘎3個宗級辦事處。1957年10月,撤銷中共西藏工委拉薩分工委。

隨着西藏上層人士發動暴動,中央入藏鎮壓平息暴亂,實行民主改革,很多藏人叛離拉薩,包括在195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從其居住的布達拉宮叛逃至印度達蘭薩拉

1959年7月,中共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決定將拉薩地區的28個宗、谿調整為4個城區、2個郊區和8個縣。1959年9月,拉薩市軍管會根據中共西藏工委決定,建立曲水尼木堆龍德慶當雄達孜墨竹工卡林周(駐卡孜,不久遷駐松盤)、旁多8縣和東城區南城區西城區北城區東郊區西郊區6區人民政府,受拉薩軍管會領導。1959年10月,自治區籌委會決定:撤銷拉薩軍管會、拉薩基巧級辦事處,成立拉薩市,隸屬西藏自治區籌委會。

1960年1月,國務院追認批准:撤銷林周宗和旁多、撒拉、朗塘、卡孜4谿,合併設立林周縣(駐松盤)、旁多縣(駐旁多);撤銷當雄、羊八井、寧中、納木湖4谿,合併設立當雄縣;撤銷達孜、德慶兩宗和蚌堆谿,合併設立達孜縣;撤銷墨竹工卡宗,設立墨竹工卡縣;撤銷曲水宗和色、南木、協仲、聶當4谿,合併設立曲水縣;撤銷尼木門喀、麻江兩谿,合併設立尼木縣;撤銷堆龍德慶、東嘎兩宗和列烏谿,合併設立堆龍德慶縣;撤銷折布林、洛麥、朗如、蔡、曲隆、札什、白倉、達波錯斯、這木曲柯爾9谿,與城區合併設立拉薩市(地級),並管轄林周、當雄、達孜、曲水、墨竹工卡、尼木、堆龍德慶、旁多8個縣。1960年1月,拉薩市政府成立。1960年2月,經西藏工委批准,撤銷西郊區,所轄當巴鄉劃歸西城區,其餘轄區併入堆龍德慶縣。1960年4月,撤銷東郊區,其轄區分別併入東城、南城、北城3區和達孜縣;拉薩市轄林周、當雄、達孜、曲水等8縣和東城、北城、南城、西城4區。1960年10月,經自治區籌委會批准,將林周縣南部劃出,增設拉薩市澎波區,駐甘丹曲果。拉薩市轄8縣5區。1961年4月,經中共西藏工委批准,撤銷拉薩市東城、南城、西城、北城4區,合併成立城關區。拉薩市轄2區、8縣。1962年8月,經自治區籌委會批准,撤銷旁多縣,併入林周縣(國務院1962年10月批准)。拉薩市轄2區、7縣。1964年5月,經自治區籌委會批准,撤銷拉薩市澎波區,併入林周縣。1964年7月,中共西藏工委決定撤銷林芝地區,並將原林芝地區的林芝工布江達米林(含雪巴)、墨脫4縣劃歸拉薩市管轄;將拉薩市所轄墨竹工卡縣的巴嘎、德龍(一譯色日榮)2區(10個鄉)劃歸嘉黎縣(國務院7月批准)。拉薩市轄1區、11個縣。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拉薩市成為首府。[3]

1965年的拉薩市區

1968年9月,成立拉薩市革命委員會,取代市人民委員會,市革命委員會下設12個縣(區)革命委員會。1972年10月,鑑於林周縣境南部卡孜區已劃歸澎波農場(縣級,1960年設立,駐甘丹曲果,初屬自治區籌委會農牧處,1964年移交西藏軍區生產部,1965年擴容,為西藏最大農場),典中、撤當2區已劃歸林周農場(縣級,1966年設立,位於今強嘎鄉,隸屬西藏軍區生產部領導),林周縣實轄區僅北部(原旁多谿、旁多縣轄區),駐地由松盤(宗雪村)遷至旁多。

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恢復林芝地區。籌建期間暫駐拉薩市。1986年2月,林芝地區正式恢復。1988年,鑑於澎波農場、林周農場已撤銷,林周縣駐地由旁多鄉旁多村遷至甘丹曲果(今甘丹曲果鎮,原澎波農場駐地)。

截至2000年代初,拉薩人口約255,000人。

地理

拉薩位於西藏拉薩河谷。
犛牛是拉薩的象徵。

拉薩市位於西藏中南部,東西長約277公里,南北寬約202公里,東與林芝地區相連,西與日喀則市交界,南與山南市接壤,北與那曲市毗鄰,面積2.96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63.5米,年日照時間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譽,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世界文化遺產1處3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5處。[4]

