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明英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英宗睿皇帝御容
明朝第6・8位皇帝
第一次在位1435年1月31日-1449年9月22日[1](14年234天)
前任明宣宗宣德帝
繼任明代宗景泰帝
第二次在位1457年2月11日[2]-1464年2月23日(7年12天)
前任明景帝景泰帝
繼任明憲宗成化帝
出生(1427-11-29)1427年11月29日
逝世1464年2月23日(1464歲-02-23)(36歲)
安葬
王后孝莊睿皇后錢氏
妃嬪孝肅皇后周氏
明憲宗生母,尊為皇太后)
子嗣子共9人,女共12人
全名
朱祁鎮
年號
正統(1436年-1450年)
天順(1457年-1465年)
諡號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
昭文憲武至德廣孝
睿皇帝
廟號
英宗
父親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母親孝恭章皇后孫氏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3]),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親孝恭章皇后景泰帝朱祁鈺異母兄,是明朝的第6任皇帝和第8任皇帝;最初使用正統(1436年-1450年)年號,復辟後使用天順(1457年-1464年)年號,在位22年。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貴妃孫氏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但《明史》記孫氏生平則說她暗中取宮女之子為己子)[4]。十五日,宣宗皇帝賜名祁鎮。祁字為燕王世系中的輩分字,寓意至大。鎮則意為皇長子是國家根本,未來安重撫定天下之意。在賜名的璽書中,宣宗對此作了具體的解釋:

朕為天下之君,爾為朕長子。所以正國家之大本,承萬年之天序,皆在於爾。今賜爾名為祁鎮,夫祁者至大之義,鎮者安重撫定之道。宗社之尊、海宇之廣、民庶之繁,所系甚重。必有至大之德,用能膺之。惟誠、惟敬、永奉宗廟社稷。惟寬、惟仁、弘福海宇民庶。道德功用,斯為至大,而上天之眷祐,下民之歸戴,皆本於斯。爾其敬之,服膺惟永。

出生四個月的朱祁鎮隨即被立為皇太子,其母孫氏為皇后。

即位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時年7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改次年為正統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張氏輔政,內閣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續。

正統六年(1441年),正式親政,同年定首都為北京,結束南京名義上的首都地位。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卒,三楊以年老淡出政壇,宦官王振開始專權,其黨羽遍天下,百官為之側目,這是明朝第一次宦官專權。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南侵,英宗以五十萬大軍親征,沿途鋪張。返師途中,八月十五日(1449年9月1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所敗,明軍「死者數十萬」,英宗被俘虜,附和英宗的太監王振被英宗之護衛將軍樊忠殺死,樊忠殺死王振前曰:「吾為天下誅此賊!」以所持棰擊殺王振,力圖突圍,殺數十人後戰死。史稱土木堡之變

隨後,也先挾持英宗南下進攻北京,孝恭章皇后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九月初,群臣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以安人心,孫太后准議,郕王即皇帝位,是為景泰帝,於翌年改元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

漠北生活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1449年8月21日),郭登等營救明英宗未果。8月22日,也先帶着明英宗開始由今大同市出發北行。

被俘生活中,袁彬哈銘對明英宗的悉心照顧緩解了英宗的窘迫。也先兩天向英宗進獻一隻羊,七天進獻一頭牛,每五天、七天、十天擺一次筵席,每天供應牛乳、馬乳,並安排瓦刺婦人打掃送給英宗的帳篷。英宗在行營坐暖或騎馬途中,瓦刺男女都會叩頭。英宗還險些與也先的妹妹結婚。[5]

南宮幽禁

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勝利後,瓦剌倡議和談,欲送還英宗。景泰帝不欲英宗還鑾。景泰元年(1450年),鴻臚卿楊善變賣家產,孤身出使瓦剌,又在景泰帝不同意的情況下,說服瓦剌太師也先,將英宗迎回燕京

