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注音符号与相关变体(灰底)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舌尖
舌根
舌冠
翘舌
平舌
其他
介母
介音
韵母
单韵
复韵
鼻韵
其他

)是传统注音符号中仅有的三个介母之一,可兼作声母韵母元音使用。“ㄩ”的字形取自“𠙴”字(柳制的饭器,即“去”的下半部、声符[a]),发音则取官话“𠙴”字(音ㄑㄩ,拼音qū)的韵母。《说文解字》:“𠙴卢,饭器,以柳作之。”

“ㄩ”的发音会根据位置不同,作韵母元音时发为闭前圆唇元音/y/,亦即的圆唇音;作声母时,则可能弱化为辅音,发为浊圆唇硬颚近音/ɥ/,并影响后方元音变圆唇;例如“ㄩㄝ”,后方的“”原本发半开前不圆唇元音/ɛ/,接在“ㄩ”后面就会变成圆唇的半开前元音/œ/。

汉语拼音中,作声母兼韵母元音时则写作〔yu〕;作韵母的时候,若声母可接“”也可接“ㄩ”时(如“”)写作〔ü〕,其余写作〔u〕(例如“ㄐ”不可能接“ㄨ”,所以“ㄐㄩ”写作〔ju〕而非〔jü〕),键盘无法输入“ü”时,以“v”代替[1];若译作外语而外语字母不支援“ü”时(如英语无此符号),则写为“yu”,例如“吕”〔lü〕写为“lyu”。在通用拼音中,不管位置如何,全写为〔yu〕,并不使用“ü”。在威妥玛拼音中,作声母兼韵母元音全写作〔yü〕,作韵母全写作〔ü〕;但如同威妥玛拼音的送气符号在外语中会省略,〔ü〕在外语中常会省略两点。

此外,还有例外是“ㄩ”,该音并非发为“ㄩ+ㄥ”(/yəŋ/),而是发为“ㄧ+ㄨ+ㄫ”,详见;对应的拼音,在汉语拼音、通用拼音中,前不接声母时写为〔yong〕,若接声母则写为〔iong〕;而威妥玛拼音则是前者写为〔yung〕,后者写为〔iung〕。

粤语里“ㄩ”不作为独立声母。在粤拼中,只作韵母时写作〔yu〕(如“酸”〔syun〕)。作声母兼韵母元音时,前面需添加/j/音,写作〔jyu〕(如“渊”〔jyun〕,国际音标写作/jyːn⁵⁵/)。在马祖话中只作韵母,马拼写作〔y〕。

相关变体

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增加了“”,表示闭央圆唇元音/ʉ/,是“ㄨ”与“ㄩ”之间的混元音。在一些地方,例如温州,“母”是“ㄇㄨ”,“募”则为“ㄇ”,便要区分。

另外,在闰音符号里,也增加了“”,表示舌尖前圆唇元音/ʮ/或舌尖卷舌圆唇元音/ʯ/,但国际音标标准并不接受ʮʯ

编码与拼音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29 A3AB A8E9 ɥ y y y
y ü/u ü yu yu y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ʉ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ʮʯ

注释

  1. “𠙴”字自小篆起出现。另,“𠙴”为原字,今多与“凵”(官话音ㄑㄧㄢˇ,拼音qiǎn;又音ㄎㄢˇ,拼音kǎn)共型。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2月。页3。

参考资料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字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台湾当局“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台北:台湾当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