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三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的显微组织

肥粒铁(α-Fe)
针状肥粒铁(acicular α-Fe)
沃斯田铁(γ-Fe)
麻田散铁
波来铁(88%肥粒铁,12%碳化三铁)
变韧铁
粒滴斑铁(波来铁及渗碳体的共晶
    混合物,含碳量4.3%)
雪明碳铁(Fe3C)
β铁(β-Fe)

坩埚钢
碳钢(含量≤2.1%)
弹簧钢(低或无合金
合金钢(含有碳以外的元素)

麻田散铁时效钢(含镍)
不锈钢(含铬量≥10.5%)
耐候钢
工具钢(工具用的合金钢)
其他含铁材料

铸铁(含碳量>2.1%)

白铸铁
灰口铸铁
可锻铸铁
球墨铸铁
蠕墨铸铁
锻铁(含有熔渣)
碳化三铁
别名 渗碳体
识别
CAS号 12011-67-5  ☒N
性质
化学式 Fe3C
摩尔质量 179.546[1] g·mol⁻¹
外观 灰色正交晶体[1]
密度 7.694g/cm3[1]
熔点 1227 ℃[1]
结构
晶体结构 正交[1]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碳化三铁又称渗碳体 (英语:Cementite 或 Iron carbide),化学式为Fe3C,为具有正交晶系[1]结构的间隙化合物。硬度很高,但脆性极大。在230℃以下具有弱铁磁性,而在230℃以上则失去铁磁性。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腐蚀,但受碱性苦味酸钠的腐蚀。主要由FeOCO反应得到。

碳化三铁直接由白铸铁融化形成。在碳中,它可由冷却奥氏体(Austenite)或回火(tempering)马氏体(Martensite)中获得。其与铁素体(奥氏体中另一组分)混合后形成具有层状结构的珠光体贝氏体。其中的较大薄片曾用来制造大马士革钢

Fe3C,即陨碳铁矿(cohenite),特别是在陨石中会发现混着碳化物。这种形态,坚硬且有光泽的灰色[1]无机化合物,首次由E. Weinschenk在1889年所描述。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97th Edition. 2016-06-24: 4–67. ISBN 1-4987-5428-7 (英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