英宗回朝後,景泰帝怕失去即位不久的皇位,將其兄長英宗軟禁於南內崇質宮,令錦衣衛防守嚴密。英宗被囚南宮期間,生下了四子六女,其中三子夭折。景泰三年,又廢原立為太子的英宗長子朱見深為沂王,另立己子朱見濟儲君。朱見濟在次年去世,但景泰帝仍不同意復立朱見深為太子。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1457年2月11日),趁景泰帝病重不能臨朝之機,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聯合太監曹吉祥,率死士攻入南宮,擁立英宗復位。當天凌晨,英宗自東華門進入奉天殿復位,同日黎明時打開宮門諭令百官,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景泰帝被移駕於西內,旋即被廢為郕王,不久後去世,死後被謚為郕戾王,葬於西郊金山(玉泉山北)。英宗讓其後宮嬪妃殉葬。[6]

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後,大規模清洗朝堂,殺害眾多京師保衛戰的有功朝臣。[7]謀逆罪將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下獄,初尚言「于謙實有功」,徐有貞言「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遂於五日後斬殺于謙和王文於西市。並將于謙棄屍街頭,並登記查抄了他的家產,把他的家人全部發配去守邊疆。[8]天下冤之。英宗將抗敵有功將領都督范廣的妻兒宅邸賜給了投降的敵虜,史家提及此事,皆羞慚言。[9][10]英宗下詔,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並在京城智化寺為王振建立旌忠祠,「賜祠曰精忠」。[11]英宗為感謝瓦剌太師也先,為其在京中立廟。[12]大學士李賢告知英宗背後秘密,「奪門之變」沒有用處。因為景泰帝無子,擁立朱祁鎮的孝恭章皇后仍在世上,所以皇位遲早是英宗的,不需要奪門。奪門只是小人們的一齣戲,目的是求自己的升官發財。英宗下令宮中不得再使用「奪門」一詞,並且罷除因奪門之變而晉升的一切官職(計四千餘人),疏遠了徐​​有貞等,後來曹吉祥與石亨等人勾結,先設法中傷徐​​有貞,讓徐被流放。而後石亨與曹吉祥因圖謀叛亂發動曹石之變,石亨被囚至死,曹吉祥則被凌遲處死。

天順一朝,英宗勤於理政,並任用李賢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顧左右反對,釋放建庶人明惠宗幼子朱文圭明成祖發動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已豬狗不識),並提供飲食住行;聽錢皇后之言恢復前朝胡廢后的位號;病危遺言,取消了自明太祖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13]。《明史》讚譽道:「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王世貞在《弇州山人別集》中亦稱:「此誠千​​古帝王之盛節。」

英宗陵墓--明裕陵(2019年6月)

天順八年正月(1464年2月)英宗駕崩,享年36歲。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英宗與錢皇后感情頗深,錢皇后無子;因周妃專橫,英宗擔心死後嗣子明憲宗(周妃所生)不尊崇她的地位,所以遺命「皇后他日壽終,宜合葬[14]」後來錢皇后死時,周太后果然不欲其祔葬裕陵,由於有英宗的遺詔,經過大臣力爭方得與英宗合葬。此後,在周太后的壓力下,不得已改變英宗的陵寢設計,周太后也得以附葬裕陵,開始出現一帝兩后或多后的格局。

正面功績

明英宗在去世前夕,廢除了自明太祖以來宮妃殉葬制度,並且恢復了胡皇后的封號。此外,又在今庫頁島地區烏蘇里江以東地區,設立波羅河衛與忽魯木衛,拱衛了明朝東北邊疆的統治力。[15]

