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台湾当局)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二十四史
书名 作者 今本
卷数
史记 司马迁西汉 130
汉书 班固东汉 100
后汉书 范晔刘宋)、司马彪西晋 120
三国志 陈寿西晋)、裴松之刘宋 65
晋书 房玄龄等( 130
宋书 沈约萧梁 100
南齐书 萧子显(萧梁) 59
梁书 姚察)、姚思廉(唐) 56
陈书 36
魏书 魏收魏澹北齐 114
北齐书 李百药(唐) 50
周书 令狐德棻等(唐) 50
南史 李延寿(唐) 80
北史 100
隋书 魏徵等(唐) 85
旧唐书 张昭贾纬等(后晋 200
新唐书 欧阳修等(北宋 225
旧五代史 薛居正等(北宋) 150
新五代史 欧阳修(北宋) 74
宋史 脱脱等( 496
辽史 116
金史 135
元史 宋濂等( 210
明史 张廷玉 332
其他相关史书
东观汉记 刘珍等(东汉) 22
新元史 柯劭忞民国 257
清史稿 赵尔巽(民国) 529
清史 戴逸 预计92


台湾地区的《清史》,指台湾当局出资进行大规模整修《清史》的工作,总计有三次:第一次由台湾“国防研究院”主持,以关内本《清史稿》为蓝本重新整理出版,定名为所谓“清史”;第二次由台湾“国史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就关外本《清史稿》进行校注,完成《清史稿校注》;第三次由台湾“国史馆”依据《清史稿校注》,以及清朝国史馆档案与清史馆档案,推动纂修的《新清史》。

清史

编撰过程

自《清史稿》完稿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内部就有应重新编写清史之声,但因战乱而无法实行。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后,于1954年召开了所谓“第一届国民大会”。会上,一百多位所谓“代表”联名敦请国民党当局延揽史家,从速编纂清史。其后,几位所谓“监察委员”于1959年又提出“敦促‘政府’迅修清史案”。次年,所谓“第三次国民大会”二百多位所谓“代表”联名提出“请‘政府’迅速编成清史以维护文化传统案”,针对当时中国政府开始考虑纂修清史的新情况,声称“大陆确已着手编拟清史,显有‘篡窃’之企图,故此事刻不容缓”。

在这一波波声浪之下,蒋介石终于同意纂修清史,并在其任院长的台湾“国防研究院”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张其昀为负责人,萧一山为副负责人,彭国栋任“总编纂”。但这部《清史》被定位为所谓“献礼工程”,张其昀决定于1961年“元旦出版第一册,‘双十节’出齐,以为庆祝五十年‘国庆’之贡献”,仅留给修史者一年的时间。

经过内部讨论并征求各方意见,台湾“国防研究院”“清史编纂委员会”首先拟定了21条凡例,后来成为台版《清史》卷首的叙例。凡例中明确此《清史》将以《清史稿》为蓝本,主要是修订而非撰写。之后修史人员明确各自分工,除23位编纂委员以外,又外聘了几位专家参加撰稿和修订工作,最后由主任并口总编纂负责统稿。一年后,全书告成,以台湾“国防研究院”和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合作名义刊行《清史》,共计8册。

该书除以《清史稿》(关内版)为蓝本进行编纂外,以“正其谬误,补其缺憾”,对《清史稿》的内容进行了部分订正。一方面,史家修改用词,使其笔法较为客观。如书中有关明清战争的内容,《清史稿》中称明朝“寇”、“犯”等字样,一律修改为“攻”。其他如在行文中根据情况将“诛”改为“杀”、“僭号”改为“建号”,“为乱”改为“举事”等。另一方面,增补了一些史事,改正了部分错误,这在纪、志、表、传各部分中都有所体现。如本纪中,史家根据《清实录》等书的记载,对一些错误的时间记载加以修改,还增补了一些重要史料。《天文志》中增补了一些天象记录,《灾异志》中删除了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和并不罕见的三胞胎记录等,其他地理、职官、艺文、邦交各志也有一些修订。表的方面,对部分年表进行重新规划,更正了《清史稿》原表中的几千处错误,还重写了《大学士年表》和《疆臣年表》的序言。传的方面,《后妃传》中不再避讳,客观记录了清朝帝王诞生后的名字,如“太祖生”改为“生努尔哈赤”、“太宗生”改为“生皇太极”等等,又删除了宣统退位后在民国年间给予旧臣的封号、谥号,其他各传增订或改正的地方还有很多。

其次,还新编了《南明纪》、《明遗臣列传》、《郑成功载记》、《洪秀全载记》和《革命党人列传》。这部分内容大多源于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引发的政治需要和学术兴趣,虽然由于政治取向问题使得某些史评未必客观,但台湾学者对这一部分下了很大工夫。他们广泛收集史料,增补了许多史实。从彭国栋《清史纂修纪实》一文所见,仅《南明纪》就引用了五十五种史料,《郑成功载记》亦引用数十种。

但从总体上看,台版《清史》未能摆脱原著弊病,错漏层出。刘振东曾义愤填膺地三次质询,身为“总编纂”的彭国栋自己也承认,台版《清史》十分之八沿用《清史稿》,因仓促付印,没有时间详加考证,该书本纪中的时间错误还有许多地方没有修正。又如《天文志》中正文与附表内容不符,《清史稿·地理志》中原来就缺少的察哈尔一卷仍没有补入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不一而足。即使是修史者本身非常重视的新编部分也有问题,有些提法在清史范畴里显得不伦不类、有些地方不合体例。例如《革命党人列传》四卷,第一、二卷是编年体,第三、四卷是传记体,名为列传并不合适。此问题虽被提前发现,但是因为该书的目录早已印出,为了前后一致而没有更名,造成了名实不符的错误。

