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銀川市
地級市
銀川風光(自左至右逐行順序):自承天寺塔俯瞰銀川興慶區老城、西門鳳凰碑、鼓樓、銀川站、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大寺、西夏王陵
銀川風光(自左至右逐行順序):自承天寺塔俯瞰銀川興慶區老城、西門鳳凰碑、鼓樓銀川站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大寺西夏王陵
綽號:塞上明珠、鳳城
銀川市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銀川市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國家 中國
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設立1945年8月
政府駐地金鳳區
下級行政區3市轄區、2、1縣級市
政府
 • 市委書記張雨浦回族
 • 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鴻儒
 • 市長趙旭輝
 • 政協主席馬凱(回族)
面積
 • 地級市6,943 平方公里(2,681 平方英里)
 • 市區1,802 平方公里(696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全區第4位(佔全寧夏回族自治區13.37%)
最高海拔3,556 公尺(11,667 英尺)
人口(2017)
 • 地級市222.53萬人
 • 排名全區第1位(佔全寧夏回族自治區32.64%)
 • 密度246.5人/平方公里(638人/平方英里)
 • 市區(2017)142.91萬人
 • 城鎮(2017)171.56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750000
電話區號951
車輛號牌寧A
氣候中溫帶大陸性氣候
年均溫9.4 ℃
年降水186毫米
年日照2,906小時
行政區劃代碼640100
舊稱中興路、興慶府、懷遠鎮、寧夏省城
本地生產總值(2019)¥1964.37億(全區第1位
284.80億美元匯率
人均¥69,595(全區第1位
11,174美元(匯率)
網站http://www.yinchuan.gov.cn/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寧夏統計年鑑-2016》
銀川市
繁體字 銀川
簡化字 银川
漢語拼音 Yínchuān

銀川市,簡稱,古稱中興路興慶府懷遠鎮寧夏省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位於寧夏中北部。市境北接石嘴山市,東抵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南達吳忠市,西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地處銀川平原中部,西倚賀蘭山,東靠鄂爾多斯高原黃河由南向北流貫中部。全市總面積6,943平方公里,人口222.53萬,回族為57.34萬,市政府駐金鳳區。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永久舉辦地,是全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業中心。

銀川是中原民族開發較早的區域,歷史上為西夏王朝首都興慶府,自古有「塞上明珠」的說法,城西有著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王陵。市內擁有南關清真大寺承天寺塔海寶塔西夏王陵玉皇閣鼓樓等名勝。

名稱

古都興慶府直到清前期都未曾被冠以「銀川」之名。明末清初,已有人用銀川比喻寧夏省城地區,如劉敏寬《秋月楊楚璞中丞撫臨良晤長城關》、解震泰《遊賀蘭山》等。雍正年閒,才開始有用「銀川」專指寧夏省城的用法。民國34年1月寧夏省城正式定名「銀川」。坊閒有稱「據《讀史方輿紀要》,銀川縣,以銀川平原爲名。」然此說有誤,《讀史方輿紀要》中提及銀川指的都是夏州都督府轄地銀州州治(),雖亦古稱懷遠且曾由西夏所控但與今天的銀川市(昔寧夏省城/興慶府)並無直接關係。

另銀川市西夏區西夏王陵得名。

歷史

銀川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痕跡,如已經發現的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銀川是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36郡,銀川屬北地郡,並派大將蒙恬屯墾當地。

西漢初年始修漢延渠,9年後建成後通水。漢成帝時期,北地郡主持屯田殖穀的上河典農都尉馮參,在今銀川市榮東郊掌政鄉窪路村一帶,建起一座北典農城,俗稱呂城,匈奴等游牧民稱之為飲汗城。十六國夏國的赫連勃勃改建北典農城為「麗子園」,為當時的風景遊樂城市和駐兵、屯糧重鎮。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置懷遠郡、懷遠縣,位於銀川平原中心[1]。隸靈州管轄。唐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城遭黃河水患沖毀。第二年在故城西(今銀川興慶區)築懷遠新城。

北宋時改懷遠縣為懷遠鎮,是當時著名的「河外五鎮」之一。咸平四年(1001年)党項拓跋部首領李繼遷,攻克懷遠等河外六鎮,並於次年將靈州6000餘人遷至懷遠。宋天禧四年(1020年)冬十一月,李繼遷之子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遷到懷遠鎮,營建了城池門闕、宮城殿宇和立國必備的宗廟、社稷建築,將此地改成興州。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李德明長子李元昊改興州為興慶府,並於1038年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建大夏國,史稱西夏。作為西夏國都的興慶府曾頗為繁榮,人口一度達20萬[1]