遺言

遺詔

評價

  • 鄧士龍:我朝自太祖以來,皆以妃嬪殉葬,至景泰之薨猶然。迨英宗遺詔始革,自是累朝皆從之。嗚呼,英廟之仁至矣!抑伏觀英廟以一人之身而天順中行事與正統中大逕庭,何耶?蓋英廟初以幼沖嗣位,生長深宮,未諳世故,故王振得以擅權誤國,天下幾危。及北狩踰年而歸,於是艱難險阻備嘗之矣,人之情偽悉知之矣。暨登大寶,心存慈愛,屏遠權奸,精明之治,光於祖考,其故如此。[16]
  • 明史紀事本末》:然則挾天子者,挾一匹夫耳!邀利之心懈,而好義之心萌,郭登之言決,而楊善之說行,英皇自此生入玉門矣。故漢高分羹之語,乃孝子之變聲;郭登有君之謝,實忠臣之苦節。英宗不感生還,反疑予敵。謙死東曹,登貶南都,忠臣義士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17]
  • 明史》: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已,抑何其惑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18]
  • 毛澤東:「《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19]
  • 明史研究學者趙毅與羅冬陽在其著作《明英宗傳》中指出,英宗正統年間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期,而這種轉折的各種因素自永樂與宣德年間就已經釀成,到正統時期就逼近總爆發階段,英宗就是在這樣矛盾總爆發階段登基。在這種盛極而衰的階段,任何繼往開來的國君都難以力挽頹勢,更何況英宗登基時是缺乏獨立意識的孩子,對正統時期的弊政英宗固然有責,而英宗身邊的輔政大臣與司禮監太監王振更是難辭其咎。土木之變的出現,英宗親征動機無可非議,皇帝作為元首肩負保國衛民的責任,不能認為天子親征本身就是錯誤,而土木堡的慘敗主要是王振與從征將帥指揮失當所致,英宗親征雖結果不佳,但多少也展現出他某些勇氣與責任感。而奪門之變後,英宗再次即位,復位初期冤殺于謙與專任石亨及曹吉祥等一幫奸佞是其一生最大的過失,然而英宗在與政變份子商量對于謙的處理時,已意識到于謙對國家有大功不能草率行事,然徐有貞等人卻以復位合法性為由要脅英宗。于謙之死英宗確實難辭其咎,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官僚政治集團鬥爭的結果。不過隨着事態的發展,英宗也對於奪門之變與奪門後的政事有所了解與反省,對於參與奪門的官僚政客與其依附者採取疏遠與懲處,甚至對奪門二字深感厭惡,這點對於唯我獨尊的封建帝王是非常難得的。而天順朝國家機器運轉基本正常,主要得力於英宗的勤政與賢臣李賢的輔佐,英宗吃穿簡約每日批閱奏章且聽取大臣簡報,對於以李賢為代表的賢臣們都能夠盡心委任,有效扭轉因石亨、曹吉祥干政所帶來的混亂局面,甚至如王竑這樣曾在天順初年被貶斥的忠良,英宗又在李賢的推薦下重新提拔重用,足見英宗並不能以崇奸斥良為一生定評。對困擾明朝已久的流民問題英宗也始終採取寬仁安撫政策而無嚴重失誤,天順朝的朝政表明英宗已經成熟,可謂勤政且仁德,雖無力重振明朝往日雄風,但也遠沒有把明朝敗壞到正德、萬曆的程度。而英宗釋放建文帝庶子與廢除帝王宮妃殉死的野蠻制度,確實也是善政與德政,可風千古。最後趙毅與羅冬陽這兩位明史學者總結明英宗一生功過與他所處時代的全貌,認為明英宗朱祁鎮不是昏君也不是英主,而是在歷史轉折關頭功罪相抵的守成帝王,若把英宗與明武宗明熹宗詳加對比,更能凸顯出上述之認識。[20]