拉薩市景

拉薩海拔3663.5米,位於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中心。周圍山地達5000米,一條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拉薩河(又稱「吉曲」)貫穿該市,已知藏語稱拉薩河為「藍色歡樂之波」[5]。它貫穿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域高峰和峽谷,延伸315公里。此河在曲水流入雅魯藏布江,形成大面積景觀。

在青藏高原拉薩地區的衛星圖

拉薩地勢平坦且天氣溫和,日均溫攝氏8度,冬夏舒適。它享有每年3,000小時、125天的陽光,比中國其他大多數城市多,所以有時被稱為「日光城」,紫外線強烈的時候需要配戴墨鏡以防止眼睛病變,但這樣的天然環境也適合光伏產業的應用。

拉薩年均降水量500毫米。下雨主要在7-9月。在夏天雨季和秋季被認為一年最佳的季節,特別的是下雨多在夜間,在白天大多是晴日。

拉薩市城關區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86年統計至2015年,極端數據自1951年統計至2019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0.5
(68.9)
21.3
(70.3)
25.0
(77.0)
25.9
(78.6)
29.4
(84.9)
30.8
(87.4)
30.4
(86.7)
27.2
(81.0)
26.5
(79.7)
24.8
(76.6)
22.8
(73.0)
20.1
(68.2)
30.8
(87.4)
平均高溫 °C(°F) 8.4
(47.1)
10.1
(50.2)
13.3
(55.9)
16.3
(61.3)
20.5
(68.9)
24.0
(75.2)
23.3
(73.9)
22.0
(71.6)
20.7
(69.3)
17.5
(63.5)
12.9
(55.2)
9.3
(48.7)
16.5
(61.7)
日均氣溫 °C(°F) −0.3
(31.5)
2.3
(36.1)
5.9
(42.6)
9.0
(48.2)
13.1
(55.6)
16.7
(62.1)
16.5
(61.7)
15.4
(59.7)
13.8
(56.8)
9.4
(48.9)
3.8
(38.8)
−0.1
(31.8)
8.8
(47.8)
平均低溫 °C(°F) −7.4
(18.7)
−4.7
(23.5)
−0.8
(30.6)
2.7
(36.9)
6.8
(44.2)
10.9
(51.6)
11.4
(52.5)
10.7
(51.3)
8.9
(48.0)
3.1
(37.6)
−3
(27)
−6.8
(19.8)
2.7
(36.8)
歷史最低溫 °C(°F) −16.5
(2.3)
−15.4
(4.3)
−13.6
(7.5)
−8.1
(17.4)
−2.7
(27.1)
2.0
(35.6)
4.5
(40.1)
3.3
(37.9)
0.3
(32.5)
−7.2
(19.0)
−11.2
(11.8)
−16.1
(3.0)
−16.5
(2.3)
平均降水量 mm(吋) 0.9
(0.04)
1.8
(0.07)
2.9
(0.11)
8.6
(0.34)
28.4
(1.12)
75.9
(2.99)
129.6
(5.10)
133.5
(5.26)
66.7
(2.63)
8.8
(0.35)
0.9
(0.04)
0.3
(0.01)
458.3
(18.06)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0.6 1.2 2.1 5.4 9.0 14.0 19.4 19.9 14.6 4.1 0.6 0.4 91.3
平均相對濕度(%) 26 25 27 36 41 48 59 63 59 45 34 29 41
月均日照時數 250.9 231.2 253.2 248.8 280.4 260.7 227.0 214.3 232.7 280.3 267.1 257.2 3,003.8
可照百分比 78 72 66 65 66 61 53 54 62 80 84 82 67
數據來源1:中國氣象局
數據來源2:mherrera.org(所有極端氣溫)[6]

政治

現任領導

拉薩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拉薩市委員會
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拉薩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拉薩市人民政府

市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拉薩市委員會
主席
姓名 嚴金海[7] 賀鵬[8] 果果[9] 袁訓旺[10]
民族 藏族 漢族 藏族 漢族
籍貫 青海省民和縣 湖南省隆回縣 西藏自治區墨竹工卡縣 山西省襄汾縣
出生日期 1962年3月(62歲) 1966年3月(58歲) 1967年10月(56歲) 1962年3月(62歲)
就任日期 2021年1月 (候任) 2016年10月 2016年11月

