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闵采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托马斯·闵采尔,17、18世纪的雕版画。从1517年开始宗教改革运动到1525年因为民战争被处决,不到7年的时间。所以不仅他留下的文献不多,即使容貌也是无法得知,同一时期的画像没有留存。现今常用的闵采尔图像是1608年著名木刻家范示剑 Christoffel Van Sichem 所雕画而成。

托马斯·闵采尔(德语:Thomas Müntzer;约1489年12月–1525年5月27日),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激进派领袖,是发动德意志民战争的代表人物。“把宗教改革运动和社会革命联系到了一起”[1]。闵采尔对圣经非常熟悉,对于宗教改革以及社会革新也是早有想法,所以在路德早期的一些反教廷的言论,例如《九十五条论纲》等,闵采尔都积极地支持。他也曾在兹威考神职期间积极与当地重洗派合作,所以他也“被称为重洗派领袖。”[2]再洗礼派被镇压,之后闵采尔先后到威登堡布拉格,并于1521年在此发表《布拉格宣言》,在这一份宣言中闵采尔比较清楚地表露了其神学思想。

思想

1522年,闵采尔在阿尔斯特担任神职期间建立了一个秘密团体,并誓要建立一个充满平等、自由、博爱、纯洁的地上天国。

他否认教廷的权威,并且也否定《圣经》的绝对权威。相对于《圣经》,闵采尔更重视圣灵的工作。他“比喻单靠圣经明白地上帝是一个哑口的上帝,唯有圣灵的上帝是开口的上帝。”[3]“如果把上帝曾经说过的话紧紧写在书本里,那么就会消失在空气中,就不会是永恒上帝的话了。”[4]所以信仰主要靠圣灵的启示。

有关崇拜的改革,闵采尔在马丁路德之前就已经在开始改革崇拜仪式了:在崇拜中,闵采尔将拉丁文翻译成德文讲给会众听;更改教会节期,除掉了所有纪念圣人的节期,只保留:将临期、圣诞节、受难日、复活节、以及圣灵降临节,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在德意志带来不小的影响,一直到路德宗在德意志的影响广大了以后,1533年被路德宗礼仪取代。

除了改革崇拜仪式,闵采尔还推动改革运动,抨击封建制教会以及封建社会。因为闵采尔常年与下层阶级的贫穷民生活在一起,所以他能够深深感受到民的贫困与疾苦,因此他提出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道路就是恢复人类原有的平等,恢复教会原有面貌,因此要把“败坏基督统治”的贵族与神职除掉。甚至,闵采尔将“天国降临”解释为革命运动。

闵采尔这样抨击封建制度的提倡得到当地民等普罗大众的支持,逐渐形成了激进的宗教改革派,这样一个宗教的团体很快与民的反封建的改革运动联系起来。1524年6月德意志民战争爆发。在闵采尔的思想影响下,起义者共同发表了斗争纲领——《书简》,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推翻封建。随后,闵采尔亲自率领民起义,从贵族手中夺取政府与议会、建立平民武装军队“基督徒联盟”(或“永恒上帝联盟”),宣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贵族与民签订的一切契约,废除封建特权等等。

这样的民运动也是是路德所反对的。路德先后发表两篇文章《和平的谏言》和《反对杀人越货的民暴徒书》,并引用“动刀的必死于刀下”的《马太福音》经文(太26:52)制止民的暴动。但是这样的局面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

作品

  • 《布拉格宣言》:包含反教廷主义、终末论以及政治神学色彩,并还有不只是宗教改革甚至还有社会革命思想的雏形。
  • 《避免不必要的骚乱》:有关终末论思想的一封公开信
  • 《侯爵讲道》:对但以理书的政治释经的一篇讲道

结局

民暴动促使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教宗皇帝诸侯贵族主教神甫等联手镇压反对民暴动。1525年5月16日,闵采尔在弗兰肯豪森战役中被萨克森公爵格奥尔格黑森伯国领地伯爵腓力一世率领的帝国军队击败,闵采尔被俘,6000民被杀,民起义最终失败。1525年5月27日清晨,闵采尔在被处决前,面对行刑的刽子手,说:“忏悔?决不!”“世界上的一切都应当归公!”“千年天国一定会实现!”闵采尔被杀时,年仅36岁。

参考

  1. 任继愈. 汪意云 , 编. 基督教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9月: 174. 
  2. 建道学刊; 陈韦安. 第48期 , 编. 宗教改革被遺忘的一頁——閔采尔的研究概況、生平以及对当代教会的反省. 建道神学院. 2017年7月: 55. 
  3. 建道学刊; 陈韦安. 第48期 , 编. 宗教改革被遺忘的一頁——閔采尔的研究概況、生平以及对当代教会的反省. 建道神学院. 2017年7月: 65. 
  4. 冈特·福格勒. 閔采尔传.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