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补习所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科学补习所
所长吕大森
成立1904年7月3日
解散1904年9月
继承者日知会
总部清朝 湖北武昌
政治立场“革命排满”
清朝政治
政党 · 选举

科学补习所,是湖北成立的第一个本地近代革命团体。该团体1904年7月3日在武昌正式成立,口号为“革命排满”,活动范围主要在湖北新军和会党之中。当年8月计划配合华兴会起义,但受起义失败的牵连而被迫解散。此后科学补习所在所员曹亚伯的运作下,大部分转移至日知会之中。

历史

背景

清朝末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湖北编练新军。对此,清政府准许在武汉编练一镇一协[a]的新军。张之洞在湖北编练新军时,以新兵能识字为基本条件,这使得招募的新军中出现了大批读书识字的贫寒子弟,其中包括部分废除科举之后无处可去的秀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兵员质量,但也使得革命力量在军队中的发展更加方便[1]:305-306

1902年,吴禄贞自日本留学归国后回到湖北,先后被张之洞委以学务处会办、营务处帮办等职务。这使得吴禄贞有足够多的机会在各营队开展讲座,宣传革命思想。此后,吴禄贞在武昌花园山的孙森茂花园成立了秘密机关,以李廉方万定耿伯钊三人为负责人,以联络日本方面,并继续宣传革命。在这个秘密机关中接受革命思想的包括吕大森曹亚伯时功璧等人[2]。1903年,沙皇俄国拒绝从东三省撤兵,激起了清朝全国范围的拒俄事件。在拒俄事件中,吕大森等湖北学生也发起了游行,但遭到了武昌知府梁鼎芬的呵斥,这也激起了武昌人民的愤慨,同时也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1]:307。同年,华兴会成员宋教仁也进入武昌的文普通学堂学习[3]:75

此后武昌城内先后成立了“昌明公司”和一个叫“武库”的会所,通过印制宣传物和播放幻灯片的方式来宣传革命思想。另外,武备学堂学生吕大森等人也组织人力创办了一家活字印刷公司,专门印刷《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书刊[1]:307-308。另外,张难先和华兴会成员胡瑛先后加入了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在基层军官和士兵中间进行革命宣传工作[3]:61。不久后胡瑛和宋教仁在武昌建立了华兴会湖北支部,以招募会员、动员新军为主要活动任务[4]

成立

1904年5月至6月,张难先、胡瑛和同为工程营士兵的朱元成、陈从新、雷天壮、陈教懋、毛复旦、李胜美,以及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的吕大森、欧阳瑞骅、曹亚伯、康建唐等人发起组织机关[3]:61[b]。筹备会议在武昌斗级营的同庆酒楼召开,为掩人耳目,该组织最终定名为“科学补习所”,名义上以科学研究为宗旨,实际上从事的是以“革命排满”为宗旨的革命宣传和策划工作。章程由吕大森起草,并获得全体一致通过。当年7月3日,科学补习所正式成立,是为湖北境内成立的第一个本地近代革命团体[1]:308-309。会址最先选在武昌多宝寺,其租金由吕大森支付[5];之后由于所员扩充迅速,当年9月时由欧阳瑞骅租赁了魏家巷一号作为新的会址[3]:61

科学补习所成立之后,由吕大森担任所长,胡瑛为总干事,曹亚伯负责宣传和湖南湖北之间的联络,时功璧负责财政,宋教仁担任文书。此外欧阳瑞骅、宋教仁和刘复担任文普通学堂干事,刘度成担任武高等学堂干事,陈应甲担任武普通学堂干事,朱子淘和易本义在所本部工作。另外先后加入科学补习所的成员包括孙武冯特民等人,以及日后担任国会议员的欧阳振声、张汉、刘彦等。成立之后的科学补习所不断招收新军士兵加入,此外胡瑛还曾介绍一批会党成员加入。[6][3]:63-64[2]

解散

8月,黄兴自上海抵达武昌,科学补习所专门为黄兴召开了欢迎会。黄兴在会上知会科学补习所,称华兴会将于11月16日[c]时发动起义。对此科学补习所的所员都表示支持,并约定在湖北举行起义作为相应。为此科学补习所印制了30万张军用票以备起义时用,同时派遣吕大森和康建唐赶赴施南、何自新赶赴荆州宜昌以联系会党;宋教仁前往湖南与华兴会联络;刘度成在武高等学堂内担任干事,负责推动起义;刘静庵负责马队;张难先负责工程营;胡瑛和王汉负责军火运输[1]:309-310。但各项准备工作尚在进行中时,华兴会的起义即由于会党成员的告密而失败[7]。科学补习所收到黄兴来电之后,立刻销毁了之前准备好的军械和文件。张之洞不久后得到湖南方面的消息,称在华兴会机关搜到了与科学补习所相关的文件。张之洞随即派人于10月20日搜查科学补习所,但并未搜寻到任何有价值的人和物品。于是张之洞随即开除了欧阳瑞骅和宋教仁的学籍。自此科学补习所的活动结束[1]:309-310,所员四散并潜伏下来,刘静庵经曹亚伯前往美基督教圣公会鄂湘教区下属的一间名为“日知会”的阅报室任职[3]:62[2][7]。此后曹亚伯征得日知会会长胡兰亭的同意后,将日知会扩充改造为革命团体,并借此机会将原属于科学补习所的成员几乎全部转移至了日知会中[6]

影响

科学补习所的活动,为日后的革命党人提供了大量的经验。革命党人意识到,接纳知识分子的新军是重要的革命力量,相对而言要比会党更加可靠;同时湖南湖北交通便利,非常适合联合进行革命活动。此后两湖地区的革命活动,大多遵循了这一原则,这也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1]:311

注释

  1. 这个部队编制相当于一师和一旅。[1]:305
  2. 前述人员为张难先所记述。而成书于1913年的《科学补习所之历史》中记载的创始人员为吕大森、康建唐、刘静庵、朱元成、朱子淘、冯特民等人[5]
  3. 这一天是阴历十月十日,也就是慈禧生日[3]:61

参考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胡绳武, 金冲及. 辛亥革命史稿.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05-01: 1864. ISBN 978-7-5326-3341-8. 
  2. 2.0 2.1 2.2 冯天瑜. 从花园山聚会到科学补习所、日知会.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01: 5–12. 
  3. 3.0 3.1 3.2 3.3 3.4 3.5 3.6 张难先. 湖北革命知之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09-01: 450. ISBN 978-7-100-08459-8. 
  4. 饶怀民. 从花园山聚会到科学补习所、日知会.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03: 111–115. 
  5. 5.0 5.1 黄春华. 湖北革命的重要文献——《科学补习所之历史》. 历史档案. 2004-01: 120–121. 
  6. 6.0 6.1 冯晓蔚. 曹亚伯——辛亥革命的宿将. 湖北档案. 2009-10: 39–40. 
  7. 7.0 7.1 严昌洪. “敢为天下先”的典范——纪念科学补习所成立100周年. 鄂州大学学报. 2005-1: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