任用官員

內閣首輔

正統時期

天順時期

太監

  • 金英:正統時期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景泰時,同于謙石亨等,總理軍務。
  • 李永昌:司禮近侍。同于謙石亨等,總理軍務。
  • 興安:金英失寵後,明代宗所信任。有廉操,且知于謙賢,力護之。
  • 阮安:正統時,重建三殿,治楊村河,並有功。景泰中,治張秋河,道卒,囊無十金。
  • 阮浪:被英宗追贈浪太監。
  • 王振:英宗稱之為先生(老師)。時稱翁父。導致英宗親征,土木之變的始作俑者。
  • 曹吉祥王振門下。英宗復位,與石亨把持朝政,並掌京營,司禮監總督三大營。
  • 劉永誠:永樂時,嘗為偏將,累從北征。曾出擊兀良哈。後監鎮甘、涼,戰沙漠,有功。助英宗復辟。
  • 裴當:英宗親信內侍,曾為賢臣李賢仗義執言。
  • 牛玉:天順時司禮監,曾負責記錄英宗遺言。

家庭成員

妻妾

  1. 孝莊睿皇后錢氏,皇后
  2. 孝肅皇后周氏,貴妃,憲宗
  3. 靖莊安穆宸妃萬氏[21]
  4. 端靖安和惠妃王氏[21]
  5. 莊靜安榮淑妃高氏[21]
  6. 恭端莊惠德妃魏氏[21][注 1]
  7. 恭和安靜順妃樊氏[21]
  8. 莊僖端肅安妃楊氏[21]
  9. 昭肅靖端賢妃王氏[21]父征錦衣衛千戶,母李氏。宣德庚戌生,甫三歲選入內庭,天順元年冊封賢妃。稟性柔和,為英廟所倚重。成化十年正月薨年,四十五。輟朝五日,諡曰昭肅靖端。
  10. 貞順懿恭敬妃劉氏[21]
  11. 安和榮靖麗妃劉氏[21]
  12. 端莊昭妃武氏[21]錦衣衛百戶武寬的女兒。宣德六年生,八年選入內庭.天順改元冊為昭妃。成化三年二月薨年三十七諡曰端莊。
  13. 恭安和妃宮氏[21]
  14. 昭靜恭妃劉氏[21]
  15. 昭懿賢妃李氏[21]
  16. 恭靖莊妃趙氏[21]
  17. 恭僖成妃張氏[21]
  18. 僖恪充妃余氏[21]
  19. 惠和麗妃陳氏[21]
  20. 榮靖貞妃王氏[21]父曰清。天順丁丑冊封貞妃,正德二年薨。年八十一。輟朝一日,祭葬如例,諡榮請。

子女

  1. 長子,朱見濬(1447年-1487年,40歲)天順元年改名朱見深 明憲宗 母貴妃周氏
  2. 次子,朱見潾(1448年-1517年,69歲)德莊王 母宸妃萬氏 初名見清
  3. 三子,朱見湜(1449年-1451年,2歲)(未受封)母宸妃萬氏
  4. 四子,朱見淳(1450年-1453年,3歲)許悼王(無子國除)母惠妃王氏
  5. 五子,朱見澍(1452年-1472年,20歲)秀懷王(無子國除)母淑妃高氏
  6. 六子,朱見澤(1455年-1505年,50歲)崇簡王 母貴妃周氏
  7. 七子,朱見浚(1456年-1527年,71歲)吉簡王 母宸妃萬氏
  8. 八子,朱見治(1458年-1472年,14歲)忻穆王(無子國除)母宸妃萬氏
  9. 九子,朱見沛(1462年-1505年,43歲)徽莊王 母德妃魏氏

  • 有史可查者十人,隆慶公主被稱第十一女。嘉祥公主婚年晚於隆慶公主,英宗至少有十二個女兒。
  1. 重慶公主,母孝肅皇后周氏。1446年生,天順五年,下嫁周景
  2. 嘉善公主,母惠妃王氏。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書王驥孫也。弘治十二年薨。
  3. 淳安公主,母宸妃萬氏。成化二年,下嫁蔡震
  4. 崇德公主,母安妃楊氏。成化二年,下嫁興濟伯楊善孫楊偉。弘治二年薨。
  5. 廣德公主,名朱延祥,母宸妃萬氏。第五女,1454年生,成化八年下嫁樊凱。二十年八月薨。
  6. 宜興公主,母德妃魏氏。成化九年下嫁馬誠。正德九年薨。
  7. 隆慶公主,母淑妃高氏。第十一女,1455年生,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
  8. 嘉祥公主,母妃劉氏。成化十三年下嫁黃鏞。後六年薨。
  9. 公主,母德妃魏氏,早殤。
  10. 公主,母順妃樊氏,早夭。

