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旸睢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石旸睢履历书,1945年

石旸睢(1898年10月10日—1964年3月3日),颖卿,又字颖之石叟笔名赤崁生赤崁主人赤崁老人台湾台南人,台南文史工作者,乃商号石鼎美开基祖石时荣四子石耀宗之后[1]。因对台南府城之文史了若指掌,故被尊称为“活字典”[2]。战后曾任台南市文献委员会委员。

生平

石旸睢于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10月10日出生于台南石鼎美古宅,三岁时父亲石廷藩(户籍作廷番)去世,由母亲叶雀抚养长大[2]。幼时向秀才邱及梯(字学海)学习,奠定古文根基,后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4月进入台南厅台南第二公学校就读(今立人国小),于大正二年(1913年)毕业后,进入该校实业科就读两年[2]。大正四年修了。高等科毕业后在母亲的意思下,与曾氏[注 1]成亲,但曾氏于1921年逝世,留下两个女儿,隔年再娶陈富治[2]

外部图片链接
image icon 郑其仁墓掘获石马现场。立者左起依序为石旸睢、南一中教谕前嶋信次、教头盐塜胜之、安平史料馆主事野田八平以及地主唐金禄。后面则是六角型的石华表,“勋昭东港千秋勇气壮山河”。朝日新闻社于1933年11月12日摄。

昭和五年(1930年)8月,台南市举办“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该会史料展览主任委员村上玉吉知道石旸睢对台南文史颇有研究,遂请他来协助搜集地方史料,而后在原税务司公馆(今热兰遮城博物馆)展览时,石旸睢也提供其收藏作为展品[2]。会后为处理展览的史料,于1932年4月1日于原展览会场成立“台湾史料馆”(又称台南史料馆、安平史料馆),而石旸睢受聘为临时职员[2]

昭和十年(1935年)6月,台湾总督府举办“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在这一年台南市设立了“台湾历史馆”于台南市商品陈列馆,村上玉吉任主任委员,石旸睢亦任委员,并结识同为委员的文学博士前嶋信次[2]。之后石旸睢又结识了人类学家国分直一,并在其介绍下认识学者金关丈夫,此外石旸睢结交了乡土史家廖汉臣,常与他发表研究于金关丈夫号召创刊的《民俗台湾[2]

1937年台湾历史馆活动结束后,台南市役所于台南州厅附近(今中西区公所旧址)设立“台南市历史馆[3],承接该活动及安平“台南市史料馆”的史料,于该年10月1日开放参观,而石旸睢受聘为该馆的正式职员[2]。而在他的规划下,于大南门附近辟地展示台湾历史馆活动收集到的石碑,即今之南门碑林[2]

昭和十七年(1942年)9月25日,石旸睢被任命台南市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委员会书记。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台南市历史馆停止营运,史料分藏于馆南楼房与开山神社,而1944年赤崁楼整修后,隔年1月又有部分史料移到赤崁楼旁的蓬壶书院,预定于4月1日重新开放展览,却由于3月1日的台南大空袭导致该馆馆舍与馆南楼房内的史料被毁,该计划遂告吹[2]。此外在1944年9月30日,石旸睢曾受聘为台南高等工业学校(今成功大学)建筑科教务嘱托,为“台湾古代建筑”之顾问[2]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为维护历史馆剩余史料,石旸睢搬进蓬壶书院内一间陋房,号之为“思无邪斋”[2]。同年10月25日台南市政府成立后,石旸睢成为“台南市立历史馆”管理员,而由于原历史馆馆舍已毁,遂在隔年以赤崁楼为历史馆馆舍,在5月1日时开放展览[2]。1951年4月,台南市史料编纂委员会成立,6月改组为台南市文献委员会,石旸睢为首任委员之一[2]。隔年台南县文献委员会成立后,石旸睢也受聘为该会顾问[2]。1961年10月1日,石旸睢退休离开历史馆,隔年发现罹患癌症,进行治疗,最后于1964年3月3日12:47时病逝于“思无邪斋”[2]

石旸睢逝世后,许多资料及照片交给台南市文献委员会黄天横

相关条目

注释

  1. 谢碧莲文中一作曾鸟李,一作曾乌李[2],待搜寻更多资料以确定其名。

参考来源

  1. 树德科技大学. 《第三级古迹 台南石鼎美古宅调查研究修复计划》. 2010年7月: 页7.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谢碧莲. 〈石暘睢〉. 《台南文化》新55期 (台南市政府). 2003年9月: 1-8页. 
  3. 曹婷婷. 杨婕 , 编. 找回老台南 工程师变身文史控. 台南: 中国时报. 2015-06-21 [2015-06-21].