元朝時,初置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後改甘肅行省中興府路、寧夏府路。明設寧夏府,後改立寧夏衛,又置寧夏前衛、左衛、右衛、中屯衛,為「五衛」治所。明建文年間(1399年~1402年)設寧夏鎮,為「九邊重鎮」之一。清設寧夏府。中華民國時設寧夏道、朔方道,道署及所屬寧夏縣、寧朔縣均治寧夏城內。1929年設寧夏省,銀川為寧夏省省會。1945年由賀蘭縣析置銀川市。至1949年,銀川城區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人[1]

中華民國時期,銀川市為寧夏省省會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寧夏省地圖

1949年9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銀川,並於29日成立銀川市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銀川仍為寧夏省省會,直到1954年寧夏省撤銷,銀川成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成為自治區首府。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舊城區(今興慶區)周邊多湖泊、濕地,銀川市政府並未着重拓展舊城區,而是在新滿城一帶建設新城,至21世紀以前,一直是「雙城」模式[1]。21世紀以後,新舊城之間的濕地不斷被填平,最終形成舊城、新城、郊區的格局,後更名為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1]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寧夏永久承辦「中阿經貿論壇」。2012年設立銀川綜合保稅區。

地理

銀川市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鄰;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為鄰;南接吳忠市;北連石嘴山市。地域範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

地形地貌

銀川位於賀蘭山黃河洪積、沖積平原中部;地形開闊平坦,地面無切割;海拔在1010~1150米之間,地面坡度平緩;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境內賀蘭山最高點3207米,黃河從銀川城區東16公里呈北偏東方向流往石嘴山

地貌單元從西向東分為:賀蘭山地、洪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沖積河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灘6部分。

湖泊濕地

歷史上由於黃河不斷改道,銀川湖泊濕地眾多,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現有「塞上湖城」之美稱。全市有濕地面積3.97萬公頃,其中天然濕地佔濕地面積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20多處。20世紀後半葉後,銀川市區湖泊濕地面積大為衰減,從50年代前期的54萬畝銳減至1988年的16萬畝,水深也大幅縮小。原因主要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填湖造田運動以及70年代、80年代的填湖造房活動。近年來,銀川市政府投資生態工程,試圖恢復湖泊濕地,其中寶湖、閱海和鳴翠湖先後建成為濕地公園[2]。2018年,銀川市濕地面積為5.3萬公頃,自然湖泊、沼澤濕地近200處,水域面積占城市規劃面積的十分之一[2]

氣候

銀川市屬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降水稀少。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寒冷但不嚴酷,夏季炎熱但時間較短且無酷暑。1月平均氣溫-7.9℃,極端最低氣溫-30.6℃(1955年1月4日)。7月平均氣溫23.5℃,極端最高氣溫39.3℃(1953年7月8日)。年平均氣溫9.0℃。[3]年平均日照時數2905.8小時,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80-200毫米左右,無霜期約185天。

銀川市氣象數據(1971年至200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6.7
(62.1)
19.4
(66.9)
26.7
(80.1)
35.1
(95.2)
36.5
(97.7)
37.0
(98.6)
39.3
(102.7)
37.8
(100.0)
35.7
(96.3)
27.7
(81.9)
24.0
(75.2)
15.9
(60.6)
39.3
(102.7)
平均高溫 °C(°F) −0.8
(30.6)
3.5
(38.3)
10.4
(50.7)
18.9
(66.0)
24.2
(75.6)
27.8
(82.0)
29.5
(85.1)
27.6
(81.7)
23.2
(73.8)
16.7
(62.1)
7.7
(45.9)
0.8
(33.4)
15.8
(60.4)
日均氣溫 °C(°F) −7.9
(17.8)
−3.8
(25.2)
3.2
(37.8)
11.2
(52.2)
17.3
(63.1)
21.5
(70.7)
23.5
(74.3)
21.6
(70.9)
16.3
(61.3)
9.2
(48.6)
1.4
(34.5)
−5.5
(22.1)
9.0
(48.2)
平均低溫 °C(°F) −13.7
(7.3)
−9.8
(14.4)
−2.8
(27.0)
3.9
(39.0)
10.1
(50.2)
15.1
(59.2)
17.6
(63.7)
16.2
(61.2)
10.4
(50.7)
3.1
(37.6)
−3.2
(26.2)
−10.3
(13.5)
3.1
(37.5)
歷史最低溫 °C(°F) −30.6
(−23.1)
−25.4
(−13.7)
−19.3
(−2.7)
−11.7
(10.9)
−3.8
(25.2)
3.9
(39.0)
11.1
(52.0)
6.8
(44.2)
−3.3
(26.1)
−9
(16)
−15.8
(3.6)
−29.3
(−20.7)
−30.6
(−23.1)
平均降水量 mm(吋) 1.2
(0.05)
2.3
(0.09)
6.3
(0.25)
8.3
(0.33)
18.7
(0.74)
17.4
(0.69)
42.8
(1.69)
51.5
(2.03)
22.5
(0.89)
11.5
(0.45)
2.9
(0.11)
0.9
(0.04)
186.3
(7.36)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1.2 1.4 2.3 2.6 4.1 5.6 7.9 8.7 5.7 3.4 1.4 0.8 45.1
平均相對濕度(%) 55 50 49 42 46 56 64 69 67 62 64 62 57
月均日照時數 205.7 201.1 232.6 255.5 287.1 285.3 281.8 267.2 240.2 231.9 214.3 203.1 2,905.8
可照百分比 68 67 63 65 65 64 63 63 65 67 71 69 66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4]