行政區劃

拉薩市下轄3個市轄區、5個[11]

此外,拉薩市設立以下經濟功能區:國家級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柳梧新區。

拉薩市行政區劃
區劃代碼[12] 區劃名稱
藏文
漢語拼音
藏語拼音
威利轉寫
面積[注 1][13]
(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注 2][14]
(2018年末)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15]
街道
辦事處
540100 拉薩市
ལྷ་ས་གྲོང་ཁྱེར།
Lāsà Shì
Lhasa Chongkyêr
lha sa grong khyer
29,634.01 554,382 城關區 850000 16 12 37
540102 城關區
ཁྲིན་ཀོན་ཆུས།
Chéngguān Qū
Chingoin Qü
khrin kon chus
519.11 219,971 吉崩崗街道 850000 12
540103 堆龍德慶區
སྟོད་ལུང་བདེ་ཆེན་ཆུས།
Duīlóngdéqìng Qū
Doilungdêqên Qü
stod lung bde chen chus
2,669.54 56,790 東嘎街道 851400 4 3
540104 達孜區
སྟག་རྩེ་ཆུས།
Dázī Qū
Dagzê Qü
stag rtse chus
1,360.95 31,225 德慶鎮 850100 1 5
540121 林周縣
ལྷུན་གྲུབ་རྫོང་།
Línzhōu Xiàn
Lhünzhub Zong
lhun grub rdzong
4,464.43 64,555 甘丹曲果鎮 851600 1 9
540122 當雄縣
འདམ་གཞུང་རྫོང་།
Dāngxióng Xiàn
Damxung Zong
'dam gzhung rdzong
10,228.99 54,373 當曲卡鎮 851500 2 6
540123 尼木縣
སྙེ་མོ་རྫོང་།
Nímù Xiàn
Nyêmo Zong
snye mo rdzong
3,269.95 34,470 塔榮鎮 851300 2 6
540124 曲水縣
ཆུ་ཤུར་རྫོང་།
Qūshuǐ Xiàn
Qüxü Zong
chu shur rdzong
1,626.93 37,038 曲水鎮 850600 2 4
540127 墨竹工卡縣
མལ་གྲོ་གུང་དཀར་རྫོང་།
Mòzhúgōngkǎ Xiàn
Maizhokunggar Zong
mal gro gung dkar rdzong
5,494.11 55,960 工卡鎮 850200 1 7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59423人[16],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84924人,增長17.90%。年平均增長率為1.66%。其中,男性人口為287437人,佔51.38%;女性人口為271986人,佔48.6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68。0-14歲人口為98095人,佔17.54%;15-59歲人口為421068人,佔75.27%;60歲及以上人口為40260人,佔7.1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6299人,佔4.70%。

截至2015年底,拉薩市總人口90.25萬人,同比增加30.05萬人、增長33%。[17]

民族

2010年,藏族人口為429104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9254人,漢族人口為121065人。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佔78.40%(其中:藏族人口佔76.70%,其他少數民族人口佔1.70%);漢族人口佔21.60%。

拉薩市民族構成(2010年11月)[18]
民族名稱 藏族 漢族 回族 土族 東鄉族 滿族 蒙古族 土家族 苗族 哈薩克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429104 121065 6412 673 375 239 165 161 155 143 931
佔總人口比例(%) 76.70 21.64 1.15 0.12 0.07 0.04 0.03 0.03 0.03 0.03 0.17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97.89 --- 1.46 0.15 0.09 0.05 0.04 0.04 0.04 0.03 0.21
在拉薩街頭手持小型轉經筒祈禱的藏族婦女
拉薩的八廓街

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拉薩市在2000年11月的各民族人口如下:

拉薩地級市2000年族群人口普查
全部人口 藏族 漢族 其他
拉薩地級市 474,499 387,124 81.6% 80,584 17.0% 6,791 1.4%
城關區 223,001 140,387 63.0% 76,581 34.3% 6,033 2.7%
林周縣 50,895 50,335 98.9% 419 0.8% 141 0.3%
當雄縣 39,169 38,689 98.8% 347 0.9% 133 0.3%
尼木縣 27,375 27,138 99.1% 191 0.7% 46 0.2%
曲水縣 29,690 28,891 97.3% 746 2.5% 53 0.2%
堆龍德慶縣 40,543 38,455 94.8% 1,868 4.6% 220 0.5%
達孜縣 24,906 24,662 99.0% 212 0.9% 32 0.1%
墨竹工卡縣 38,920 38,567 99.1% 220 0.6% 133 0.3%

