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蒸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裹蒸

裹蒸裹蒸粽,为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的特产,属于的一种,用西江两岸特有的冬叶来包裹、水草包扎成埃及金字塔形,里面由糯米绿豆、五香半肥瘦猪肉按10:6 :4的比例分层作馅料,个头较大,用大铁桶浸水煲制8小时以上而成,传统裹蒸具有冬叶独特的清香与优良的防腐作用,肥美适中,口感松化,回味无穷。是肇庆人作为春节探亲拜年的礼品,寓意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

而今的裹蒸粽品种繁多,因应不同人士之所好,馅料包括五香肥肉、咸蛋黄、烧烧鸭叉烧等等。

文献记载

南齐书有记载:在皇帝御食中,有“裹蒸”这一道美食。皇帝称:“我食此不尽,可四片破之,剩余权当晚食。”

清朝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如今在肇庆的大街小巷中,触目皆为肇庆裹蒸,与端砚齐名。不过,到现在的裹蒸依然采用人手制作。

相关传说

肇庆制作裹蒸粽源于何时已难以考究,后世流传有两种说法,一系秦皇征统岭南时为驻军设的随身携带食用的叶裹粮食,二系古时民在田间耕作时随身携带的叶裹粮食以便随时食用。上古时期,端午本在夏至之日,而夏至日又是上古过年关之时(夏至过年,冬至渡岁,故广东素有“冬大过年”之语),肇庆的端州在北回归线上,夏至日太阳正处在顶端正午之位,亦即“端午”名义最初之原本所在时,裹蒸粽的金字塔造型,正由五面八线筑成一个端正的顶点垂指上天,蕴含上古稻作粮食与天文历法的密切关系(端州七星岩“出米洞”内至今供奉主导耕稻作之天文历法专家“周氏神”),乃上古耕先民在夏至日太阳回归顶端之午位(端午)时,裹粮而蒸之以拜祭太阳,以示稻作与天文一体,是为上古太阳崇拜,其时,预示着随后之稻作收成将如期而至,上古年关在此,裹蒸与粽子实由此而来(端午粽子纪念屈原之说乃后世人创作的虚构故事)。由于后世之过年从最初的端午夏至日移到春节,原本起源于夏至日的裹蒸粽亦随之附着于后来的春节上。[来源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