地質

土壤

由於山地急劇上升,平原相對下降,河流不斷改道,在銀川平原堆積了巨厚的第四紀沉積物,主要有細砂、粉砂、亞砂土、亞粘土、粘土等,形成了良好的蓄水條件。

地震

銀川在大地構造上,屬於賀蘭山褶皺帶、鄂爾多斯地台間之山前拗陷區;由於銀川地塹位於青藏塊體、鄂爾多斯塊體的接壤、過渡地帶,所以這裏新構造運動很發育,地震活動比較強。從1143~1739年,銀川地區共發生8次7級以上地震,震央大致分佈在沉降中心及附近,即東經106.3°、北緯38.5°;1739年1月3日,銀川發生10級地震。

政治

現任領導

銀川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銀川市委員會
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銀川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銀川市人民政府

市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銀川市委員會
主席
姓名 張雨浦[5] 李鴻儒[6] 趙旭輝[7] 馬凱[8]
民族 回族 漢族 漢族 回族
籍貫 山東省濟南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
出生日期 1962年8月(61歲) 1964年7月(59歲) 1968年8月(55歲) 1964年1月(60歲)
就任日期 2021年8月 2021年3月 2021年2月 2016年12月

行政區劃

銀川市現轄3個市轄區、2個,代管1個縣級市

此外,銀川市還設立以下經濟管理區:國家級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東化工產業園區

銀川市行政區劃圖
Template:銀川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9]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注 1]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注 2][10]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11]
街道
辦事處
640100 銀川市 Yínchuān Shì 6,942.86 2,859,074 金鳳區 750000 25 21 6
640104 興慶區 Xīngqìng Qū 648.08 808,282 文化街街道 750000 11 2 2
640105 西夏區 Xīxià Qū 883.84 449,559 賀蘭山西路街道 750000 7 2
640106 金鳳區 Jīnfèng Qū 270.27 643,952 長城中路街道 750000 5 2
640121 永寧縣 Yǒngníng Xiàn 934.06 321,618 團結西路街道 750100 1 5 1
640122 賀蘭縣 Hèlán Xiàn 1,197.57 341,507 習崗鎮 750200 4 1
640181 靈武市 Língwǔ Shì 3,009.04 294,156 東塔鎮 751400 1 6 2
註:靈武市數字包含寧東化工產業園區所轄寧東鎮。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993088人[12],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593641人,增長42.42%。年平均增長率為3.6%。其中,男性人口為1031754人,佔51.77%;女性人口為961334人,佔48.23 %。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33。0-14歲人口為331567人,佔16.64%;15-64歲人口為1536690人,佔77.10%;65歲及以上人口為124831人,佔6.26%。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萬人。其中回族人口56.37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5.7%。城鎮人口165.86萬人,鄉村人口53.25萬人;男性110.33萬人,女性108.7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0‰,死亡率為4.7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11‰。

民族

漢族人口為1504472人,佔75.48%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88616人,佔24.52%,其中回族人口為459647人,佔23.06%(2010年11月)。

銀川市民族構成(2010年11月)[13]
民族名稱 漢族 回族 滿族 蒙古族 土家族 苗族 壯族 維吾爾族 藏族 彝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1505992 457878 17987 4838 1051 761 717 549 494 360 2461
佔總人口比例(%) 75.56 22.97 0.90 0.24 0.05 0.04 0.04 0.03 0.02 0.02 0.12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94.00 3.69 0.99 0.22 0.16 0.15 0.11 0.10 0.07 0.51

