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志麦特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坦志麦特改革的旗手,花厅御诏的主要发动者
( The Ottoman Imperial Edict of Reorganization, proclaimed on November 3rd, 1839 )

坦志麦特奥斯曼土耳其语تنظيمات, Tanẓīmāt,重组),为奥斯曼帝国的一段改革期,力图促成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并保卫领土完整。该时期始于1839年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颁布花厅御诏,终于1876年第一次宪政时期开始[1]

坦志麦特的开始不是为了激烈变革,而是为了现代化,其目的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它的特点是,试图进行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并确保其领土完整不受内部民族主义运动和外部侵略势力的侵害。在帝国多元民族的背景下,改革提倡奥斯曼主义,试图遏制奥斯曼帝国境内的民族主义风潮。通过增强公民自由权与帝国内的平等权,改革试图把非穆斯林或非土耳其人更彻底地整合进奥斯曼帝国社会中来。

改革政策的其中一部分是根据1838年《巴尔塔利曼条约》制定的经济政策。

政策为了改善公民自由做出了许多改变,但许多穆斯林将其视为对伊斯兰世界的外国影响。这种看法改良主义努力变得复杂。

坦志麦特时期,政府的一系列宪法改革引致了现代化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军事改革,银行体系改革,同性恋非刑事化,以世俗法取代宗教法及以现代工厂取代行会。奥斯曼邮政部于1840年10月23日在君士坦丁堡成立。

起源

改革源于改革派苏丹的思想,如马哈茂德二世,他的儿子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和在欧洲受过教育的官僚。大多数具象征性的变化,例如制服,都是为了改变帝国管理者的心态。如鼓励许多与政府有联系的官员穿西服。许多改革都试图采用成功的欧洲做法,例如法国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法典和法国法律,这是越来越多的奥斯曼帝国学生在法国受到教育的直接结果。改革包括淘汰德夫希尔梅征兵制度并确立全国征兵制,教育改革,制度和法律改革,以制度性措施消灭政治腐败。另外,坦志麦特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奥斯曼主义。奥斯曼主义用以团结所有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人们:“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土耳其人和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库尔特人和阿拉伯人”。奥斯曼主义在花厅御诏颁布后正式实行,并宣布在法律面前所有奥斯曼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一律平等。

动机

当时,奥斯曼帝国正缓慢地崩溃。帝国的疆域正不断缩小。对比欧洲列强,奥斯曼帝国更显实力消退。故此,推动坦志麦特这野心勃勃的改革有内在和外在因素。

对内而言,奥斯曼帝国希望取消米利特。取消米利特可增强中央集权,政府可直接控制所有国民,奥斯曼朝廷的统治亦更具合法性。另外,更开放的人口政策会吸引更多人移居帝国。容许更多宗教自由会减低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潜在冲突风险。政府向基督徒给与更多权利也会减低外部势力的干涉风险。

对外而言,奥斯曼朝廷开始惧怕欧洲列强对帝国日益提升的影响力。1839年爆发的第二次土埃战争引起奥斯曼帝国内外局势进一步恶化。在尼齐普战役中,4万土军遭到惨败。一个星期后,马哈茂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病逝。帝国接连丧失了陆军和君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16岁的继任苏丹迈吉德一世唯有接受穆罕默德·阿里的和谈条件。在内外交困下,帝国朝廷为了避免帝国崩溃,防止外国进一步干涉内政,勉强达成了改革的共识。最终,政府在君士坦丁堡托普卡珀皇宫内的玫瑰园广场上举行盛大集会,迈吉德一世颁布花厅御诏,标志著坦志麦特的开始。

虽然推行坦志麦特中充斥着官僚主义,仍然有许多信奉奥斯曼自由主义的部长和知识分子推动之,包括一些帕夏,秘密组织新奥斯曼人和有自由主义意识的人如米德哈特帕夏。他们经常被认为是奥斯曼议会的创始人。由于1875-76年迫切的内外交困和经济危机,米德哈特帕夏发布了1876年奥斯曼帝国宪法,终结了坦志麦特。

参考资料

  1. Cleveland, William L & Martin Bunton,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4th Edition, Westview Press: 2009, p. 82.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