藝術形象

註釋

  1. 國榷》作「恭莊端惠德妃」。

參考文獻

  1. 《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 記載,明朝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1449年9月1日)土木堡之戰瓦剌戰勝明朝,翌日明英宗被瓦剌俘獲。《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三》 記載,明朝正統十四年九月初六(1449年9月22日),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即景泰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2. 《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四》 記載,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1457年2月11日)明英宗復位
  3. 《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
  4. 《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后妃一》:​​妃(孫氏)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
  5. 人民日報社. 土木之变 明帝国命运转折点. 國家人文歷史. 2020, (261). 
  6. 郕王薨,諡曰戾,毀所營壽陵,葬金山,與夭殤諸公主墳相屬。帝欲以汪妃殉,以李賢言乃止,以妃唐氏等殉葬。
  7. 《明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英宗後紀:丁亥,殺于謙、王文,籍其家。陳循、江淵、俞士悅謫戍,蕭鎡、商輅除名;壬辰,榜于謙黨人示天下。甲午,殺昌平侯楊俊;殺都督范廣。
  8. 《明史》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
  9. 《明史》:及英宗復辟,亨、 恃「奪門」功,誣廣黨附于謙,謀立外藩,遂下獄論死。子升戍廣西,籍其家,以妻孥第宅賜降丁。
  10. 《萬曆野獲編·列朝》:乃至都督范廣,戰功與石亨相亞,特以于謙愛將,為曹、石輩所惡,即抵極法,且以其第宅並妻孥賜降虜皮兒馬黑麻,則尤國朝怪事。一時誅賞不遵祖制,不厭人情,一至於此。成化二年,廣妻宿氏訴冤,憲宗惻然哀之曰:「范廣驍勇,為一時諸將冠,中外奸臣以計殺之。」命其子升仍襲世職,仍還所沒家貲。則廣之妻小,辱於匈奴者十年矣。後來忠義報國者,能無喪氣自沮耶?
  11. 帝雖日益長大,而倚賴振如父師。迨至蒙塵幸返,復辟以後,猶申討前日誅戮振黨之人,刻木為振形,招魂以葬,祀之智華寺,賜祠曰精忠。
  12.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西四牌樓北,當年在甬中間有一廟宇,座南面向北,名當街廟。其址在石老娘胡同東口,廟供額森牌位。據聞明英宗北狩,後為額森(也先)放還朝,感其義,為之立廟,故北面
  13. 《稗事彙編》記載:「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
  14. 明制,帝陵一帝一後。英宗此舉,意在保護他死之後錢皇后的地位,
  15. 明朝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 杨旸、袁闾琨、傅朗云 著. [2020-03-12]. 
  16. 鄧士龍編,《國朝典故》卷六十二,《前聞記.英宗皇帝聖德》按語。
  17.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三》
  18. 明史/卷12
  19. 胡長明. 毛泽东:《明史》我看了最生气. 人民網. 人民政協報. [2021-09-13]. 
  20. 趙毅、羅冬陽,《明英宗傳》,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
  21.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21.11 21.12 21.13 21.14 21.15 21.16 21.17 明書

外部連結

明英宗
明朝
出生於:1427年11月29日逝世於:1464年2月23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父親明宣宗
朱瞻基
中國皇帝 繼任:
次弟明代宗
朱祁鈺
明朝皇帝(首次)
1435年-1449年
前任:
次弟明代宗
朱祁鈺
明朝皇帝復辟
1457年-1464年
繼任:
長子明憲宗
朱見深(濡)
大明太上皇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西夏神宗李遵頊
中國太上皇被俘後退居太上皇
1449年-1457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清高宗弘曆(乾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