至2017年末,銀川市漢族人口為1612002人,佔72.44%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613408人,佔26.32%,其中回族人口為573408人,占 25.76%。

銀川西門鳳凰碑,被視為現代銀川的象徵之一

方言

1949年以前銀川通行寧夏話,屬蘭銀官話系統。近代以來,尤其是支邊政策實行以來,大量外來移民遷入,寧夏方言的使用逐漸減少,但銀川街頭至今仍可聽到市民用寧夏方言交談。

經濟

2016年銀川市完成生產總值1617.28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269元比上年增長6.6%。

銀川平原土地肥沃,溝渠縱橫,灌溉便利,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俗語稱「黃河百害,唯利一套」,寧夏是河套平原的主要部分。永寧賀蘭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縣。2012年全市農業實現增加值51.06億元,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水果主要有蘋果、梨、葡萄、棗、枸杞等;畜牧養殖業有豬、牛、羊、家禽和獺兔、肉鴿、火雞、蠶等特種動物;水產品主要有魚、蝦、蟹等,是西北最大的商品魚基地。銀川市依託煤炭、電力和農產品等資源優勢,形成了以化工、機電、食品、建材、生物製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2012年全市工業實現增加值624.91億元,主要工業產品有汽油、柴油、化肥、合成洗滌劑、輪胎、原煤、中成藥、西藥、機床、軸承、變壓器、起重設備、鐵合金、乳製品、酒類、味精、水泥、平板玻璃、機製紙等100多種。銀川市商業貿易繁榮活躍,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464.86億元,擁有新華百貨物美萬達百貨麥德龍世紀金花BHG華潤萬家北京華聯、國芳百盛等一批較為有名的大中型零售企業。此外,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寧夏銀行石嘴山銀行黃河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銀川市設有分行。

交通

航空

城市輕軌

銀川市將規劃建設銀川-永寧-靈武-吳忠、銀川-河東機場-寧東和銀川-石嘴山三條市際軌道,以及靈武-寧東輕軌連接線。三條市際軌道和連接線建設完成後,銀川周邊80公里內的主要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均能用輕軌連接起來。規劃的城市軌道包括一條環城軌道、兩條支線。南支線通往客運樞紐,西支線連接西夏區。

BRT

銀川市目前規劃了四條BRT線路,其中1號線於2012年4月28日開工,同年9月投入運行,運營車輛為18米長的大鉸接公交車和12米長的大單機公交車兩種。

銀川火車站

銀川火車站

新建銀川火車站設計規模10台18線,其中東站房3萬平方米,2011年12月啟用;新建銀川南站為鐵路樞紐貨運站及綜合貨場,2011年1月11日開通的太中銀鐵路銀川南站接入銀川站。

鐵路

公路

的士

銀川的出租車(的士)起步價是¥7(3公里),之後每公里¥1.4。22:00–06:00起步價為¥8.4(3.5公里),之後每公里收費¥1.5,行駛10公里後,每公里調整為¥2.1。免費等候時間為3分鐘,3分鐘後,每等候1分30秒加收500米租價。 

旅遊

興慶區的南關清真大寺,是銀川回族的宗教活動中心場所
承天寺塔
海寶塔
銀川郊區的西部電影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育

高校

中學

銀川二中

名人

對外交流

銀川市是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永久舉辦地,近年來積極打造向西開放橋頭堡,加強與中亞,伊斯蘭世界的交流合作。

友好城市

註釋

  1.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2.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蕭春雷. 银川,宛如星球的花园城市. 地道風物·銀川 (北京: 中信出版集團). 2018: 10-30. ISBN 9787508683478. 
  2. 2.0 2.1 張小溪. 塞上湖城,失而复得的幸福. 地道風物·銀川 (北京: 中信出版集團). 2018: 34-49. ISBN 9787508683478. 
  3.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4.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國氣象局. [2010-05-04]. 
  5. 张雨浦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09-01]. 
  6. 李鸿儒任银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旭辉当选市长. 中國經濟網. [2021-03-04]. 
  7. 赵旭辉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02-26]. 
  8. 政协银川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简历. 銀川日報. [永久失效連結]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01]. 
  10. 银川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 銀川市人民政府.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12. 銀川市統計局. 《银川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3.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05. ISBN 978-7-5037-6511-7. 
  14. Le Progrès. Signature d’un partenariat avec la ville chinoise de Yinchuan. Le Progrès. 2018-08-17 [2020-03-04] (法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