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吴大澂
大清 湖南巡抚
籍贯江苏苏州府吴县
字号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
出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
逝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出身
  • 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出身

吴大chéng[a](1835年—1902年),止敬,又字清卿恒轩,又号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朝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官员。

1887年9月30日(光绪十三年)[1]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2],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3];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清朝政府命吴大澂接办堵口工程,1889年1月20日(光绪十四年冬)合龙成功[4],吴大澂亲笔撰文立碑以示纪念此次事件。

生平

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陕西学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一年(1885年),诏赴吉林,先会见宁古塔副统容山,后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国使臣重勘珲春黑顶子地边界,援咸丰十一年旧界图,立碑五座,建铜柱,自篆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收回侵界,“而船之出入图们江者亦卒以通航无阻。”

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1888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修黄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郑州十堡”工程;二月,上表要求尊奉皇帝生父醇亲王奕𫍽为“皇帝本生父”,遭到慈禧太后公开斥责[5]。光绪十五年(1889年)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光绪帝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自请率领湘军出关应战,战败于海城,罢归,返回湖南,不久受命开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再降旨,将其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卒,年六十八。《清史稿》有传。[6]

著作

吴大澂善画山水、花卉,尤精于篆书,少从陈硕甫学篆,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启发,结合小篆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古籀补》、《古玉图考》、《愙斋集古录》、《愙斋诗存》、《古字说》、《权衡度量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

家族

参见

注释

  1. 1887年9月30日 黄河决口. 人民日报. 2011-09-30 [2020-05-07]. 
  2. 黄河博物馆:讲好文物故事 凝聚精神力量. 人民网. 2019年12月18日 [2020年11月17日]. 
  3. 何一民.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 巴蜀书社. 2007: 590–. 
  4. 世纪黃河, 1901-2000.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1: 8–. 
  5. 清实录·德宗实录·卷之二百六十六》(光绪十五年二月戊寅)○钦奉皇太后懿旨。本日据吴大澂奏、请饬议尊崇醇亲王典礼一折。皇帝入嗣文宗显皇帝。寅承大统。醇亲王奕𫍽。谦卑谨慎。翼翼小心。十余年来。深宫派办事宜。靡不殚竭心力。恪恭尽职。每遇优加异数。皆再四涕泣恳辞。前赏杏黄轿。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严畏殊常。非徒深宫知之最深。实天下臣民所共谅。自光绪元年正月初八日。醇亲王即有豫杜妄论一奏。内称历代继统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为至当。虑皇帝亲政后。佥壬幸进。援引治平嘉靖之说。肆其奸邪。豫具封章。请俟亲政时。宣示天下。俾千秋万载。勿再更张。其披沥之诚。自古纯臣居心。何以过此。此深宫不能不嘉许感叹。勉从所请者也。兹当归政伊始。吴大澂果有此奏。若不将醇亲王原奏及时宣示。则后此邪说竞进。妄希议礼梯荣。其患何堪设想。用特明白晓谕。并将醇亲王原奏发钞。俾中外臣民。咸知我朝隆轨。超越古今。即贤王心事。亦从此可以共白。嗣后阚名希宠之徒。更何所容其觊觎乎。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6.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七》. [2007-08-23]. 
  1. “澂”对应的中国现行(2013年起)规范字为“澄”,但为尊重本人用字保留异体字“澂”。

参考文献

 大清官衔
前任:
谭钧培
广东巡抚
1886年 - 1888年
继任:
张之洞
前任:
李鹤年
河道总督
1888年 - 1890年
继任:
倪文蔚
前任:
张煦
湖南巡抚
1892年 - 1894年
继任:
邵友濂
前任:
邵友濂
湖南巡抚
1894年 - 1895年
继任:
德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