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海国图志
全名:海国图志
作者魏源
类型四部分类集类
语言汉文
版本咸丰二年刊刻本
成书年代1841年
连载状态卷数:100卷
出版地点清朝中国

海国图志》是中国清朝魏源所编撰的一本古籍,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口号

撰写

林则徐钦差大臣时,命人编译英国人休·慕瑞所著《地理百科全书》[1],集成《四洲志》,但未及出版。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遣戍伊犁,将书稿全部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魏源以这些书稿为基础,搜集更多世界地理资料,一年后成书,初版五十卷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1847年至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此书在中国未受到广泛关注[2],“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3],流传至日本后启发明治维新及成为天皇和大臣必读书籍。

《海国图志》曾多次修改,因此出现所谓的50卷本、60卷本、100卷本,地理学家邹汉勋和江宁名士汪士铎皆曾协助校勘。1852年增为100卷后内容并无太大更动,“百卷本全书约88万字,并有各种地图75幅,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42页”。魏源在书中叙述到美国历史和政治制度和民主[4]。其间魏源还与陈澧进行多次切磋[5],陈澧为此还写了《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信中陈氏表示“以为最可议者莫如《议攻》篇‘以夷攻夷’之说”。[6]

魏源在书中亦附上自撰《释五大洲》、《释昆仑》,一方面说明现今世界民情,另一方面又否定地球五大洲之说,认为是“强割为五为四”, 章鸣九认为:“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天朝上国的自负意识,仍然是魏源文化思想的基础,他并没有视西方为真正平等独立的国家”。[7]

轶事

据旅美学人唐德刚回忆,他曾翻译过《海国图志》,当时他看到传曰:“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不知系出何典?他拿去问胡适先生。胡适说是《易林》,结果仍找不着。后来遂成公案。[8]此文可见于韩愈《琴操十首·越裳操》,越裳是古南海国名,白话文意思是“有谁会任自己的门庭荒芜,而去治理田园呢?只有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外国才会臣服。”

影响

该书对日本国产生了深远影响,1862年(文久二年)日本幕府派遣代表团到清朝考察,其成员之一高杉晋作上海买书,询问书店是否有《海国图志》、陈化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的书,书店老板回答都没有;高杉晋作在日记里写下:“清人的思想和中华的正道相差太远,清朝知识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实学。”的记录[9]

参考文献

  1. Hugh Murray. An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 London: Longman. 1834年. 
  2. 1847年9月广州出版《中国丛报》记载,“我们从未在广州的各家书店听说过有这么一部书,我们唯一见过的副本,就是下面的评价所据以作出的那一套。……它在北京和各省的政府高级官员中广泛发行,目的在于使他们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3. 左宗棠:《海国图志》序,1875年重刊
  4. 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 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材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万黔首,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坚壁清野,绝其饷道,遂走强敌,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创开北墨利加者佛兰西,而英夷横攘之。愤逐英夷者弥利坚,而佛兰西助之,故弥与佛世比而仇英夷。英夷遂不敢报复。远交近攻,可不谓智乎。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富且强,不横凌小国,不桀骜中国,且遇义愤请效驰驱,可不谓谊乎。故不悉敌势,不可以行军;不悉夷情,不可以筹远。魏源又曰:弥利坚与英夷所据皆北洲,具南则最大者为孛露国,起赤道南三度,至赤道南四十一度,大小数十部,广袤万余里。国中金银铜极多,国王宫殿,皆以黄金为板饰之。惟铁最少最贵,其道路自国都以达四方。凿山平谷,更布石为坦途,驿使传命,数里一更,三日夜可达二千里。其出音各种,而别有一正音可达万里之外。与中国官语相等,非西洋国国殊音之比故与南洲之弥利坚,皆墨利加之二大雄邦也。乌乎!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5. 李柏荣《魏源师友记》之“陈澧条”下:“吾邵魏默深著《海国图志》初成,中有可议者。澧论辨之后,默深至粤,见而大悦,遂与订交并改其书。”汪宗衍《陈东塾(澧)先生年谱》载:“魏源来粤,先生以旧作《书〈海国图志〉后》所说质之,源大悦,遂订交,并屡改其书焉。”
  6. 王惠荣. 〈魏源據陳澧書修改《海國圖志》說質疑〉. 《安徽史学》. 2006年, (10期). 
  7. 章鸣九. 〈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比较研究〉 (PDF). 《近代史研究》. 1992年 [2017-12-20].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8. 唐德刚. 〈國語·方言·拉丁化〉. 《胡適雜憶》. 唐德刚作品集13. 远流出版. 2011年12月1日: 223. ISBN 978-957-32-6907-6. 
  9.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西方国家为何反而同情日本?. 雪珥. 人民网. [2012年4月30日]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