成員包括現役人民解放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2卷.2003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ISBN 978-7-105-05425-1)

由於過去十年經濟部分自由化,政府鼓勵發展經濟。當數千名來自中國內地的漢族人在區內落戶,在拉薩的經濟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經濟

八廓是一條「在步行中沉思」的街道,也可以購物。

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0.04億元,比上年增長12.2%。2012年三次產業比重依次為4.1%、34.9%、61.0%。2013年,拉薩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2億元,較上年增長20%,佔全區總量的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0億元,增長20%,佔全區總量的51.9%。

特色經濟與產業競爭力正在新時代的拉薩的快速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處於維持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的考量,當地政府把旅遊和服務業作為兩個重點的未來發展戰略。

拉薩的牧業水平較高。在拉薩人們主要種植青稞小麥油菜。諸如水利地熱能太陽能和各種礦產等資源蘊藏量巨大。

拉薩電力普及。在紡織、皮革、塑料、火柴和織毯等產業中,傳統的方法和機械化的工藝並存。民族手工業生產近年來有了很大進展,近年來西藏拉薩地毯廠生產的地毯有很好的銷路。

與此同時污染嚴重的夕陽產業將淡出,拉薩希望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地方政府正在議程處理如水土流失、酸化、植被損失等環境問題。

憑藉迷人的布達拉宮、壯觀的喜馬拉雅山景觀,以及許多中亞本土野生高海拔動植物發展起來的旅遊業為拉薩帶來了大量商機。許多拉薩郊區的民仍然從事傳統的牧業。拉薩也是西藏從古至今的交易網絡樞紐。過去多年來,化工廠和汽車廠在此地經營,因為拉薩地處偏僻,對環境污染方面的限制不嚴格。不過近年來這種情況已經改變。

這裏附近有等礦藏,中國政府正在嘗試使用不污染環境的新方法開採這些礦產,以及開採當地的地熱。央企在藏最大投資項目甲瑪銅多金屬礦2010年7月正式投產。[19]驅龍銅礦是中國第一大銅礦床。[20][21]

文化

羅布林卡

拉薩有許多古蹟遺址,布達拉宮大昭寺色拉寺浙豐寺哲蚌寺羅布林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拉薩市有三個以藏傳佛教中最神聖的大昭寺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轉經路,許多虔誠的信徒為了得到精神寄託沿着這些轉經路磕長頭。這三個同心圓中,最中心的是繞着大昭寺大殿的轉經迴廊——廊廓。中間的轉經線路——八廓(帕廓)穿過舊城,環繞大昭寺及其周邊建築物。外層的林廓經過布達拉宮,包圍整個傳統的拉薩城。由於主要幹道北京路的興建,朝聖者現在不常使用林廓。每年8月會歡度雪頓節,這是自七世紀起為西藏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位於拉薩市的廣播電視機構有西藏廣播電視台等。拉薩人民廣播電台是拉薩唯一的市級廣播電台[22],也是中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廣播電台。

旅遊

拉薩夜景

2011年全市接待海內外遊客514.4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 24.4%。其中:國內遊客502.84萬人次,增長26.0%;入境遊客11.59萬人次,下降19.5%。全年旅遊總收入51.11億元,增長21.4%;旅遊外匯收入4227萬美元,降低6.2%。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連接拉薩與林芝的高速

航空

拉薩貢嘎國際機場位於山南市貢嘎縣,於1966年11月23日投入運營,在城南方約直線距離50公里,與拉薩市區間有高速公路連接。[23]

鐵路

城市公共交通

公交

拉薩公交由拉薩公交集團負責運營,目前共有30條線路,車輛400餘輛,採用無人售票制,投幣一元,可辦理公交IC卡,或使用帶閃付功能的銀聯卡以及手機雲閃付刷卡購票。[25][26]

計程車

拉薩出租車從2002年起,市內統一上車¥10,但從2014年5月10日開始調整收費,起步價3公里內¥10,3公里後每公里加¥2,等候6分鐘後每4分鐘收¥1,單程行駛8-11公里,每公里調整為¥3,行駛單程11公里以上,調整為每500米¥1。收費標準按照四捨五入收取,以¥1為結算單位。[27]

拉薩有軌電車

有鑑於截至2010年12月14日,拉薩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11萬輛。拉薩城區一些交通要道出現了車輛擁堵現象。為此,拉薩計劃建設有軌電車,其中的1號線於2014年通過初審[28]

