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清朝)

出自求聞百科

宗室滿語ᡠᡴ᠋ᠰᡠᠨ轉寫uksun),音譯烏克孫,俗名黃帶子,是出身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嫡系的皇族成員所享有的稱號。沒有爵位的皇族宗室,可以在名字(gebu)之前冠上「宗室」,以表示其身份。

概論

烏克孫(uksun),在明朝女真時,就在女真部落中使用,意指源出同支的近親兄弟姐妹們,其親緣關係較穆昆更為親近。在清朝官修「滿蒙漢三體」的《滿洲實錄》中,對譯為漢語的「族」。

1635年(天聰9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太極發布上諭,凡太祖後代,稱阿哥,其他六祖子弟,稱覺羅,皆為的宗室。皆用紅帶子,一般人不可直呼其名,應用阿哥,或覺羅來稱呼。

在在清朝入關之後,1636年(清太宗崇德元年),皇太極下詔,規定

  1. 其祖父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為「宗室
  2. 清興祖福滿與清景祖覺昌安等其餘伯叔兄弟旁支子孫稱「覺羅」。
  3. 烏克孫(uksun),被譯為宗室,成為清朝皇室嫡系子孫專有用的名稱。

此外,另外創了一個單字,烏克蘇拉(uksura),用來取代之前烏克孫的意義,用以指近親家庭中的成員[1]

金朝舊例,金朝的皇族直系稱為宗室,不直呼其姓;皇族旁系則稱完顏,此外,還有非皇族的完顏氏[2]鄭天挺認為將皇族分為宗室與覺羅,是仿效金制度。非皇室的同姓覺羅,則稱民覺羅。

宗室系「黃帶子」,覺羅系「紅帶子」,由此以示區別。宗室被革退者系「紅帶子」,位列皇族家譜《玉牒》之末。例如,簽署《中英南京條約》的中方代表之一伊里布就是原為宗室,後被革退為紅帶子。

身為宗室,依其親疏,可受封爵位,最高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分十四等[3],隨着與皇室的親疏,逐代遞降。

在十四等之下,稱閒散宗室,只享有宗室頭銜,可用四品頂戴,但沒有爵位[4]

爵位

宗室爵位,又稱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它們分別是:

男子

宗室的爵位有12等:

  1. 和碩親王    和碩:滿語意為一方、一隅
  2. 多羅郡王
  3. 多羅貝勒
  4. 固山貝子    固山;滿語意為一角
  5. 奉恩鎮國公
  6. 奉恩輔國公
  7. 不入八分鎮國公
  8. 不入八分輔國公
  9. 鎮國將軍    分一至三等鎮國將軍,正一品;補服為麒麟
  10. 輔國將軍    分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輔國將軍,正二品;補服為獅子
  11. 奉國將軍    分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奉國將軍,正三品;補服為豹子
  12. 奉恩將軍    分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及奉恩將軍,正四品;補服為老虎

女子

  1. 固倫公主    居京師俸銀400兩、祿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銀1000兩、俸緞30匹
  2. 和碩公主    居京師俸銀300兩、祿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銀400兩、俸緞15匹
  3. 郡主      居京師俸銀160兩、祿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銀160兩、俸緞12匹
  4. 縣主      居京師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銀110兩、俸緞10匹
  5. 郡君      居京師俸銀60兩、祿米60斛,下嫁外藩俸銀60兩、俸緞8匹
  6. 縣君      居京師俸銀50兩、祿米50斛,下嫁外藩俸銀50兩、俸緞6匹
  7. 鄉君      居京師俸銀40兩、祿米40斛,下嫁外藩俸銀40兩、俸緞5匹
  8. 六品格格    居京師俸銀30兩、祿米30斛,下嫁外藩俸銀30兩、俸緞3匹

世襲

根據光緒大清會典》卷一《宗人府》記載,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考封四種形式和十二等爵(參見男子宗室的爵位有12等)。

清朝為了防止如明朝一樣宗室爵位泛濫的情況,制定降襲制度,這在中國曆朝歷代中是最為特殊的。

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世襲罔替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 鐵帽子王 」。

清兵入關時,戰功昭著的幾個著名親王郡王,擁有世襲罔替的權利。他們的主爵位(入八分爵位)不必世襲遞降,分別為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個清初王公,嫡系後裔享有世襲罔替的王爵(俗稱鐵帽子)。但是除了嫡子以外,其餘子孫還跟其他王公一樣,世襲遞降,並且進行考封。

後來也有四位親王因為輔佐皇帝太后政治鬥爭有功,而得到此殊榮,即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除此之外,還有幾家清初立過軍功的入八分公,得到世襲罔替,如褚英後人的奉恩鎮國公,就是世襲罔替的。

世襲遞降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閒散宗室

根據世降一等的襲爵方式和嫡庶有別的原則,必然會導致有些宗室無法取得爵位,無爵位的宗室叫「閒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武職補服,但無四品實職。

閒散宗室本無品級頂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認為閒散宗室「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卻「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有辱皇室風采,於是欽賜閒散宗室着四品頂戴、武職補服。

宗室革退者

根據史籍記載,在宗室各支系中,因罪被黜為紅帶子的有18支:

現狀

1912年2月,大清政府頒布大清皇帝退位詔書,正式結束清朝296年統治。此後,滿州人通遍使用漢姓,放棄傳統滿族姓氏,宗室亦如此,愛新覺羅氏改為金姓趙姓,亦有隨名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強調階級成分,因此個人對為清朝宗室後裔身份較為忌諱。1970年代末,社會政治風氣改變。此後,宗室後裔已不再成為忌諱。當代學者閻崇年將清朝皇族後裔歸為三類:近親宗室、宗室嫡系子孫、閒散宗室。包括溥儀兄弟在內的近親宗室的正支較為低調,旁支更喜歡使用愛新覺羅氏這個姓氏。有認為這是「時代功利性」。更有皇族後裔將自稱愛新覺羅者歸為「騙子[5]

參考文獻

引用

  1. 劉小萌〈明朝女真的血緣家族"烏克孫"〉,收入劉小萌著《滿族的社會與生活》
  2. 《金史》卷59〈表〉:「金人初起,完顏十二部,其後皆以部為氏,史臣記錄有稱「宗室」者,有稱完顏者。稱完顏者亦有二焉,有同姓完顏,蓋疏族,若石土門、迪古乃是也;有異姓完顏,蓋部人,若歡都是也。大定以前稱「宗室」,明昌以後避睿宗諱稱「內族」,其實一而已,書名不書氏,其制如此。宣宗詔宗室皆稱完顏,不復識別焉。」
  3.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1:「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皇子生十五歲,由府請封其爵,級出自欽定。」
  4. 吳振域《養吉齋叢錄》卷1:「宗室封爵,自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凡十四等,以世遞降。以下則為閒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世襲不降封,或獲罪革爵,仍以旁支襲封,京師俗諺謂之鐵帽子王。」
  5. 学者:正支后裔很低调 旁支就喜欢管自己叫爱新觉罗. 鳳凰網,來源:中國網. 2014-09-11 [2017-08-11] (簡體中文). 

來源

  • 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趙爾巽 等 著.
  • 《宗室王公世職章京爵秩席次全表·卷一》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