台版《清史》留下的诸多遗憾,除了当时台湾缺乏清廷档案文献资料、修史条件并不理想等客观因素外,和主事者未按学术规律修史,忙与大陆纂修清史抢时间、打造“献礼工程”有着很大关系。短短一年时间,无论如何也编不出一部规模宏大、能够涵盖近三百年史事的学术精品。此前只有同样为人诟病的《元史》编纂如此仓促,无怪乎张其昀在台版《清史》序中声明“依新史学之体例与风格,网罗有清一代文献,完成理想中之新清史,则寄厚望于后来之作家”。

卷次说明

全书共有550卷,包括本纪25卷、志136卷、表53卷、列传315卷,补编21卷,为《清史稿》关内版的改订本。删除了《清史稿》中反对、诬蔑中华民国的记载。补编包含南明纪(5卷,以南明政权人物为主)、明遗臣列传(2卷,以反清的明朝旧臣为主)、郑成功载记(2卷,以台湾郑氏政权人物为主)、洪秀全载记(2卷,以太平天国人物为主)、革命党列传(8卷、以反清的革命家为主)

清史稿校注

1978年至1984年,在史学家钱穆蒋复璁等人的倡议下,由台湾“国史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陆续出版了《清史稿校注》十五册,另附录一册。该书采取“不动原文,以稿校稿,以卷校卷”的方法,就关外本《清史稿》进行校注,在基本上不更动《清史稿》原文下,取两馆所藏清朝档案官书以及各类官私史料等,进行检校、查考、补注与订正,其校注处皆清楚注明出处与所引文字资料。《清史稿校注》除对《清史稿》具有补正效果外,对读者而言,检索是书更可管窥两馆所藏珍贵史料,故而深获研究者肯定。[1][2]

体例

  1. “清史稿”校注,对原文不予更动,仅就其有问题之处,加以查证校正签注。
  2. “清史稿”原文,未加句读。兹特依照文意,悉加标点;并就其纪、志、表、传,分别编订体例,或空行,或提行,以利阅读。
  3. 凡遇原文有谬讹、失当或脱漏,及重出衍词之处,均用“以稿校稿”,“以卷校卷”方式,加以校签。
  4. 凡遇立场或史法、史笔有欠公正允当之处,悉加签释,以正观感。
  5. 凡遇原文有印刷错误,或原文稿件抄录谬讹之处,则迳予校签;其有有关书籍可资查考者,则仍引述署名,加以说明。
  6. 凡遇人物传、记、表、志中名、字、诞生、出身、经历、除、署、陞、转、降、黜、刑、赏、忧、卒、予谥、赐祭等项,叙述有歧异,或可疑之处,则依有关史料校正签注之。
  7. 凡遇战、乱、征、剿、赈恤、蠲免、交涉、聘问等史实经过,及时日、地点叙述有歧异或可疑之处,照前条办理之。
  8. 凡遇国内地名叙述误谬者,则依据地理志及省县志书校正之。
  9. 凡遇确有脱漏、误谬,或意义不明之词句而无法查明原文者,则加用“疑作……”等字样,以示存疑。

新清史

1991年以后,台湾“国史馆”拟依据《清史稿校注》,以及清朝国史馆档案与清史馆档案,继续推动纂修《新清史》的计划。台湾“国史馆”清史组先后完成全部的〈本纪〉及部分的〈志〉,并印制成书[3]。2000年,台湾当局“政党轮替”以后,当局对所谓“国史”的内涵重新定位,将台湾“国史馆”的工作重心转移至台湾史,新修清史的计划遂被搁置。

卷次说明

全书预定600卷,1000万字[4]。已完成的有本纪33卷。志方面,可见的有〈礼志〉12卷及〈地理志〉27卷、〈乐志〉(卷数无资料,以上皆内部印行本,未在市场发售),独立出版的有王恢主编的《新清史地理志图集》。

  • 本纪:〈太祖本纪〉1卷、〈太宗本纪〉2卷、〈世祖本纪〉2卷、〈圣祖本纪〉4卷、〈世宗本纪〉2卷、〈高宗本纪〉6卷、〈仁宗本纪〉2卷、〈宣宗本纪〉3卷、〈文宗本纪〉2卷、〈穆宗本纪〉3卷、〈德宗本纪〉5卷、〈宣统本纪〉1卷。
  • 志:〈礼志〉12卷、〈地理志〉27卷、〈乐志〉?卷。

参考文献

  1. 台湾“国史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史稿校註》. 朱汇森钱穆蒋复璁等. 1999年10月第二版. 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9: 共十五钜册,另附录一册. ISBN 957-051-609-7 (繁体中文). 
  2. 张玉兴. 评《清史稿校注》. 《清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2003年, (第1期). 
  3. 冯明珠:〈从《清史》到《清史稿校注》—蒋介石当局逃往台湾后整编《清史》之经过〉,收入《清史论集》(庄吉发),下册,页1101-1130。
  4. 壹读:〈台湾“国史馆”与《新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