娛樂

拉薩有少量面向遊客的酒吧,如北京路上的岡拉梅朵。在拉薩有一些叫做「郎瑪廳」的夜總會,那裏的表演包括尼泊爾語歌曲的演唱和藏族舞蹈等。[29]

在流行文化中

班克蓋亞發行過一張電子音樂光碟《到拉薩的末班車》。中國搖滾樂手鄭鈞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錄名為《回到拉薩》是一曲充滿急速轉變藏族影響和地位的經典之作。拉薩也被一個超級任天堂在1995年發表的角色扮演遊戲《天地創造》中被引用。奧地利登山家海因里希·哈勒在1940年代拉薩生活,並據此故事寫作了長篇小說《西藏七年 (書籍)》,1997年布萊德·彼特大衛·休利斯主演了同名電影。[30]

對外交流

領事機構

 尼泊爾駐拉薩總領事館

姐妹城市

註釋

  1.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2. 戶籍人口為公安機關登記數據。

參考文獻

  1. 拉萨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02-17]. 
  2. 大昭寺. 新華網西藏頻道. [2011-12-02]. 
  3. 走进拉萨_拉萨市人民政府 历史沿革. [2019-08-05]. 
  4. 走进拉萨_拉萨市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 [2019-08-05]. 
  5. 拉萨- 中华行知网目的地指南. [2007-04-06]. 
  6. Extreme Temperatures Around the World. [2021-11-24]. 
  7. 严金海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11-08]. 
  8. 贺鹏任拉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提名为主任候选人. 中國經濟網. [2021-11-08]. 
  9. 果果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17-08-16]. 
  10. 拉萨市新一届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简历(主席袁训旺). 中國經濟網. [2017-08-16]. 
  11. 行政区划. [2019-08-05].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4]. 
  13.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西藏自治區第二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集. 2016. 
  14. 西藏自治區統計局. 《西藏统计年鉴—2019》.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9年9月. ISBN 978-7-5037-8834-5.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16. 拉薩市統計局. 《拉萨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7. 拉萨人口. [2019-08-05]. 
  18. 西藏自治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西藏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西藏調查總隊. 《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6月. ISBN 978-7-5037-6517-9. 
  19. 央企在藏最大投资项目甲玛铜多金属矿正式投产. 中國政府網. 2010年7月19日 [2017年11月30日]. 
  20. 西藏最大铜矿巨龙铜业与长沙矿院签300万研究合同. 網易. 2014-07-24 [2017-11-30]. 
  21. 西藏驱龙铜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2010-02-07 [2017-11-30]. 
  22. 拉萨首个广播电台开播 官方称肩负维稳使命. [2010-05-02]. 
  23. Lhasa Gonggar Airport. [2010-09-07]. 
  24. 拉林铁路预计2014年9月份动工 全线435.39千米. 中國西藏新聞網. 2014-01-15 [2014-07-28]. 
  25. 拉萨市区线路_拉萨公交市区线路_拉萨市区线路公交线路. lasa.8684.cn. [2017-03-23]. 
  26. 拉萨坐公交 可以刷手机了. www.xzxw.com. [2017-03-23]. 
  27. 拉萨出租车新规 司机不打表乘客可拒付费. 搜狐新聞. 2014-05-12 [2017-03-23]. 
  28. 拉萨有轨电车1号线通过初审. 中國西藏新聞網. 2014-05-20 [2014-08-11]. 
  29. “朗玛厅”的欢歌笑语. www.china.com.cn. [2017-03-23]. 
  30. Tsarong, Tenzin Thuthob; Tethong, Gyurme; Tenzin, Tulku Jamyang Kunga; Paichang, Tenzin Yeshi, Kundun, 1998-01-16 [2017-03-23] 
  • Das, Sarat Chandra. 1902. Lhasa and Central Tibet. Reprint: Mehra Offset Press, Delhi. 1988. ISBN 978-81-86230-17-6
  • Miles, Paul. (April 09, 2005). "Tourism drive 'is destroying Tibet' Unesco fears for Lhasa's World Heritage sites as the Chinese try to pull in 10 million visitors a year by 2020". Daily Telegraph (London), p. 4.
  • Richardson, Hugh E (1997). Lhasa. In Encyclopedia Americana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 17, pp. 281–282). Danbury, CT: Grolier Inc.
  • (2006). Lhasa - Lhasa Intro
  • Liu, Jianqiang (2006). chinadialogue - Preserving Lhasa's history (part one).

外部連結

地圖與空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